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吧 关注:3,882贴子:17,185
  • 13回复贴,共1

王兴峰:汉代美稷故城新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22 02:53回复
    本文转自“昭君博物院”官网。原文链接如下:http://www.zjbwy.org.cn/zjwh/info/1464.html
    编者按:原文引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3月第26卷第1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IP属地:北京2楼2023-07-22 02:54
    回复
      摘要:西河郡美稷县是汉代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治所。一般认为纳林村古城为汉代美稷故城,作者则提出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榆树壕古城实为美稷县故城。
      关键词:美稷;汉代;使匈奴中郎将
      西河郡美稷县是汉代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西汉武帝时,汉朝在此设立西河属国;东汉建武年间,美稷为使匈奴中郎将驻地。关于美稷县城的地理位置,史学界虽有论及,但存在诸多疑点,因而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浅见,就教于学界。


      IP属地:北京3楼2023-07-22 02:55
      回复
        一、西河属国与使匈奴中郎将
        建制沿革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战后,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众4万余人归降汉朝。《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朝采取“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的措施,先后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建置5个匈奴属国,以安置匈奴人。其中之一为西河郡属国(简称西河属国),治美稷。东汉时,美稷又成为使匈奴中郎将和南匈奴单于庭的驻地。直至东汉灵帝末年,美稷县城被废弃。
        (一)西汉时期西河属国建制兴废
        西河属国初设于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众归降汉朝之后。《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美稷县,属国都尉治。”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车骑将军卫青挥师“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取得“河南之战”的重大胜利。汉朝遂于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二郡。鉴于上郡辖区范围过大,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分上郡东部、北部和太原郡西部置西河郡,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改属并州刺史部)。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领36县,美稷县为其中之一。元狩二年(前121)后,为安置归降的匈奴人,汉朝决定在西河郡设立属国,设置属国都尉进行管理。《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西河属国都尉驻地,即美稷县城。


        IP属地:北京4楼2023-07-22 02:55
        回复
          《汉书·冯奉世传》载:“初,昭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由此可知西河属国的设置当在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主要安置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等部落,后又安置伊酋若王等部落。昭帝末年,由于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的反叛,西河属国名存实亡,故五凤三年(前55)汉朝第二次设置了西河属国。《汉书·宣帝纪》载五凤三年:“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及呼遬累单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余人来降归义。单于称臣,使弟奉珍朝驾正月,北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接着又载:“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可见,重置西河属国依然是为安置匈奴人。
          此后,西河属国的建制一直延续至西汉末年。《汉书·叙传》载:“哀帝即位,出(班)穉为西河属国都尉,迁广平相。”汉哀帝即位于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班穉是班固的祖父,是年出任西河属国都尉。《汉书·何武传》载:“先是,新都侯王莽就国,数年,上以太皇太后故征莽还京师。莽从弟成都侯王邑为侍中,矫称太皇太后指白哀帝,为莽求特进给事中。哀帝复请之,事发觉。太后为谢,上以太后故不忍诛之,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削千户。”可见,至少在新莽之前,西河属国建制仍然存在。王莽当政后,实行严厉的对匈奴政策,破坏了汉匈间的和睦关系。史载:“及莽扰乱匈奴,与之构难,边民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1]匈奴不断入塞侵扰,致使北疆局势动荡,西河属国建制当在此时被废弃。


          IP属地:北京5楼2023-07-22 02:55
          回复
            (二)东汉时期使匈奴中郎将建制沿革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蕃蔽,扞御北虏。帝用五官中郎将耿国议,乃许之。其冬,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翌年,“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襎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2]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其中南匈奴单于率部归汉。
            南匈奴单于庭的地理位置曾几度变迁,脉络十分清楚。最初,东汉将南匈奴藩属政权及其部众安置在五原郡西部塞之北80里的漠南草原(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部);不久,移驻云中郡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古城);之后,又南迁至西河郡美稷县,长期驻扎于此。史载:建武二十六年(50),“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复将其众三千人归南部,北匈奴单于使骑追击,悉获其众。南单于遣兵拒之,逆战不利。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郡)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自后以为常,及悉复缘边八郡。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3]至此,美稷遂成为使匈奴中郎将的治所。
            随着北匈奴内乱,归附的北匈奴人越来越多。史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北匈奴大人车利、涿兵等亡来人塞,凡七十三辈。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4]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汉军大败北匈奴,“己亥,复置西河、上郡属国都尉官”。[5]为安置归降的北匈奴人,东汉于是年复置西河、上郡两属国。
            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南匈奴发生内讧。翌年,单于羌渠被杀,其子於扶罗继立。“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而於扶罗诣阙自讼。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时民皆保聚,抄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一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6]汉灵帝死于中平六年(189)四月。时值中原政局大乱,东汉已无力顾及北疆,於扶罗只得率其部众留驻在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据史书记载:张修于光和二年(179)之前担任使匈奴中郎将,另有王柔于灵帝在位年间担任此职。此后使匈奴中郎将绝载于史。[7]


