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鹿鸣吧 关注:132贴子:14,042
  • 10回复贴,共1
时空性理的见解


1楼2022-01-01 20:48回复
    一、作为哲学技艺的心理
    纯批也分AB版,一个侧重经验心理学,一个侧重心理主义的逻辑学。对于很多人来说纯批一本就够了,对于康德来说那只是预备,加上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才完整,判断力批判才是后继者的突破口。
    在近代以前的西哲,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作为解决本体存在还是一切皆流变的争论,他提出了实体的概念,由形式加质料,形式可以是不同级别的,因而实体也可以是不同级别的,看起来既有变化又有本源,中世纪神学将其改造为上帝为根本之实体,其他实体为衍生,人作为一个低级实体只能认识一部分。
    到了近代笛卡尔,他提出不同实体只是技艺不同,不能掌握全部技艺,但是认识不同实体遵循同一理性之光的智慧能力,这就是认识论的开端,从笛卡尔到康德也有很多具体的进展,康德认为本体不可完全认识,只能慢慢认识一个个的表象,这种认识表象的技艺为心理。


    2楼2022-01-01 21:58
    回复
      二、
      吧友问:表象之下为何要设本体,本体为何要勾连发展表象,为什么要去认识本体?(康德可以说是解决了从本体到表象所能被人认识及怎样认识的难题。对他的提问显然不能摆脱提问者对自我本身的缘故,如果我们终究不能冲出围绕自身认识的屏障去对我们所要欲问的设想,在我们心中的那个问号似乎永远也不能得到最直接的验证,那么又该怎么去证明这一切呢?康德只告诉人我们能认识什么,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认识他不可)
      答:
      对,本体问题现在还是被悬置的,马克思也只是说人在认识中如何去实践的问题,不断根据认识的现象去实事求是地改造而产生新的现象,不断循环。
      像赫拉克利特主张的一切皆流变就没有本体概念了,一切稍纵即逝,那就随缘,看瞬间的悟性。
      马赫和孔德更多倾向于回到之前休谟经验论的主张,他们不管什么人之意识的诸表象统一性,观念和观念之间的联结就可以是突破人的意识表象化的存在,自然科学不需要本体作为依据,研究的就是现象的组合规律。
      道德方面从休谟同情心理学发展出的道德学说也只依赖于人的同情心,不需要什么本体作为道德依据来裁判,叔本华也发展了这种道德哲学,即便是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后续发展也和本体关系越来越疏远。
      三、
      吧友问:道德伦理好像不应该归入于哲学范畴麾下吧
      答:
      西哲真正成熟恰恰是道德归于哲学的,而且正是苏格拉底把道德纳入哲学范围才有了系统的西哲,在此以前米利都学派就研究自然的质料,智者研究民主城邦公共生活的论辩、修辞,合二为一才有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那时开始,欧洲地区附近的人认为哲学既是研究自然的终极学问,也是研究道德实践的终极学问,而且他们认为终极根据是合一的。一般先认识世界再思考如何过一种最理想的道德生活收尾。
      我们国家的哲人也认为自然之道和伦理之道是合一的,不过在自然之道的研究方法上不够多样化,深度也就受限,既没有在实验方法层面有大突破,也没有在逻辑学几何学上成体系,自然之道就严重地附属于伦理道德,最后变成儒家独尊,技术层面上法家之术最有效。
      欧洲中世纪,由于上帝作为本体既是自然规律的来源,也是世俗道德的根据,因而研究自然规律的自然神学发展壮大,相反在古代中国研究自然太透彻会动摇天子的地位,影响天子的地位。
      最终人民会发现作为皇帝的天子并不是天真正的儿子只是人子,并不能随意改变自然规律,因而自然科学研究并不推崇,还是服务于天子的儒家道德体系更好用。什么钦天监掌握天机,只有皇上才能知道,这不过就是个研究天文学的机构,搞得那么神秘。


      3楼2022-01-01 21:59
      回复
        三、
        我问:怎么看将追问世界本原问题分为两境界:试图寻找一种不变的时空结构基础,结果第一因第一不了;改找世界永恒流变的逻辑基础,从我思可能的根据到理解变。怎么看这观点和主体悬置?
