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剑侠图吧 关注:2,610贴子:21,730
  • 0回复贴,共1

从王玥波《雍正剑侠图》回溯到《康熙侠义传》(即《永庆升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看,永庆升平贴吧里人不算太多。大多是因为听了《康熙私访明月楼》、《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张广泰》等几部短篇评书才过来一探究竟的。说实话,这几部短篇评书与永庆升平前传确实存在盘根错节的关系,各位算是来对了,咱们慢慢说。
《康熙私访明月楼》、《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张广泰》等几部由相声演员经常演播的短篇评书也叫“八大棍儿”,据说是早期的相声艺人从评书艺人那里“划拉”过来的,所以由相声演员演播这几段评书,不算犯规。平常的艺人在评书界学书得有评书界的师傅辈分,在相声界学相声得有相声界的师傅辈分,否则便不太好混。王玥波混的好估计也是因为他在相声和评书界都有师承吧,故此一套《雍正剑侠图》被王玥波说得风生水起绵延至今。
其实眼下能看到的永庆升平这部实体书中,马成龙才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第一男主角,当然马梦太(即《马寿出世》中的马寿)、张广泰(也作张广太)也可以算是多位男主中的人物,这部书现下说来应该是个群戏的氛围。据刘立福先生闲话书目之《永庆生平》中说“……很多擅长说此书的都被称为‘活马成龙’。姜振明先生是山东人,所以马成龙倒山东口说胶东话,很有包袱儿。我记得马成龙是手使九斤十二两的大瓦刀,据说白敬亭先生,他是瓦匠出身,所以他让书中人物马成龙手使大瓦刀作为武器,这部书内行又称为说‘大瓦刀’的……”刘立福先生说没有考证以上的说法,不过这里说的姜振明、白敬亭都是清末演说过此书的评书艺人,姜振明的弟子哈辅源也擅于演说此书。“……光绪十八年(1892),由郭广瑞根据哈辅源的讲述记录,北京宝文堂刊刻,就是《永庆升平前传》……”
刘立福先生还认为“……后来由贪梦道人续出了《永庆升平后传》,那就是再创作的了,评书是没有人说过所谓《后传》的。后来又出了《合传》……”这里的贪梦道人据说叫杨挹殿,福建人,同时期成书的《彭公案》也是贪梦道人的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是,《永庆升平》前后传的故事当中都出现与作者同名同姓的人物。前传第五回有郭广瑞开店,后传六十六回有贪梦道人在空空观,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客串。不过以此来推测的话,大概前传是由郭广瑞来完成的文字记录工作,后传是由贪梦道人完成的文字记录工作。同时,在永庆升平的故事当中还大量穿插着《彭公案》的情节,套句现有的话来说,这是早期的康熙侠义元宇宙之一了。刘立福先生也很客气的说“……这里有一个问题我没有考证,我认为是先有的这几个短段,但说短段不够一转(北京一般是两个月)买卖,又搭着都是康熙年间的事,所以就连在了一起说,因此又叫《康熙侠义传》……”
在这里插说一句,据郭广瑞在小说开头的序言中所说“…增删补改,录实事百数回…”,但是实际上由郭广瑞所撰前传内容仅有九十七个回目。而书中在顾焕章出场时,提及“五虎庄救驾”一节在书中并没有行文叙述,是否原稿曾有删除之处也未可知。不过上文我也说了,《永庆升平》一书还大量穿插着《彭公案》的情节,也许“五虎庄救驾”一节被反穿到《彭公案》里也未可知,希望哪位熟读《彭公案》小说的朋友可以给说说。
永庆升平此书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康熙年间,天地会八卦教势力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份,上至宫廷太监、道台、巡抚,下至庄主、兵丁、道士僧侣,均有参加天地会八卦教者,他们打着“替天行道,普救众生,以剪恶为本”的旗号,以重整乾坤,推翻清王朝为目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天地会八卦教的首领里更有人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法力无边。对此,清统治者恨之入骨,广招“贤才”,遣神力王、穆将军等挂帅,率领人马前往河北福建四川云南等地进行“剿匪”。书中主要人物马成龙、马梦太、顾焕章、张广泰等在赵玄真、云霞道士、欧阳山真、回教正等圣道高僧协助下,终于剿灭了天地会八卦教,活捉并处决了总头领——八路督会总吴恩及众会总;其成员“勿分首从”,全行“就地正法”。
