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4贴子:411,399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1
脂评本原著原文中提示宝钗、宝玉婚后夫妻恩爱的相关内容非常多:
一是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明言:“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曹雪芹的本意正在于强调宝钗、宝玉婚后颇有如“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不仅如此,他还要告诫那些妄自诽谤金玉良姻的拥林派读者闭嘴“莫言”!
二是庚辰本第20回脂批有云:“……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强调宝钗、宝玉婚后“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的闺房生活,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
三是庚辰本第20回另一条脂批有云:“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特意指明宝钗、宝玉“成其夫妇”以后抚今追昔的“谈旧之情”,乃书中唯恐提前泄露的“文章之精华”!
四是庚辰本第21回脂批强调:“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指明宝钗与宝玉之间在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较诸人皆近”的精神契合,宝钗与宝玉是似远而实近,黛玉与宝玉是似近而实远。
五是第58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写藕官在菂官死后移爱于蕊官,自云:“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书中写明:“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这也是在提示在二玉分道扬镳,黛玉自戕而亡以后,宝玉必然移爱于他的真知己——宝钗,而并不会像拥林派读者所期望的那样为林黛玉孤守一世。
六是第21回宝玉所作《仿南华经》有云:“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这是《红楼梦》正文中唯一一次出现“恋爱”二字,写的却是宝玉对宝钗的“恋爱之心”,而非针对黛玉。足见,宝玉即使婚前痴迷黛玉之时,就已对宝钗产生了“恋爱”之情。婚后二宝之间的“恋爱”,自然只会更加浓烈。
实际上,第63回已经点明宝钗乃是作者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书中虽然经常钗黛并提,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但此处却将最高的赞誉给予宝钗一人。足见,曹雪芹最敬爱、最推崇的女性形象正是宝钗,而非黛玉。宝玉婚后对宝钗充满敬佩、爱慕之情,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按拥林派所臆想的那样,宝玉对宝钗没有感情,作者的上述立场则殊不可解,亦会被《金玉姻缘赞》所强调的“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给狠抽鼠脸!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7-18 18:18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2
    考察拥林派之所以会臆想出宝玉婚后对宝钗没有感情之类的明显谎言,乃是因为不甘心承认林黛玉在爱情上的失败,更不愿意承认金玉良姻才是《红楼梦》所设定的真配、正配的事实,所以才宁可捏造出种种反原著、反曹脂的谎言来自欺欺人。
    比如,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断章取义地从《终身误》中抽出“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等语来大肆宣扬宝玉独爱黛玉一说。但实际上,曹雪芹在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中特意强调:“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专门要那些胡扯宝玉“只念”黛玉、“空对着”宝钗的拥林派读者闭嘴“莫言”,早已经将宝玉独爱黛玉一说宣判了死刑。这些拥林派错就错在没有看到作者实际上是将这些“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等昏话斥责为宝玉的“终身误”的!在曹雪芹看来,宝玉错误地痴迷于黛玉,原本就是他选错了终身伴侣,而后来宝玉幡然醒悟,移爱于宝钗,才符合了癞头和尚所指明的正确方向!故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一语。拥林派反将作者所批判、所斥责的昏话当作“曹公本意”来固守,岂不恰是南辕北辙?这自然会被《金玉姻缘赞》所强调的“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给狠狠打脸!
    同理,第36回宝玉梦中喊骂的“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也常被拥林派论者拿出来大肆宣讲,但这同样属于断章取义。因为就在同一回中,宝玉清醒过来以后,听闻了宝钗绣鸳鸯一事,他的表态便是:“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明日必去(参加薛姨妈的生日宴)!”所谓“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云云,作者再一次借宝玉之口将其斥责为“不该”,指明这话是亵渎了女神宝钗,并且以实际行动(参加薛姨妈的生日宴)来表示向宝钗赎罪。
    由此可见,拥林派臆想中“内木石而外金玉”的这些论据,在脂评本中不仅属于孤证,而且还总是处于被批判、被否定的位置,作者不是将其斥责为“终身误”,就是直接借宝玉之口判定为“不该”。实际上,“内金玉而外木石”才是曹雪芹的真实思想立场!恰如脂砚斋所言:“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07-18 18:19
    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3
      除了对《红楼梦》正文断章取义之外,拥林派还喜欢通过歪曲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来达到自欺欺人的目的。比如,富察明义题诗中的“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就被一些拥林派刻意曲解成宝钗与宝玉没有夫妻之实。但实际上,且不说富察明义根本没有看过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单就此诗而言,富察明义写的根本就不是宝钗与宝玉,而是晴雯与宝玉。
      起句“茁兰芽”对映的是宝玉说晴雯:“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第77回)另外,戚序本《芙蓉女儿诔》里面也有“斗草庭前,兰芽枉茁”。“红粉佳人”就更是指晴雯这等“趫妆艳饰语薄言轻”之人,而不可能是指“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宝钗!
