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银发达人点个赞吧 关注:15贴子:587
  • 8回复贴,共1

银发达人风采-【1】:2014年第一届(银发达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顾前几届银发达人的风采,都是我们快乐人生的主动力!
让我们个个分享吧!


IP属地:辽宁1楼2021-09-25 09:15回复
    第01号:巧手达人崔维琪,男,61岁
    崔维琪从1992年开始研究和制作以易拉罐为材料的工艺制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制作出以北海九龙壁为原型的大型组件《九龙图》(12000px*2250px)。受到所有参观者的惊叹与赞扬。此作品全部用废弃易拉罐为原料,并利用易拉罐本身的不同颜色组合成图案。共用易拉罐约12000个,手工修剪约20万剪,历时2年半时间制作完成。之后又制作出大型3连屏《孔雀图》等作品,多次在社区老有所乐活动上进行展览,并在社区居委会开班讲课,得到广泛好评。


    IP属地:辽宁2楼2021-09-25 09:16
    回复
      第02号:爱心达人 范晓兰,女,65岁
      范晓兰坚持21年喂养流浪猫,自费为流浪猫看病、做绝育手术。希望人和动物能和谐共存。
      1993 年,范晓兰45岁时,朋友送来一只煤堆上捡来的小白猫,看到它楚楚动人、瑟瑟发抖的样子时,范晓兰很心疼,不想把它再扔出去,便收养了它。自从小猫进了门,范晓兰便开始关注外面的猫,这才发现所居住的人民大学校园内有好多流浪猫,而且生存得非常艰难。范晓兰就有了喂养它们的想法并付之行动。当时范晓兰在城里上班,公交车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不管多晚到家,范晓兰忙完家务后顾不上身体的疲惫都要立刻下楼去喂猫。
      当看到有一只小猫在寒冷的冬天蜷缩在树下的小洞时,范晓兰便萌发了给它们搭窝的念头,她就收集居民们搬家时丢弃的木板、桌椅,为它们搭起了遮风避雨的“家”。时间一长,范晓兰家楼后就聚集了不少小猫。一到喂食时间,它们便蹲在猫窝或地上仰着小脸,注视着范晓兰来的方向,范晓兰的身影一出现,它们立刻跑过来簇拥着范晓兰跑回猫窝。边吃嘴里还发出满意的哼哼声,在这时,范晓兰便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和家人的不理解及不支持,内心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在喂流浪猫的过程中,范晓兰结识了不少同样在照顾小动物的居民和人大的学生。当范晓兰因为骨折不能下楼喂猫时,有学生为范晓兰在网上招募志愿者,立即来了四个年轻人,他们不但替范晓兰照顾猫,还照顾范晓兰,真让范晓兰感动。同时更坚定了范晓兰照顾流浪猫的决心。这些年定时喂养流浪猫已成为范晓兰生活的一部分。地球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和小动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看到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和个别人伤害小猫,范晓兰都会给他们讲这个道理。
      在范晓兰的猫友中,有一位年近80岁的姜老师,她对范晓兰的影响帮助很大。她告诉范晓兰,一只母猫一年能生数十只小猫,如果不给它们做绝育,让它们无休止的繁殖下去,就会影响环境,破坏人类和小动物的和谐共存。在姜老师的影响下,范晓兰也开始自费为猫做绝育。范晓兰先后为“发动机”“大花”“小花”“大黄”“小黄”“咪咪”数十只猫做了绝育手术。猫做手术后要在室内照顾一周,但范晓兰的家人除了她喂养的两只流浪猫之外不让再往家里抱猫,多亏姜老师帮助照顾它们直到拆线后放生。在姜老师的影响和帮助下,范晓兰掌握了流浪猫常见小病的对症治疗,但大部分病猫还要送到宠物医院打针输液。在抓捕它们的过程中,有的猫又抓又咬极力反抗,范晓兰被病猫抓伤是常事,咬伤后还要去医院打狂犬疫苗。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范晓兰坚持喂养流浪猫的决心。
      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范晓兰的骨关节病、腰椎、颈椎病逐步影响到她的行动,不能像前几年那样年年给猫窝消毒,清洗里面的泡沫箱及垫子,怕它们有病,范晓兰就给它们买来治跳蚤药及常用小药,在范晓兰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照顾它们。
      范晓兰刚开始喂养流浪猫时周围居民及家人极不理解,甚至说一些难听话,在范晓兰数年的坚持和努力下,他们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对流浪动物宽容多了,甚至经常善意提醒帮助。
      这些年范晓兰为流浪猫付出了心血,付出了金钱(买猫粮、猫罐头、给它们看病输液打针吃药、做绝育......) ,但范晓兰从不后悔。
      人大新闻学院摄影系连续几届学生到猫窝采访范晓兰并给流浪猫拍照、买猫粮,他们报道范晓兰的文章在学院的报纸上刊登,使范晓兰受到鼓舞,感到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范晓兰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不知这个时期还能坚持多久,她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关注照顾这些流浪小动物,更希望能没有流浪动物。大家和动物和谐共存。