还是据刘立福先生所说“……天津过去说这部书最有名的是王致久先生,我本人只听过王云汉先生的一点,他是英致长先生的徒弟,但英致先生不说此书,他是家传,因为他是王致久先生的儿子,经常在三角地说此书,书说得规矩,但不是很火,解放后还在。
王致久先生的两个最有名的徒弟张杰鑫与常杰淼早年都说这部书,但都不是很火,所以分别另创出了《三侠剑》与《剑侠图》,所以这部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走向衰落了。过去在天津说《永庆升平》还有福坪安、王杰培、高桐明等人,董鹤良1936年曾在仁昌电台演播此书……”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常杰淼先生创编的《雍正剑侠图》了,因为常先生早年说过《永庆升平》,所以《雍正剑侠图》里的很多人物、情节、乃至童海川的标志性武器都是来自《永庆升平》故事当中。举例来说,在《永庆升平》故事中,有两位山东东昌府的侯姓英雄,大爷叫侯化泰,人称“追风仙猿”,二爷叫侯化和,人称“无发侠义”。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像《剑侠图》里的侯庭侯杰两个人物,“无发侠义”直接演化成了“侯二秃子”。而且《永庆升平》中的两位侯姓英雄与“玉面哪吒”张玉峰结交的原委和《剑侠图》中两位侯姓英雄与童林的结交原委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小说的内容。另外“玉面哪吒”张玉峰的结拜兄长“铁胆书生”诸葛吉所使用的兵器正是“子午鸳鸯钺”,比童林的武器就少了个鸡爪子。此外《剑侠图》中像玉斗这样的人名和来历,大致上也都跟《永庆升平》相似。可见常杰淼先生编创《剑侠图》之时对《永庆升平》内容的借用是很普遍的。
但是常杰淼先生应该想不到他创编的《雍正剑侠图》未完便辞世之后,由徒弟蒋轸庭继续编纂的故事延续到李鑫荃又到了连丽如老师手里,复兴大业终于落在了王玥波同志的身上,这十多年寒来暑往的还没说完呐。而诸位方家又自八大棍儿寻至这永庆升平,正是应了赵子龙将军的那句“就是一个圈儿”了。
刘立福先生说“……我认为这部书(指《永庆升平》)有先天不足毛病,关键就在于几个故事攒在一起的,其中的‘过沟’和‘跳壕’是不好处理的,书胆人物又不统一,处理不好很难抓住观众。但是这部书中有些片段还是不错的,所以又被相声拿去,作为长篇单笑话演出,逐渐加工为‘八大棍儿’,都成了死规矩儿的东西。过去在天津高桂清先生说得很好,立铎立樟也会,所以我认为评书的《永庆升平》已经失传了,虽然有书的留下,但前辈艺人的‘书道’和技巧的东西没有传下来,照着本说是不行的,因此我对此书的内容不作介绍,大家需要可以去查阅一下。不过其中的片段倒是在相声中得以保留,而且有一定的丰富,所以这部书是分者合,合者分……”瞧见没,还是三国!
但是小说的《永庆升平》还是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叙事上采取“干、枝”结合法。前后两传均以清王朝剿灭天地会八卦教为主要描写事件,中间又穿插许多小事件。看起来这些小事件与主要事件似乎不相关,但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枝”和“干”的关系,它们是在连环式的交替发展着,不断的深化主题。这不仅没有喧宾夺主之感,反而大大丰富了主要事件的内容,使情节有起有伏,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二、在主要人物出场上,也很别致,大都采取了奇峰突起,以事带人的手法。一般都是在前一个环节或前一件事正在进入高潮时,突然出现一个或几个人物,以他们的才智使矛盾得以解决。这样不仅给人们出其不意之感,而且还令人为之一振,被新的人物所吸引。借着作者又因人叙事,采用倒叙的方法,介绍新出现人物的身世经历,由此又引出新的时间及新的人物来。
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都通过人物的自身言行,以及互相对比,前后铺垫,左右衬托等手法,使其人物各具性格。更为突出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还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变化,这在个贷白话小说中是颇具特色的。当然它与前后两传不出一人之手有关。
四、在一些矛盾的解决上,采取的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如:白胜祖假扮法力无边的祖师爷毕道成,诈入八卦教总头目吴恩所在地。吴恩为了试探白胜祖的真假面目,请他高空挂旗,法台请神。白胜祖正在为难之际,忽然飞来了肋生双翅的玉昆,先帮助白胜祖挂上旗子,然后又登临法台,冒充南极子老寿星,使白胜祖转危为安,消除了吴恩等人的怀疑。此外书中还出现了一些神魔斗法的描写,显然受到了《封神演义》的影响。
