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战歌吧 关注:29,525贴子:536,518
  • 0回复贴,共1

五常水稻发展的历史功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常水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无数勤劳的#五常大米#五常人奋斗的结果。但在五常水稻的发展历史上,有四个功不可没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五常大米的今天。他们在水稻优良品种的研发、稻米品质的升级、规范化种植、水稻栽培技术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水稻机械化推广等诸多方面,为五常水稻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常大米的发展史上,可以称为彪炳历史的人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他们分别是田永太、肖青玉、刘占林、相文秀。
图片
1993年秋天,田永太在他1969年发现“517”的那块土地上,又偶然发现了一撮稻穗,这撮稻穗与其他水稻有明显的不同,它粒型很长,穗尖带芒,成熟度非常好,呈压圈状。田永太把这撮稻穗带回办公室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稻穗除了长粒形状外,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当时在中国北方,水稻都是圆粒型品种,尚没有见到在北方生长的长粒型的水稻品种,于是,第二年春天,田永太就把这撮稻穗育苗栽到地里,经过他一夏天的精心护理,到秋天收到了沉甸甸的果实,经过品尝,其水稻的口感胜过了以往任何种植的水稻品种,于是第二年扩大了试验种植面积,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此品种是1993年8月发现的,田永太将此品种命名为“93—8”,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将此水稻品种正式命名为“五优稻一号”。“五优稻一号”品种的面世,立刻受到五常广大稻农的喜爱,更以其优秀的品质,受到了社会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于是“五优稻一号”迅速成为了五常稻农的主打种植品种,到90年代末期,五常光“五优稻一号”单品种种植面积就达到80万亩。可以说,真正使五常大米品质名扬全国的,就是从“五优稻一号”开始。
由于“五优稻一号”的连年种植,种子退化严重,同时抗病能力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稻瘟病,面对这种情况,田永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又投入到了选育稻种的工作。1998年,她又发现了新的稻种,这种稻种她不但遗传了“五优稻一号”的全部优质基因,并且粒形要比“五优稻一号”还细还长,更为神奇的是,整个米清香扑鼻,甚至连育秧棚里的稻苗,栽培到田地里的叶子和稻花都是香的,该水稻品种抗病能力非常强。于是,田永太把该品种命名为“稻花香二号”,后来,上级部门正式命名为“五优稻四号”。“稻花香二号”的问世,让五常大米在全国名气大震,成为了中国北方大米品质的杰出代表,更给五常农民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可以说,凭借稻花香系列品种,五常先后取得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一系列殊荣,并且其品牌价值达到了700多亿元,成为了中国第一品牌大米
如果说田永太是五常大米种子的垦荒者,稻花香之父的话,肖青玉则是五常大米规模发展的推动者,保护神。肖青玉曾任五常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是黑龙江省的农业专家,为五常的农业和水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广大农民中成为有口皆碑的“水稻专家”。
图片
肖青玉的工作轨迹就是五常水稻的发展轨迹。他在四十年水稻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常年深入村屯,深入田间,指导全市农业生产,高效率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累计为五常、省内外培训农业师资一万多人,直接培训农民六十万人次,五常的乡镇、村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就把服务五常水稻的发展作为己任,从推广薄膜湿润育苗、半旱育苗、大中棚早育稀植、配制床士育苗,到2010年的现代化温室育苗,水稻用种量由七十年代的每公顷500斤降至2010年的每公顷50斤。推广育壮秧、超稀植、科学管水,配方施肥,利用综合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等先进配套技术,使五常水稻平均单产由五六十年代300-400斤逐年增加到七十年代500斤,八十年代800斤,九十年代900斤,2000年以后五常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千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作为五常农业的科学带头人,肖青玉每年都高质量完成国家、省、市科研推广课题,先后主编了《五常市水稻栽培技术规程》、《五常市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哈尔滨市有机食品水稻栽培技术规程》、《黑龙江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规程》,研究指导绘制了《五常市水稻亩产栽培模式图》。可以说,五常水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与他的奉献分不开的,说他是五常水稻发展的领航人、保护神毫不为过。
除了田永太、肖青玉之外,五常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刘占林。刘占林曾任五常市水稻原种场(五常第三良种场)场长,也是一位优秀的水稻专家,为五常水稻品种的选育,水稻机械化的实验、应用做出过突出的贡献。1980年3月到1982年10月期间,他作为五常水稻原种场的场长,与日本水稻专家团进行了三年的技术合作,为五常乃至黑龙江省寒地水稻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水稻机械化的应用立下过汗马功劳。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11-25 09: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