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吧 关注:145,126贴子:2,377,453

【杂谈】中原人的中土游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是本人阅读LOTR的读书笔记,在此开贴记录读书时的随笔与所思所想,希望自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6-29 21:41回复
    我算是在本吧潜水许久的萌新,是从彼得杰克逊导演的中土六部曲正式入坑的,小说只读过《霍比特人》。之前喜欢看b站up主腹愁者的指环王系列科普视频,这才对中土世界有了些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然我的这些认知跟在座的各位大佬们比相对肤浅得多,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照。中考后这个暑假时间相对充裕,于是决定开始看指环王并做读书笔记来记录心得。但本人并不擅长做读书笔记,十分欢迎大家为我提出新的建议,也期待与各路大佬的交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6-29 21:48
    回复
      说明一下,我读的实体书是文景的精装插图本
      译者有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三人,应该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邓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6-29 21:51
      回复
        因为我是电影入坑的,所以书里边的大致情节我都是知道的,不用担心剧透。当然我知道电影与原文相比必定是有所差距,删减了些人物和情节,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在这一方面多加留意。
        正是因为不算是纯正的一无所知的小白,我在读魔戒的过程中大概是会相对减少一些期待和疑惑的刺激感的,但我仍然会努力投入去阅读,去感受托老笔下文字的魅力。正好距离上次看电影也有段时间了,对情节的印象开始模糊,这更有利于我在读书时还原成一种类似初读者的心态。腹愁者的视频大概是暂时也不能看了,免得不小心听到了有关剧透的情节(指书中的剧情细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6-29 21:59
        回复
          好了开始正文
          ·
          【关于前言】
          翻开这本书,我没有急着去读正文,而是先静心着细看了托老写在前面的前言和楔子,这些文字的价值并不比后面的故事要低多少——我认为它们起码是等同的。这些使用第一人称的文段总会包含作者不少真实感想,看这些文字就相当于读者倾听作者的心声,了解作者的喜好与作风。这样的过程和读正文一样都是妙趣横生的。
          在一些书里,作者会在前言中交代自己写书的背景和写此书前后或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这本书的开篇前言就是如此,记得很久以前,不知从何处听来的一个说法:魔戒系列的故事对二战中的某些事件有所隐喻,甚至还含有对战争的批判和讽刺。现在我知道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托老开始创作魔界时的时间是1936年,那时候的第2次世界大战尚未完全爆发,托尔金写指环王系列的目的绝不可能包含“传达反战思想”这一项。它对那时的托尔金而言,只是作为他创造的精灵语的背景,以及《霍比特人》的续作。这一写就是13年,1949年时二战已经落幕,这部书在创作过程中有大半时间都处于第2次世界大战当中,连年的战争很大影响了托尔金的生活和创作,但并没有对指环王的故事造成多少影响;毕竟故事的大纲一开始就已经成型,因此作者在二战时期的经历对主要剧情影响不大。也许托尔金在写作某些情节时有受到现实事件的小小启发,但也仅此而已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6-29 22:00
          回复
            【关于楔子】
            楔子中所讲的主要是有关霍比特人种族与夏尔的设定,以及该系列前传《霍比特人》的内容梗概。由于我是从“中土六部曲”电影正式入坑的,所以我只对指环王的主要故事情节和涉及人物熟悉,很多地名及其地理位置,我都没有什么概念。按照我目前的理解,“古老时期”的霍比特人集中居住在迷雾山脉以东的大绿林周边,后来不断西迁,多数在迷雾山脉西部的埃利阿多地区定居,而夏尔是埃利阿多的一部分。霍比特人三族中的“白肤族”在迁移的过程中与另两族融合,最终消失。
            第7页的一段话指出,夏尔长期的和平稳定不仅是当地长官善治的结果,也离不开外界非霍比特种族的守护者的努力。我以前在看腹愁者的视频时了解过,一些杜内丹游侠在暗中守望夏尔一带,巫师甘道夫有时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驱使着这些人自发的秘密守护着这些不属于自身种族的土地。希望我能在日后的阅读中找到解开此问的线索,甚至是答案。
