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18,025贴子:70,923,575
  • 9回复贴,共1

文艺复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过西方历史的都知道西方在十四世纪发生过一次文艺复兴,这被定义为西方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至于西方文艺复兴的具体情况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我希望你们好好思考一下西方的文艺复兴到底在干什么?他都干了什么?很多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喜欢望文生意,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会害人害己!
我其实更喜欢称呼他为文艺革新,革为去旧,新为有新。也就是说西方的这次革新是去旧迎新之意。那么他们去除了什么旧的?又迎来了什么新的?
好吧,我之所以发这篇帖子就是听说我们中国也在进行“文艺复兴”,但是我们去除了什么旧的?迎来了什么新的吗?如果这次所谓的“文艺复新”最后没有产生新的思想,没有产生新的文化和艺术,那么最后这就是一场“复古运动”罢了!我记得我以前的帖子里有说过一个词叫“跃迁”,这个词不光是在说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同时也适用于文化,观念等等领域,跃迁说的是一场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相对应的在技术,市场领域旧有的利益集团会阻碍这次变革,那么同样的道理在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也一样,旧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同样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旧有的既得利益者会千方百计的阻碍新事物的出现。让我比较惋惜的是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物演通论”我现在看不见了,好像被和谐了,丑书也看不见了,流行歌曲也没有新的好听的出现了。这些新生的幼小的才一出现就夭折了,我就想问问这到底是在干啥?我不否认他们还很幼稚,错漏摆出!但是它们是会成长的,它们在成长中不断的自我纠错!这都需要时间的,而不是一出现就被拍死!
五千年啊!五千年!五千年积累出来的深厚的文化,艺术,思想体系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它们遮天蔽日。阻挡了阳光和雨露,而生长在它们“阴影”下的幼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最终都会半途夭折。
“文艺复兴”啊!这个词多好听啊!我们正在经历,正在进行的这次“文艺复兴”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词“回光返照”!是什么要死去了吗?又是什么要获得新生呢?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总喜欢返回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文化领域从哪里领悟新的东西,然后重新上路前行!这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走了很远很远,当迷失方向时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往回走,回到那个让他迷恋,温暖的“窝”里寻找安慰和心灵的寄托,然后继续上路前行!如此往往复复,来来回回!这不禁让我感慨:哪里出问题了吗?肯定是出问题了啊!这样下去,他到底能走多远呢?
两千年前老子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告诉我们“道”是什么!两千年后我依然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告诉你们“道”是什么!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也许是我们太懦弱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艺革新”这里都有一个新字,什么是新呢?新于旧对应,要想新就意味着我们离旧越来越远!现在我们就站在这个新与旧的十字路口,前进一步就是新,我们会离家越来越远,走向未来。退后一步就是旧,我们又回到起点。我们要如何选择呢?我们有勇气,有决心迈出这一步吗?
这将是我最后的一张帖子了,以后我不会在发帖子了!道家将是第一个要死去的,以后也不会在出现了!那么其它的呢?你们愿意死去吗?
最后告诉你们一个道家的秘密!看过我帖子的你们向前翻,我第二张帖子说了一个概念“识障”,有人认为我脑子活,还有人认为我道家思维方式不一样,其实真正原因是:每一个道家之人当达到“看山还是山”这个境界时都会破识障,这被叫做“悟”,这一悟思维会不在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就像幼儿园里那些小朋友一样思维天马行空不受拘束。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悟”,是有技巧的,可以让人“被悟”!虽然不是百分之一百,但是成功的概率还是蛮大的,这就是为啥从古至今看道德经的人那么多,而能成为道家人的却很少很少。这是道家“绝学”我就不告诉你们了,你们可以找人专门研究这个课题!
最后的最后道个别吧!永别了诸位!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言真


1楼2022-01-28 19:15回复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不关心社会现实、不关心历史、只沉迷游戏与二次元……这都是小学不学习历史,反而学习英语造成的……建议英语改成中学选修,小学加入历史与自然(科学)……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1-28 20:15
    收起回复
      说的太好了楼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1-28 21:23
      回复


        6楼2022-01-29 10:54
        回复
          元朝再坚持三十年,说不定也能憋出个类似文艺复兴的东西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1-29 13:04
          回复
            因为大多数中国学者不敢质疑权威—当然我说的是其相关领域的权威 而大多数中国学者又很喜欢跨领域质疑其他领域的权威—毕竟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多牛比、多博学一样
            很多东西其相关领域的深造者都没有发声,其他不相关的领域倒是先搞起节奏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1-30 14:1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2-02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