      IP属地:辽宁3楼2021-09-26 10:57
      回复
        第03号:健身达人范新发,男,80岁
        “思想忘老童心现,动作灵活靠锻炼”是老人的长寿秘诀,80岁能徒手倒立行走、倒立等绝活让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范新发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之星”。除身体健康,范新发还有不少绝活。这些绝活的动作年轻人都会望而却步。范新发能:1)、双手无依靠倒立一分钟。2)、蝎子爬:双手倒立后,双手向前行走30---50步。3)、侧手翻连续5---6个。4)、俯卧撑100个。5)、单臂俯卧撑(左右臂)各做50个。6)、有依靠倒立撑起100个。7)、双手抓平行梯行走10几个来回。8)、双手抓单杠引体向上10个。9)、平行梯倒挂仰卧起做10---15个。此外,还可以清唱歌曲: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十五的月亮、骏马奔驰保边疆。另有自编歌《坚持锻炼寿延年》:健康体魄靠锻炼,坚持不懈寿延年。老人不懒童心现,百岁人生不空谈。饮食清淡八分饱,多粗精少报健康。戒烟限酒不过量,养成科学好习惯。是非恩怨莫认真,胜败得失顺自然。忧愁烦恼抛开去,无欲知足赛神仙。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之星“后,在北京市发奖大会上范新发表演蝎子爬围绕舞台绕一圈并倒立了一会儿。从此,北京电视台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范新发。从2005年至今,10年来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七日栏目、特别关注栏目、健康生活栏目、魅力科学栏目、快乐健身一箩筐栏目(多次)、养生栏目、通州电视台(多次),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报刊有:北京青年报、体育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北京社区报(多次)、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通州时讯(多次)、北京人民广播电台828千赫,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采访报道。范新发的《老人长寿诀》:思想忘老童心现,动作灵活靠锻炼。坚持锻炼要适量,有量才能身体健。老人不懒不就合,夏练三伏东三寒。


        IP属地:辽宁4楼2021-09-27 15:56
        回复
          第06号:健身达人韩书锁,男,78岁
          《五兽行》健身法,韩书锁创于1996年5月,是根据东汉时代的神医华佗《五禽戏》而创编,模仿象、狮、猩、熊、袋鼠走路,并结合现代生活,针对都市白领阶层及中老年朋友,无论男女,体弱者都可以学练的一种祛病强身,开聪益智,非常有效的健身方法。
          此健身法主要是以四肢爬行为主。在强身四肢,关节,脊背,改变血液循环的同时,又强调配合呼吸来进行气的锻炼。气循经络,走脏腑,通经活络,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行走姿态,从而改变人类长期直立行走的自然常态,使人们反璞归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健身与祛病。只要学者按照要领循序渐进坚持锻炼,定能使体质增强,身体健美,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耳聪目明,记忆力增强。
          2003年9月获西城区的健康老人之星。
          2005年9月获西城区健康老人之星。
          2005年10月获第二届北京市健康老人之星
          2007年获市魅力能人榜荣誉证书
          2011年获北京市健康老人之星
          2011年2月份获第三届北京健康先行者称号
          韩书锁58岁病退,因为心脏病,胃下垂, 大便脱肛等,退了以后跟张老师学《黄帝内经》,学《易筋经》,还学少林拳,后来到动物园,一去就一天,观察动物,看动物怎么走,模仿动物。这么着慢慢一点点的创造了老虎、大象、熊、猩猩,创造了四个,将近八个月以后,开始模仿袋鼠,学袋鼠往前蹦,蹦上三下就感觉头红的,这血都供到大脑上来,就直着这供血的功能。
          象行,脚趾、手指得用力,它得活动手腕子,活动手腕子刺激脑细胞活动,防止大脑早衰。
          老行,是把手腕子收回来,再往前推,这对肩周炎有防止作用。
          熊行,两只手指冲里,两个手指相对,走起来扭腰,防止这个腰疼、肩周炎、心脏、消化不良啊,它都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
          猩行,手指冲后,往前一走,中指要着地,中指是心包经,对心脏有好处。
          袋鼠行,两个手交叉,往地上一拍一蹦。提高造血功能,减少大脑缺血。
          韩书锁自己发明五兽行,然后根据他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的来完善和系统,最终独闯了这么一种锻炼方法,使自己身体健康。韩书锁不光是自己在锻炼,别人也在锻炼,2007年办学习班,教授别人健身之法。健康自己,健康他人。华佗有五禽戏,我有五兽行。


