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盘吧 关注:818,118贴子:6,474,496

PCIe4.0+BiCS5正片SSD白菜价?Plextor PX-1T M10eGn专业向评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世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收购。Solid State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的卓越能力加上我们领先的闪存和 SSD 技术将为协同带来重大机遇,并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为客户提供增值解决方案。我们将提升我们在全球 SSD 市场的领先地位,并致力于开发由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云数据中心驱动的新型 ICT 基础设施。” --KIOXIA控股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Nobuo Hayasaka
随着KIOXIA收购原光宝科技SSD业务完成后,原光宝科技SSD业务被改名为Solid State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简称SSSTC,而Plextor品牌按照KIOXIA的规划继续作为SSSTC的高端消费级品牌存在。这句话如何解读呢,简单来说,SSSTC就是SSD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制造商,而Plextor是品牌运营商。
SSSTC的PCIe Gen 4x4方案暂时有两款,CA6和CL4。

▲可以说Plextor的选品都来自SSSTC,比如M10P产品就原自SSSTC的CA6产品线。

▲而CL4中又分为三个规格,2230、2242和2280。

▲CL4 2230

▲CL4 2242

▲CL4 2280
而CL4 2280则被Plextor选中,经过FW的定制和NAND的选型之后,就有了M10E这条产品线。
今生

▲在我看到M10E上市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WD SN570有对手了,明显Plextor是剑指WD SN570而来,首先两者同样使用了KIOXIA/SanDisk BiCS5的112层堆叠3D TLC,其次SN570的WD inhouse主控是PCIe Gen 3x4,而Plextor有意使用了支持PCIe Gen 4x4的SMI SM2267XT去应对。
现今的趋势里,SSD的分级越发明晰了,PCIe Gen 3x4被边缘化低价化,PCIe Gen 4x4被各种buff加持重点开发。IO接口速度为1200-1600Mb/s的HDR(High Data Rate)NAND被使用在PCIe Gen 4x4产品中,而800-1200Mb/s的NAND被广泛使用在PCIe Gen 3x4中。首先在NAND的应用以及成本上就开始分级,所以你想知道要买的这个SSD速度到底怎么样,就去关注两点:
1、主控是不是PCIe Gen 4x4?
2、NAND IO接口速度是1200-1600Mb/s的高速还是800-1200Mb/s的普速?
如果你需要一颗高性能M.2 SSD,那么不用关心别的,直接购买PCIe Gen 4x4 + 高速NAND即可。
PCIe Gen3x4产品因为要便宜要缩减成本,所以无缓存方案就成为最佳的成本方案,有缓存的方案因为成本也逐渐有序的减产或者被停产进行转型,此时市面上大量的群联PS5018-E13T,慧荣SM2263XT以及InnoGrit IG5216主控的就成为最佳的选择,而WD也看到了这一块市场细分后的蛋糕,急忙推出了自己的无缓存产品SN570去应对低价策略。
PCIe Gen4x4产品则各家都用上了大招,PCIe Gen 4x4,Nvme 1.3/1.4,LPDDR4高速大缓存,HDR NAND。这就造成了这个系列的产品成本较高,售价自然暂时下不来。
此时Plextor发布的M10E却特立独行,使用了SM2267XT完成了对BiCS5 NAND的无缓存PCIe Gen 4x4解决方案,随后Plextor也在尽量以最低调的方式和节奏推出这款产品。这款产品也给希望以较低价格购买到PCIe Gen 4x4+BiCS5 NAND方案产品的消费者一个选择。
作为首批使用KIOXIA/SanDisk BiCS5的112层堆叠3D TLC的PCIe Gen 4x4 SSD,性能稳定性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Plextor M10E还是值得一测的产品。
开箱

