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637贴子:470,895

理性讨论: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4-09 15:45回复
    二楼防吞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4-09 15:46
    回复
      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再次为太史公如椽巨笔下大军事家韩信沉雄悲壮的人生历程所震撼。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然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代名将,被杀钟室,死非其所,实堪哀伤。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瞻仰韩信庙时感慨所言:“将略兵机命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弓!” 在“成王败寇”的准则下,由胜者书写的历史中,没有统治者希望给自己留下骂名,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歪曲诋毁对手,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它使真相被掩埋,英魂被亵渎。韩信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能够留下千古之名,一方面是因为太史公史笔如铁的精神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因为韩信本身所具有的慑人心魄的英雄气概和人格魅力,即使致其于死地的敌人也无法将他抹除,也无法不被他所感染。特别是韩信因“谋反”之罪横遭杀戮,古往今来,许多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纷纷为韩信鸣不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4-09 15:49
      回复
        韩信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家,其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救败荥阳、灭魏、破代、下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其卓著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其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为后世兵家所推崇。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刘邦也心悦诚服,自叹不如。司马光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①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②明代文学家茅坤以“兵仙”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 匪夷所思的谋反罪名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韩信的谋反问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疑案。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明确记载了韩信的“谋反”事实,班固、司马光著述因之,以至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因其“谋反”。然而,认真研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荡气回肠的“曲笔”描绘,又让人觉得韩信 “谋反” 的罪名难以成立,其他史籍的相关记载亦为此提供佐证。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4-09 15:50
        收起回复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还曾受“胯下之辱,人多厌之”。事楚之际,“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曾“数以策干项羽”,偏不为项羽所用。归汉之初,仍“未得知名”,仅仅当一名“治粟都尉”,未得到应有的珍重,以至“上不我用,即亡”。后来,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有汉王刘邦礼贤下士,“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拜他为大将军。刘邦起用韩信,如平地飞升,使人莫不瞠目而异,而且刘邦对韩信相见恨晚,言听计用。由是,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刘邦为其建构的一座蔚为壮观的人生舞台上自由驰骋,一展帅才雄风,运筹帏幄,挟不赏之功,名高于天下。 在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垒的严重关头,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不为势利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就说出了肺腑之言:“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齐国辩士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 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奉劝韩信反叛,然而“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公元前202年的正月,韩信发起,与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以及长沙王吴芮等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推辞不允,韩信等诚恳地说:“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并誓言:“臣等以死守之。”刘邦遂顺水推舟地说:“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⑥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了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刘邦汜水称尊,韩信实为劝进之领袖。 韩信被萧何诱骗入宫,吕后使武士缚信,韩信临刑前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杀身夷族之祸临头之际,韩信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汉之计,这足以说明:韩信终其一生,始终未动谋反之念。 分析《史记》等史籍对韩信 “谋反”事实的相关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有许多矛盾之处,令人质疑。 其一,韩信始终无意叛汉,在拒绝蒯通游说他另起炉灶“三分天下而王之”的劝诱,及至功成名就之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司马迁)详载武涉、蒯通之言,则微文以志痛也。方信据全齐,军锋震楚汉,不忍向利背义,乃谋反于天下既集之后乎?” 其二,韩信善于审时度势,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并早已察觉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恶。刘邦兵困固陵时不反,到楚地为王时不反,迎刘邦于陈地时不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4-09 15:50
          回复