          IP属地:辽宁7楼2021-09-28 15:08
          回复
            第07号候选人:环保达人郝殿贵,男,64岁
            坚持15年,义务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大山,老人说:“健身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郝殿贵,老古城西社区一名64岁的普通老人,从1999年开始,在京西翠微山一带义务捡拾“白色垃圾”,已坚持了15年。如今环保理念已经融入了郝殿贵的生活,出门总要随身携带几个垃圾袋,见到人们随地乱丢的垃圾,他就会主动捡起来。在郝殿贵的带动下,他的老伴儿和几位朋友也加入捡拾垃圾的行列中来,组成了一只公益环保小队。老人们一边爬山,一边清理垃圾,可谓是健身环保两不误。
            十多年前,郝殿贵病退回到家中,就开始爬翠微山锻炼身体。那时候他身体不好,只能走走停停,在休息的地方,看见很多白色垃圾扔在路边没人管,郝殿贵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开始在爬山的同时义务清理垃圾。刚开始看见了垃圾也不好意思捡,怕别人说三道四。郝殿贵后来一琢磨,反正谁也不认识谁,更何况,别人都好意思丢,我有什么不好意思捡的。郝殿贵上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光着脚爬山,还美其名曰:足底按摩,零距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没想到,这一下就坚持了十几年。
            为了彻底清理大山,郝殿贵每次都会选择不同的山路,一边光脚爬山一边捡垃圾。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郝殿贵弯腰捡拾垃圾显得有些费劲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用四分管自制了一把钢钎,再安上串铃铛,伴随着给自己解闷的铃铛声,每次爬山的时候就用这钢钎扎住垃圾装进随身携带的大塑料袋里。日子久了,郝殿贵的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和疑惑,甚至还有人询问捡拾垃圾能挣多少钱。对此,郝殿贵说,其实他每次都把捡拾到的垃圾扔进山下的垃圾桶里,一分钱也不挣。面对他人的疑惑,乐观爽朗的郝殿贵总是很幽默地开个玩笑逗个乐儿。
            在登山的路上,每当看到吸烟者,郝殿贵都会提醒一句:“同志,请不要吸烟,以防树林失火。”他不仅是捡拾白色垃圾,每天上山的时候还带着一把小锹,沿路清理狗粪。每当遇到雪天,为了行人路上不被滑倒,他还主动铲冰铲雪。
              起初,郝殿贵在外捡垃圾的事遭到了老伴儿的反对,怕影响他的身体,可后来在郝殿贵的带动下,老伴儿也参与进来。“健身又环保,何乐而不为呢?”郝殿贵说,关键是自己的身体慢慢好转,打消了家人的疑虑。
            “也许是好心有好报吧。”郝殿贵说,这十几年走下来,他严重的肝病竟也慢慢痊愈了。
            “帮助他人,他快乐,我快乐。”郝殿贵这句口头禅也在社区里传播开来。如今,在郝殿贵的影响下,附近的人们不再随意乱丢垃圾,翠微山也越发的干净、美丽。但老人家在爬山的时候,仍然是走走停停,偶遇垃圾,依然麻利地用钢钎扎起放进随身带着的塑料袋里,然后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铜铃声,继续见证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IP属地:辽宁9楼2021-09-28 18:13
            回复
              第08号候选人:摄影达人何林元,男,77岁
              坚持拍摄奥运鸟巢12年,用近2万张照片纪录下鸟巢从建设在现在的每一步变化,并获中国国际平遥摄影大展一等奖。
              何林元现年76岁,原石家庄镇定县人。是一个农家的孩子,50年随父进京,在北京上学、工作、退休、安度幸福的晚年。何林元98年退休后,又捡起了两大爱好:摄影、集邮。何林元把摄影作品为载体制作成各种邮品,赠给国际奥委会和宾朋,受到他们的欢迎。2001年赶上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恰好何林元的工作单位与鸟巢近在咫尺,为何林元提供了拍摄鸟巢的良机,在办公室内就可以观察到鸟巢的动态。何林元爱好加上冲动,从2001年到2014年关注奥运会的实施和建设,不停的拍摄奥运场馆的重大变化。
              从2002年起,何林元就围绕大屯乡,大屯路老虎庙等村落田野拍摄。至2008年圣火点燃,用1.5万于张照片记录下鸟巢建筑的历程,记录下北京中轴路北端的巨大变迁。何林元此举引起了媒体的热情关注,先后接受国内外92家机构采访。如香港、新加坡、日本朝日新闻、半岛、北京卫视、央视、网络等,相继用书报杂志、电视短片、微电影等视频进行宣传报道。奥运官方特刊,北京晚报整版刊登过何林元的作品和事迹。何林元出了很多画册及邮票册等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在2007年至2014年何林元坚持拍摄奥运场馆中心区的变化,重大节日和各种比赛活动,记录下享受奥林匹克精神带来的自由自在畅游五级旅游圣地的幸福生活。何林元也参加了一些街道、地区、北京市、国内和国际的摄影展览与大家交流与分享了快乐。展览中何林元获得了各种奖项,如2007年获“中国国际平遥摄影大展一等奖”、2008年获“北京百万家庭数字生活机能摄影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映像新奥新老照片展赛一等奖”等。2013年何林元的“鸟巢建筑历程”被北京市档案馆收藏并发奖状。2014年9月何林元又入围北京爱家广播” 银发达人秀”决赛,何林元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和自豪。
              何林元没有想到自己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中专研摄影和集邮的过程中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感到非常欣慰。何林元要在摄影的道路上与摄影家们找差距,像他人学习,把摄影之路努力的走下去,创作出更好的摄影作品与大家分享。