▲包装正面

▲包装背面

▲包装左侧

▲包装右侧

▲开盒全家福

▲SSD本体正面

▲SSD本体背面


IP属地:湖北1楼2021-11-11 08:35回复
    产品解析

    ▲首先我揭去贴标暴露SSD的PCB,因为是无缓存单面SSD方案,所以1TB SSD使用了一颗主控以及两颗NAND。

    ▲主控:SM2267XTV AB
    ▲NAND:TH58LKT2X25BAEF x2
    特别说明的是,此NAND为KIOXIA原厂原片。

    ▲首先来说下这颗主控SM2267XT

    ▲上图为SMI提供的SM2267XT公版设计,看得出来,SSSTC还是没有使用SMI的公版版型设计,而是自己重新设计了PCB走线。

    ▲SM2267XT由28nm工艺制造,SoC部分使用了双核心ARM Cortex R5处理器,NAND支持4通道4CE,NAND IO接口速度为1200MT/s,持续读写最大速度为3900/3500 MB/s,4K随机读写最大速度为500K/500K IOPS。这个参数相对SMI的旗舰消费级主控SM2264来说降规了不少。
    说句题外话,其实Plextor这么多年产品线一直没有低阶这个概念,只有中阶和高阶,本次M10系列的高阶为采用了InnoGrit IG5236+BiCS4 HDR NAND的M10P系列,而中阶的M10E却意外的没有采用PCIe Gen3的InnoGrit IG5216转而采用了PCIe Gen4的SMI SM2267XT ,直接配上了最新的BiCS5 HDR NAND。这确实令我有点意外,难道Plextor的意图是直接全线升级PCIe Gen4么?

    ▲Kioxia TH58LKT2X25BAEF NAND是KIOXIA BiCS5,112层堆叠3D TLC,因为BiCS5首发的依然是512Gb(64GB)Die,所以TH58LKT2X25BAEF依然是8Die 2CE,NAND IO接口速度为1200Mb/s


    IP属地:湖北2楼2021-11-11 08:36
    回复
      其实Kioxia/WD的BiCS NAND的历史还是蛮有特点的:

      ▲历年ISSCC会议厂商公布的Roadmap
      可以发现,历年来Kioxia/WD在ISSCC公布的数据和实际发布的数据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对于2018公布的96层BiCS4而言,其IO速度就直接从64层的BiCS3的533Mb/s提升到了800Mb/s,其具体的产品应用举例Plextor M9P和M9P Plus来举例说明:

      ▲Toshiba TH58TFT1T23BAEF NAND是KIOXIA BiCS3,64层堆叠3D TLC,256GB容量,8Die 4CE。被使用在Plextor M9PeGN 1TB 上,板载4颗,正反面各两颗,

      ▲KIOXIA TH58LJT2T24BAEF NAND是KIOXIA BiCS4,96层堆叠3D TLC,512GB容量,8Die 2CE。被使用在Plextor M9PeGN Plus 1TB ,正面板载2颗。
      同样是Marvell 88ss109X系列的主控,M9P 1TB 接驳了32Die 16CE,可是还是干不过16Die 4CE的M9P Plus 1TB。理论在主控的能力范围内,Die越多,SSD的读写性能应该越强,但是由于533Mb/s和800Mb/s的IO接口速度差距,让BiCS4的产品完全压制了BiCS3。
      而对于BiCS4而言,分类其实水很深,其具体分位普速版本和高速版本。

      ▲普速版的1TB单颗BiCS4在KIOXIA XG6-P 2TB SSD中就使用到了,NAND编号为TH58LJT3X24BAEG,单颗1TB,16Die,IO接口速度依然是800Mb/s。正面板载两颗,KIOXIA XG6-P 2TB是一颗标准的PCIe Gen3x4 SSD。
      高速版一般称之为HDR(High Data Rate)NAND,特指大容量且IO速度达到1066-1200Mb/s的BiCS4,这种NAND一般特供给自家PCIe Gen4x4 SSD使用。

      ▲TH58LKT3T2MBAEG NAND 是KIOXIA BiCS4 HDR NAND,96层堆叠3D TLC,1TB容量,16Die 。被应用在Plextor M10P 2TB,正面板载2颗。Plextor M10P 2TB是一颗标准的PCIe Gen4x4 SSD。
      其实我们可以溯源猜测一下编号规则:
      BiCS4
      1TB容量版本
      普速版编号为TH58LJT3X24BAEG,
      高速版编号为TH58LKT3T2MBAEG
      512GB容量版本
      普速版编号为TH58LJT2T24BAEF
      BiCS5
      1TB容量版本
      TH58LKT2X25BAEF
      其实我们没必要关心太多的数据,只需要关心第9和第11位数字即可,
      第9是NAND的分级类型。
      第10是Block Page参数
      第11是制造该产品的nm技术。
      第9的颗粒分级就不细说了
      第11而言,我怀疑同样的BiCS4有4和M两种nm技术制造,其中用M的则是HDR NAND。
      复杂如斯的编码规则理解起来全部靠猜,KIOXIA的NAND实在水深不可测。那么到底BiCS5有几种nm技术制造呢?会不会出现闪存接口为1600Mb/s的HDR版本呢?只有让时间告诉我们!


