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梦
杂然赋流形
——新版电视剧《三国》诞生记
[文:子昱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2004年初,历史剧《江山风雨情》杀青不久,制片人杨晓明、导演陈家林、编剧朱苏进等人谈及了下一部该拍什么题材的片子。有人说,选一个大一点的题材吧。杨晓明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而在“四大名著”中,他又独钟情三国,他认为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已经》已经过去10年了,中国电视剧在这10年中发展很快,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经典值得再度重拍。陈家林和朱苏进都表示很感兴趣,愿意一起参与。新版电视剧《三国》很快在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是新版“四大名著”的头一个。
杨晓明大学学的是与电视剧没有关联的播控技术专业,后来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参与组建制片专业并任教。《江山风雨情》是他从教学岗位转干制片后运作的第一部大 戏,作为一个电视剧制片人来说尚属新人,一下接手了三国这样重大题材的电视剧让他十分激动,也深感压力重大。但他当时没有想到,接连不断的困难将会接踵而 至,甚至一度让他怀疑:“这件事是不是该我做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
新《三国》立项以后,朱苏进就开始进行剧本的创作。然而在剧本快要写完之际,2006年5月1日起, 国家广电总局取消了原有的电视剧“立项审批”制度,实行了新的“制作备案”制度。这就意味着对已经立项的题材不再保护,任何单位只要在总局备案就可以立即 拍摄。这个口子一放开,三国这个本已受到热捧的题材就引起了各家制片单位的关注,包括几家中国最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和制片人都提出要拍摄三国题材的电视剧。 题材撞车是电视剧的大忌,这对于杨晓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剧本。”杨晓明对记者表示,剧本是电视剧的成功之本,他一直将剧本创作作为制作新版《三国》中的重要环节。该剧编剧朱苏进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以《射天狼》、《绝望中诞生》等军旅小说立足文坛,从《康熙帝国》开始进行电视剧创作,被称为“金牌编剧”。新版《三国》的剧本最初是由朱苏进与两个助手合写,后来两个助手写的不但制片人没有通过,朱苏进自己也不满意,最终是由他独自完成了60集的剧本,酬劳也从3万一集追加到5万一集。剧本优势成为杨晓明谈合作、找融资、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的重要砝码。最终,其他几家计划拍三国的公司纷纷退出。
谈到对《三国演义》的改编和再创作,朱苏进一直在强调的原则是“只整容,不变性”,他的剧本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故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对细节进行了修饰、对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原来120回的小说,自桃园结义始,至三国归晋终,而他的剧本一上来就是曹操刺董,到诸葛亮星逝五丈原为终,去除冗余,截取的是三国故事最精彩的内容。而相比较《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朱苏进则着眼于给魏、蜀、吴三家各自足够的着墨。用他的话说:“新《三国》的笔墨不是主要集中在故事上,而是集中在人物上。”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对于同题材的争夺才刚结束,剧组内部却出了问题。导演陈家林因为个人身体原因提出了辞呈,剧组被迫重新更换导演,之前有意于拍摄三国题材电视剧的竞争 对手又卷土重来。导演更换再三均不理想,每一次更换都要花费几百万的投资。然而,比这更令杨晓明焦虑的是已经谈好的投资方产生了动摇,纷纷开始撤资。其原 因就在于,不断追加的拍摄成本使新《三国》变成了一部天价电视剧。在当时电视剧市场最大容量90万一集、各电视台纷纷进行限价的环境下,已经堆高至150万一集的新《三国》在许多投资商眼中是只陪不赚的买卖。杨晓明谈到,最困难的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钱去填补撤资后形成的亏空。“当时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可能三国的重拍确实有意义,但不是我应该做的,是那些大公司大制片人做的事情。”
——新版电视剧《三国》诞生记
[文:子昱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2004年初,历史剧《江山风雨情》杀青不久,制片人杨晓明、导演陈家林、编剧朱苏进等人谈及了下一部该拍什么题材的片子。有人说,选一个大一点的题材吧。杨晓明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而在“四大名著”中,他又独钟情三国,他认为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已经》已经过去10年了,中国电视剧在这10年中发展很快,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经典值得再度重拍。陈家林和朱苏进都表示很感兴趣,愿意一起参与。新版电视剧《三国》很快在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是新版“四大名著”的头一个。
杨晓明大学学的是与电视剧没有关联的播控技术专业,后来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参与组建制片专业并任教。《江山风雨情》是他从教学岗位转干制片后运作的第一部大 戏,作为一个电视剧制片人来说尚属新人,一下接手了三国这样重大题材的电视剧让他十分激动,也深感压力重大。但他当时没有想到,接连不断的困难将会接踵而 至,甚至一度让他怀疑:“这件事是不是该我做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
新《三国》立项以后,朱苏进就开始进行剧本的创作。然而在剧本快要写完之际,2006年5月1日起, 国家广电总局取消了原有的电视剧“立项审批”制度,实行了新的“制作备案”制度。这就意味着对已经立项的题材不再保护,任何单位只要在总局备案就可以立即 拍摄。这个口子一放开,三国这个本已受到热捧的题材就引起了各家制片单位的关注,包括几家中国最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和制片人都提出要拍摄三国题材的电视剧。 题材撞车是电视剧的大忌,这对于杨晓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剧本。”杨晓明对记者表示,剧本是电视剧的成功之本,他一直将剧本创作作为制作新版《三国》中的重要环节。该剧编剧朱苏进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以《射天狼》、《绝望中诞生》等军旅小说立足文坛,从《康熙帝国》开始进行电视剧创作,被称为“金牌编剧”。新版《三国》的剧本最初是由朱苏进与两个助手合写,后来两个助手写的不但制片人没有通过,朱苏进自己也不满意,最终是由他独自完成了60集的剧本,酬劳也从3万一集追加到5万一集。剧本优势成为杨晓明谈合作、找融资、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的重要砝码。最终,其他几家计划拍三国的公司纷纷退出。
谈到对《三国演义》的改编和再创作,朱苏进一直在强调的原则是“只整容,不变性”,他的剧本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故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对细节进行了修饰、对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原来120回的小说,自桃园结义始,至三国归晋终,而他的剧本一上来就是曹操刺董,到诸葛亮星逝五丈原为终,去除冗余,截取的是三国故事最精彩的内容。而相比较《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朱苏进则着眼于给魏、蜀、吴三家各自足够的着墨。用他的话说:“新《三国》的笔墨不是主要集中在故事上,而是集中在人物上。”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对于同题材的争夺才刚结束,剧组内部却出了问题。导演陈家林因为个人身体原因提出了辞呈,剧组被迫重新更换导演,之前有意于拍摄三国题材电视剧的竞争 对手又卷土重来。导演更换再三均不理想,每一次更换都要花费几百万的投资。然而,比这更令杨晓明焦虑的是已经谈好的投资方产生了动摇,纷纷开始撤资。其原 因就在于,不断追加的拍摄成本使新《三国》变成了一部天价电视剧。在当时电视剧市场最大容量90万一集、各电视台纷纷进行限价的环境下,已经堆高至150万一集的新《三国》在许多投资商眼中是只陪不赚的买卖。杨晓明谈到,最困难的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钱去填补撤资后形成的亏空。“当时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可能三国的重拍确实有意义,但不是我应该做的,是那些大公司大制片人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