五、在语言上,前传比较洗练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化。后传较为平板拖沓,表现手法也不及前传巧妙、自然;而且在叙述事件的手法上,前后传有雷同的地方。前传所用的底本文字粗糙,错别字颇多。
以上文字出自1988年版曹亦冰女士校点的宝文堂书店传统戏曲、曲艺研究参考资料丛书《永庆升平前传》的校点说明中,说的很是中肯,其中所述的倒笔、插笔等叙事手法在评书中也广为应用,这也是王玥波至今没说完《剑侠图》的主要成因。
刘立福先生还说“……据前辈讲是由北京评书艺人姜振明先生传下来的,姜先生的情况我知道得不多,他的徒弟都是“辅”字,哈辅源,吴辅亭、连辅轩、春辅祥等。其中哈辅源和吴辅亭都是在北京天桥专门说《永庆升平》的名家。北京擅长说此书的还有评书大王双厚坪(双文兴)、白敬亭(白文亮)和海文泉,这三位是师兄弟……”这大概就是《永庆升平》这套评书的师承关系了。
关于《永庆升平》小说里我比较注意的地方有三点,第一是很多人不太知道马梦太张广泰所使用的避穴桷(橛)为何物,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其实这东西就是一根儿铁或钢打制的与自己拇指粗细差不多的四棱或者圆的铁棍儿或者钢棍儿,两端都是突出的小圆头儿。因为是定制的产品,一般情况下有一拃长。把自己的手掌张开,大姆指到中指或者小指的长度叫一拃(zha三声)。但是评书或者戏曲中都会说成做成一尺长短,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好说、好看。
这种武器的主要作用是在近身搏斗的过程中握在手里,点戳对方的穴位或者身体薄弱之处,从而使对方失去战斗力。也可以说是利用此物的硬度令对方经脉闭合血流闭合而产生剧痛,造成战斗力下降,所以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避穴桷(橛)或者避血桷(橛)。
这种武器还可以利用腕力脱手发射,造成对方躲避或者伤亡。为了方便使用,会将棍身一头做个穿孔,并用绳索或者铁链将其拴住。绳索或者铁链的另外一端会有个皮质或者绒布的挽手,套在手上,保证脱手之后利用绳索或者铁链的连接能迅速拉回,并且再次发射。武术谚语有云:绳镖飞砣避穴橛,遇到如同见阎罗。绳镖、飞砣也是类似的武器,区别是绳镖有刃有尖,飞砣有棱有角,但是避穴桷(橛)基本上没有任何锋利之处,大概是为了体现武术家们以德服人的虚伪善意吧。
第二是张广泰的老师老筛海(或者写成老山海)回教正所传弟子的人数,小说里说包括马梦太在内是共传了十一名弟子,张广泰是第十二位。小说第32回哈大人升任上海道张广太杀贼沧州城中,回教正对张广太说“广太,我给你短把刀一口、避血桷一只,是你们师兄弟都是使这个兵器。我先收了十一个徒弟,是我们清真教的。那十个是:刘、李、洪、高、马、黑、白、张、赵、沙,第十一个是北京人马梦太,都是你师兄……”现在的八大棍儿评书中,有说是十二个的,有说是十三个的,回教正的名字也不太一样,叫啥的都有。
按照小说里的叙述老师的名字叫回教正,是个清真教中的人物,那么张广泰应该是第十二名弟子,您要是问我根据的话,我只能想出个十二宝树王来糊弄一下。说是第十三名弟子,结合每个人名字里的“太”字,大概是当初的评书艺人想蹭人家十三“太”保的热度才这么说的吧,当然这纯属我胡猜。张广太另外几个师兄弟除了大师兄刘洪太、二师兄李德太、三师兄洪永太、五师兄马清太、六师兄墨金刚白桂太、七师兄黑锦太之外,其他的几个都没在小说里露面,白桂太黑锦太两个人的排位跟前传的叙述里还有些颠倒。
第三是顾焕章的这个御赐倭克金布是啥意思,这个词应该是满语的汉字写法。网上能找到的资料比较早的是道光13年8月23日的内阁移会文字:为七月分月官郎中朱憬琛等列名具题奉旨一道,朱憬琛等依拟用昭通府鲁甸通判员缺,著掣得彰德府通判倭克金布补授,相应将其履历移会内阁典籍厅。这里有个倭克金布。比较晚的是清史稿中记载1900年庚子国变的时候,曾经有个叫倭克金布的马甲(大概就是骑马穿甲的士兵,因为清史稿中还有枪甲一说)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阵亡。还有就是爱新觉罗宗谱网上有记载一个叫端铭的宗室,有长子倭克金布,次子倭什浑布。
倭克金布,应该是两个词,倭克是一个含义,金布是一个含义,因为历史上还有倭克精额这样的满语名字出现,还期望熟悉满语的朋友们指点一下这两个词到底啥意思。


IP属地:北京1楼2021-11-18 05: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