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吧 关注:64,602贴子:97,724
  • 13回复贴,共1

当前经济发展并不乐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前经济发展并不乐观
在最近,总能听到一些类似ch超过美国的过度自信的言论,但我认为还又一定的差距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3-10-15 01:37回复
    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效应快要到头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15 07:55
    收起回复
      确实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10-16 08:57
      回复
        现在什么情况众所周知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10-16 08:57
        回复
          经济领域那么多,随便找几个超过美国又不是什么稀奇事。


          IP属地:上海5楼2023-10-17 17:16
          回复
            是这样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0-17 23:02
            回复
              陈经:很多人觉得消费拉不动经济,那是没看到中国震撼全球的生产力 观察者网 2023-08-14 07:30 发布于:上海市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今年以来,推动消费成为热点话题,消费和投资哪个对经济贡献更大,也成为争论的焦点。
              近日,国务院及各部委公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等多项促进消费的政策,引发了很大关注。
              许多人想消费,又觉得没钱,不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7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向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提问,说中国消费者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悲观,问政府如何改善家庭部门的消费意愿。《经济日报》8月3日文章提出,“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化消费意愿为消费能力”,读者将信将疑。
              笔者长期研究投资、消费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对此会心一笑:等待多年的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机终于到了。
              中国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投资为核心的,极为独特。目前正在转向以消费为核心发展,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经济数据趋势很明确,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速成为关键。
              事实证明,中国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极为成功,生产力之强大震憾全球。以超强生产力为基础,中国发展消费势能极强,必然成为全球最强消费大国。在这两个阶段中,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都有快速增长的动力,最终实现普遍的较高收入,实质生活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投资形成全球最强生产力
              在全球经济学界,中国的投资在多年前就成了无法理解的怪物,唱衰文章无数,普遍看不懂。笔者对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非常赞同,但也搞不懂投资数据。
              例如,2015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10677亿,离奇地超过了10503亿的GDP。2016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12929亿元,同比增21.1%,继续超过11734亿的GDP。2017年固投再增20%达到1.55万亿,领先13541亿的GDP越来越多,很难理解。2018年数据,贵州只报告说固投增长15.8%,之后几年都只报增长率,不再报具体数值了。

              固定资产投资2011-2022年
              全国固投数据2017年冲到了64万亿的可怕数字,后来大规模统计调整到46万亿,应该是之前固投数据报得不合理。近年来每年50多万亿的固投,绝对规模十分庞大。这些数字已经难以理解了,国际上普遍低估了中国建设力度。

              中国、美国、印度、韩国、越南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例,1970-2022
              从1970年到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例,从25%升到了40%以上,2009年以后一直在42%-45%的绝对高位。印度在2000年之后一度升到35%,后来跌到25%-30%之间,越南和印度曲线走势差不多。韩国是二战后全球经济增长最高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固定资产形成占比一度高到35%-40%,后来也和印度、越南差不多了,发展中国家普遍类似。美国稳定在20%左右多年了,发达国家也和类似美国。
              2021年全球固定资产形成占GDP平均数值是26%,以中国GDP占全球18%、资产形成占GDP的42%计,中国固定资产形成约占全球29%。但是多项数据说明,中国建设效率很高,实际值要超过一半。
              中国在2010年后42%-45%的高投资比例(以及高效率)是全球特殊现象,只有我们能长期维持如此高的投资占比。可以肯定,过去多年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靠投资拉动。依靠长期大力度投资,中国的基建与工业产能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简单的理解是,全球一半的建设与工业产出发生在中国,我们多项工业产品的人均产出位居世界第一或者前列,形成了“中国VS外国”的对比模式。

              中国粗钢产出占世界比例2010-2021
              2022年全球粗钢产量18.85亿吨,中国10.18亿吨,占比54%。印度第二1.25亿吨,占比6.6%。中国粗钢产量全球占比从1990年的8.5%,升到2000年的15.4%,到2010年大幅增长到44.3%,2020年小幅爬升至56.7%,应该是最高点了。2022年中国人均产钢0.72吨,外国人均0.13吨(不计中国人口与产量)。但中国人均产钢不是世界最高,比韩国的人均1.27吨少,比日本稍多。

