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夹雪吧 关注:237贴子:36,508

——————*******一天一句论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22-10-19 09:38回复
    《论语》书中提到的孔子弟子介绍:
    1、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
    2、冉有——原名冉求。字子有,亦称冉子、有子
    3、冉耕——字伯牛
    4、冉雍——字仲弓
    5、子路——原名仲由。因曾为季孙氏家臣,又称季路
    6、子贡——原名端木赐,亦称赐
    7、子我——原名宰予
    8、子夏——原名卜商
    9、子游——原名言偃
    10、子容——南宫适(kuò),亦称南宫括、南容
    11、子张——颛(zhuān)孙师
    12、子骞——原名闵损。亦称闵子骞
    13、子贱——宓子贱,名不齐
    14、子长——公冶长,又字子芝
    15、曾子——曾参,字子舆
    16、曾点——字皙,又称曾皙、曾晰、曾蒧(diǎn)


    IP属地:辽宁2楼2022-10-19 09:51
    回复
      《论语》主要讲了什么?
      《论语》主要讲的是礼教。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如果所有人都不讲规矩,为所欲为,那么,人类社会就和整天厮杀的狼、蛇、鳄鱼等野蛮动物没什么分别了。社会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办法再维持下去,整天刀光剑影,提心吊胆,一片混乱。
      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他们的分歧在于,究竟该用什么来约束人。
      如果仅仅采用以法治国,用律法、刑罚来约束人民,人们虽然不敢犯法,但是心中不理解,不服气,就不会有荣辱感。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挑食,以法治国就像是对他说“不准挑食!挑食我打你!”,这样,这个人可能就理解不了为什么不能挑食?挑食又为什么要挨打?他心里带着这些疑问的时候,就没办法心服口服了。
      而以礼治国,是通过学习礼仪,让人们知荣知耻,明辨是非。脑补了下,同样是“挑食”这件事,换成儒家,可能会拐弯抹角的提几句XX菜很好吃之类的,就点到为止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家是“刑上大夫”,儒家是“礼下庶人”。儒家的教化,以“不伤人”为基础,这种“伤”,不止指皮肉之伤,也包括心灵之伤,儒家的教化讲究一个温润。儒家的目的是在一个很放松的环境里,让人们自己能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他们自愿成为一个意志坚定,有原则的人。
      学完礼仪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家族管理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族管理好了的人,就可以帮助大宗(代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的官,为天官六大之一)把采邑(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管理好了,继而把国治理好。一个能协助天子把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就可以让人们充满和谐,国泰民安。
      儒家的思想,是这样按照从内向外,由近及远的顺序去修行的,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IP属地:辽宁4楼2022-10-19 10:19
      回复
        首先,我们从修身说起。
        初读《论语》的朋友们,可能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吧。孔子每句话应该放在哪里?前后有什么联系?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斗胆结合前人总结《论语》的思想体系: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将《论语》内容进行了调整归类,将其中介绍如何修身的部分整理为:“仁、义、礼、智、信、天命、正名、中庸、忠恕、君子与小人,及其他”。
        其中“仁义礼”是孔子思想核心。
        仁、义、礼是什么呢?
        仁是友善。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权利看成等同于自己权利的正义感。
        义是义理。是按照一定伦理道德的准则行事,赏罚分明。
        礼是亲仁尊义而表现出来的社会秩序:爱人要分亲疏远近,尊贤要有尊卑等级。
        如果大家都能依据“仁义礼”的原则修身处世,有了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体系,那么才能稳定,不用患得患失的生活。
        这是仁、义、礼的思想价值。
        “智、信”,智是不断学习知识,增加智慧,信是诚信;“天命、正名、中庸、忠恕”综合来看,讲的是修身者的心态;君子与小人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做人的目标——即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君子;其他是对《论语》中提到的其他内容的一个汇总。
        接下来,来说齐家。
        齐,本义是谷穗整齐,后引申为整治、整理等。这里的家,指的是家族,类似《红楼梦》中的贾家那种由几代人组成的一大家子人的统称。齐家,就是让家族中性格、能力、品德参差不齐的人,都能把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优良品德当作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并让一个大家族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
        然后,再考虑治国平天下。
        虽然对于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来说,不怎么涉及治国平天下,但每个人都会面对师生、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竞争对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吧。这些人际关系不外乎“治国平天下”的范畴。这些关系怎么去维系呢?具体的以后会逐一介绍。


