浅表性胃炎吧 关注:6,417贴子:38,012
  • 3回复贴,共1

胃主纳能磨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灵枢,平人绝谷》载胃“受水谷三斗五升”。《诸病源候论》提出“胃受谷而脾磨之”的论述后,对胃的生理功能主要着眼于“纳”,故后人有“胃者围也”“汇也”之说。亦可能分“肠胃为海”“胃为水谷之海”之意,认为胃似百川所归,源源不绝之“海”。
胃能否磨谷?《素同,太阴阳明论》早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可以看出,胃既纳谷亦能磨谷,才能使食物腐熟、消化而下人小肠,成为精微、津液而由脾“行”之。不仅如此,脾还能“助胃气,主化水谷”(《难经,四十二难》),故可知胃能磨谷,已不待言。程应旄在《医经句测》中明确提出“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之说,强调了胃有主要的消化功能。并且认光胃的消磨功能借其“胃中所禀之性”,即“胃气”。食物消化后成为“谷气”,“胃气”亦需“名气以充(养)之”,指出胃的受纳、消化功能及其物质能量供应的相互关系。
“磨谷”一词,生动地概括胃的蛎动和消化过程。胃既有此重要功能,经过腐熟、磨化才能完成“饮人于胃,游溢精气”(《素问。经脉别论》)的作用。
此外,难经,三十五难》提出“小肠谓赤肠....胃者谓黄肠”。意即胃与小肠相连,不色泽之异,而胃与小肠上段尚有部分功能相似之处,两者协调完成“化物”的功能。十二扎肠球部紧接胃鹏,可以看成是胃的下部,故临床上该球部疾患(炎症或溃疡)表现的主症,七属于胃脘痛范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3 22:30回复
    2,体阳用阴,多气多血m
    胃既有纳谷、磨化的功能,全赖胃中之气阳气,故程应旄氏曾概述“阳气即胃中所N之性”,犹如“灶中之火”。由于胃腑休阳而主动,其动自上而下,蝎动不已,才能使已腐熟之谷气下人小肠,由小肠继续“化物”,大肠为之传导。在胃与小肠“磨”“化”的基础上,由行其津液。津液也是胃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无胃之阳气则饮食不能纳,纳而不能洲化。若无胃中之津液,水谷何能腐熟?人之所以能食能化者,全赖胃中之津液,故“胃之为腑,休阳用阴”的论述,在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一再提到。虽然体阳用阴似属六腑之生理共性,但这一生理特性对胃的病机证治显得更为突出,吴氏一再强调胃腑体阳用阴之语,亦是见其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叶桂提出“阳明阳土,得阴自安”的论述,也是重视胃阴的理论概括
    人体各脏鹏皆禀气于胃,胃不仅是“水谷之海”,也是“气血之海”(《灵枢,玉版》)。全赖胃之气血充足,才能完成其重要功能。胃中水谷不断,气血亦充盛不息。“水谷之海”与“气血之海”,两者功同而义同,相辅相成。《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此“阳明”既指经脉,亦包括胃腑。在生理上胃腑多气多血,故在病理状态下,气病多而血病亦多。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23 22:31
    回复
      3.上清下浊,主降宜和
      胃居膈下,位于中焦,与脾同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升其清而降其浊,这是从脾胃整个功们而言。喻嘉言《寓意草》中提到“一胃分与三院,上脘多气,下院多血”,并认为“上脘清阳后多,下脘浊阴居多”,此论甚为精辟。据个人体会,胃部容量较大,形态“迂曲屈伸”,应该分部位,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上脘是胃底为主的部位,下脱应在胃角水平线以下,上、下脘之间属于中脘。胃中气体轻而在上,故与“多气”之说相吻。水得及胃中津液贮于下脘,即使胃中食物已排空,该部尚有胃津,在一定意义上说,称之为“江明”。慢性胃病噫嗳常见,其气常“清”。若呕吐(或反胃),胃中食物残渣及津液或痰诞从口吐出,其液为“浊”。又如胃本腑病变的出血,以下部为多。
      胃以通降下行为顺,才能磨谷、化物,清浊分明、糟粕得下。胃气和则能食而化,气血レ生上,寝寐得安。“降”与“和”具有同义之意,降则和,不降则病。诚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高所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23 22:32
      回复
        4.胃气为本,喜润喜燥
        人休借水谷以化生精微气血,充养脏鹏百骸,故有“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人之相也”之说。人的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已不需赘言。至于“胃气”的含义,除胃的功能外,还仅在气血充盛,运化通畅,缓和均匀的正常脉象。由于人体气血运化与胃相关;故有“胃者人之常气也”之称(《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以胃气为本”“人无胃气日逆”“脉无胃亦死”,四季平脉,均称“胃脉”。可见前人以“胃气”作为平脉的基本概括,以示胃在人体的重要性。临床如见重病之人,胃尚能纳,犹有生机。若谢谷不纳,胃气败绝,则预后严于此可见胃气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主要指征之一,足见胃功能的重要。
        东垣详于治脾,药以甘温居多,叶桂重视胃阴,补前人之不足,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如片面地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为常法,对胃家之疾一概投以滋阴柔养,势必矫枉过同样会犯偏执之弊。
        据个人的体会,对临床病例应作具体分析,用润用燥,根据病情。人体寨素有阴阳偏所食的谷、肉、果、菜,其性不一,四时寒温不同,情绪及劳逸有异,故胃之喜恶亦不能而论
        例如病后津亏,汗多液耗,郁热伤阴,口干舌红者,胃喜柔润。若寒邪内侵,痰饮停蓄吐痰涎,舌白口黏者,当用辛燥。梨汁、蔗浆,胃燥所喜,秋燥亦宜。姜葱韭蒜,胃寒宜进月所适。一润一燥,各有相当,俱为胃家所宜。从胃对食品、药物之属性所需而言,既喜亦喜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3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