              2022年,全球水泥产量41.6亿吨,中国21.3亿吨,占比51.2%。印度第二3.84亿吨,占比9.2%。中国人均产水泥1.51吨,外国人均0.31吨。中国人均水泥产量世界最高,比韩国高50%。沙特人均1.46吨与中国接近,当地也在大兴土木。越南、土耳其、伊朗建设力度也较高。越南人均1.25吨,但出口3500万吨,主要是高污染的水泥熟料,远期可能增长到1亿吨出口。因为区位优势明显,中国就大量进口越南水泥。
              从国际钢铁与水泥人均产量来看,水泥更能代表基建力度,钢铁还代表了工业能力。中国人均建设力度超过韩国,但是人均工业产出还差些。

              2021年世界各国高铁长度
              2022年全球高铁运营里程6.1万公里(也有不同标准的数据),中国4.2万公里占比69%。西班牙3700公里第二,占比6%。中国人均高铁3厘米,外国人均3毫米。中国人均高铁长度超过了日本,但少于芬兰、瑞典、西班牙、法国。2035年按计划发展到7万公里高铁,人均也无法超过几个欧洲国家,但是全球占比可能会达到80%。

              2022年全球地铁长度前30的城市
              2022年全球约有190个城市有地铁,总长度约2万公里。中国地铁总长约1万公里占一半,还在快速增加。中国大陆43个城市有地铁,另外香港、澳门、台北、高雄、台中加起来有400多公里地铁。中国大陆城市地铁规模较大,在全球前30里占18个,垄断前8。和高铁一样,中国地铁也是2010年以后的投资热潮中兴起的,之前人均地铁长度与俄罗斯、巴西差不多。

              2021年全球金属产出约28亿吨,分为铁矿石、工业金属、技术与稀有金属三类,中国基本有超过一半的产出或者消费。2021年中国消费14.2亿吨铁矿石,占世界62%,是第二名印度的8倍。前十种有色金属,中国2022年生产6774.3万吨,占全球56%,其中产氧化铝8186.2万吨占全球59%,精铜1106.2万吨占全球43.1%,是外国前12之和。技术和稀有金属中,2022年中国稀土矿产出占全球70%,稀土加工占90%,镓产量占95%,锗72%。

