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泰乐吧 关注:140贴子:508
  • 0回复贴,共1

星星之火可燎原,小分子口服靶向药改变银屑病治疗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PDE4抑制剂的到来,给银屑病的治疗格局带来了何种变化?
银屑病,被喻为“上帝的纹身”,是一种由环境诱导刺激、多基因遗传控制、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顽固难治,常罹患终身[1]。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外银屑病患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势,这不仅是困扰全球的医学难题,也是全世界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2]。银屑病虽无传染性,但患者常因皮损表现而遭受歧视与偏见,在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同时,更承载着超负荷的社会心理压力。
俗语有云:“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银屑病的治疗手段相当有限。而近十几年来,借助免疫学发展,这句话已成为历史。从大量生物制剂的问世,到2021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阿普米司特用于治疗符合接受光疗或系统治疗指征的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患者。创新药物的出现,为银屑病的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现代医学的成果。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多年来扎根于银屑病治疗的研究,可以说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经历者。与银屑病患者携手对抗病魔的这些年,也让她感触颇多。本次,医学界对话史玉玲教授,请她为读者介绍银屑病治疗进程及阿普米司特的治疗优势。
警惕“共病”危险,多学科共同防治
在临床上,银屑病患者典型症状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 呈局限或广泛分布[3]。过去大众普遍认为银屑病就是单纯的皮肤病,不会影响患者生命。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银屑病是由于整个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不平衡所导致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而炎症因子不只存在于皮肤表面,也存在于心血管、关节等部位,从而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而这些就是银屑病“共病”[4]。这提示我们,银屑病的治疗,不能只局限于患者皮肤症状,更要关注到共病的预防和管理。
“所谓的共病,就是除了皮肤表现以外,其他系统和器官的表现。”史玉玲教授介绍道,“从分类来看,临床上可将银屑性共病分为代谢性的共病,心血管性的共病,精神性的疾病,以及身免疫性的共病。包括银屑病关节炎,虽然在《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中未把其归为共病,但它主要为关节炎症状,因此也是属于共病。”
银屑病共病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影响疾病本身的诊疗,导致治疗难度攀升。对此,史教授总结道:“银屑病共病,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很多都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银屑病治疗的今天,虽然创新药物的出现已经基本解决皮损清除问题,但是仍不能解决共病问题”。
正因为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银屑病共病的治疗才任重道远。对临床医师来说,快速改变银屑病传统治疗模式,采取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管理措施对优化银屑病共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谈及如何对共病患者进行评估和管理,史教授有自己的心得,“共病患者的治疗,不应只是涉及皮肤科,它更是一个多学科的合作。对于患者的管理,也是遵循MDT(多学科诊疗)的模式。”对此,教授进一步向我们解释,“对于初诊银屑病患者,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比如和风湿科医生一起评估患者是否有银屑病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应该如何进行干预;如果患者有腹泻腹痛等表现,我们需要和消化科医生一起,通过做肠镜来明确是否伴随炎症性肠病;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患者,我们还要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
由此可见,医生和患者在管理银屑病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估共病,并尽量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共病的影响。由于目前有很多发生共病的患者并不知晓疾病间存在关联,从而盲目求诊,耽误治疗。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多学科专业配合和紧密交流,更好地帮助患者及时找出银屑病这个“幕后黑手”,从而对症治疗。
银屑病系统治疗大军再添一员,靶向药物蓬勃发展
近年来,银屑病的创新药物不断取得新突破,阿普米司特更是成为其中的“C位担当”。作用机制方面,阿普米司特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通过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P)水平,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5]。
对于阿普米司特未来在临床的开展应用,史教授显然是充满期待的,“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小分子药物都在研发当中,阿普米司特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我们此前也一直希望它能够尽快地和广大银屑病患者见面。”
回归临床,与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相比,阿普米司特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显然就是它能够脱颖而出,受到广大皮肤科医生和患者青睐的原因。
“现在大部分生物制剂还是以皮下注射或者静脉给药为主,这样很多病人需要到医院治疗,所以他们一直希望出现既有疗效性,又有安全性的口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11-02 20: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