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道德经》,才知道到它的博大精深,才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伟大超出想象。《道德经》仅仅从哲学角度,就称得上是人类最早的系统性哲学著作,是真正的世界哲学鼻祖。这一点,通过中西比较就能得到证明。
一、《道德经》蕴含的主要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约公元前571-?),按照西方哲学标准,其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阐述了世界的本原、运行规律和演化过程。《道德经》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养育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的最初形态是混沌状态,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没有声音,没有形迹,独立稳定(“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道在具体运动中的规律是柔弱渐进、潜移默化(“弱者,道之用”)。道生成世界的过程是:道为自身无形的混沌之体产生一个运行规律(“道生一”)。无形的混沌之体按照规律运行,清浊二分,产生了天体与空间,即天地(“一生二”)。天地继续按照规律运行,相互作用,在天地之间形成了由天、地、大气层组成的具有生养功能的特殊环境(“二生三”)。这个具有生养功能的特殊环境按照规律运行产生了万物(“三生万物”)。道生成世界的过程,与现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旋转论”、“暗物质生成论”总体契合,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以上内容属于西方哲学的世界观范畴。
第二,明确给出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辩证统一(“玄之又玄”)。《道德经》既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识世界自然从道入手。《道德经》认为,道是可以认识的,虽然受认知水平所限,所认识的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那个永恒的道(“道可道,非恒道”);也可以给道命名,虽然不是道所固有的名字(“名可名,非恒名”)。道有两个不同的特点:道是没有名气的,从生成天地开始就一直默默无闻(“无名天地之始”);道又是有名气的,通过养育万物一直显示存在(“有名万物之母”)。从道的“无名”可以推出,道一直不愿意出头露面,没有表现自我的欲望,以此来观察它精神上的妙处(“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从道的“有名”可以推出,道又是一直在运行世界、养育万物,有显示自我的欲望,以此来观察它的存在和运行规律(“恒有欲以观其徼”)。这两个方面(无名无欲、有名有欲)同是出于对道的认识,但名字却不一样,都用“玄”(玄:道的表现)来称呼它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既从道的这方面表现又从道的另一方面表现辩证统一地去认识它(“玄之又玄”),就实现了对道的全面认识,这也是认识世界一切奥妙的途径(“众妙之门”)。这属于西方哲学的方法论范畴。
第三,系统阐明了人类在生存上应当适应客观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在群体生活中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在社会治理上应当效法大道、天地之精神,实现和谐、长久发展。这在《道德经》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这属于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范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因此,《道德经》是实实在在的哲学,而且实现了对哲学的全覆盖。
二、西方哲学源头的主要思想
被西方称为哲学始祖的古希腊米利都(Miletus)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是: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认为“水是太初,而地像一个木筏浮在水上”,即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5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定”(没有固定界限、形式和性质的物质),它在运动中分裂出冷和热、干和湿等对立面,从而产生万物。阿那克西曼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88-公元前524年)认为“气”是宇宙的起源,“气”经过长期凝练形成大地,大地成扁平状,天体像一顶帽子围绕着大地旋转,大地和日月都漂浮在气中。他们的观点尚处在是对世界来源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而被列宁称为辩证法奠基人的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83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事物是相对存在的,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但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统一)尚在初级水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类没有第二部比《道德经》更早更系统的哲学著作。因此,《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哲学巨著,是当然的世界哲学鼻祖。
(文章作者是《一遍读懂<道德经>》的作者)
一、《道德经》蕴含的主要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约公元前571-?),按照西方哲学标准,其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阐述了世界的本原、运行规律和演化过程。《道德经》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养育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的最初形态是混沌状态,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没有声音,没有形迹,独立稳定(“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道在具体运动中的规律是柔弱渐进、潜移默化(“弱者,道之用”)。道生成世界的过程是:道为自身无形的混沌之体产生一个运行规律(“道生一”)。无形的混沌之体按照规律运行,清浊二分,产生了天体与空间,即天地(“一生二”)。天地继续按照规律运行,相互作用,在天地之间形成了由天、地、大气层组成的具有生养功能的特殊环境(“二生三”)。这个具有生养功能的特殊环境按照规律运行产生了万物(“三生万物”)。道生成世界的过程,与现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旋转论”、“暗物质生成论”总体契合,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以上内容属于西方哲学的世界观范畴。
第二,明确给出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辩证统一(“玄之又玄”)。《道德经》既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识世界自然从道入手。《道德经》认为,道是可以认识的,虽然受认知水平所限,所认识的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那个永恒的道(“道可道,非恒道”);也可以给道命名,虽然不是道所固有的名字(“名可名,非恒名”)。道有两个不同的特点:道是没有名气的,从生成天地开始就一直默默无闻(“无名天地之始”);道又是有名气的,通过养育万物一直显示存在(“有名万物之母”)。从道的“无名”可以推出,道一直不愿意出头露面,没有表现自我的欲望,以此来观察它精神上的妙处(“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从道的“有名”可以推出,道又是一直在运行世界、养育万物,有显示自我的欲望,以此来观察它的存在和运行规律(“恒有欲以观其徼”)。这两个方面(无名无欲、有名有欲)同是出于对道的认识,但名字却不一样,都用“玄”(玄:道的表现)来称呼它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既从道的这方面表现又从道的另一方面表现辩证统一地去认识它(“玄之又玄”),就实现了对道的全面认识,这也是认识世界一切奥妙的途径(“众妙之门”)。这属于西方哲学的方法论范畴。
第三,系统阐明了人类在生存上应当适应客观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在群体生活中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在社会治理上应当效法大道、天地之精神,实现和谐、长久发展。这在《道德经》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这属于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范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因此,《道德经》是实实在在的哲学,而且实现了对哲学的全覆盖。
二、西方哲学源头的主要思想
被西方称为哲学始祖的古希腊米利都(Miletus)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是: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认为“水是太初,而地像一个木筏浮在水上”,即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5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定”(没有固定界限、形式和性质的物质),它在运动中分裂出冷和热、干和湿等对立面,从而产生万物。阿那克西曼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88-公元前524年)认为“气”是宇宙的起源,“气”经过长期凝练形成大地,大地成扁平状,天体像一顶帽子围绕着大地旋转,大地和日月都漂浮在气中。他们的观点尚处在是对世界来源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而被列宁称为辩证法奠基人的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83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事物是相对存在的,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但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立统一)尚在初级水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类没有第二部比《道德经》更早更系统的哲学著作。因此,《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哲学巨著,是当然的世界哲学鼻祖。
(文章作者是《一遍读懂<道德经>》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