              IP属地:辽宁10楼2021-09-28 18:15
              回复
                第09号候选人:乐观达人姜文兰,女,64岁
                姜文兰从出生开始没有走过一天路,她是高位截瘫重残、也是癌症患者,用她的坚强乐观,创造了生命奇迹。
                姜文兰今年64岁,是一个高位截瘫的重残人,是出生三个月的时候得的小儿麻痹后遗症。姜文兰一生没走过一天路。姜文兰不幸的是2005年的时候又得了中晚期癌症——卵巢癌,现在姜文兰的肚子里什么都没有了,连盲肠都给拔了。
                姜文兰刚开始不知道那是什么病,双手在一个星期里头连碗筷都拿不住了,后来到协和医院查出来是卵巢癌,做完手术后在协和医院住了两个月,手都动不了,就那躺着,跟个植物人没有什么区别,吃饭、拉屎、撒尿全是闺女跟老伴儿帮助。术后,协和医院的专家给姜文兰会诊,说姜文兰创造了奇迹,就是美国的患者得了这种病以后一般没超过四十岁。在协和医院做完手术后是有九个疗程的化验,姜文兰化疗期间,好多病友陆续离开了人世间。儿女鼓励姜文兰,老伴儿让她一定要坚持下去,活下去,因为姜文兰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孩子说,有妈就有家,让姜文兰一定要坚信。
                姜文兰以前没有出过家门,自从得了癌症以后,在家人的鼓励下,就各大公园走,老伴儿跟姑娘哪儿都带姜文兰去。口琴就是得病以后姜文兰自学的,姜文兰没有上过学,孩子鼓励姜文兰说,让她的心态一定要好,相信她一定能战胜病魔,所以姜文兰现在也有了信心。
                走出家门以后,公园跟好多人就是一块儿聊天什么的,什么都聊。因为姜文兰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以前没有条件去学,在公园一听别人吹口琴特别好听,就特别喜欢。姜文兰就让家人给她买了一把口琴,姜文兰就愣听,听出个节奏她在那儿就跟着学,最终自己学会的口琴。
                因为现在岁数大了,也不爱动了,也不摆弄了。每天北京爱家广播的《老年之友》节目就陪伴着姜文兰。从广播中,姜文兰吸取了很多知识。在公园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姜文兰有老师的气质。
                因为疾病,姜文兰的胳膊抬不起来,但是姜文兰非常要强,到现在,姜文兰家从来不到外边买饼,主食都是姜文兰亲手来做。姜文兰什么都干,正常人能干的姜文兰一样都能干,不落他人之后。
                姜文兰有个愿望,想代表残疾人,代表癌症患者,对同病相怜的病友说,有了癌症不要害怕,只要心态好,肯定能战胜病痛,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比天天吃药都重要,只要你有一心你想做的事,那你一定能做好。