      IP属地:湖北3楼2021-11-11 08:36
      回复
        测试平台

        • CPU : AMD Ryzen 7 5800X
        • MB : ASRock X570S PG Riptide
        • Dram : Oloy DDR4-3600 16GBx2
        • SSD(sys): Intel DC-S3500 800GB SATA
        • GPU : ASRock Radeon RX 6600 Challenger D 8GB
        • Cooler : Thermalright AK120MINI
        • PSU : Greatwall GW-EPS1560DA
        • Windows 10 Workstation Edition X64 20H2
        • Ubuntu 19.04 X64
        WINDOWS测试部分官方参数

        TBW

        ▲测试前期CrystalDiskiinfo 8.12.1检测的SMART信息

        ▲测试后期CrystalDiskiinfo 8.12.1检测的SMART信息
        从这里的写入量来看的话,主机写入量总计19.605TB,寿命消耗在1%-2%之间,参数收紧一点假设寿命消耗是2%,换算出来的FW的寿命计算为19.605TB/0.02=980.25TBW,远大于官方设定的640TBW。


        IP属地:湖北4楼2021-11-11 08:37
        回复
          TrimCheck 0.7
          TRIM CHECK是一款很实用的检测SSD是否TRIM生效状态的软件,TRIM指令让操作系统可以告诉固态驱动器哪些数据块是不会再使用的;否则SSD控制器不知道可以回收这些闲置数据块,TRIM可以减少写入负担,同时允许SSD更好地在后台预删除闲置的数据块,以便让这些数据块可以更快地预备新的写入。当然光操作系统支持TRIM不行,还需要SSD的固件支持。

          ▲向SSD里写入一个16M的文件,这文件头的前16位字节如上图白色区域所表示,这也是该文件唯一的文本字符串,然后将其删除,如果TRIM工作,控制器也将删除这个数据,这时候软件让你等待大约20秒后然后按ENTER继续,然后关闭软件再次打开。

          ▲再次打开软件,提示原白色区域的字节已经被0所填充,说明主控固件的TRIM机制有效。
          URWTEST

          ▲URWTEST这个软件和前面的DATAWRITE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他是使用随机模式QD1深度随机往SSD里面以2GB数据块大小为单位写入并且反馈即时的写入速度,写满了盘之后可以进行一次数据校验,校验的过程就是随机读取的过程,而校验的结果就是数据完整性的检测。这个测试更接近我们日常的应用等级。
          Secure Erase有效性测试
          考虑到SM2267XT主控毕竟较新,使用的厂家也较少,我比较怀疑使用目前主板自带的Erase Tool对其进行Secure Erase操作的可行度,故此有了这个测试。

