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吧 关注:1,179贴子:11,980
  • 6回复贴,共1

伍子胥故事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伍子晋故事研究
姓名:高云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陈乃华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08 12:22回复
    目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08 12:22
    回复
      伍子胥故事研究
      摘要
      伍子胥作为历史人物,曾是史学界研究对象之一;作为文学形象,也曾有论文涉及。但学界关于伍子胥故事的演变研究,今仅见按故事构成的情节单元来行文,即把故事分解开来考察,但对故事的整体研究以及故事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如何由历史文本演变为文学文本,历史人物如何一步步被塑造成文学形象的,则未见详尽的论述,至于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的美学意义及故事本身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未见涉及的文章。本文即拟以浅显之笔来做这一补充。
      本文首先按照记载有关伍子胥故事的文本形式把故事分为历史文献时期、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文学文本时期三个时期,在各个时期又以时代为序,着重论述故事变化中流露的文本特点。战国到西汉为历史文献时期,突出历史文献的特点;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为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突出历史到文学的过渡;隋唐到明清为文学文本时期,突出文学文本的特点。并对各时期故事的变化进行比较解释,从而得出故事演变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遍规律。
      在对故事源流探讨基础上,对文学形象伍子胥进行分析。依伍子胥的人生经历,其形象可概括为前期孝子复仇形象、后期忠臣悲剧形象,分别总结人物前后期鲜活的形象及其复杂丰富的美学内涵,揭示这一形象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借以解释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日益演变的原因,即中国传统文化观照下的伍子胥故事。
      本文力图系统全面地对伍子胥故事进行探讨,探索其演变规律,并对故事及其现象做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伍子胥故事;演变;文学形象
      分类号:1206.2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08 12:26
      回复
        引言
        伍子胥在中国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父兄复仇的行为和因直言敢谏被赐死的遭遇被演绎成故事,不仅构成吴越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历代文史学家笔下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伍子胥故事中,他被写成一个能报仇雪恨、大智大勇、忠诚进谏,富有传奇色彩的忠臣、孝子和英雄形象,故事中“起因——逃亡——积蓄——复仇——报恩——赐死”等每个环节更是极尽曲折之能事。伍子胥故事最初并不象现在这么丰满,它经历了文史的融合,时代思想倾向的揉杂,戏曲小说的文学渲染,才有了如今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的完整定型。而故事的主要情节从产生到定型的过程是在先秦两汉阶段完成的,后代只是依据各自不同需要对故事的不同方面进行放大彰显,从而发展了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本文试将这一故事的源流作一描述,以提供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并对人物形象作一简单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伍子胥故事研究
        伍子胥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伍子胥事迹,历史上有真实的记载。伍子胥(?一一前484年),名员,春秋后期楚国人。祖父伍举,事楚庄王。楚庄王即位三年,不事国政,日夜作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冒死进谏,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任伍举以政,成就霸业。故伍氏后世,显赫于楚。父伍奢,兄伍尚。奢历事楚灵王、平王,任平王太子建太傅。奢与太子少傅费无极(也作费无忌)有隙,无极谗诸平王,王执奢,令召二子。兄尚至,与奢俱遭杀害。员如吴,尽事吴王阖阔(也作阖庐),后吴伐楚陷郢都,得报父兄之仇。后事吴王夫差,赐死以终。
        一、 历史文献时期
        故事的萌生阶段。此时的故事记载服从历史史实,不是从故事出发,基本无文饰的痕迹。人物不是表现的中心,只是事件展开的载体和符号,服从、服务于事件,其性格常常模糊不清。
        (一)战国初期历史散文《左传》《国语》中伍子胥事迹的原始记载
        有关伍子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国语》。
        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记其事,有六处:
        (1)昭公二十年:其父奢因直言得罪,平王又听信费无极谗言要斩草除根,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5-08 12:32
        回复
          使伍子胥父兄被杀,“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不听时,即察知公子光“将有他志”,“乃见专诸焉,而耕于鄙。”
          (2)昭公三十年至 (3)昭公三一年:阖即公子光即位,伍子胥提出一套拖疲楚国,多方误敌的计策,阖闾用其计,果然令 楚军疲于奔命。
          (4)定公四年:“伍员为楚行人以谋楚。”追记逃亡时,“谓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国。’”
          (5)哀公元年:伍子胥用少康复禹之绩谏吴王与越和成,王弗听。
          (6)哀公一一年:伍子胥举臂又引《尚书》语句进谏吴王止伐齐,王不听。王又使其使齐,他“属其子于鲍氏”,回国后吴王夫差听说了此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时,说:“树吾墓槓,槽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
          国别体史书《国语》主要载其言,在第十九卷吴语和第二十卷越语上两处:
          《国语·吴语》:越大夫种曰“夫申胥、华登服吴国之士于甲兵。”(伍子胥奔吴,吴与之中地,故曰中胥)以及子胥以先王为例,晓之以理地屡次进谏,吴王伐齐成功后,“讯申胥”,胥“释剑而对曰:‘……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王愠……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国语·越语上》载伍子胥从地理角度谏与越和之事。
          这些记载,附属其它史事,分散于各年,人物的言行事迹也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也就是重事不重人,人物形象是事件的附属品,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故人物形象难免简洁和单薄,人物事迹受史书限制而缺大波澜,显出原始记载的不足,体现出史书记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特点。在上述文献中伍子胥约略是个有坚韧的性格(计不从而献士退耕待时机)、过人的谋略(拖疲战术和预见越将灭吴)和忠贞耿直的讽谏精神(屡次进谏)的历史人物。二书距伍子胥年代最近,可信度较高。因此,它们是关于伍子胥故事的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后世赖以加工的最基本的素材。
          (二)战国后期伍子胥故事的流传整理加工
          1.战国时人的评价
          首先,我们通过伍子胥同时代及战国时人对他的评论,来看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08 13:04
          回复
            演变情况。
            孔子是伍子胥同时代人,伍子胥被赐自杀时孔子还活着,《韩诗外传》卷七、《荀子·宥坐》和《说苑·杂言》记载了孔子对伍子胥的看法:
            孔子曰:“由来!……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心而死?子以为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以为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说苑·杂言》所记与其无异。《苟子·宥坐》记孔子评价与二者也是大致相同:
            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碟姑苏东门外乎!
            孔子的高足子贡也有评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陋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孔子另一弟子子石(名公孙龙)观点:
            子石登吴山而四望,喟然而叹息曰:“呜呼悲哉!世有明于事情,不合于人心者;有合于人心,不明于事情者。”弟子问曰:“何谓也?”子石曰:“昔者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尽忠极谏,抉目而辜;太宰豁、公孙雄,偷合苟容,以顺夫差之志而伐吴.……”
            同时代另一位贤者蘧媛有一段与楚王的对话。他们都认为吴夫差拒谏饰非应谴
            责,子骨以谏死,遂成为直谏的典型,寄予无限同情,足堪与比干、关龙逢并列,从他们的话语亦可见他直谏惨死之事己广泛流传。而到了战国,他己演变成忠贤之臣惨死的代表人物了。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共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骨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乐毅)曰:“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
            (陈)轸曰: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5-08 13:36
            回复
              (李斯)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战!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骨,此三臣者,岂不忠者,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庄子、陈诊、荀子、李斯等人物几乎异口同声称伍子胥为忠臣贤士。只是庄子从道家无为思想出发,以为忠臣徒然招祸不足贵,但他是承认伍子胥为忠臣的,可见伍子胥在此时是公认的忠臣。
              2.诸子文章中伍子胥故事的传承整理
              战国秦汉诸子散文如《庄子》、《楚辞》、《荀子》、《騙冠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后二书尤多,汉朝文人文章如《战国策》、《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刘向《说苑》、《新序》、韩婴《韩诗外传》、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董仲舒《春秋繁露》、《悲士不遇赋》、扬雄《法言》、王逸《楚辞章句序》等均有提及。
              从内容上看,文章中伍子胥事多为例证,虽没《左传》《国语》详细,但仍承继了伍故事中人物善谋好谏的忠贤特点:
              《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
              《马冠子·备知第十三》:“比干、子骨好谏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
              《韩非子·说林下》:“阖闾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曰:‘可以退乎?’子胥对曰:‘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遂者,以其休也。不如乘之以沈之。”’
              《韩非子·人主》:“昔关龙逢说桀而伤其四肢,王子比干谏纣而剖其心,子胥忠直而诛于属镂。此三子者,为人臣非不忠,而说非不当也,然不免于死亡之患者,王不察贤智之言,而蔽于愚不肖之患也。”
              《韩诗外传》:“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于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说苑·正谏》:“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巨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等等很多简要引例,在指斥君主昏聩中彰显伍之忠贞。但大多只是作为例证一笔带过。
              3.《韩非子》《吕氏春秋》对伍子胥故事的加工
              对伍子胥故事的形成真正起到加工作用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中有三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08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