        答:
        一)、区别逻各斯学和逻辑学
        第一因只能独断,否则就会无穷倒退,第一因前面还会找第一因,没完没了。
        这个观点,我认为要区别逻各斯学和逻辑学,逻各斯学是主张存在有一种内在变化的尺度,这种学说从某个人那里就可以独创;逻辑学更多是古希腊民主城邦的产物,祛除神秘主义,追求的是所有公民共同认同的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所以逻辑学跨越的层面广,亚里士多德把它作为实体分科研究的工具论。
        至于把笛卡尔的我思放入这种逻辑学研究中,笛卡尔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几何学的,但是他还是受培根的实验归纳哲学影响,只不过没有很多钱做实验,就只有先使用一种几何、代数和逻辑综合的马得西斯的数学作为方法论。
        中世纪的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逻辑学基础上持续发展,颇有语言分析的味道,这个过程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唯实论者就以上帝为中心的实体论宇宙主要用的蕴含关系的逻辑,后面唯名论者用的指代理论发展出一种独立的推理的理论,并不总是蕴含关系。
        笛卡尔认为这种繁琐的语言分析无助于研究自然,他向往培根开辟的道路,但认为培根的法式不够简洁,用实验技术缓慢归纳并提升认识的做法是否够值得怀疑,他提出把几何方法结合代数和一些逻辑知识来认识自然。
        后面莱布尼茨认为不应该把发展了一千年的逻辑学成果像培根和笛卡尔那样主张的大部分丢弃,他不认为繁琐的论证是无用的,他开启了数理逻辑的路径,虽然康德没有按他的路子走,也受到了影响,否则就没有先验逻辑而只有经验心理学了。
        笛卡尔用那种方法认识自然,在心灵层面仍然主张自由,自然实体和心灵实体要如何统一,他本人并不持二元论,洛克倒更接近二元论,笛卡尔认为统一于上帝实体,心灵实体接受上帝实体给予的天赋观念,物质实体也能刺激心灵实体产生观念。
        我思虽然能作为一个根据,内在却是空的,我和我思有区别,我总是在变化。用一个不断变化的我作为根据?用一个空的我思去做根据?他本人还是依赖上帝,认识自然依赖他提出的几何推理链条和全过程心灵直观结合列举的方法。笛卡尔论证的就是我思是合法的,但是我思本身是空的,需要他发明的这种方法来找到认识自然的真理,从天赋观念出发用几何方法一步步推理,心灵直观每一个推理过程,用列举的方法把已直观过的推理过程合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省去中间推理的环节,这样人靠理性思考而不是信仰获得真知。
        这种还原式的基础论方法至今还是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有人独立想到了这种思路?
        (追问:经验心理学一定会与信仰相关联吗?)
        在讨论黑格尔的问题前,我发现我前面遗漏了一点,就是亚里士多德斯多亚逻辑学是如何进入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逻辑学的,日耳曼人占领西欧之后,曾经有一部分在阿拉伯地区保留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但不完全的传回了西欧,当时基督教教父时代结束,阿伯拉尔第一个用逻辑学方法讨论自相矛盾的教义,逻辑学才又重新在西欧发展。
        要谈到黑格尔的问题比较复杂,知不知道高尔基亚的“无物存在,即便有物也无法认识,即便认识也无法说清。”
        (回:高尔基亚是说,从“变”中抽象主体,必然走向空性和不可说吗?)
        读原文悟原理,二手三手真的差好多。对笛卡尔有点兴趣,可直接去找他写的《探求真理的原则》读,就会知道他原来是这么想的。
        主体一开始只是作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主词来使用的,你所理解的主体概念是近代哲学才有的,应该是康德开始吧。
        每个大哲都是穷尽当时的智慧来构建一个世界,除了直接进入没有捷径。
        直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存在主义恐怕没有基础,你会悬在空中。直接从笛卡尔开始都没有这么飘。
        高尔基亚说的三个方面就对应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时代。
        假如你和我都是共存于一个世界的,但你我看见的却不一样,认识的也不一样,说出来的也形成不了共识。古希腊哲学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是公民社会。公民是平等共通的,知识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都在一个城邦,认识的都一样,表达的也可以相互理解。
        这样磨炼出来的逻辑学知识在中世纪鬼使神差地搞出了自然神学,因为神面前一致的地位,也没啥争的,都去研究上帝的自然之书了。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后期,城邦混乱又被并入帝国,地位差异出来了,相互斗争社会秩序乱,这个时期就没啥思想上的成就,都是具体的实践领域。


        4楼2022-01-01 22:00
        回复
          四、先天感性论
          对于康德的先天感性论,我所学习的结论是他为了解决从古希腊飞矢不动、阿基里斯龟开始的到近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牛顿对时空连续性难题激辩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即他认为人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直接获得时空这种先天感应形式再组合成表象。
          康德的这个思路在外在效用比不上经验论,逻辑学日后的发展是数理逻辑获胜而不是心理主义逻辑获胜,另外在道德实践领域被黑格尔认为这就导致伦理在直观之下,不利于实践领域的问题解决,最终做好自己要等着上帝来救。
          但是毫无疑问康德的这个思路还是有价值的,作为分析心理活动的哲学背景非常管用,这个思路是各种心理主义流派及其变体的源泉。
