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与狮吧 关注:84贴子:205
  • 3回复贴,共1

兰晓龙最早解析冬与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是冬天的狮子还是狮子”,兰晓龙这样解释这个略显文艺的片名。作为电视剧领域极具个人风格的两位创作者,兰晓龙和张黎之前并无合作,第一次联手却是拍一部电影,不得不让人十分期待。据了解,《冬与狮》在剧情上会和《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产生关联,讲述了一对兄弟在战火中的成长。
在兰晓龙的作品中,《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美誉度颇高,它早就超越了抗战剧的范畴,成为不少剧迷心中的精神图腾。尽管播出已近十年,依然引发不少人热议。兰晓龙透露,《团长》的前身其实是一部关于史迪威的电影,只是后来“把史迪威一脚踢飞”。关于《团长》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兰晓龙坦陈确实存在一些误读。他表示从来没有“神吹”国军抗战,甚至不觉得自己写的是远征军,对于正面战场抗战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除此之外,兰晓龙也不觉得《团长》“过于文艺”,他在创作中受美国“黑色幽默”流派影响颇深,在精神气质上,《团长》是一部降解浓度后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和不少70后创作者给人的印象不同,兰晓龙酷爱电子游戏,同时也阅读网络小说。他可以一边聊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库尔特·冯内古特这些严肃文学作家,一边评说《临高启明》《将夜》《鬼吹灯》这样接地气的网络小说。不过,他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前景并不看好,“写网文真是个尸山血海的行业,很多未来的托尔金和乔治·马丁都被逼成见键盘就想吐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10-07 22:16回复
    《冬与狮》不做“沙盘式”战争片
    Q:《冬与狮》是个什么类型的片子?
    A:战争片,或者再自我狭隘一点,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战争片。我跟一位前辈聊过什么是战争片,比较同意他的逻辑。他的逻辑:真正的战争片是金字塔型的,按高度四等分,塔尖的四分之一是核心,你这戏的人物和价值观,四分之三是寄托在战争环境里的人物(战争环境,并不是说拿炸点炸过四分之三)。其实他已经把要素说了:人物、价值观、环境。不在乎这个三合一的多半会走向动作片或“沙盘片”,也有个说法叫“军教片”,我弄个更高上大的名字叫“文献片”。《帝国的毁灭》
    文献片其实我极喜欢,比如像《帝国的毁灭》,问题那真是不计成本来给百分之几甚至零点几的观众来看一部电影。有几个人对于上甘岭某个班哪几个人站的位置感兴趣?怎么捋也捋不清。原先做《冬与狮》第一稿就有点“沙盘”式的写法,剧本足有13万字,我相信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拍出来,不是说剧本多好,而是求全就太乱,剧本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
    《冬与狮》写的是长津湖,一场本来就打得很乱,甚至以连排级单位抵达即战,随时投入战场的大规模战争,也没有一个大决战式的东西,实际中美至今能把这战说到一五一十的史料都欠奉,无法沙盘,而且观众谁要看你的沙盘?第二稿老老实实回到“大背景,小人物”,最传统的做法,也最保险。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10-08 15:33
    回复
      Q:《冬与狮》这个名字听起来特别文艺。
      A:制片人也有同感,可我们(编和导)都觉得这个名字挺好,但是一大堆资本家肯定会觉得名字不好,因为不够短平快……问题这不是个短平快的戏。“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是冬天的狮子还是狮子。”其实我们甚至想折腾成五湖四海的方言版,制片人就想打死我们,都是朋友,所以就算有方言版也是导演版吧。
      Q:这是您第一个电影剧本吗?
      A:不是第一个写的电影剧本,但是拍的话是第一个。我写的电影全成了案头剧,后来我才明白了芦苇为什么说“写了十部戏才拍出来一个”,电影这玩意儿确实是这样子,外在因素太多,尤其你想认真做的时候。当然你要是做快餐电影成活率会很高,那个恨不得一星期你出剧本他一个月开机。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10-09 12:25
      回复
        身后是他用十八岁生命保卫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世界。第七穿插连如是,第七侦察连如是,装侦七连如是,川军团如是,炮灰团还如是,和你我一样,又如此与众不同,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冬与狮》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10-10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