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吧 关注:12,076贴子:47,361
  • 0回复贴,共1

品位清高的人,是以心养和食养滋润的,心清高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高与养内

养内,意指调养内心,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清高,意指品格高尚,清雅高洁的为人风范。养内的理念与清高的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养内的理念是心养与食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是心养的核心,合理膳食、五谷为养是食养的关键。清高的思想是清心与清食,不慕荣利、纯洁高尚是清心的主旨,轻糖、轻脂、轻食是清食的要义。
养身先养心,养心须养德,养德必清心,清心自清高。具有清高品位的人,是以心养和食养滋润的,也是由清心和清食化育的。

一、心养与清心
中国医学大典《本草衍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
养内与养外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心养与食养来讲,心养是养内;就食养与药疗来讲,食养又成了养内。任何情况下,养内都是基础,是从根本上改善生命品质。养外虽容色悦泽、肌体充腴,实则内浊脏腑、精神虚矣。《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中国传统养生学还有一种说法: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

可见,养内非常强调养心。那么又何以养心呢?“恬淡虚无”的意思是指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又与清高的清心价值高度一致。
清高,意指优雅潇洒、磊落坦荡的人生态度,清丽俊逸、高风亮节的崇高品格,神清气爽、心情舒畅的健康理念。清心,是清高的基石。如果人的心境都无法做到恬静平和,那又如何清高的起来呢?

清高之人,气节似竹,高洁若梅,宠辱不惊,气度豪迈,拥有坚韧的意志;幽芳如兰,清逸从菊,洒脱从容,玉树临风,彰显崇高的情操;泰然自若,宁静致远,达到了清心的至高境界,又与养内的养心目标高度一致,养心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让清高品位更加高尚起来。
二、食养与清食
说起食养,自然会想到“药食同源”。《黄帝内经》记载有“五谷为养”的说法,五谷养生是饮食文化的养内精髓,五谷杂粮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佳品。

清食,粗细搭配,营养互补,轻糖,轻脂,轻食,有效清理身体毒素,食养的至高层次。以苦荞、藜麦为代表的五谷杂粮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益元素,膳食纤维中的果胶可延长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降低葡萄糖吸收速度,也不易产生热量,热量低又难以转化为脂肪,故而五谷杂粮具有控糖、控脂、控热的效果,是轻食的极佳选择,还可增加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为不可多得的清食食品和食养食品。

(雁门清高三色藜麦)

(雁门清高三色藜麦)
轻食,意味着简单、健康、低糖、低脂、低盐、饱腹,与食养与清食的要求高度吻合。清高食品,与轻食的内涵完全一致,以苦荞、藜麦等五谷杂粮为食材,茶、米、粉、面、饼、醋、粥等产品聚合清食功能与食养效果于一体,五味调和,匠心制作,拒绝高糖高油高盐,有效瘦身润肠通便,调节血糖血脂血压,清三高自清高,合理搭配,清爽可口,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追捧。
三、治未病与清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的经典传统理论。《黄帝内经》讲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圣人不等病发生后再去治,而是要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发生后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就相当于乱子形成后再去治理,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治未病,重点在于拥有良好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

拥有清高品格的人,会自觉远离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困扰,活得优雅,活得快乐,活得精彩,具有极高的心智和乐观的心态,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挥洒自如、舒展张扬。
常食清高产品的人,会自然杜绝不良饮食对身体的侵袭,红光满面,体态轻盈,神采飞扬,通过清血液、清毒素、清自由基,调节三高,美容瘦身,润肠通便,防治痔疮。
万病皆源于心,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生命的质量和健康的程度。清高之人,时时快乐相伴,常常五谷养生,自然会远离病痛,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处于治未病状态。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清高产品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清高人士而来,闲庭信步,志存高远,将清高的功能效果与清高的高尚品位有机融合,满足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至高追求,成为治未病的必然选择。

清高的品格,健美的体魄,是用心养出来的,也是用食养出来的。清心,可以将心态颐养得更加积极;清食,可以将身体颐养得更加健壮。
生命,当以健康为要;人生,当以清高为本。
食养内,自清高。


IP属地:山西1楼2022-07-09 10: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