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运近视吧 关注:7,692贴子:94,141
  • 16回复贴,共1

近视发生和可以好转的理论根据(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好转的理论根据(之一)
王天运 2011-12-05发布后,被百度文库收藏
根据视觉原理,人的视觉、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主要是由视觉空间(即用眼距离)决定的。当人眼在看近时,会动用三联运动而调节,才能使眼看请目标。比如,当看1米处的物体时,眼需要1D(即100度)的调节,久之,可能患100度的近视;当看40-50厘米的物体时,眼需要2D(即200度)左右的调节,久之,可能患200度左右的近视;当长期看30厘米的物体时,眼需动用3D的调节量,久之,可能患300度的近视;当长期在10厘米左右的距离上读、写、看、玩时,眼需要10D(即1000度)的调节量,可能患1000度以上的近视;如在5厘米处读、写、看、玩时,眼需要20D(即2000度)的调节量,久之,可能患2000度以上的近视。距离越近,时间越长,眼启动的三联运动工作量就越大,其中包括睫状肌长时间收缩调节,久之便会极度疲劳而产生痉挛,使晶状体变凸,眼轴变长,屈光度变得越高。但因为10—20岁运动有素的孩子,其眼的最大调节量可达14D—10D(1400—1000度)。他们即使弯曲胳膊,在33—40厘米的距离读、写、看、玩时,眼只需不到3D(300度)的调节,还剩余好多调节力。因此,在用眼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眼不容易疲劳,一般不会发生近视。这是数十年前上几代人的情况
而当前这一代孩子,处于激烈竞争及攀比的漩涡中,其用眼量之大、时间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加之电视、电脑、电子游戏、视频、手机、投影教学及电子书籍的普及,更是雪上加霜。又由于这一代孩子室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大量减少,吃精米白面多,咀嚼功能降低,导致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他们即使在33—40厘米原本不会导致近视的距离上读写,仍然可能发生近视。而实际上当代孩子读写看玩的距离大都在20厘米左右或以下,长期在这样近的距离用眼,不发生近视的几率几乎为零。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当代孩子近视大面积爆发的原因。
在当前特殊教育环境下,必须有特殊对策,对策就是:使读、写、看、玩和做事的距离再远一些,具体办法是:握笔二横指,臂肘放桌上;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
从上述阐述得知,“近视”其实主要就是因过度“视近”而致病。因为,每个人视物都有自己的习惯距离,有的甚至在2-3米左右可以看清楚的东西,非要到较近的距离去看不可。有的尽管戴上了眼镜,本来可以看得远了,但仍在原来的习惯距离近看。这样,就把比黄金还珍贵的、绿色的、低碳的大好视觉空间白白的浪费掉了,而像套索一样戴上了既无治疗作用、而又非绿色、不环保、高耗能、终生密不可分的亲密伴侣——眼镜。这就是以往近视发生、发展及不可好转的谜底。
本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已经证明:只要时时处处做到:“能看清楚尽量远越来越远”这11个字,绝大部分近视是可以逐渐好转的。在近距离用眼时,只要能做到:握笔二横指,臂肘放桌上,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越来越远,屈光度就会下降很快。用双架(防近视防驼背读写架和夹书架,“王天运近视”吧上有介绍)帮助达到上述要求,就可以实现近视好转。使用电脑时,只要把键盘和鼠标后移,使眼离屏幕的距离达到能看清楚尽量远就行;使用手机时,只要伸直胳膊看屏幕即可。
因此,近视是不良环境和诸多不良习惯的综合产物。所以,只有改变不良环境和习惯而代之以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用眼习惯,近视才能好转。好转近视要首先战胜习惯势力,战胜自我,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具体做法是:近视者必须抛弃以前弯腰低头看地、看近的毛病,时时刻刻抬头挺胸抬眼皮,每次都把视物习惯距离加大到能看清楚尽量远的状态。随着视力提升,屈光度的下降,逐渐递减眼镜度数。按上述要求,全面落实,长此以往,从量变到质变,就可以把近视好转过来。学生读写时用上防近视读写架、夹书架,把书架到能看清楚尽量远的位置看,等于是延长了双臂,拉远了眼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至1-2米左右,这样就等于摆脱了近视的致病距离,可以使屈光度降低特别快。再抽时间做看5米左右的视力表或字卡训练,提升远视力。加上有关辅助训练,近视就可以实现好转。
“两弯”与“两直”是鉴别近视与否的标志
伸直胳膊读、写、看、玩和做事应该是近视好转最简单、最实惠、最环保、最省事、最省时、最省钱、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视觉空间。一般30厘米以内长期用眼可能诱发近视。成年人伸直胳膊看书时的最大距离可达5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近视眼的致病距离。小孩子只要伸直胳膊用眼,随着生长发育,两臂延长,其用眼距离也会逐渐超过40厘米,逐渐达到50厘米左右。身弯加臂弯,使用眼距离缩短至30厘米以内的近视范围,就容易诱发近视;身直加臂直,把用眼距离拉长至40-50厘米,超出了近视眼的致病距离,就不容易近视。因此,两弯(身弯加臂弯)和两直(身直加臂直)成为近视与否的标志。
最容易办的事喻为“易如反掌”;最轻松的活计喻为“举手之劳”。近视逆转就是简单、容易到在读、写、看、玩和做事时做到伸直胳膊而已。即使这么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也需要毅力和坚持,不然,则成为空谈。因此,方法对头,毅力加坚持成为近视能否好转成功的关键问题。不管是孩子或成年人近视,都需要全家人或身边人时时监督和提醒,直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是防治近视最基本、最根本的的方法。如今,社会上防治近视的方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令患者眼花缭乱。但千头万绪抓根本,根本就是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如忽视了此基本方法,其他那些方法便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会大打折扣。坚持上述基本方法,加上有关辅助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视力提升、屈光度下降,逐渐递减眼镜度数,直至近视完全好转。
2011-12-05上传


