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的潭吧 关注:100贴子:13,031

回复:红楼梦十五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妙玉、晴雯、鸳鸯等皆有一特点,即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了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是在概述她们那一种天生的与男子的名利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真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他通过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所有的诗意女子的。《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希望。《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地球上的浊泥或尘埃,依旧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1楼2022-08-15 15:30
回复
    上个世纪下半叶我国的《红楼梦》研究最致命的弱点,恰恰是过于强调《红楼梦》与社会形态的结合,太强调它的时代特征(封建时代的末期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期的特征),太强调它的政治意味以致把它视为四大家族的历史和反封建意识形态的形象传达。其实,《红楼梦》的特征恰恰在于它并非如此政治、如此历史,而在于它是充分生命的,并且是充分诗意的。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2楼2022-08-15 15:31
    回复
      2025-10-07 01:06: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红楼梦》生命的哲学意味不仅体现在诗意女子身上,还体现在主人公贾宝玉身上。笔者曾指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正是它并非性自白,也不仅是情场自白,而是展示一种未被世界充分发现、充分意识到的诗化生命的悲剧,而这些诗化生命悲剧的总和又是由一个基督式的人物出于内心需求而真诚地承担着。于是,这种悲剧就超越现实的情场,而进入形而上的宇宙场。”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3楼2022-08-15 15:32
      回复
        从表面上看,林黛玉是个专爱主义者,只爱一个人,而贾宝玉是个泛爱主义者,爱许多女子以至爱一切人,实际上,贾宝玉全心灵、全生命深爱的也只有林黛玉一个人。他和林黛玉互为故乡,互为心灵,因此,当一方失掉另一方时,便会觉得丧失了生命的全部诗意与意义,林黛玉便陷入绝望而焚烧诗稿,而贾宝玉则丧魂失魄,离家出走。林黛玉对贾宝玉一往情深,其实也有一种“深敬”的生命元素埋在情感底层。她的智慧比贾宝玉高出一筹,但她仍深深地爱宝玉,因为她知道她所爱的人是一个释迦牟尼式的人,倘若她认识基督的名字,一定知道她所爱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道中的基督式的人物。释迦牟尼、基督的大生命大诗意不在文学之中,而在于大慈大悲的行为语言与心灵语言中。正如贾宝玉能读懂林黛玉的诗篇一样,林黛玉也完全是贾宝玉行为诗篇与心灵诗篇的知音。在表象世界里,林黛玉尖刻、好嫉妒,具有许多世俗女子的弱点(作为文学形象,这才生动真实),但在内心世界,她也是一个观音式的大爱者。她作为大观园里的首席诗人,了解贾宝玉生命的全部诗意。林、贾的爱情悲剧对人间发出的质疑正是:曾经追求“诗意栖居”的生命毁灭了,那么,“诗意栖居于大地”是否可能?如果此时不可能,那么,未来是否可能?人类的这一大梦,何时会真的到来?《红楼梦》的提问,就是这一哲学大提问。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22-08-15 15:55
        回复
          从阅读的直接经验,我们就能感受到,《红楼梦》对女子的审美意识非常充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充分呈现出来。在人类文学中,一般地说,男子形象体现力量的维度,女子形象则体现审美的维度。在《红楼梦》中,女子所代表的审美维度发展到了极致。以《红楼梦》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女子没有审美意识,只有道德意识,换句话说,只有道德法庭,没有审美判断。不必说被道德法庭判为死刑的妖女“淫妇”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就是被判决为英雄烈士的顾大嫂、孙二娘等也没有美感,甚至作为美女形象出场又被放入法庭正席中的貂蝉,也不是审美对象,而是政治器具。《桃花扇》的李香君虽是美女,但也是道德感压倒美感,其生命的审美内容并未充分开掘,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5楼2022-08-15 16:16
          回复
            他们本着自己的信念行事,或为性情中人,或为名教中人,或为非性情亦非名教仅是无识无见的众生,这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可不幸的是他们生在一起,活在一个地方,不免发生冲突,最后一败涂地。对于这种悲剧,若要作出究竟是非的判决,或要问起元凶首恶,真是白费力气。因为叙述者对故事的安排和人物设置的本身就清楚地告诉读者,他企图叙述的是一个‘假作真来真亦假’的故事。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叙述者比他笔下的人物站得更高,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像谜一样的永恒冲突。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6楼2022-08-15 16:18
            回复
              这种冲突是双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冲突,是灵魂的二律背反,是重生命自由与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论。只要人类生活着,这种悲剧性的冲突与悖论,就会永远存在。它不像世间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法庭、战争、理性判断加以解决或随着现实时间的推移而找到凶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17楼2022-08-15 16:25
              回复
                完结撒花(•̀ᴗ•́)و ̑̑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26楼2022-08-17 1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