          五、对待人的心灵
          康德对于自我意识的结构始终是做封装处理,他在判断力批判中做的解释也是为了应对赫尔德的活力论,赫尔德作为他的学生早就不满足于当时机械唯物论和身心二元论对于解释人类心灵的缺陷,前者把人变成一堆机械零件,后者把人心变成无依靠的幽灵。
          赫尔德又想把目的因从人扩展到万事万物,搞一种新的泛灵论,康德很快就用意识之崭打断了他,让他好好待在文学艺术领域使用这个思路,如果用在科学上就僭越了人的经验,人不能变成植物、石头,目的因只能是人想出来的。
          但是康德这样做又无意间拔高了有机生命的地位,甚至赋予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一种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当化学家打破这个界限,生物学家发现了神经反射的规律后,康德的观点似乎是错的,但我们还是要思考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目的论和反思判断力是否有价值
          化学家研究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似乎证明了机械唯物论的还原主义还是有用,生物学家巴普洛夫研究神经反射理论好像又真的印证了笛卡尔心物二元论还是有效,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两类论证没有随着这些发现失去价值,尤其是反思判断力,我还在思考。
          毕竟不论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还是叔本华都是从反思判断力这里入手来试图改造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自己建立一个新体系。
          六、存在的现象学
          假如存在和存在者的定义是按照哲学的通常说法,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问题在存在的现象学之后才有,此在与在场的问题。我对于此类问题目前还不想发表什么意见。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的现象学缔造者,以他的方式重新叙述了古希腊到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术语解释,所以你会觉得存在和存在者的问题自古就有。
          近代的时候西哲一般都说师承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近代休谟提出横扫一切实体的观念论,存在论这个提法在哲学界在近代是没有的。直到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即区别于心理主义的一种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然后有人提出把存在做现象学分析,其中海德格尔的理论最有名,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问题就跟着出名了。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被遮蔽的,在场的存在者都是存在的现象,存在不在场,我们作为存在者会操心会烦。所以海德格尔分析了一堆话,大部分都在说此在。
          我之所以不想多谈海德格尔就是因为我还在看胡塞尔的现象学,还不是很能理解急于在现象学的【】里加名词的必要性,不论是存在的现象学还是语言的现象学,这么急于加东西又要被后现代式解构,何必呢。


          6楼2022-01-01 22:12
          回复
            五、物自体概念的提出
            物自体概念是康德哲学在放弃实体概念又不完全倒向休谟只有观念的折中,各种实体围绕上帝本体是中世纪神创宇宙论的核心,主要是各实体不同形式之分,笛卡尔哲学之后用奥卡姆剃刀削减实体数量为三类并凸显了精神实体的地位,主体性时代开启,康德一方面批判自然神学,休谟已经用彻底的经验论反驳了,那么恢复实体理论没有希望,一方面又认为休谟只用习惯来说明自然的因果关系是投机取巧,点到为止,而且很难解释自然科学的知识特别是牛顿力学的知识刚好是所有人的习惯。
            莱布尼茨提出过意识之塹的概念,说不论我们如何熟悉机械的规律,但我们不是机械,不了解机械的感受。物自体概念允许物是自在的,这就回避了与人的观念是否全部相关联的问题,王阳明说不观此花与花同寂,可以不同寂。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1-03 09:44
            收起回复
              六、时空信理评H兄世界1、世界2、世界3和真理观
              怀疑论是一种有价值的哲学传统,西哲从古希腊就有系统的怀疑论学说,相信你也看过我转的怀疑论的帖子,如果只有独断论就会自闭循环了。而且我认为怀疑论是穿越不同思维体系又不全盘否定的方法,既能保证一个体系内的自洽又可以分析和另起炉灶。
              我是谁探求的是意识的起源,这现在还是认知科学的王冠。
              我之为我的本质不在此身”说明作者不认可自然主义,不认为我是机械组合的结果。
              关于这段话:那世界1“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现代物理学追溯宇宙起源是不是追问世界1的底细?“到底”是什么意思?想过没有?追问出来的所谓底细不还是世界3吗?这么说吧,我认为世界1和世界3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世界1是已经被人们的意识中介后形成的物理世界,但是如果存在没有规律是一片混沌呢就不会形成稳定的物理世界,也就不能形成世界1,但依然存在。
              你说把帖子放在这里(《孟强:告别康德是如何可能的?——梅亚苏论相关主义》)就是说潜意识地感觉到和这个主题有关,比如考古学能够运用技术探测出一块化石的形成年份,而那个时代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人类的意识,那要如何通过人类在场的世界理论去解释那种人类主体性缺乏却存在的东西呢。