            第9页提到,在比尔博的时代,富裕的霍比特人会建造一种宽敞而带有分岔的隧道作为居所,这被称为“斯密奥”。本来这句话是平平无奇的,但书中对于斯密奥的注释让我立刻意识到此词背后含义的深刻。它是托尔金特别要求音译的名词之一,而且还特别要求“体现出与斯密戈的联系”。我想到斯密戈是咕噜的曾用名,他作为一名曾经的旧时期霍比特人,他们那时的居所应该也是类似于袋底洞那样的隧洞。在比尔博时代依然有许多旧式习俗和文化被保留下来使用着,此时的斯密奥式住所完全有可能依然与他们的前人所修建的相差无几。斯密奥是特指一种有分岔的霍比特人洞穴,这就让我想到咕噜后来所居住的地下深处环境,同样也是四通八达的洞穴,两者在这方面是有一些相似的。sméagl和smial的首尾字母都相同,我推测它们的发音也是很相像的。
            霍比特人喜爱聚族而居,一大家子热热闹闹住在一起。然而两部故事的主人公——比尔博和弗罗多却不是这样,他们也都终身未婚,这两位还都与巫师和精灵有所联系。这几点显得这两位霍比特人与众不同。然而正是这两位与众不同的霍比特人成为了两个故事的主角,谱写了各自的传奇。这是否在启示我们,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方才能够更好的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6-29 22:01
            回复
              好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6-29 23:06
              回复
                好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6-30 06:48
                回复
                  比我勤快多了,我那时候想写一些读书心得来着,本子都准备好了,结果啥也没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6-30 06:49
                  回复
                    來力(?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7-04 20:25
                    收起回复
                      如果没搞错的话,我买的这个版本的实体书应该是一册书为一卷,前6本书刚好把整6卷完结。目前第2卷已经读过半了,但第一卷后面笔记还在跟明天争取全部发上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7-10 23:49
                      回复
                        【第一卷】比尔博的111岁寿宴可能会以其豪华程度载入夏尔的史册。他大费周章地邀请来百十号人物,又豪爽地买空了许多商店与仓库的食品,还有甘道夫带来的那精妙绝伦的焰火,其盛大可见一斑。霍比特人真是不折不扣的吃货种族啊,我实在很难不怀疑他们赴宴多是奔着美食与焰火来的。除此以外,宴饮的热闹氛围也是他们所喜爱的。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比尔博要特意把自己的111岁寿宴布置得这样隆重呢?这个岁数甚至不是一个整十数或整五数。看电影时我只记得此处有个比尔博利用魔戒“消失术”离开宴会的情节,如今得以品读文字,我方才知晓角色行为背后暗藏的真实动机。对于比尔博而言,这场寿宴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场生日宴会了,这还意味着告别,参加这宴会便是他在故土上最后的欢乐时光。不久后,他将诀别夏尔,带着一颗将老未老之心辞乡远行,故地重游,再一次闯荡天涯。可以想到,数十载寒暑春秋中他对外界广阔天地的热爱未曾消减,冒险与探索世界的执念一遍遍自心底呼唤;百十一岁的盛宴正是他精心策划的告别仪式。我衷心钦佩这位老当益壮者的率性而为,他用最令自己舒适的方式,成功地获得了本想要的洒脱。
                        弗罗多与比尔博不多不少,正正好好相差78岁。同月同日的诞生日,这个设计应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弗罗多是比尔博的养子兼继承人,而继承应是建立在收养关系的基础上的。不知比尔博在决定收养年幼的弗罗多时,有没有注意到过这位少年身上的特质和隐藏的潜能。但在后者成年、前者离去后,佛罗多所继承的不只是比尔博的家产,还有后者对广袤天地的探索欲望、对冒险的热情和面对未知的勇气,在我看来他就像是一个年轻得多的比尔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7-10 23:51
                        回复