          ▲INTEL平台使用ASRock Z590 Taichi主板bios自带的SSD Secure Erase Tool对SSD进行Erase操作,实测有效。

          ▲AMD平台使用ASRock X570S PG Riptide主板bios自带的SSD Secure Erase Tool对SSD进行Erase操作,实测有效。


          IP属地:湖北5楼2021-11-11 08:37
          回复
            2、带宽测试(TP)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对于['1024k', '64k', '8k', '4k', '512']数据块大小进行持续读写60秒为一回合(Round)
            使用1024K持续写入的吞吐量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测试真实性溯源
            <tp>
            <fioversion>"fio-3.1n"</fioversion>
            <numjobs>2</numjobs>
            <iodepth>32</iodepth>
            <runtime>60</runtime>
            <xargs>["refill_buffers"]</xargs>
            <roundmat>[[[3725354, 3277335, 3278308, 3277062, 3278205], [2651352, 2578415, 2596977, 2570363, 2585582]], [[3299945, 997837, 1234085, 1259419, 1507750], [2703742, 2587558, 2633498, 2659778, 2641698]], [[2091133, 304914, 253312, 257360, 286883], [2348931, 2296204, 2302381, 2308348, 2308758]], [[1198589, 236826, 196704, 279619, 334403], [2085200, 2045703, 2046894, 2052723, 2052022]], [[164951, 18161, 20261, 24430, 17458], [18430, 17817, 17726, 17023, 17503]]]</roundmat>
            <stdyrounds>[0, 1, 2, 3, 4]</stdyrounds>
            <stdyvalues>[2651352, 2578415, 2596977, 2570363, 2585582]</stdyvalues>
            <stdyslope>[-13959.200000000215, 2624456.2000000007]</stdyslope>
            <stdyavg>2596537</stdyavg>
            <reachstdystate>true</reachstdystate>
            <rndnr>4</rndnr>
            </tp>
            ▲完整测试数据

            ▲带宽稳态收敛图-QD32显示相关变量如何收敛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从测试原数据可以看出:
            数据块=1M时,读取最高达到3725.354MB/s,
            数据块=1M时,写入最高达到2703.742MB/s,

            ▲带宽稳定态验证图-QD32
            显示(0,1,2,3,4)回合直接进入了稳态,稳定性不错,满足验证标准给出了1M数据块下持续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的条件。


            ▲读写带宽测试2D图-QD32
            我们可以看到稳定态下持续读写各个数据块下的平均表现力,1M数据块下持续读最大平均带宽3288.333MB/S,持续写最大平均带宽2535.681MB/


            IP属地:湖北6楼2021-11-11 08:37
            回复
              3、延迟测试(LAT)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对于['8k','4k','512']数据块大小进行100%读,65%读35%写,100%写的随机读写测试,测量最大最小以及平均的延迟,60秒为一个回合(Round)
              使用4K随机写入的平均延迟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测试真实性溯源
              <lat>
              <fioversion>"fio-3.1n"</fioversion>
              <numjobs>1</numjobs>
              <iodepth>1</iodepth>
              <runtime>60</runtime>
              <xargs>["refill_buffers"]</xargs>
              <roundmat>[[[[53.0, 3902.0, 105.710797], [47.0, 4013.0, 99.853133], [44.0, 3900.0, 97.016123]], [[39.199999999999996, 69965.65, 359.4632366], [34.95, 91963.6, 361.77495745], [32.65, 72896.85, 318.15015530000005]], [[8.0, 128795.0, 123.563264], [7.0, 135774.0, 112.653272], [6.0, 138493.0, 236.889554]]], [[[51.0, 3926.0, 119.95984], [47.0, 3898.0, 107.635439], [44.0, 3918.0, 104.802343]], [[37.25, 89650.0, 349.40837575], [34.300000000000004, 78946.4, 325.24743085000006], [32.0, 96508.0, 319.02409415]], [[8.0, 133281.0, 115.0438], [7.0, 134433.0, 83.577042], [6.0, 118809.0, 253.322864]]], [[[52.0, 3960.0, 119.535323], [47.0, 3924.0, 107.456937], [45.0, 3889.0, 104.615696]], [[37.25, 91341.85, 349.96775495], [34.300000000000004, 92327.65000000001, 307.53230560000003], [32.65, 82694.4, 338.7314271]], [[8.0, 195531.0, 104.398156], [7.0, 128311.0, 78.987528], [6.0, 117964.0, 266.041528]]], [[[52.0, 3967.0, 120.0621], [48.0, 3928.0, 107.515948], [45.0, 3912.0, 104.735922]], [[37.9, 95485.85, 310.14125244999997], [34.300000000000004, 85264.0, 306.20680545000005], [32.0, 78246.95000000001, 336.68389615]], [[7.0, 126246.0, 105.016278], [7.0, 118327.0, 80.32419], [6.0, 117867.0, 251.55435]]], [[[51.0, 3935.0, 119.624179], [47.0, 3906.0, 107.348089], [45.0, 3915.0, 104.497997]], [[37.9, 80144.45, 320.481111], [34.300000000000004, 87220.15000000001, 313.63956795], [32.0, 75692.85, 338.59971995]], [[8.0, 130834.0, 106.767471], [7.0, 198461.0, 83.041385], [6.0, 191358.0, 285.698825]]], [[[52.0, 3954.0, 119.722101], [47.0, 3895.0, 107.369846], [44.0, 3919.0, 104.567105]], [[37.9, 117047.75, 287.7163215], [33.650000000000006, 75933.15, 300.2259734], [32.0, 84561.0, 314.58683775]], [[8.0, 185646.0, 105.394929], [7.0, 111884.0, 79.135861], [6.0, 96226.0, 241.416694]]]]</roundmat>
              <stdyrounds>[1, 2, 3, 4, 5]</stdyrounds>
              <stdyvalues>[83.577042, 78.987528, 80.32419, 83.041385, 79.135861]</stdyvalues>
              <stdyslope>[-0.4828504999999869, 82.46175269999998]</stdyslope>
              <stdyavg>81.0132012</stdyavg>
              <reachstdystate>true</reachstdystate>
              <rndnr>5</rndnr>
              </lat>
              ▲完整测试数据