        IP属地:辽宁5楼2022-10-20 09:53
        回复
          一、仁
          仁,从人从二。
          讲的是人和人相处的方式。要对人友善。
          这个友善,不是讨好。不是勉强自己,取悦别人。
          二者区别在于能不能分清界限。
          这个界限是什么呢?
          人呢,通常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饿了的状态——缺乏的状态。对外界有所需求。需要衣食住行,需要家人,需要朋友,需要别人的认同,需要社会地位,需要安全,需要稳定,总是觉得自己缺了点什么,像自带一个窟窿似的,不断从外界找东西,从别人身上找帮助,来填补自己的空洞,使自己看起来完整一点。这是依赖环境、惧怕环境的一种状态。所以当我们产生焦虑、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下自己是不是过界了,去追求自己能力达不到,或者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另一种状态呢,是吃饱了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内心是充盈的,就可以不用担忧世俗琐碎,自身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稳定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氛围里,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用喜欢的态度做事,会自然而然的对外界流露出从容和善意。就好像太阳一样,不是从别人身上索取光芒,而是对生活的热爱由内向外,像阳光一样散发出来,使别人感到温暖…
          修仁,爱自己是因,爱别人是果。
          一个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够爱别人。
          一个爱自己的人,TA的精神世界是自给自足的,TA对外界无欲无求。一个人唯有能够独自一人在世间平静自在,TA才能够真正地、纯粹地去爱别人。


          IP属地:辽宁6楼2022-10-21 08:52
          回复
            当初为了能更清楚的来理解仁,我拜读了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有一个事迹,让我感触颇深。
            二战时期的一件事:
            1944年冬天,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所有的马路上都挤满了人。
            苏菌士兵和井察井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是父亲,或是丈夫,或是兄弟、儿子,都让德寇沙洗了。妇女们怀着满腔的仇恨,朝着大队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望着。当俘虏们出现时,妇女们把一双双勤劳的手攥成了拳头,士兵和井察们竭尽全力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的破旧的长筒靴。把手反搭在一个井察肩上,要求让她走近俘虏。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布包裹的东西。里面是块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衣袋里。于是,整个气氛改变了。妇女们从四面八方一齐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苹果、钱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在那个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们分享出自己的物资,照顾着这些战败的、受伤的人,而不问这些人是友是敌,是管是兵。
            这样的一种感情,它不计较亲情的纽带,不考虑自身的得失。用克鲁泡特金的话说:它是人类休戚与共的良知。它是无意识地承认一个人从互助的实践中获得了力量,承认每一个人的幸福都紧密依赖一切人的幸福,承认使个人把别人的权利看成等于自己的权利的正义感或公正感。
            我认为这是仁。


            IP属地:辽宁7楼2022-10-21 09:07
            回复
              1.以下我按相关度摘录的
              2.大致按章节前后排列的;部分重复章节合并了
              3.遗憾没整理个顺序来介绍,比如定义、修行仁德的原因、表现、具体做法、鉴别、注意事项之类的。
              闲言少叙、现在开始。。。
              ^^^^^^^^^^^^^^^^^^^^^^^^^^^
              仁者安仁
              【出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被约束,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续貂:
              追求仁德,用一定的原则去做事,这本身是一种约束。不承受这种约束的痛苦(尤其是对某些生性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银来说,痛苦加倍~),也就不会体会到由心而生,从内向外的安乐。


              IP属地:辽宁10楼2022-10-25 09:55
              回复
                仁者能好人
                【出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续貂:
                因为是非善恶没有统一标准。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判断,会有不同的结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而一个人的认知,取决于他的道德修养。只有怀着仁德、无私的心,站在客观立场上看待人和事,才能相对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德程度,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好恶取舍。
                ^^^^^^^^^^^^
                有一次,孔子讲学。课堂讨论的时候,子路用手拍了拍他前面的何忌,问问他怎么想的。
                何忌,全名孟孙何忌,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孟孙氏家族家主的长子。
                何忌当时就不乐意了,嫌子路脏。然后他们就吵了起来。
                孔子见势不妙,立刻叫停他们俩。让子路先出去。
                子路不愿意。说我是人他也是人,凭什么让我出去?孔夫子你是不是以地位论高低,讲的一堆仁义礼什么的,都是唬人的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10-25 15:05
                收起回复
                  立志于仁
                  【出处】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啊事了。”


