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吧 关注:594,290贴子:8,114,823
  • 5回复贴,共1

紫砂源起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紫砂壶起源何时,众人说法不一:一是宋代起源说;二是明代起源说。今日我们就来看看文献与考古是怎么说的。
一、宋代起源说:
图一《國學論衡》1934年 第三期 “壺雅篇”
此文應是研究紫砂陶史中,最早提出紫砂壺宋元已有。談溶《壺雅》一文中引用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一詩,來證明紫砂壺宋元已有。另外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而“紫泥新品”与“紫瓯”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呢?
李广宁对此认为:“被诗人描写为‘紫泥’、‘紫瓯’。瓯者,小碗也,并不是壶。全国各地考古工作者发掘过成千上万座宋代墓葬,从未出土过一把用宜兴紫砂泥烧成的紫砂壶,反倒是出土过大量建盏类黑釉茶碗。
”黄健亮在《明清紫砂艺术》著述:“梅诗中的‘紫泥’只能是指建盏而绝无可能指紫砂壶。同理可证,欧阳修诗中的紫瓯也只能是这类茶盏,不是紫砂壶。”
一九七六年,陶瓷厂在基建施工时,发现了蠡墅羊角山古窑址,其中有出土的乱砖与北宋小墓砖相似,并且有出土紫砂残器。如图二图三所示
出土紫砂残器特点为:
器型:多为残器,没有完整器。器型主要为罐、钵、瓮与壶,尤以壶为主。
胎质:泥质较粗、疏松,近似缸胎,胎呈紫红色,十分粗糙。
工艺:制作工艺原始,器身表面细密度差;不用匣装,直接入窑烧成,常有火疵或釉泪现象;好多为瓷器壶转型改制过来。
根据《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的调查》:“上限可到北宋中期,而盛于南宋,下限可一直延至元明之际。”一时,北宋烧造观点占了上风,而且不少人,至今仍坚持此观点。
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疑问。由于历史原因,羊角山窑址的发现和记录者是宜兴当地陶瓷公司,并非严格意义上考古调查和发现。在发掘出土时,发现者没有严格地将断层出土物归类安放,各层出土器物混杂一起。也未能提供完整的地层图片、资料,故在一些重要遗物的断代上出现比较明显的偏差。
图四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紫砂残器吴光荣摄录自黄健亮著《明清紫砂艺术》
著名考古学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教授认为:“羊角山古窑址并未经过考古人员的正式科学发掘,只是顾老等人在基建中发现古代紫砂壶窑址,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调查简报。顾老他们是当代的制壶大师,但不是考古学家。只是他们自己划出来,是不能当考古证据引用的。实际上我看过这些标本材料,都是典型的晚明遗物。羊角山古代紫砂壶窑址的上限很难突破嘉靖时期,只在明代后期而已。因此,紫砂壶宋代起源说是不能成立的。”
宋伯胤、耿宝昌、张浦生、王建华、李广宁等学者认为,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的出土残器并不充分,如宋伯胤质疑:仅仅依靠少数造型和北宋墓葬出土物的相似,或者砖垛上的砖的尺寸较小,或者它和北宋砖相似等等都是极其不够的。张浦生、王建华认为宋代起源说所依靠的羊角山出土残器,其砖垛特征堆积层分布欠缺说服力,且龙窑内也未见有宋代其他品类的陶瓷器出土。因此,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说还有待考证。
二、明代起源说:
紫砂器是先于紫砂壶出现的,人们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紫砂土,紫砂器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始于明代中晚期,这是目前普遍的定论。
图五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据明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艺术"一章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难以查考。据推测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间。
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图六玉麟款树瘿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史资料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许次纾的《茶经》、王稚登的《荆溪疏》、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等,清代则有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周澍写的《台阳百泳注》、张燕昌、李渔、王士祯、阮葵生、陈维崧、李斗也分别撰文《阳羡陶说》、《闲情偶寄》、《池北偶谈》、《茶余客话》、《研斋随笔》、《扬州画舫录》,国外如日本的奥玄宝编着了《茗壶图录》,正史中的《重修宜兴志》、《重修常州府志》也以重笔记载了紫砂。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3 21:25回复
    2005年到2006年,南京博物院联合无锡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办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对宜兴蜀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各期陶窑8座,紫砂、宜均等各类标本3万余件,时代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这次发掘是紫砂研究中的第一次。考古队领队杭涛说,这里的地层多达23层,跨度从清初期直到民国,历时约300年。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此次考古调查可望解决目前颇有争议的紫砂起源问题。
    杭涛表示,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江苏金坛明代井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杭涛还认为:“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明早期墓葬中也从没出现过紫砂器,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蜀山窑址出土紫砂标本宜兴市文管会藏黄福弟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23 21:28
    回复
      目前所见,出土的紫砂壶实物多属万历和崇祯时期。纪年明确的有南京明嘉靖十二年(1533)太监吴经墓的提梁壶,福建漳浦县万历四十二年(1612)卢维祯墓圆壶,江苏江都县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曹氏墓的六方壶,四川三台县“万历甲辰年(1604)大彬制”底款长方壶,山西晋城张光奎墓“丁未(1607)夏日时大彬”款圆壶,江苏锡山市明崇祯二年(1629)华师伊墓大彬款三足壶,开封周王府遗址崇祯十五年(1642)紫砂壶。7件紫砂壶,4件出自万历墓葬。因此,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文献史料,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下图:明 吴经墓出土提梁壶,南京市博物馆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23 21:30
      回复
        学习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4 00:33
        回复
          👍🏼👍🏼👍🏼👍🏼👍🏼👍🏼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24 05:52
          回复
            学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24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