              ▲延迟稳定态收敛图-QD32显示相关变量如何收敛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延迟稳定态确认图-QD32显示了4K随机写入过程中,在(1、2、3、4、5)回合达到了稳定态,说明稳定性很好。

              ▲平均延迟在所有进程中的表现在0.35毫秒以内。

              ▲最大延迟在所有进程中的表现在200毫秒以内。随机读的部分是最大延迟很低的,而只有随机写的部分最大延迟相对较高,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主控资源的充足度以及LDPC解码资源和耗费时间问题之间的平衡调节问题了,相对于3D TLC而言,写入部分的最大延迟普遍性高一些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1、硬件资源,比如主控的主频以及核心数,ARM构架或者MIPS构架的实际效,Cache的大小。
              2、LDPC硬软解码的能力。
              3、主控固件的硬软件开发能力。
              SATA盘中的SMI2258H主控+TSB 64层3D TLC的盘在这个测试中随机写最大延迟普遍在700毫秒以上,这样比较就可以更加明晰本款产品的最大延迟处在什么级别。


              ▲平均和最大延迟3D图-QD32以及汇总数据。


              IP属地:湖北7楼2021-11-11 08:38
              回复
                4、写饱和度测试(WRITESAT)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执行4K随机写入1分钟为一回合(Round),写入4倍全盘容量或者24h,以先达到者为准
                计算各个回合的平均IOPS(Avg IOPS)

                ▲测试真实性溯源

                ▲写饱和平均IOPS图-QD32
                这个测试实际写入写了746轮写满4倍全盘容量,其实纯写入任务相对于混合读写比例的测试要简单很多,这个测试其实显示出了无缓存方案以及双核ARM主控资源的不足,所以卡在低速IOPS跑了746轮,速度低归低,跑出的曲线虽不是一条直线却也仍算相对稳定。

                ▲写饱和平均延迟图-QD32
                测试跑在2.9毫秒以内一直到测试结束。
                SNIA PTS对比测试
                为什么要对比?有几个目的:
                1、有缓存和无缓存的PCIe Gen4x4产品差异有多大?
                2、有缓存的PCIe Gen3x4和无缓存的PCIe Gen4x4产品差异有多大?
                这次选用的对比产品为:


                ▲官标参数如上
                软件系统及设置
                操作系统 : Ubuntu 19.04 Disco Dingo (development branch)
                内核版本 : 5.0.0-11-generic
                测试软件: fio-3.12
                Number of jobs: 2
                Number of outstanding IOs (iodepth): 32
                1、IOPS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每一轮测试包含.512B,4K,8K,16K,32K,64K,128K,以及1MB数据块大小,每个数据块在100%,95%,65%,50%,35%,5%和0%运行读/写混合测试,各为一分钟。试验由25回合(Round)组成(一个循环需要56分钟,25回合=1400分钟)
                使用4K随机写入的IOPS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IOPS测试对比图