              我国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巨大生产优势,就是化工。化工其实非常重要,是工业、农业、医药、建筑、能源等多领域的基础。化工特性是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很适合中国。许多化工项目投资极大,需要强大的投资与建设、运营能力,也需要生产技术。技术可以买,但化工厂粗放管理容易出事故,运营需要大量负责任的中低层技术人员,这方面中国优势很大,沙特、德国企业投入巨资合作。
              2021年中国化工产值占全球43%,是美国4倍,欧盟27国的约3倍,政府规划是2030年占全球50%。中国并无化工资源优势,但是深加工做得好。化工产业产值很高,石化行业2022年出口3564.8亿美元。抓住了面板、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大机会的合肥GDP狂飙突进,但是福州不声不响地GDP同时破万亿,几年来贴身肉搏压了合肥一头,靠的就是数个千亿产值的大化工项目。
              由于中国化工产品需求太多,有机化学品和合成材料仍然是净进口状态,不过进口大降、出口增加。2022年,有机化学品进口量同比降26.6%,出口量同比增11.3%,净进口量2280.4万吨,同比降45.7%;合成材料进口量同比降9.7%,出口量同比增12.3%,净进口量2130.4万吨,同比降24.5%。化工行业的进口替代在快速推进,而中国化工产值占比如此之高,仍然要净进口,说明我国在全球工业生产中的占比超乎想象地高。
              一个有趣现象是,中国不少产业的全球占比是30%,虽然GDP占比不到18%。如农业GDP占全球30%,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汽车产量占全球30%,发电量占全球30%。但是根据钢铁、水泥、金属、化工等基础产品的产出来看,一些统计应该是低估了中国的生产力。
              如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是7%多点,美国是4.0%-4.3%,两国建筑业增加值中国要稍高一点。2023年一季度,中国建筑业增加值1982亿美元,占GDP比例跌到4.8%,美国占比4.0%,增加值2655亿美元,比中国还高三分之一。但是中国每年新建住宅数量约是美国6-8倍,钢铁、水泥用量是美国13倍、22倍。两国建筑业增加值相当,是因为美国增加值里包含了太多人工成本、附加成本,实际产出并不高。
              再如2022年中国工业用电占全部用电比例是64.8%,全球是约40%。因此,中国工业用电占全球比例是约50%,与许多工业产出的数据就相符了。美国工业用电占比是26%,工业用电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2023年美国工业用电还在下滑。但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有中国的一半,说明单位用电的增加值比中国高不少。
              不少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很多制造业产品在中国看来也没啥,技术上还能看看的不是太多了,但是增加值就非常高。如近来看到一款外国冲牙器700多元,中国160元的替代产品性能体验还要更好。这样震撼的产品价格对比已经有过多次,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发生。
              以上多类数据能说明,中国工业生产力应该占到全球的50%了。这是靠多年来持续投资实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绝招。可以说,投资本身就是在滚动指数增长的,前面的投资让后面的投资能力更强,其增速还高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如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是1990年的126倍,而名义GDP只有64倍。
              笔者早就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凯恩斯式的“经济低谷时增加投资”,而是持续30多年都是投资高增长。不可能几十年都是凯恩斯刺激经济,投资高增长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在这个阶段,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很简单,消费是投资的结果,投资形成产能与基础设施,消费才有基础。虽然中国消费增长也是全球最高远超其它国家,但其根源是投资。

              1990-2022年,中国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是13%(以汇率计),而印度是7.6%。当初几乎一样的GDP数据,30多年长期下来,区别是五六倍。这样的长期经济增长,只可能用投资拉动实现,靠消费拉动绝对做不到。
              这个道理以前争议很大,中国投资、印度消费,谁的经济模式更优秀,到2010年还是挺印的声音更大。中国内部容易看不起印度,其实印度的长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算得上优秀(32年能持续每年7.6%),国际上看好印度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主要还是创造了投资拉动的绝招,这是发展中国家学不了的。


              IP属地:上海7楼2023-10-19 10:35
              收起回复
                但是也要注意到,投资拉动这个道理,真的已经过了它适用的阶段了。道理很简单:工业产出都占全球50%了,规模太大了,量变导致质变。当然还要大力投资,但是每年50万亿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即使不增长,也是极大的规模,完成的建设会让别国无比震撼。投资本身的增长已经到尾声了,增长率不断下滑,从高峰期的20%到4%以下。就如房地产投资,中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要转入新阶段了。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理非常好,功劳很大,创造了极为震撼的发展奇迹。但是我们发现,要和它说再见了。这有个心态问题,往坏里说,客气点是投资“边际效应递减”,过去管用的经济模式不行了,不客气就说投资造成的大问题要“爆发”,提出“中国经济见顶论”。换位思考,任何发展中国家要有中国这个产能,都会是很幸福的事,但只能流口水。即使美西方也不时表示忧虑或者羡慕,害怕一个个产业被中国统治。
                对投资的性质,可以果断地判断。一是我国还会有极大的绝对投资规模,不能否定投资的重要性,更不应该唱衰。投资会一直是我们的看家本事,哪里有机会,投资扑上去多半能占领行业或成为最大玩家,哪里需要优化,哪里就会有投资。例如房地产也不是不要投资了,建筑业会一直是重要经济部门,中国人改善居住的需求会一直有,而且会非常巨大。
                二是投资规模本身应该就这样了,相对整体经济规模的比例会不断下降。投资规模不再需要大幅上升,因为主要的基建、产能,已经大体成型,工业产出规模也够了。近来外国人到中国到处拍视频流行起来,我们自己也惊讶地发现,所有地区的基建都不错了,看上去比发达国家不差。新基建、高新技术还需要大力投资,但从规模上不可能带动整体投资加速增长,也会饱和。
                如果投资无法拉动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增长靠什么?很简单,就是靠消费。这个道理一定不要想太复杂了,越简单越好。中国投资出了占全球50%的工业产能,中国人的消费就有坚实的基础。手里抓着这么大的投资成果,不少人却在哀嚎“消费不行”,这是被一些不利的短期因素影响了,不是主要逻辑。一般人容易被短期信息影响,忽视长期趋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极为明显的长期趋势是什么,看看消费的情况。
                消费概况
                前一节论证了,中国的生产力极为强大,消费的物质基础没有问题。不要小看这个成就,意义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发展中国家只有我们是这个状态,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是靠透支借债进口商品维持生活水平的。再考虑到我们占了全球工业产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地球唯一了。

