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69贴子:2,972,529
  • 3回复贴,共1

老子---单逨传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己亥深秋,余参加了北京举行的《中华续道藏》编纂工作会议后,承蒙大同北岳老子书院郭世贤院长盛情邀请,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孚琛先生高弟刘高奇博士安排,旋即夜卧有时代沧桑的绿皮车,西行三百余公里赴山西大同参加第三届北岳论道高峰论坛。论坛期间,我们一行数人流连忘返于桑干河、滹沱河畔之间的恒山道观寺庙中,陶醉在“绝塞名山”的壮美秋色之中。参玄论道之际,高奇惠示其最新创作的一部作品《单逨传奇》稿本,洋洋洒洒有几十万言。并云此作品即将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够写一篇小序,以广流传。
笔者乃是专治道家经典与历史文献,专业所限,鄙人对小说传奇素无研究,难堪作序大任,下意识地就想推辞。但是刘博士一席话引起我的兴趣。云此作品的主人公单逨乃西周齐国士族出身,身世显赫,据说还作有《德经》一书。返回成都后,刘博士又发来一些创作此作品的资料,并详细说明了此书的创作缘起与意图,云单逨家族与历史上的道家人物老子其人有某种未知的联系,此书创作的意图在于弘扬乡土文化。2003年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逨盘,其铭文记述了西周时代单氏家族的生活状况与家族历史,所记述的逨家八代成员谱系,为考察西周世族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不但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近几年各地掀起的一股续修族谱的热潮,此逨盘自然也引起山东等地单姓后人的极大兴趣。
作者在构思创作《单逨传奇》一书时,还与胡孚琛先生一行人深入陕西宝鸡市眉县杨家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素材,试图将新近在陕西出土的青铜铭盘文物与有关民间传说熔为一炉,通过文学传奇小说的笔法来形象展示单氏家族悠远的谱系传承。兹迻录刘博士创作文稿大纲如下:单氏家族从周文王开始就一直高居要位,数百年不倒。并且到了西周后期,单氏家族一支独大,地位远超周、召二家。单氏源出姬姓,是黄帝侧系子孙。单氏先祖曾经是周朝历代重臣,为早期中华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很多史料可以证明。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准备了严格的品位秩序。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先说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两位“伯”,一位单伯叫“单(伯)昊生”,另一位单伯叫“单(伯)原父”。《国语·周语》里描写单穆公远远多于西周天子的描写。周景王要铸大钱被他反对、要铸大钟也被他反对,由此可见单氏族在周王朝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
《国语·周语下》:“单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曰:‘异哉!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其有单子也。昔史佚有言曰:“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单子之贶我,礼也,皆有焉。夫宫室不崇,器无彤镂,俭也;身耸除洁,外内齐给,敬也;宴好享赐,不逾其上,让也;宾之礼事,放上而动,咨也。如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肴,能避怨矣。居俭动敬,德让事咨,而能避怨,以为卿佐,其有不兴乎!’”说明单氏家族世代辅佐周朝长治久安,在周朝有重要位置。
早在商朝,单氏就跟随商王左右,身为重臣。《商书·汤诰第三》:“咎单作《明居》。”《明居》已经遗失了。根据《尚书》其余篇章等记载,单氏是世代家传的史官。当时,史官地位很高,为众僚之长。这个记载说明,单氏家族一直是贵族。很可能这个单氏就是后来周王朝的单氏,因为史官是必须继承的,因为文字只有他们创造和认识。所谓的学在官,其实就是学在史官。殷商末期到西周初期,可能有三个族群用“单”字作为标识。一个是活动在河南洛阳、安阳和山西曲沃一带的单光族,据专家说,这个族群已有30多件出土青铜器为其佐证。另一个是以单公为始祖的陕西眉县单氏家族,已有多批出土青铜器及长篇铭文为其佐证。再一个是成王少子臻公为始祖的单氏家族,目前,这个家族还只有唐宋以来的姓氏书和单氏族谱的记载为证,而缺少铭文和先秦文献的记载。
据陕西眉县出土的单氏家族的文物看,西周单氏家族的第一代单公是周文王的重臣,地位仅次于周公、召公,居第三位。此后,在西周历史上单氏8代共辅佐西周11代君王。东周时单氏和刘氏是朝廷最重要的支柱力量,但单氏家族的历史久远得多。尧和舜的老师叫单卷,这是单姓最早的记录。逨盘上实际共提到12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李学勤先生已指出,逨盘铭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逨盘铭文所载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与文献、从前发现的金文的记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巩固开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战,等等。逨盘足以显示单氏家族与周王室共始终,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周王朝制度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也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的延续性是王室发展的保障,而不是相反。也说明这个时期,君臣相得,君尊臣忠。逨盘描绘出了单氏家族的世系图:
单氏家族青铜器的出土对单氏起源带来很大的冲击。单氏后人对此做了一个总结:单氏家族为周王朝的发展兴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学术界有关老子其人生平与《道德经》的出世年代,自宋代以来,就有聚讼不断。20世纪初,围绕老子的年代,出现以胡适为代表的“早出说”与梁启超为“晚出说”的激烈争论,随着疑古之风的渐兴,钱穆、顾颉刚、冯友兰皆卷入其中。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出土,继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三篇面世,又引发了学术界一番讨论。由于历史久远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有关老子生平及其著述问题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这里就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立场方法问题。
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前辈学者有许多揭示。从历史研究的立场来区隔,大体上有所谓“信古”与“疑古”的两大分野,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遥远与当下我们掌握的资料的有限性,纯粹的“信古”与“疑古”都难以达到历史的“真实”。因此,需要我们在有限的史料基础上,秉持中道,超越“信古”与“疑古”的藩篱,以“释古”态度来对待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国有史,地方有志,族有谱。站在弘扬乡土文化的立场,化用民间传说与新近出土的史料,虚实结合,《单逨传奇》作者将新近出土的青铜铭文与有关民间传说熔为一炉,通过传奇笔法来形象展示单氏家族悠远的谱系文化,虽然读者未必以信史的态度去评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也是一种新的“释古”尝试。应作者之邀,略缀数言以为序。
盖建民
2019年10月25日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22 14:52回复
    建议学者们、好好的认认“字”啊!
    为什么有“信古”、“疑古”?又为什么要“释古”呢?这个“古”、究竟是什么呢?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7-22 18:14
    回复
      真的是“字之曰道”啊!
      学者们,下下辛苦、认识认识“古”人留下的“古字”吧!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7-22 18:16
      回复
        没有“推”、很难有“崇”啊,所以要想让人们能“崇尚”我们“古”人留下的“古”文化、就需要所谓的学者们的“推崇”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7-22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