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吧 关注:3,882贴子:17,188
  • 7回复贴,共1

文献中对汉代玉器的使用的记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人报道,多多关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4-27 12:16回复
    1.礼玉
      玉器在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是作为重要的礼器出现的,在《尚书·禹贡》的末尾就有“禹锡(赐)玄圭,告厥成功”,同时《尚书·顾命》中也有“越玉五重(种)”的记录。后来的《周礼·春官·大宗伯》则将礼玉的使用做了系统化的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到汉代虽然礼玉的种类减少,先秦的“六瑞”,只有璧、圭继续作为礼玉使用,但关于玉礼器的使用仍可频繁见于文献史料之中。《史记·孝文本纪》载“春,上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其广增诸祀墠场珪币。’”《史记·孝武本纪》中载:“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史记·封禅书》又有“其河、湫、汉水加玉各二;及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及“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后汉书·明帝纪》中有汉明帝“亲执圭璧,恭祀天地”。《后汉书·礼仪志》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由此看来玉器在汉代依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器(图1),仍然拥有着神圣的光芒。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4-27 12:16
    回复
      2.佩玉
        由于先秦儒家对玉器充满了敬重,作为道德的象征,佩玉在中国古代玉器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清人俞樾曾言“夫古人佩玉,咏于《诗》,载于《礼》”。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载有“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周礼·天官·玉府》中载“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郑玄注“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瑸珠以纳其间”。
      在古代阶级社会佩玉不仅仅是道德的体现,同时也是区分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隋书·礼仪志七》载“君臣佩玉,尊卑有序……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自公以下,皆水苍玉”。
        汉代佩玉在贵族上层之间极为普遍,东汉《西京赋》记载汉代后宫中“金裛以藻绣,文以朱绿,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图2)。关于汉代的佩玉制度见《后汉书·舆服志》载“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
        汉代人继承了楚文化中对鬼神的敬仰,汉文帝就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举动,至于汉武帝更是“尤敬鬼神之祀”。使得佩玉在汉代融入了厌胜辟邪的思想。西汉中期出现刻有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书·王莽传》)之类有祷告辟邪字样的刚卯严卯。在谶纬思潮泛滥的东汉时期,这类刚卯严卯连同翁仲、司南佩更是大量流向。
        汉代由于印绶制度作为确立身份等级的主要方式存在,先秦以来的佩玉制度遂不被重视到三国时逐渐被人遗忘,曹魏建立重新设计佩玉形制。《三国志·王粲传》“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挚虞《绝疑要注曰》“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4-27 12:16
      回复
        3.实用赏玩玉
          玉器同时由于其材质的稀缺性,故一直以来也常作为上层社会奢侈消费的实用陈列器(图3)。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就提到有“千金之玉卮”。到了汉代用玉器作为杯具更为流行,《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史记·封禅书》亦有记载“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
          以玉为实用器具显示出了汉代国力的富强和贵族的奢靡,在野史《西京杂记》有“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及“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玛瑙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的记录。
          自战国以来由玉制作成象征等级身份的“玉具剑”在汉代更是成为对外交往馈赐外臣的国礼。《汉书·匈奴传下》载“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玉具剑。”又《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载“四年,遣耿夔即授玺绶,赐玉剑四具,羽盖一驷”,如《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篡位前为了向孔休结好而向孔休“进其玉具宝剑”。汉朝人对于玉具剑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了。
          玉器同时也制成专门欣赏的艺术品,武帝时曾在“昆明刻玉鱼,雷雨常鸣鳍尾皆动”。故唐人韩愈有诗句“昨日玉鱼蒙藏地,早时金器出人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4-27 12:16
        回复
          4.葬玉
            古人为了让逝者的灵魂获得安宁及遗体不朽,故自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中就出现用玉璜作为口含殓尸的现象,在《周礼·春官·典瑞》中有“驵、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郑玄注释为“圭在左、璋在右、璜在足、壁在背、琮在腹、盖取泉方明神之也”这种用玉敛葬的记载。
           中国古代的葬玉制度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阶段,汉朝政府专门有东园秘器作为高规格的葬具赏赐臣下。《汉书·佞幸传》载“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无不备具。”
            关于汉代的玉殓葬,在《后汉书·刘盆子传》中记载“自要以下,以玉为礼,长尺,广一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谓之玉匣”。《后汉书·礼仪下》“大丧……金缕玉匣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玉匣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图4)。《西京杂记》中载汉武帝的玉衣“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其制造太过于浪费社会资源以及厚葬之风又极容易招惹盗墓人的盗掘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以“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痛哉!”为由终于把两汉时期的玉衣制度给彻底禁掉了。
            汉代除了玉衣记载外还有玉棺的记载,见《后汉书·王乔传》载“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动摇。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
            两汉至魏晋时期葬玉中还盛行猪形玉握,对这种玉握的文字记载有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至于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
            两汉时期的中华帝国处在朝气蓬勃的大一统发展阶段,秦汉时期的人们充满了奋发向上积极开拓的精神,汉人为开拓疆土而通西域,击匈奴,最终设都护经营管理西域地面。汉代对外交往的频繁使中原以外的西部世界为中国人所了解,汉使们“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汉代人终于知道昆山之玉的出处,玉石之路最终为中原王朝所掌握,使源于昆仑山的和田玉能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并逐渐彻底代替内地出产的地方玉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4-27 12:17
          回复
            速度与效率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4-27 12: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