                ▲IOPS稳定态验证图-QD32:Plextor PX-1T M10eGn

                ▲IOPS稳定态验证图-QD32:Plextor PX-2T M10PG

                ▲IOPS稳定态验证图-QD32:Plextor M9PeGN Plus 1TB
                速度方面:Plextor PX-2T MP10G无论读写占据绝对优势,Plextor PX-1T M10eGn和M9PeGN Plus 1TB互有胜负,简单来说就是M10eGn读取很好,写入不行。
                稳定性方面:Plextor PX-2T M10PG和M9PeGN Plus 1TB的稳定性是最好的,在第四回合进入稳定态,说明性能振幅较小。Plextor PX-1T M10eGn是三者最差的,因为其速度一直在大振幅抖动,导致进入稳定态很慢,到了14回合才进入稳定态。
                这个测试可以看出Dramless SM2267XT方案的不足,4K随机写入能力较低,且性能浮动也较大。


                IP属地:湖北8楼2021-11-11 08:38
                回复
                  4、写饱和度测试(WRITESAT)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执行4K随机写入1分钟为一回合(Round),写入4倍全盘容量或者24h,以先达到者为准
                  计算各个回合的平均IOPS(Avg IOPS)

                  ▲写饱和度测试(WRITESAT)平均IOPS图-QD32可以看到写入四倍全盘容量的过程:
                  我形容这个测试就是对SSD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毁灭性打击,因为这个测试的本质就是直接的消耗寿命。最要命的是这个测试完全不给主控垃圾回收恢复性能的机会。要抗住这个测试,首先缓存要大,其次主控SoC的CPU性能要足,其实测试结论也印证了我的说法,四核心的IG5216+2GB大缓存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三核心的88SS1092+1G缓存,最后是双核心的SM2267XT无缓存。
                  从测试结果来看,暴力的4K QD32随机写入过程中:
                  Plextor PX-2T M10PG能基本稳定在540K IOPS
                  Plextor M9PeGN Plus 1TB能稳定在310K IOPS
                  Plextor PX-1T M10eGn只能稳定在22K IOPS
                  温度测试

                  ▲测试SSD温度使用的环境为裸片测试。
                  我在Ubuntu下使用
                  sudo watch -n 1 nvme smart-log /dev/nvme0n1
                  这条命令来监控SSD的温度

                  ▲空闲温度为23度

                  ▲然后进行4K QD32的随机写入,持续一段时间速度趋于稳定了,再记录温度,这个温度高温临界值在50度附近,达到50度就会主动降温,曾经用持续的大量读写加吹风给温度拉到60以上,还是会被主动降温拉到49度。
                  所以这个盘的目标使用客户比较适合紧凑型超级本使用。话说M10E的原型SSSTC CL4就有2230 2242 2280三种规格,2230 2242规格肯定是供给超级本目标客户采购的。这么一分析就豁然开朗了。
                  总结
                  先说缺点:
                  我们看完PTS测试,其实不难发现,IOPS、LAT、WRITESAT都是4K随机性能测试,只有TP是持续读写测试。而结论也说明,SM2267XT的Dramless方案确实在持续读写方面表现出色,4K随机读取方面也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无缓存以及双核ARM R5的硬件资源拖累,所以在4K随机写入方面差强人意,资源紧张问题体现明显。
                  再说优点:
                  无论如何,Plextor PX-1T M10eGn也确实通过了变态的企业级存储PTS全套测试,其实我测过的Dramless的SSD没几个能过这个测试,大部分都栽在LAT和IOPS测试中了,所以M10E在工规来说是一款合格的SSD产品,适合消费级和轻商业级的应用,但不适合24X7的企业级应用。
                  这个盘的温度控制做的很好,温度不再成为困扰超级本用户的难题。
                  强压下的持续读写和随机读取是没有问题的,随机写入差强人意,对于普通笔电客户来说,这貌似不是大问题。
                  京东折后799元,刚需可入
                  作者 gaojie


                  IP属地:湖北9楼2021-11-11 08:38
                  回复
                    对不起 删除错了 作者是gaojie 原文发在smzdm 我转载过来的


                    IP属地:湖北11楼2021-11-11 08:51
                    回复
                      去看了然天一的m10e全盘写入视频。最后200~400m跳得配上bgm实在太欢乐了。


                      15楼2021-11-17 03:25
                      回复

                        我自己测试也是这个结果 但我觉得不会有什么场景连续写入容量会超过60% 这样太极端了 这其实还是固件策略的取舍问题


                        IP属地:湖北16楼2021-11-17 07: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