            IP属地:北京6楼2023-07-22 02:56
            回复
              二、美稷地望考
              关于两汉时期美稷的地理位置,史念海先生发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初步判定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古城为汉代美稷故城:“现在古城附近的形势,恰与《河水注》所说的相合。现在的正川河由准格尔旗的五庙梁东南流,直达古城,又绕古城之西,再由古城之南东流。正川河和黄甫川的流向是由西北趋向东南,而流经古城城南之后,接着还是向东流去,再折向东南流。这一点和《河水注》所说的若合符节,似非偶然的雷同。如果这一点不至于乖误,则纳林镇北的古城废墟,似可定为美稷县的遗址。”接着,史先生又根据“历史记载推求考核,以微翔实。……以纳林镇北古城作为美稷的遗址可能不会有很大的舛误的”。[8]此后,诸多学者承袭此说,《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等亦如此定位。[9]综合现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笔者则认为:汉代美稷故城并非今纳林古城,而应是在距之不远的榆树壕古城。试论证如下:
              (一)今纳林古城并非汉代美稷故城
              《水经注》的相关记载依然是推定汉代美稷故城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卷3《河水》篇是记载汉代美稷故城最早、最翔实的史料。史先生主要依据卷3《河水》篇所载“湳水”的流向来判定美稷故城。《水经注·河水》载:“(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人浦水。滴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10]湳水即史先生所言的正川河,也就是今皇甫川及其上游的纳林川。纳林川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达拉特旗敖包梁和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坝梁一带,流经纳林、沙圪堵,至陕西府谷县境与十里长川汇合后称皇甫川,最后流至府谷县黄甫镇汇入黄河。


              IP属地:北京7楼2023-07-22 02:57
              回复
                笔者赞同史念海先生关于湳水即皇甫川及其上游纳林川的说法,但是纳林古城即汉代美稷县故城的判断并不符合《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云:“(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其意应是湳水之源出于美稷县境内,并非湳水源出美稷县城,亦非湳水流经美稷县城旁。因此,有可能不存在所谓美稷县城位于湳水东岸的情况。
                纳林古城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今纳林古城占地面积较小,出土遗物也较少,不符合地方高级军政机构治城的规格。
                史先生实地考察纳林古城时,考古发掘工作并未展开,但是史先生又是最重视考古发掘证据的:“要确定一个古城遗址,应该依靠考古发掘,求得最后的解决。”[11]2014年3月28日,笔者跟随老师对纳林古城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纳林古城位于纳林乡政府西北、县道X601西侧5O米处。古城建在一滨河台地之上,城址平面大体呈正方形,城墙遗迹清晰可辨。古城西方为山丘,山下纳林川由北而南。东边为平缓地形,南北方向为通途。城址内东高西低,西墙凹口内侧有许多瓦片,东南、东北角有数座民房,城内大多开垦为耕地,种植有杨树、杏树、榆树,四周城墙上有野生的低矮带刺的灌木。我们利用测距仪对城墙实施测距工作。数据记录如下:东墙433米,东墙北偏东20°,目测东城墙的残垣高度为5米,东北城角有一处红瓦房;北墙439米,北墙东偏南20°;西墙434米,西墙北偏东20°,西墙凹口内侧有许多瓦片;南墙441米,南墙东偏南20°。据此前的考古调查,纳林古城四面有门,墙高约4米,厚3.4米。古城内已辟为农田。文化层厚0.4-0.6米,露有绳纹陶片等;采集物有:陶罐、陶盆、瓮、铜簇、铁剑和铁斧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另还征集到陶盆1件。[12]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美稷县城为西河属国都尉驻地。东汉建武年间,美稷城又作为南匈奴属国的单于庭驻地和使匈奴中郎将治所,既是高级军政机构驻地,也是南匈奴贵族的居住地,更是屯驻重兵之地,其城建规模必定远大于一般县城。纳林古城占地面积较小,古城内外遗物较少,文化层较浅,与史书对美稷故城的记载并不符合。