                IP属地:辽宁11楼2021-09-28 18:16
                回复
                  第10号候选人:轮滑达人,快乐轮滑队,团体
                  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最高年龄83岁的快乐轮滑队,成为“耍酷”的“追风少年。”
                  几十个身手矫健的轮滑爱好者,或弓身前行,或左右腾挪,若不是头盔下的银丝,你很难看出,这些爱好者均已过了花甲之年。
                  “刚退休的时候,我会滑水冰。可是北京冬天太短,所以我们开始学着玩轮滑。”快乐轮滑队的队长叫姜平利,姜平利从单位内退,便练起了轮滑。当时的鸟巢还没竣工,姜平利与二三十个同好,便在一个广场练习。2008年,鸟巢南侧的广场建设完成,新建设的道路平整清洁,很快便成为周边居民的活动场所,快乐轮滑队也开始利用这块场地训练。
                  “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25天时,我们在鸟巢附近开展了活动,也吸引了媒体的报道。当时的《北京晚报》还刊登了一幅照片,我们的轮滑队员身后就是鸟巢和水立方,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定名为快乐轮滑队。”快乐轮滑,是轮滑队的宗旨,新加入的老年人未必学过轮滑,不过只要加入,姜平利等都一致对待,队中的教练也不收培训费,免费培训、自由加入的政策,吸引了不少老年人。
                  “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着怎么玩。”快乐轮滑队有个马劲夫,2009年加入。如今他是轮滑队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而在刚刚加入时,马劲夫的状态只能用糟糕来形容。下岗在家,精神萎靡,三尺多的腰围,脂肪肝、胃炎外加颈椎病,马劲夫常常躺在床上感觉如同坐船,一晕就是三四天。走二里路,途中至少得歇两次,糟糕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说句实话,连轻生的路线我都选好了,就差实施了。这时候听说鸟巢有拨滑轮滑的老人,我就抱着看看的心态参加,结果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另外一个活法。”轮滑队融洽的气氛,外加其他老年轮滑者的开朗,感染了马劲夫。穿起轮滑鞋,脚下的滑轮飞转,清风拂在脸上,一下让马劲夫回到了“学龄前”,快乐得像个孩子。
                  “从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来练轮滑,现在身上什么病都没有了,情绪也轻松了,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着怎么玩。”收益于轮滑的不仅仅是马劲夫,这两天马劲夫在轮滑队中做了一个统计,接受调查的三十个人里,没有一个健康出现问题:“老人谁没有点病,不是血糖就是血压有问题。可轮滑让大家解决了这些问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快乐来自我们的脚下,幸福漾在我们的脸上。”
                  2010年,63岁的魏德泮从福建老家搬到北京,常年生活在南方的魏德泮,既没有滑过水冰,更没有接触过轮滑。看到快乐轮滑队,刚刚退休的魏德泮顿时就来了兴趣。
                  “我当天就买了装备开始练,轮滑队里的教练很认真,连着十天的工夫,我就能自己滑了。”学习轮滑的经历,让音乐专业的魏德泮备受感动,旋即创作了一首《快乐轮滑之歌》,如今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也成为了快乐轮滑队的队歌:“老年人想健身,如果是单个人练,效果肯定不好。与大家一起练,也许这个团体中有90%的人你说不出姓名,但就是每次见面一点头,分手时一句‘再见’,就能让你感到友情的温暖。”
                  提起轮滑队的友情,姜平利总是忘不了那一百一十个西瓜——一个夏天,轮滑队吃掉了一百一十个西瓜,全是队友今天你拎一个,明天他抱两个贡献出来的:“西瓜不贵,但是说明大家为轮滑队做贡献的心情。”
                  老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从团体中寻找认同感,将友情升华成亲情,正如《快乐轮滑之歌》的歌词一样:“快乐来自我们的脚下,幸福漾在我们的脸上。


                  IP属地:辽宁12楼2021-09-28 2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