                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越南最终消费占GDP比例,1990-2021
                国际上用“最终消费占GDP比例”来评估消费占比,又分为居民最终消费以及政府最终消费两类。中国近年来的最终消费占比在55%左右,在大国里是最低的,只比爱尔兰、卡塔尔、新加坡、文莱、卢森堡等人口不多又情况特殊的小国低。美国是82%左右,日本约75%,印度约72%,越南约65%。除中国以外,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规模稍大的国家,最终消费占比基本在64%以上。中国固定资产形成与最终消费占比两个图,形成了一上一下的鲜明对比。
                中国在90年代消费占比60%-65%,算是“相对正常”些的时期。后来投资力度上来了,消费占比就不断下跌,2010年到了48.9%的惊人低点。到2016年消费占比回升到55%,这几年上升势头受了影响,主要是房地产投资热潮,以及疫情压制了消费占比。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居民最终消费为52.99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为54.9%,政府最终消费为16.5万亿美元占17.1%,合计占比72%。2021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6.8万亿美元占GDP的38.1%,政府最终消费占比15.8%,合计53.9%,主要是居民消费占比太低。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68.2%,政府消费占14.4%,合计82.6%。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仅占全球的12.8%,而美国居民最终消费占了全球30%,占比是中国的2.3倍,人均最终消费是中国的10倍。
                因此,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在全球是显著偏低的。而且中国人关注的消费,主要是吃喝、电器、住房、汽车之类的工农业、建筑业、制造业商品(goods),觉得日子还行,或者觉得不行,买不起好房子、水果太贵。中国人普遍对服务(service)费用没太多感觉,手机月费几十块、百把块,看个小病几十块、几百块,最多的可能是大学学费,本科一年5000、6000元。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是这样,服务消费数额很大,大幅超过实物商品消费。

                美国2023年2季度GDP年化值
                美国2023年二季度GDP年化值为26.835万亿美元,其中个人消费为18.3053万亿,占比68.2%。个人消费中,商品消费为6.0954万亿占33.3%,服务消费为12.2099万亿占66.7%,正好是商品消费的2倍。医疗服务消费就有2.9243万亿占16%,快到商品消费的一半了,住房与设施服务有3.2161万亿占17.6%,两者相加就超过商品消费了。金融、保险、交通、娱乐、餐饮以及其它服务消费,加起来又相当于一个商品消费。以美国3.33亿人口计,人均消费年化值为5.5万美元,半年2.75万美元。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增长8.4%还可以。但以上半年平均汇率6.9181计,半年消费只有1841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居民人均消费的15分之1!美国上半年人均医疗服务消费就有4390美元,人均住房与设施服务消费4830美元,分别是中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的2.4倍、2.6倍!
                中美这个人均消费数据差异,说实在的有些夸张,甚至难以理解。中国数据是16万户抽样调查的,有低报的倾向,而且应该是代表普通人的开支,收入较高的人不太愿意接受调查。而美国的数据就有些虚高,医疗服务消费那么高,人均寿命也没多高。美国人各类消费加起来,每人每年要5.5万美元,合38万元人民币,一家三口就要上百万元,实际收入真没有这么高。例如住房服务消费,里面就有“虚拟房租”,自住房也要按市价折算租金。再如医疗支出,往往并不是真去看病了,而是买医疗保险,被医疗利益集团打劫一样不买不行,但是公司会帮买部分。
                即使有低估,数据也能说明,中国居民消费真的很低。有三个现象,一是挣多花少注重储蓄,社会储蓄率高。二是物价较低,特别是服务价格很低。三是普通劳动者收入较低。
                世界银行相关数据叫“Gross domestic savings (% of GDP)”,其实就是100%减去前面的最终消费占GDP比率,中国储蓄率是45%,在主要大国里领先较多。
                关于中国物价是高是低,说啥的都有,有些人还说物价比美国高,美国东西便宜。这是因为中国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商品供应种类丰富,高中低的物价都有。一些进口商品有关税,是可能比美国价格高,美国部分农产品还有资源优势。
                但是中国制造业商品价格肯定是全球最低之列,多年来不断优化生产降低成本,经常能给出外国几分之一的价格。许多制造业商品,发展中国家成本太高都很贵,所以中国商品出口优势很大。中国制造业商品的成本低,经过市场经济里渠道与广告包装吹嘘加价,到消费者手里,最终就形成了多层次的价格体系,高中低都有。


