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吧 关注:17,524贴子:129,457
  • 2回复贴,共1

摘自戒淫修福保ming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韩声振·好儒尊礼 潜移默化
  韩声振,四川梓潼县人。生于富豪之家,父母都是开明、慈爱之人。声振自幼即优游于儒家思想中,个性恬淡、朴实,不喜在官场谋略。及长,娶樊氏为妻。婚后一周即告诉妻子:“谨身节欲,凡三元五腊及诸圣诞之日,当禁夫妇yin事,沐浴焚香,洗心涤虑。”于是,每届斋日,夫妻必不同房共宿。声振勤读诗书,从不间断;对待朋友,不论亲疏都谦和诚挚;居家则教导弟弟守礼孝顺。
  声振虽好儒学,但逢寺宇佛像,即稽首礼拜。在乡里间也很得乡亲的景仰,都说韩府富而礼贤;他的双亲过世时,咸遵儒家礼仪,服丧三年。之后,设馆授徒,教诲不倦。不仅学生们遵其礼法,就连学生家长、乡里居民,也都效法韩家的家规而以韩家的家风为楷模。五年后,整个乡里呈现一片祥和、好礼之风,父母儿女、妯娌乡邻,都能孝悌友爱、礼让互助;子弟们在仕途、商场或教界,也都因为他们的操守和智慧,而获得敬重和提拔。
  韩声振在八十八岁临终时,尚提笔作七言律诗一首:
黉宫早列乐先缘,亲族人人每羡贤;
看破浮生无百岁,思量浇俗几多年;
视听言动恁心柄,得失荣枯岂自权?
谨属孙曾宜谨记,书香世代姓名传。
  书罢搁笔,安然而逝。
  韩声振一生谨守儒家礼仪,自我约检,又能推己及人,影响乡邻。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发挥儒家思想;他虽非显赫的达官,却能千古留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20 22:34回复
    持心守正 得免冤祸
      明朝浙江省一位指挥使,为儿子延聘了一位家庭教师。有一天,这位家庭教师受了风寒而发烧怕冷,学生就到内房抱棉被,好为老师发汗驱寒;匆忙中,母亲的绣鞋被卷到棉被里,替老师盖被时,绣鞋掉到床下,师徒两人均未察觉。
      指挥使返家到老师房中探病时,见妻鞋在床下,心中怀疑妻子与师有私情,立刻回内房责问:妻鞋为何在老师床下?妻一头雾水,茫然不知内情,坚决否认曾到老师房中。指挥使见证物俱在,妻子还抵赖,分明在护师,更加气愤与妒恨。于是令婢女借夫人名义邀约老师,自己则持刀相随,心中暗自盘算:你只要一开门,就杀你泄恨!
      婢女至老师门外扣门时,老师问:“何事?”婢女说:“夫人有事欲见老师。”老师在房内大声怒斥:“府内从未有此习惯,我今病中,何需以此相戏!”
      指挥使仍未抹去心中的疑惑,又强迫妻子亲自到老师住处邀见。老师听到夫人叫门声仍然未开门,在房内回答:“我蒙东翁延聘入府,为师作教,自当洁身自重以护品德,方能以身教而教化令郎;男女有别,不便开门,请夫人速回,并请谅解。”
      夫人再扣门时,老师即不再回应,指挥使见状,方才释然。第二天,老师病体尚未康复,但仍然向指挥使辞去教职。指挥使恳切的向老师谢罪,并感叹地说:“老师,您乃真君子啊!”
      同年,师于应考时即中榜而步入仕途,官运亨通,居于显赫之位。
      因为老师之持心守正,才能使指挥使夫妇之误会得以冰释;老师并不知道自己险些遭惹冤杀之祸。
      在日常生活中,形之于外的言行,实在是我们内在心地的显现。刚正之“心”不会有谄曲之“行”,耿直之“性”不会有巧诈之“计”,谨慎清净之心,自然不会有放逸与污秽的行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1-20 22:35
    回复
      师亡徒困
        明世宗嘉靖年间,陆篑斋之子陆仲锡,幼年时就能诗能文,天资颖异,凡看过的书很快就朗朗上口。十七岁那年,跟随邱老师住在京城准备考试,居处对门住了一位容颜娇丽的少女,师徒两人常借机偷窥少女;这位老师不但没有乘机劝告学生非礼勿视,应当端正行谊,专心一志于学问,反而告诉陆仲锡说:“宣武门外的都城隍庙很灵,有求必应,你去祈求城隍老爷给你们撮合。”陆仲锡真的就去祈求了。
        当天晚上陆仲锡回来就做梦,并狂哭不止,被叫醒后问他:“究竟何事哭得这么凄惨?”他说:“刚才我梦见城隍爷在追赶我和老师,而且很严厉的斥责我。然后又叫掌管福禄之神,查看老师和我,两个人名下的前途是记载什么?我的名字下写着“甲戌年之状元”而老师的名字下,是一片空白,什么功名也没有。城隍爷说,将立即向天帝禀奏:我们师徒两人居心不正,不思本份,尽作非想,立即削除我的状元禄位及功名富贵;老师名下本来即空无所有,所以将抽肠以惩罚为师无德、误人子弟。”说完仍嚎哭未停,此时,书僮急急忙忙的跑到陆仲锡的房内说:“邱老师忽得绞肠痧死了!”
        陆仲锡后来果然屡试不中,真的贫贱潦倒以终。他年少即有才华,聪明博学,理应于考场奏捷,登科及第,可惜没遇到好老师!我们常听世人说:“考运很重要,没考运的话,往往以微分之差而落榜。”考运从哪来呢?得失全凭心地!
        邱老师何以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因为他未能善尽老师的责任去导引学生,匡正学生的思想;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易生妄念,见到美丽的少女幻想更多,如果不加抑制,欲火动时,勃然难以遏止,而做出荒唐败德之事,所以老师如果误导学生是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这些学生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的同学,以致为害社会,如此绵亘下去,则后果堪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20 2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