                  IP属地:辽宁15楼2022-10-26 15:58
                  收起回复
                    造次必于是
                    【出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讲仁德与财富,可能不好理解。换个东西比较。
                    仁德与财富的关系,就好比是理智与欲望的关系。
                    仁德是一种主观意志,是依靠个人理智来实现的。
                    财富象征着人的欲望,对钱和地位的需求是本性。
                    仁德讲究按秩序做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财富,破坏了秩序,随时怕哪里出现漏洞,哪里遭到因果报应,怎么能心安理得呢?
                    所以孔子说的任何时刻都不要违背仁德,他不是说不让人去追求财富,不是说不允许有欲望,而是说要学会用理智克制欲望。
                    如果不用理智克制欲望,就会出现歇斯底里,强取豪夺等种种不美好的情况。
                    正确的修行是:欲望越大,越理智。永远都是理智比欲望高一步,慈爱温和的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处境。人的格局就这么来的。


                    IP属地:辽宁16楼2022-10-27 08:52
                    收起回复
                      好仁者
                      【出处】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
                      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整天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过因为力量不够而不去实行仁德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吧,但我没见过。”
                      来、我们过滤掉孔子的阴阳怪气。
                      这句话是说:
                      喜好仁德的人,凡事都能依于仁德,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仁德,没有人能比这样的人更勤于思考、善于践行仁德了。
                      讨厌不仁的人,虽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积极主动,但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人仅次于好仁者了。
                      如果说好仁者是圣人,洁身自好的人就算得上是贤人了。
                      仁德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德行,但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简单来说,就是“无私”。人们容易被私心私欲所蒙蔽,在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上,无我无私,全力以赴100%推行仁德的人太少了。谁能做到这样呢?


                      IP属地:辽宁17楼2022-10-28 14:57
                      收起回复
                        观过知仁
                        【出处】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呐,这一章也是在讲修行仁德的作用之一——不“犯错”。
                        人能通过行为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但很难在犯错上掩饰自己人性上的善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恶。从他们的错误或过失中,不难察觉他们的本性。
                        比如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是凶残的;那些索贿受贿的人,是贪婪的;那些冒失犯错的,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
                        呐,把记几不美好的地方收一收,减少对外界的伤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话题就这样吧,没法再聊了,再聊就成道家了。。。


                        IP属地:辽宁18楼2022-10-31 14:16
                        回复
                          出不由户
                          【出处】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他所宣扬的“仁义之道”。
                          “屋门”是礼,道路是“仁义”。一个人要想走得长远,就要用“礼”的方式,走“仁义之道”。
                          人生的道路大体上有两种,即正道和旁门左道。其中,正道是指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正治和行为准则,这条路上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会越走越宽。
                          而旁门左道则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方式,前路虽然平坦,但只会越走越窄。
                          可悲的是,世界上能认识到并愿意走正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孔子才发出无奈的悲叹。


                          IP属地:辽宁19楼2022-11-01 09:34
                          回复
                            先难后获
                            【出处】
                            6·22 樊迟问知(zhì),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zhì)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只管百姓所宜之事,对鬼神心存敬畏,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智者了。”
                            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务民之义”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至于鬼神,象征着宇宙大自然间的神秘力量,无形无相又无边无际,它是人类所无法知道的。对于自身不了解的事情,要心存敬畏,但不能盲目相信。
                            我们要从身边了解的事情做起,对于身边实际的,有把握的事才能做到明辨是非,我们所作所为的根本还是在于人,以人民的稳定和幸福为己任,这才称得上是智者。
                            仁德指的是从纯净的本心流露,无我无私,平等对待一切,利益他人。然后随顺因缘。
                            这就是先难后获。


                            IP属地:辽宁21楼2022-11-03 15:45
                            回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出处】
                              6·23 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使人愉悦,仁义的人精神长久。”
                              这里的山水不是形容景色,而是借用了它们的特性。
                              智者喜爱水,乐(yào)是喜爱的意思。水在这里象征思维活跃,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能够随着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把握时机;同时水对万物有利,生性柔弱,从来不争强好胜,所以所到之处,受尽欢迎,能够给人带来愉悦。
                              仁者喜爱山,山常年处于静态,不因外事影响而动摇,安于义理,始终如一,精神长久。这里的寿主要指精神方面的——真理永恒。
                              所以说呢,你们是更喜爱山呢?还是更喜爱水呢?


                              IP属地:辽宁22楼2022-11-05 18: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