                IP属地:上海8楼2023-10-19 10:38
                回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的服务价格特别低。例如公交、地铁、普铁、高铁,服务水平相当高,设备好、速度快,但是价格只有发达经济体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大学学费,公办本科一年只要约5500元,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以前有抱怨说上不起大学的,现在感觉压力不大了,主要问题是考不上,留学外国一年学费就要10万、20万的常见,也一堆人去。
                  医疗服务费也很低,一般看个病几十元,手术费低的几百,上万的就是大手术了,这个费用在发达国家会觉得不可思议地低。一些熬资历的医护要连轴转服务多人,感觉很累。许多人觉得看病贵,主要是进口药贵,或者开药太多。
                  中国大陆物业管理费也算便宜,一般一个月100多元,还经常收不上,易生纠纷。香港物业管理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7.4%,一般要上千元。香港预计全年物业管理服务总收入551亿港元,以740万人口计,人均7440港元(约6830人民币)。如果按香港的物业管理费水平,中国大陆物业管理费收入应该有9.6万亿,而2021年实际营收只有1.27万亿。
                  中国大陆有线电视服务费农村8-12元,城市20-30元,频道很多,体育节目资源就非常多。音乐、视频流媒体服务月费10-20元,都算便宜。发达经济体同等资源,感觉要十倍的价格。通信服务费也不贵,月费几十的多,100多的就算贵的了。通信服务费价格优势就不算太大,发达国家只是三四倍的价格。
                  2023上半年中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21.4%,折合3517亿美元。美国上半年餐饮行业收入6796亿美元,是中国的1.93倍了。餐饮统一算在服务消费里,厨师做饭、服务员上菜等服务,和食品不单独结算。这也是个难以理解的数字,美国人均餐饮消费是中国的8.2倍。中国应该很多餐饮消费没统计,但是餐饮服务价格是比美国便宜很多。
                  总体来说,中国涉及到人的服务价格就比较低,服务人员工资不高。还有大市场的优势,一些内容服务的价格不高,世界杯等重要赛事免费看,全球流行歌曲十来元月费基本都能听。
                  从中国普通人的商品与服务消费开支数值来看,在国际上是很低的状态,特别是与美国对比。
                  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生活水平差,实际上因为农业发展好,农业GDP全球占比达到了30%,吃喝生活并不差。水电基础设施完善,家电、手机、网络普及,空调这一项就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大量普通中国人谈论的生活是买车买房,档次不低的就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档次低的也有微型车、县城房,也不算差。但是消费数字呈现出来就相当特殊。
                  从多项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来看,普通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比数据显示的要好得多。这是中国的特点,大量底层人口生活其实也过得去,起码和中产能够比较起来。