              官方书本说马恩说的是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问题,我对存在的定义是难道思维不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存在,没有存在过得才不存在,准确地说应该是思维与自然的一致性问题,或者说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但是这样不是又回过头来说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了吗?如果说讨论的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即我们有没有自由意志,难道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这就变成了自指问题,不论做什么都可以说是被物质决定或者不被物质决定。假如你说我今天不会喝酒,我喝了,我说我有自我意志,你可以即便说我的基因形成的神经系统和环境的一些物理因素决定了我就是喜欢和别人对着干,假如你说我不会喝酒,我今天果然没喝,然后你又说你根据我的什么酒精过敏之类一系列物理因素论证我没有自由意志。
              脱离人的自然界可以言说,比如用数学方法,让机器人说。脱离人的精神不可言说,实际上脱离人的精神也就是幽灵是看不见的,即便有的话目前也无法证实。为了证明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需要用这两个抽象的玩意综合来做到。
              马对于物的理解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要承认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如果用三个世界来理解马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缩小了范围,三个世界都未超出观先验哲学的范围,虽然是语言符号作为先验的形式,而老马感性的物质活动牢牢把一切存在预先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的理解是费尔巴哈虽然猛烈反驳物性的物性和观念的观念,但他自己最终又回到了感性直观上去了,马认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并不只是停留在物性的认知,物性的物性的推理,观念的获得,观念的观念的思辨,只有感性的物质活动才让存在内部发生了直接的交互作用。
              我们可以再探讨一下世界1,假如把世界1抽去语言哲学所描述的那种统一背景,世界1如果说的是物理状态,那么每个人感觉到的物理状态真的是一样的吗?小孩和大人对物理状态的比较认识很不一样,实际上需要统一单位来进行比较,而且所谓的1单位都是拿一个标准实物来比较而无法无限分割。
              世界1真的统一吗?如果需要外在的统一媒介则自动归入世界3不是吗?如果是个体的感觉则归入世界2.
              所以我才说世界1本身就是先验被给与的,不论是主体性的世界2还是主体间性公共论域的世界3,纯粹的人不在场的自然存在不是世界1.
              说长度,1米你画得出来吗?还不是找了个标准,然后以前是全法国现在是全球,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这是人的实践范围扩大后重新定义的1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当时实践范围就限制了米的长度定义。其他六个国际基本单位的标的物也在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增加而不断调整定义。
              如你所说,他对于世界1的定义是混沌,如果那是无,这就是先验结构,尽管存在,思维里没有被给与,所以是无,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的那种精神性的无。这就缩小了范围。比如960亿光年外,人类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也看不到,思维里不能断言存在啥,呈现为无,先搁置。
              但是你画不出绝对的1米,如果画出了空间就被绝对分割了,只能是到了某个极限的1米。
              (不须保留物自体,承认理想作为人生张力结构一极就可以开出无限性——)理想可以作为意志哲学的理解,也可以作为目的性的理解。
              (我思的“我”——)我觉得和笛卡尔还是不同的,笛卡尔有上帝实体托底。如果他的世界是要全包的,还是黑格尔存有论的那种全无全有,融贯一切。(——对,认为笛卡尔设实体走偏了)


              8楼2022-01-03 22:55
              收起回复
                九、吧友问:如何保证哲学研究所得为真 —— 西哲是一棵世界树
                答:
                不用保证是真的,因为到底什么是真的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真理论有五种比较大的类型:基础论、融贯论、实用论、冗余论和语义论。
                哲学就是这么特殊,逻辑上自圆其说就行。
                哲学的思维方式有点像数学,就是平地起高楼来造体系,有些哲学成熟了就会分离出去,比如自然哲学就作为自然科学分出去了,心理学哲学也独立了,甚至语言学也独立了。
                ……
                这点还只是冰山一角,西方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文化,先是古希腊人发展,然后古罗马人继承,古希伯来人传教,阿拉伯人吸收改造又回传,日耳曼人再次继承并在近代分成几个民族国家发展竞争还吸收了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不像古代中国可能就吸收了印度的佛教。
                所以西哲是一株世界树,充满生命力不断发新枝。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1-04 0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