            居长安之时谋反呢? 其三,韩信具有深谋远虑,在被软禁处处受到监视的时刻,他怎么会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既然是密谈,无第三者在场,谈话内容外人如何得知?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向来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像谋反这样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韩信怎么会如此愚蠢地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陈豨到巨鹿赴任,此后数年,韩信与陈豨一直不通音信,古今中外的谋反者有这样的同谋吗? 其五,凡谋反者,矛头一般指向最高当权者,即皇帝。为什么韩信谋反的目标竟是吕后和太子?刘邦统帅大军在外,韩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顺,且并未消灭刘邦的有生力量,谋反有成功的希望吗?韩信竟见不及此? 其六,韩信向来熟谙兵法,怎么可能将一纸伪诏连夜赦免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为造反的主要力量?韩信难道没有想一想靠伪造刘邦的诏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听他的指挥,跟着他谋反?单凭一批未经训练的囚犯与家人,能攻占戒备森严、层层设防的皇宫吗? 其七,韩信“谋反”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发,舍人弟所以要告发,是因为韩信要杀他的哥哥,怎见得舍人之弟不是诬告?如果韩信真欲谋反,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机密?韩信难道会如此粗心大意? 其八,如果韩信确有谋反意图,当萧何骗韩信入宫时,韩信能不做任何防备?会坦然涉险轻易进宫而惨遭杀身夷族之祸? 韩信死前,为什么只感叹自己平定齐地之时未听蒯通之言,而没有悔恨自己谋划不周? 其九,汉六年,刘邦以“谋反”罪名将韩信逮捕,但找不到确凿证据,只好赦免韩信,将其由楚王徙为淮阴侯。韩信最终还是以“谋反”之罪被杀,谁能证明韩信不是遭受诬陷?韩信有何反状?事实证据何在? 其十,韩信“谋反”虚实尚为可知,吕后遽诱而杀之。刘邦征战在外,无论韩信应杀与否,吕后如此专杀,心目中还有刘邦这个皇帝么?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为何不责吕后?如果不是刘、吕设谋于前,吕后胆敢此为? 十一,韩信被杀后,吕后杀梁王彭越就是令鼓越的舍人诬告彭越“谋反”并以此为借口将其杀害的,两者如出一辙,韩信舍人之弟告发韩信“谋反”是否也是吕后所指使?彭越可诬,韩信不可诬?
            十二,韩信被杀后,假如刘、吕之流不诬之以“谋反”罪名掩盖事实真相,他们何以向朝中百官和天下百姓交代?当时,还有什么能比“谋反”之罪更能达到杀鸡儆猴,慑服其他异姓王的目的? 历史上有许多学者认为韩信之“谋反”是出于诬陷,肯定韩信被杀是一大冤狱。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太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韩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史学家赵翼也亦认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全载蒯通语,正以见淮阴之心乎为汉,虽以通之说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信也!”因此,唐代诗人王圭、刘禹锡、殷尧藩、韦庄,宋代散文家苏轼、诗人韩琦、黄庭坚、梅尧臣、张耒、陈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诗人杨茂、胡琏、骆用卿、陈文烛,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诗人冯班等文人墨客亦纷纷题诗为文,大放不平之声,可谓论者如云,骂声不绝。 四、钟室蒙冤的真正原因 既然韩信之“谋反”是出于诬陷,其被杀是一大冤狱,那么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汉高祖刘邦和吕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 刘邦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由布衣起家,能够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灭秦挫项,五年一统天下,建立了延续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4-09 15:52
            回复
              楚汉战争之初,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不足10万的兵力,实力相差悬殊,但结果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建立汉朝。刘邦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知人善任,团结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谋臣武将。刘邦即位不久,在洛阳南宫问群臣:“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4-09 16:01
              回复
                所以根本还是功高震主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4-09 16:05
                回复
                  连刘邦这样的人物都十分认同韩信军事实力,担心死后无人能压得过,而这么多罪名只有谋反才能封住人口。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4-09 16:12
                  回复
                    三言二拍里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4-09 16:14
                    回复
                      不难看出古人对此事是不相信的,对韩信是同情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4-09 16:17
                      回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了。
                        1.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这件事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陈豨被斩杀,韩信死前未说。这些内容如何能流传下来?还能记载得如何详细?
                        2.
                        唯一的实证人是蒯通。但是蒯通这事,却又反证了韩信没有谋反。蒯通是这样说的:
                        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到底是什么策呢?
                        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让韩信自立于齐而称王于天下。当然也可以理解成”谋反“。这事,跟陈豨一事并不是一回事。
                        当时,韩信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在局面最有利于韩信“谋反”之时,韩信拒绝了蒯通。


                        IP属地:山东14楼2022-04-11 15:51
                        收起回复
                          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曰:「然,臣固教之。」
                          但是,这跟陈豨一事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这一问一答,却又诚实得很。

                          刘邦:是你教韩信谋反的?
                          蒯通:是啊!
                          刘邦:看,人证有了!
                          蒯通:..............可惜他不用,所以才被杀.....
                          刘邦:住口!问你什么,就答什么!别说没用的东西!


                          IP属地:山东15楼2022-04-11 16:07
                          回复
                            说实话,老刘对韩信真的可以了,不然光是他敲竹杠要挟封齐王,和私自收留钟离昧的行为就足够搞死他了,最后他死了老刘也是既喜且怜,既是喜爱他的才华也恨他的背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1-04 07:29
                            回复
                              造反心估计没有,韩信其实就是看不起刘邦,而且每次都直接表现出来,又不懂功高震主不为自己留好后路,所以结局是注定的


                              IP属地:天津24楼2024-05-23 16: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