IP属地:北京1楼2021-08-26 09:58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向好的理论根据(一)
    王天运 2011-12-05发布后,被百度文库收藏
    根据视觉原理,人的视觉、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等主要是由视觉空间(即用眼距离)决定的。当人眼在看近时,会动用三联运动而调节,才能使眼看请目标。比如,当看1米处的物体时,眼需要1D(即100度)的调节,久之,可能患100度的近视;当看40-50厘米的物体时,眼需要2D(即200度)左右的调节,久之,可能患200度左右的近视;当长期看30厘米的物体时,眼需动用3D的调节量,久之,可能患300度的近视;当长期在10厘米左右的距离上读、写、看、玩时,眼需要10D(即1000度)的调节量,可能患1000度以上的近视;如在5厘米处读、写、看、玩时,眼需要20D(即2000度)的调节量,久之,可能患2000度以上的近视。距离越近,时间越长,眼启动的三联运动工作量就越大,其中包括睫状肌长时间收缩调节,久之便会极度疲劳而产生痉挛,使晶状体变凸,眼轴变长,屈光度变得越高。但因为10—20岁运动有素的孩子,其眼的最大调节量可达14D—10D(1400—1000度)。他们即使弯曲胳膊,在33—40厘米的距离读、写、看、玩时,眼只需不到3D(300度)的调节,还剩余好多调节力。因此,在用眼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眼不容易疲劳,一般不会发生近视。这是数十年前上几代人的情况。
    (分段拍摄之一)


    IP属地:北京2楼2021-09-10 16:15
    收起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向好的理论根据(一)
      而当前这一代孩子,处于激烈竞争及攀比的漩涡中,其用眼量之大、时间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加之电视、电脑、电子游戏、视频、手机、投影教学及电子书籍的普及,更是雪上加霜。又由于这一代孩子室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大量减少,吃精米白面多,咀嚼功能降低,导致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他们即使在33—40厘米原本不会导致近视的距离上读写,仍然可能发生近视。而实际上当代孩子读写看玩的距离大都在20厘米左右或以下,长期在这样近的距离用眼,不发生近视的几率几乎为零。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当代孩子近视大面积爆发的原因。
      在当前特殊教育环境下,必须有特殊对策,对策就是:使读、写、看、玩和做事的距离再远一些,具体办法是:握笔二横指,臂肘放桌上;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
      从上述阐述得知,“近视”其实主要就是因过度“视近”而致病。因为,每个人视物都有自己的习惯距离,有的甚至在2-3米左右可以看清楚的东西,非要到较近的距离去看不可。有的尽管戴上了眼镜,本来可以看得远了,但仍在原来的习惯距离近看。这样,就把比黄金还珍贵的、绿色的、低碳的大好视觉空间白白的浪费掉了,而像套索一样戴上了既无治疗作用、而又非绿色、不环保、高耗能、终生密不可分的亲密伴侣——眼镜。这就是以往近视发生、发展及不可好转的谜底。
      (分段拍摄之二)