                  月入数万的中产家庭与月入数千元的普通家庭,收入可能差出去5-10倍,但生活还真可以相比。与富人相比,中产消费形态与思维方式更接近穷人与普通家庭。
                  中产与穷人普通家庭主要区别是: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小区的档次,厨房的档次,车有没有,有车的话档次如何,打车的次数,坐飞机次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数量、档次、更新频率,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的档次,旅游消费的档次与频率,叫外卖、上餐馆、自己做饭的频率,有没有较高档次的衣服,营养品、化妆品、美容美发与烟酒档次,网购商品的频率与档次,有没有较多的闲钱投资,有没有大笔的补习、出国留学等教育开支,看电影频率,有没有大笔游戏开支。
                  即使是较为底层的家庭,基本的衣、食、住、行、电器、娱乐、餐饮、烟酒、化妆、旅游、教育等各项消费,都是有的,只是档次低些,要按发展中国家的低标准也算中产了。自己做饭营养不差,普通家庭小孩与中产家庭小孩猛一看,区别不大,也能玩到一起。穷人和普通家庭收入增多了,和中产家庭的各类生活方式区别就减小,逐渐改善区别不大了,就变中产了。把这些点列出来配权重打分,各个家庭可以评估自己,“中产指数”是多少,100分就是完全的中产,50分就是半中产。有些人虽然收入能算中产,但生活方式更接近穷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许多家庭的“中产指数”是不断爬升的,买车买房还会大幅跃升。
                  富人家庭不论,中国中产家庭基本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了。这两类人的生活水平比较明确,肯定是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水平也不比发达国家普通人差。不少中产有多套房,中产小区地库里一堆BBA伪豪车,存款、股票、基金不少,会琢磨投资。一个标志性的能力是,花四五十万或者上百万送子女出国留学,读本科或者水硕,主要是中产家庭干的,富人家庭另有玩法。中国富人与中产的绝对数量已经很庞大,从各类奢侈品、高档汽车销售数量来看,可能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了,笔者估计应该在2亿以上。美国刨去穷人,中产人数不一定有中国多,不少人收入高开支也大,生活水平还不如中国中产。
                  而穷人或者普通家庭,肯定到不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主要是收入比较低,但算是有起点、有希望了,特别是全面脱贫后。这些人数量应该在10亿以上,过着“中国特色”的低价现代生活,各类需求也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低价商品与服务满足需求。这些低价商品与服务,质量还越来越好,有监管和市场经济竞争不断优化。
                  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说明,中产家庭数量,或者说普通家庭的平均“中产指数”是在大幅上升的,每年至少有大几百万个家庭朝着中产状态大幅跃升。
                  例如,外卖行业在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增长55.05%,2019年35.97%,2020年15%,2021年18.2%,2022年19.80%。点外卖越多,越像中产。
                  再如,新买房买车的家庭,会大幅接近中产状态。是有人“阶层跌落”,房子断供、车子卖了还债,但主要还是跃升的家庭多,怎么也有每年大几百万个家庭。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米,乘用车国内销售2054万辆,这都对应上千万个家庭。需要注意,即使新房新车销售从顶峰值下降了,中产家庭数量也是不断上升的,已经上位的一般能保持中产地位。
                  无论如何,中国普通家庭的“中产指数”整体是在不断上升的。增速有点放缓,但怎么也谈不上停滞。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国际国内的多重因素,社会气氛有点低迷,部分中产家庭说钱不好赚了、跳槽加薪不容易了,投资消费情绪低了些。这都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再怎么也还是中产。居民存款还增多了,投资和消费不够积极,2022年增加17万亿,2023年上半年增加11.91万亿。
                  等情绪又好起来,许多忧心的事就没啥了。目前消费情绪恢复得还不错,餐饮、旅游、文艺演出等市场情绪饱满,人挤人又出现了。投资情绪恢复得慢些,房地产和股市不断给利好,不可能一直低迷,会滞后恢复。利息不断走低,巨额存款总会又跑出来活动,时间问题。


                  IP属地:上海9楼2023-10-19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