                IP属地:北京8楼2023-07-22 02:57
                回复
                  (二)汉代美稷故城应是今榆树壕古城
                  美稷故城位于纳林川流域附近无疑,而纳林川流域及其附近的秦汉城址主要有4座,分别是:城壕古城、城圪梁古城、榆树壕古城以及纳林古城。[13]除纳林古城外,城壕、城圪梁二城面积亦过小,不符合高级军政机构治城的规格,那么只剩下榆树壕古城。
                  榆树壕古城位于纳林古城以西约28公里的暖水乡北部。无论就其所在地理位置,还是古城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遗址性质观察,皆可判定为汉代美稷故城。


                  IP属地:北京9楼2023-07-22 02:58
                  回复
                    (1)出土文物证明榆树壕古城使用时段是两汉时期。在古城内发现有汉五铢、大泉五十等铜钱,以及卷云纹瓦当,均属于汉代遗物。铜簇、铜带钩或其他铜饰件也屡有发现。古城东南约1.5公里处为汉代墓群。[14]城内还出土铁钱“乾祐元宝”,可见古城延绵历史之久。榆树壕古城以西,过暖水川约5-6里,有个叫高家渠(又称西渠或乌鲁斯图渠)的地段,曾出土过匈奴遗物。[15]此外,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榆树壕古城西方、东胜区布日都梁乡补洞沟村发现和清理了9座西汉末至东汉前期的匈奴墓葬。该墓群可能是东汉前期南匈奴单于庭附近的南匈奴墓地。林沄先生指出,补洞沟墓地最有可能是东汉初年南匈奴的嫡系部落所遗留。[16]这更增加此墓与美稷故城的联系。同年,在准格尔旗西沟畔发现9座墓葬,潘玲根据出土的双龙纹玉璜等特征判断其中的3座(M4、M5、M12)为东汉中晚期南匈奴贵族墓地。又根据出土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判断,墓主人生前富有且地位很高。[17]这些墓葬是确定榆树壕古城为汉代美稷县故城的旁证。
                    (2)榆树壕古城的平面布局符合高级军政机构治城的要求。榆树壕古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平面呈长方形,是准格尔旗境内面积最大的秦汉古城址。现存城墙高约1-3米。北墙开三门,南墙与东墙的南端已被南渠(又称古城圪棱沟)冲塌。南渠自东而西注入暖水川。据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垣内墙尚存。现在东墙保留较高,一段高约3米,夯土层也较清晰,每层黄土之间,隔以黏性白色土,层层相叠,夯层厚约l0-15厘米。内城在外城西南部,南北约270米,东西约205米,亦呈长方形。北墙偏西开一门,正对外城北墙的西门。全城最高点在内城东北部,平地高于外城地面3米以上。主要建筑的遗迹遗物也在此处,地面瓦片密布,间或有秦汉卷云纹瓦当,还有不少辽金时期的砖、瓦碎块和鸱吻等建筑遗存。内外城东墙之间,陶片密集,东南部还有瓷片。[18]这种内外城或大小城的平面布局在北方边疆地带的古城址中发现较多。一般分为两种形制:一种内城位于古城中部;一种是内城位于古城一隅。内城一般设有官署、仓储、窖穴、窑址和冶铁遗址。[19]笔者认为榆树壕古城亦不例外(参见下图榆树壕古城平面示意图[20])。李逸友先生曾怀疑榆树壕古城为汉增山县城,但是他又根据内外城布局的特点认为榆树壕古城应为某郡都尉治所。[21]按照史书记载推测:榆树壕古城内城(小城)应是使匈奴中郎将的治所。史载: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南匈奴单于反叛,“单于乃自将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连战数月,攻之转急,种移檄求救”。[22]南匈奴单于连战数月竟不能攻克美稷县城,可证美稷县城的坚固。榆树壕古城的内外城(大小城)的平面布局正是北部边疆地区军事活动频繁的一种反映。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7-22 02:5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1楼2023-07-22 03: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