                          我能够感受到霍比特人生活中的乐趣与诗意。他们重视亲情,同姓者常常会共居一堂。我能感到,这样的集体生活通常是热闹而充满温情的。我认为很有趣的是,他们在做不同的事时会唱出不同主题的歌谣来助兴,如出门时有行路歌,沐浴时有洗澡歌,诸如此类。作者在霍比特人的生活情景中插入这些妙趣横生的歌谣,着实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感。
                          电影中宁静美丽的霍比屯生活情景,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美好遐想,想必将其视作“中洲桃花源”的也大有人在。但我看来,托尔金对夏尔的描绘并不同于世外桃源那样的虚实之间,而是介入了更多现实般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现象,亲友之间并不总是和睦相处,互尊互爱的,散伤丑害同样存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霍比特人》中,比尔博随同矮人远行孤山期间,因长久未归而被同乡亲戚认定为意外亡故,并以此为由擅自瓜分了比尔博的财产,要不是比尔博返回及时,否则他的财物都将难以追回;这是霍比特人贪婪一面的体现,正应了一句话“一切生命都是自私的。”
                          当汤姆·邦巴迪尔在书中第一次出时,我感到些困惑——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但我能够确定这个角色从未在电影中出场过。看了半天书后我认识到,这个汤姆绝非平庸之辈:他不属于任何一个种族,也不是维拉或迈雅,但他的确是中土的远古居民,有着自己的特殊魔力,他还以“河之女”金莓为妻(说实话,起初我差点以为金莓是个女精灵),这些设定都彰显着这个人物的神秘与特别。他年长到能将中洲沧海桑田之变尽收眼底,却又有着孩童般澄澈无垢的火热内心。这个老头以自己独特的诙谐方式与生活共舞,蹦蹦跳跳地迎接每一个日夜,他分明有着伟大的神力,却偏要安居于自己的那一隅乐土。邦巴迪尔因设定上的反差而更显可爱,像他这般平易近人而又有强大力量或智慧的年长角色总是会成为我的心头好。(我喜欢甘道夫也是由于他符合这些标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7-13 15:06
                          回复
                            彼得杰克逊导演的《指环王》三部曲剧情应该是着重刻画了护戒队组成后的一系列惊险遭遇。之所以这样去想,是因为在拿到书以前,我根本不曾知道佛罗多一行四个霍比特人在抵达布理前竟还有过诸多险遇——什么“柳树老头”,古冢岗的尸妖也都对他们造成过威胁,这些遇险经历大大地舒缓了故事的叙事节奏。我们都知道,从霍比屯到幽谷只是销戒之旅的前奏,而这一阶段我本人又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到达布理的跃马客栈之前与到达后。我个人认为,四位霍比特人遇见“大步佬”是一个关键事件,这是四小只旅程中的重大转折——在他出现后,四小只的行旅才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而在此之前发生了的切,都是四个小伙伴组成的小团体的独自探索,而在与大步佬相遇后,后者就成为了这个小团体更为坚实的后盾,他丰富的生存经验和智慧都是霍比特四小只所需要的。
                            在书的第245页,汤姆·邦巴迪尔向即将远去的霍比特人们赠予了一些“在很久以前由西方之地的人类打造”的小刀,作为他们的防身武器。读到这里时我浑身一震,因为邦巴迪尔所说的“西方之地的人类”指的正是努门诺尔人!再看接下来的这段话:“现在没什么人记得他们了,不过还是有人在漫游。他们是被遗忘的诸王的子孙,仍旧孤独地游走四方,守护那些浑然不觉的人不受邪物的侵扰。” 毫无疑问,这几句话描述的正是杜内丹游侠。邦巴迪尔如此般形容他们,好像那些游侠生来便是为了守护四方。
                            对我而言,更绝的文字还在下面。“广大朦胧的平原上有人类在迈步,高大严肃,手执雪亮的长剑,最后走来一人,眉心戴着一颗星。” 我愿意相信,这话描述的就是阿拉贡。先前甘道夫的话语中就曾暗示过此人,而这一番由邦巴迪尔所描述,浮现于霍比特人们脑海中的景象又一次从侧面展示了那名命定不凡的杜内丹人的形象。为什么此处只是重点,突出了阿拉贡一人,我想,此人除了作为后面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他作为一位被遗忘许久的杜内丹之首的身份也是原因之一。而上面的那段话不仅暗示了不久之后阿拉贡的登场,更在其登场之前向读者暗示出了此人的神秘与非凡。电影中的阿拉贡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那么,书中文字所塑造的这一角色的形象是否也能够得到我的喜爱呢?这还需要我继续深入阅读感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8-03 2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