      IP属地:北京3楼2021-09-10 22:16
      收起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向好的理论根据(一)
        本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已经证明:只要时时处处做到:“能看清楚尽量远越来越远”这11个字,绝大部分近视是可以逐渐好转的。在近距离用眼时,只要能做到:握笔二横指,臂肘放桌上,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越来越远,屈光度就会下降很快。用双架(防近视防驼背读写架和夹书架,“王天运近视”吧上有介绍)帮助达到上述要求,就可以实现近视好转。使用电脑时,只要把键盘和鼠标后移,使眼离屏幕的距离达到能看清楚尽量远就行;使用手机时,只要伸直胳膊看屏幕即可。
        因此,近视是不良环境和诸多不良习惯的综合产物。所以,只有改变不良环境和习惯而代之以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用眼习惯,近视才能好转。好转近视要首先战胜习惯势力,战胜自我,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具体做法是:近视者必须抛弃以前弯腰低头看地、看近的毛病,时时刻刻抬头挺胸抬眼皮,每次都把视物习惯距离加大到能看清楚尽量远的状态。随着视力提升,屈光度的下降,逐渐递减眼镜度数。按上述要求,全面落实,长此以往,从量变到质变,就可以把近视好转过来。学生读写时用上防近视读写架、夹书架,把书架到能看清楚尽量远的位置看,等于是延长了双臂,拉远了眼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至1-2米左右,这样就等于摆脱了近视的致病距离,可以使屈光度降低特别快。再抽时间做看5米左右的视力表或字卡训练,提升远视力。加上有关辅助训练,近视就可以实现好转。
        (分段拍摄之三)


        IP属地:北京4楼2021-09-10 22:24
        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向好的理论根据(一)
          “两弯”与“两直”是鉴别近视与否的标志
          伸直胳膊读、写、看、玩和做事,应该是近视防控和好转简单、实惠、环保、省事、省时、省钱、有效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视觉空间。一般30厘米以内长期用眼可能诱发近视。成年人伸直胳膊看书时的最大距离可达50厘米左右。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近视眼的致病距离。小孩子只要伸直胳膊用眼,随着生长发育,两臂延长,其用眼距离也会逐渐超过40厘米,逐渐达到50厘米左右。身弯加臂弯,使用眼距离缩短至30厘米以内的近视范围,就容易诱发近视;身直加臂直,把用眼距离拉长至40-50厘米,超出了近视眼的致病距离,就不容易近视。因此,两弯(身弯加臂弯)和两直(身直加臂直)成为近视与否的标志。
          最容易办的事喻为“易如反掌”;最轻松的活计喻为“举手之劳”。近视逆转就是简单、容易到在读、写、看、玩和做事时做到伸直胳膊而已。即使这么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也需要毅力和坚持,不然,则成为空谈。因此,方法对头,毅力加坚持成为近视能否好转成功的关键问题。不管是孩子或成年人近视,都需要全家人或身边人时时监督和提醒,直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是防控近视最基本、最根本的的方法。如今,社会上防治近视的方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令患者眼花缭乱。但千头万绪抓根本,根本就是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如忽视了此基本方法,其他那些方法便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会大打折扣。坚持上述基本方法,加上有关辅助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视力提升、屈光度下降,逐渐递减眼镜度数,直至近视完全好转。
          2011-12-05上传
          (分段拍摄之四)


          IP属地:北京5楼2021-09-10 22:34
          回复
            近视发生和可以向好的理论根据(一)
            而当前这一代孩子,处于激烈竞争及攀比的漩涡中,其用眼量之大、时间之长,都是史无前例的。加之电视、电脑、电子游戏、视频、手机、投影教学及电子书籍的普及,更是雪上加霜。又由于这一代孩子室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大量减少,吃精米白面多,咀嚼功能降低,导致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他们即使在33—40厘米原本不会导致近视的距离上读写,仍然可能发生近视。而实际上当代孩子读写看玩的距离大都在20厘米左右或以下,长期在这样近的距离用眼,不发生近视的几率几乎为零。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当代孩子近视大面积爆发的原因。
            在当前特殊教育环境下,必须有特殊对策,对策就是:使读、写、看、玩和做事的距离再远一些,具体办法是:握笔二横指,臂肘放桌上;伸直胳膊读写看,能看清楚尽量远。
            从上述阐述得知,“近视”其实主要就是因过度“视近”而致病。因为,每个人视物都有自己的习惯距离,有的甚至在2-3米左右可以看清楚的东西,非要到较近的距离去看不可。有的尽管戴上了眼镜,本来可以看得远了,但仍在原来的习惯距离近看。这样,就把比黄金还珍贵的、绿色的、低碳的大好视觉空间白白的浪费掉了。这就是以往近视发生、发展及不可好转的谜底。
            (分段拍摄之二)


            IP属地:北京6楼2021-09-14 17:31
            收起回复
              王老您好,孩子十岁,眼轴24.65和25.51,散瞳后两只眼睛分别175度,100度,去年散瞳后检查只有50度,遂没采取什么措施,一年涨了这么多,医生要求配眼镜了,您建议是带功能性框架眼镜还是OK镜呢?功能性眼镜医生要求除了睡觉都要戴,能防控近视,我也很迷惑,您怎么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9-30 23: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