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吧 关注:63,579贴子:175,749
  • 6回复贴,共1

焦虑症——你感觉到严重就是重度吗?你感觉到缓解就是好转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以前在文章里面就讲过,从稍微严重一点的焦虑状态开始,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焦虑症了。在焦友群里,经常会发生“比惨”现象:你有的症状我都有,而且还都比你严重;我有的症状你却没有。
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轻。事实上,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算严重,那基本上可以排除焦虑症的可能性了。
判断焦虑症严重程度的具体方法,我专门写过文章,这里不展开。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为啥自我感觉到的严重程度其实不靠谱。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大家应该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某人,半夜突然惊醒了,因为有趟火车晚点了,没有在固定时间鸣笛。
这当然是个笑话。真实情况是,在火车站附近住的时间长了,习惯了以后,可以在火车的噪音中呼呼大睡;搬到安静的地方,反而需要重新适应。如果你是难得一次住在火车站附近旅馆,可能就要通宵失眠了。
我们的大脑具有调节功能,会把持续存在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忽略,甚至可以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闻而不觉的境界。
大脑对待痛苦的感受,也是如此。刚开始遭遇不同原因导致的痛苦,可能会感觉到难以忍受,但如果你撑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大脑就会去适应它,比如调高对应痛苦的阈值,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就会逐步降低、缓解。
我们常说的在经历过太多刺激以后,“神经系统已经麻木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适应现状的一种生存本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一两年后明显缓解的可能性也非常高的原因。但大脑适应了,并不代表神经系统修复了,更不是痊愈了。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这种形式的缓解,后面几乎都会复发的原因。
再来看一个故事。
冰天雪地里,流浪汉父子两人在一个门都没有的破庙里,坐在微弱的火堆前烤火,躲避风雪。儿子披着一条破棉袄,冻得瑟瑟发抖,跟他父亲说,“爹,我冷!”
他爹一把扯下他身上的破棉袄,把他推到庙外的雪地里。
庙外的风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身体,等他快被冻僵的时候,父亲把他拉回了破庙的火堆旁边,给他披上破棉袄。
父亲问儿子,现在怎么样?儿子回答说,“好多了,暖和多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要对两个事物去进行比较,就得有一个中间的参照物来作为标准,不然就没法比较。尤其是比较一种感觉的时候。
当你只有一件破棉袄和一个微弱的火堆,却要抵御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的时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但当你和那些连破棉袄和火堆都没有的人相比,却又成了幸运者。
像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可以举出很多。
回到焦虑症。
当达到一定程度的焦虑状态时,患者就感受到非常痛苦、煎熬,已经是他人生中从未有过的严重程度。他因此会觉得世界上就他最严重。而一个长期的焦虑症患者,大脑产生适应后,感受到的痛苦难受、严重程度可能未必比刚到焦虑状态的患者严重。这是横向比较的不确定性。
再来说纵向。当一个患者刚得焦虑症时,还在轻症,就已经感觉到天塌下来了,地都变色了,痛苦得难以忍受。而随着病情加重,达到重度、超重度,进入地狱模式,痛苦煎熬的程度达到人类可以承受的极限。当患者在焦虑症最深的地狱里待了一段时间,通过正规治疗又重新回到轻症的时候,感觉到简直快要痊愈了。等恢复到焦虑状态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嘚瑟了。
等他舒服日子过得长了一点,又已经重新适应了的时候,稍微来了一个反复,他又感觉到病情变得来势汹汹,十分厉害。
所以,你感受到的严重,未必是真的严重;你感觉到的缓解,也未必是真的病情减轻。
大脑的调节适应能力,并非是无限制的。当调节的阈值已经达到最大,大脑将无法继续用调节功能去帮你适应环境。
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不做任何治疗的话,有很多人会向越来越严重发展,直达大脑能够调节的极限。到了这个时候,焦虑症患者只要能减轻那种极端的痛苦,毒药也去吃了,根本无法持久抵抗。这种极度的应激状态,即使不从人的忍耐能力,而是从人类身体机能的维持能力来说,也已经是不可持久的了。
所以我才会在以往的文章里面说,还能扛很多年的,甚至还能工作、学习的,你肯定不算严重,哪怕你自己的感觉已经是天下最严重。
生了病,就应该去医院正规治疗,而不能指望靠大脑自己去产生适应、去自愈。靠神经系统的“麻木”来减轻痛苦、掩盖病情,只是表面上的缓解,将病情拖入慢性化、顽固化而已。而大脑自动适应、缓解症状的这个能力,还总是会被骗子营销号利用,成为他们帮助你的“功劳”,从而让你心甘情愿掏钱。
靠大脑的适应能力、自愈能力而达到痊愈的情况当然也有,但一者,还能自愈就反过来说明这不是焦虑症、抑郁症。都达到“病症”的程度了,还能自愈,是不是医学专家们都是傻瓜,对一个尚能自愈的疾病大动干戈?要是中国网络上这么多骗子营销号就都能帮你搞定焦虑症、抑郁症,那全世界这么多的精神领域、心理学界的专家,就真的都是傻子了;二者,即使是真的存在焦虑症、抑郁症自愈的,几率是多少?微乎其微、万中无一,就跟买彩票一样几率,是你的追求吗?
精神领域的专家当然不是傻子,只不过是骗子营销号把一部分患者忽悠成了傻子。
最后,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吸毒。
刚开始一点点毒品都可以使人异常兴奋,而随着大脑的适应、调节,阈值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多的毒品去刺激神经系统,才能达到原来的兴奋程度。到后来就需要直接注射了。到注射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也已经无法提高兴奋度的时候,大脑调节阈值已经到顶。
这个吸毒者,生命也就快要走到尽头了。
【阳光灿烂猪大叔原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9-01 16:47回复
    说得好有道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9-06 18:36
    回复
      嗯嗯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07 19:25
      回复
        照你这样说,焦虑了就没救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3-27 15:32
        收起回复
          该用药就用药,该调节就调节,看个人情况而定。还是利益的问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4-07 07:09
          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6-17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