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咖吧 关注:6贴子:36
  • 1回复贴,共1

脑部“磁波刀”或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开辟新路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脑部“磁波刀”扩展适应症范围,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已进入临床阶段。
阿尔茨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維和计算力损書、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李佳英 北京报道
早在2013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体部磁波刀用于子宫肌瘤治疗。近年来,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也正逐渐被国内接纳、认可。去年2月,该治疗系统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华东首家引进该设备用于临床治疗的医院。
何为“磁波刀”?
1999年,“磁波刀”由INSIGHTEC(医视特)开发。
依据“磁波刀”治疗的方向和范围,常见的有体部磁波刀和脑部磁波刀两种。前者主要运用于治疗子宫肌瘤、骨转移瘤和前列腺癌。
而脑部“磁波刀”治疗又称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脑部治疗系统。该治疗系统期望针对大脑靶点达成一种“治疗性的毁损”。详细来讲,脑部“磁波刀”治疗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至治疗靶点,然后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病灶。整个过程,“磁波刀”主要通过“定位”和“加热损毁”两个主要步骤以达到治疗目的。
与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方式不同的是,这把手术刀由高强度聚焦超声构成,在磁共振成像的引导和监测下,可顺利穿过头骨精准定位至靶点处,然后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病灶达到治疗目的。
相较于传统脑部手术,脑部“磁波刀”具有三大优势:无创、安全和高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开刀、无需全身麻醉,整个治疗过程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治疗靶点并准确控制消融点的大小和位置,实时热反馈,持续监控靶点温度,全程无植入物、无感染风险。同时,治疗过程精准,消融点的大小范围控制在2至5毫米,位置偏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此外,据介绍,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的超声技术还可以借机械振动功能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一般的药物、细菌都比较难穿透血脑屏障,而该技术可以实现可逆、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以便治疗。
在手术后,“磁波刀”治疗的优势同样显著。采用该治疗方式的患者在术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远低于传统脑部手术,术后恢复时间短。而且患者进行单次治疗即可见效,只需经历2至3小时的手术时间,便可即时改善震颤症状。
脑部“磁波刀”潜力巨大
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手术治疗方式,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为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一种无需开刀的治疗选择。这种新选择也是一种“从有到无”的新尝试,从原来的开颅治疗到现在尝试不开颅即完成治疗。
脑部“磁波刀”不仅没有伤口,更重要的是安全,几乎无副作用,不会造成延迟性的放射性脑病。以往X射线、伽马射线的治疗方式也是尝试聚焦至脑内靶点进行非侵入式的治疗,但仍存在辐射风险。以曾火爆的伽马刀为例,该治疗方式产生的辐射可能造成脑病,存在长期风险。“当时治疗的时候看不出来,可能若干个月以后,甚至半年、一年以后(它)越来越差。”
目前,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已获得医学界认可并被运用至临床服务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医院已引进该设备用于临床治疗。
脑部无创治疗在临床上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因此脑部磁波刀也是医视特发展的重点方向。
截至目前,医视特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已通过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审批,在全球100多家知名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为过万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了安全无创的脑部手术。
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也正逐渐被国内接纳、认可。自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后,脑部“磁波刀”在2021年10月被纳入中国《特发性震颤基层诊疗指南(2021)》。
据了解,世界范围内,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超1000万,特发性震颤患者人数近2500万,约为帕金森病患者人数的2倍多。多数患者表示,严重的“震颤”使他们无法独立生活和工作。此类病症在老年人群体中患病率更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峰值。庞大的患者群体正在等待新的诊疗方式。
除上述病症外,更多的“磁波刀”治疗系统适应症正在临床试验中,如肺癌和乳腺癌等转移瘤、颅内治疗领域的胶质瘤。在传统肿瘤治疗领域之外,阿尔茨海默症、成瘾和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治疗也已走入临床试验轨道。
此外,“磁波刀”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该技术可以借助超声波的物理功能以打开血脑屏障,或者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便于更多治疗药物至脑细胞。“这项技术将为肿瘤和功能性疾病患者带来潜在好处。临床研究工作也已经有很多证据,相信可能会不久进入正式临床服务。”
本文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朱萍,实习生:李佳英,编辑:魏笑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 由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并汇聚业内多学科脑病专家,致力于开展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全方位治疗,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癫痫、睡眠障碍、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强迫症、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等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
孙伯民教授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脑起搏器(DBS)治疗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全球领先开展DBS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顶级临床医师团队,在脑病中心配备了华东地区首台磁波刀治疗系统,率先开启了神经调控由"微创"到"无创"的新时代。
脑病中心将以“精准、安全、无创”的治疗理念,为广大脑病,特别是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全面的诊疗解决方案。


IP属地:上海1楼2023-02-27 17:16回复
    这个技术太棒了


    IP属地:上海2楼2023-02-28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