      另外,“未破瓜”是指未满十六岁。清代翟颢所著《通俗编》之“妇女”条:“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晴雯正是十六岁上夭亡的。在她与宝玉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没有满十六岁。而宝钗到后来与宝玉成婚时,则肯定在十七岁以上。
      第三、四句是吟咏晴雯而非宝钗就更明显了:“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晴雯与宝玉同室而卧,伺候宝玉睡觉,而且书中还写明,晴雯还睡在宝玉床塌的“外床”之上:“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因晴雯睡卧警醒,且举动轻便,故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悉委他一人,所以宝玉外床只是他睡。”(第77回)又因为宝玉习惯了晴雯伺候他睡觉,所以在晴雯死后,他梦里依然叫着晴雯来服侍他。故而,明义才说他们是“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如果把“未破瓜”理解成女子未行夫妻之事,未破处,尚且还勉强可以敷衍一阵子。但对于“少小不妨同室榻”一句又该如何解释?若是未结婚,大家闺秀哪里能说“不妨”与男人同床睡一下的?若是已结婚,夫妻同房是再正常不过的。又哪里需要别人来说什么“不妨同室榻”?其实,明义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宝玉、晴雯年纪还小,不一定懂男女之事,一床睡也不碍事。所以,这才叫“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当然,明义在贾宝玉的问题上也弄错了,贾宝玉可没那么单纯。)
      其实,早在第21回宝玉在《仿南华经》中就已经吐露了他对宝钗的“恋爱之心”,第28回宝玉又对宝钗的肌骨莹润羡慕不已,不惜拿黛玉当作摸不到宝钗的代用品。如此一个早就对宝钗心存恋爱的宝玉,到了婚后又怎么可能跟宝钗没有夫妻之情?所以,拥林派的主观幻想不仅与曹雪芹原意背道而驰,而且还到了完全情理不通的地步!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7-18 18:20
      收起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4
        脂评本原文之所以会对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大书特书,这显然又是在为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这个全书大结局而预作铺垫。事实上,也只有宝钗肩负了引导顽石复返大荒山的重任,且宝玉甘心听从宝钗的劝导,癞头和尚才会为宝钗、宝玉安排这么一场金玉良姻。而关于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脂评本中亦有不少提示性内容。
        一是第22回的《山门·寄生草》与第63回的《邯郸梦·赏花时》。在《红楼梦》所引录的诸多昆剧曲文中,唯有这两首曲子被曹雪芹全文照录,足见其关涉非常。且这两支曲子皆与宝钗、宝玉密切相关。《山门·寄生草》写的是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从悲凉愤懑到出世解脱的心路转变历程。故从“漫揾英雄泪”起始,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收结。此曲原是宝钗的最爱,被宝钗评价为“填的极妙”。在宝钗生日宴上,由宝钗亲口推荐给宝玉。稍后宝玉平生第一次“悟禅机”,即由宝钗所推荐的这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而《邯郸梦·赏花时》写的是吕洞宾下凡度化世人,何仙姑嘱咐他莫要留恋人间的酒色财气,应尽快完成任务,速返天界,故曰:“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此曲被安插于宝玉生日宴上、宝钗抽取“艳冠群芳”花名签的时刻。作者专门写出宝玉听闻此曲时的态度乃是颠来倒去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显然是有意用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劝告,来隐喻后文中宝钗对宝玉的引导。由此两曲合看,脂本的大结局乃是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这已可谓是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是戚序本第7回脂批亦明言:“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点明宝钗即使面对与丈夫离别、自身沦为弃妇的结局,她依然能够做到内心“自安”,而且将天下女子所在乎的一切(婚姻、名利等等)都看冷、看空,给舍弃掉了。很显然,若不是宝钗主动引导宝玉悟道出家,她肯定不会是这种“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大彻悟心境。
        三是第17回宝玉给宝钗蘅芜苑预先题写的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这也是对宝钗一生最好的概括。作为青春少女时,宝钗乃是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日后即使经历了丈夫的出家为僧,她依然拥有“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内心安宁与幸福!按,酴醿,又写作荼蘼,蔷薇科悬钩子属观赏植物,别名佛见笑。因其花期在百花凋残的春末夏初,与牡丹同时,所以古诗文中酴醿(荼蘼)常与牡丹联用,代表“春归”、“终了”等意象:“不缘天气浑无准,要护荼蘼继牡丹”、“纵百卉千花已离披,也趁得,酴醿、牡丹时候”。具体到《红楼梦》中,酴醿又象征宝玉出家。故麝月所抽花名签有曰“开到荼靡花事了”。而宝钗、麝月正是宝玉出家的见证人,她们在书中的象征正是牡丹、酴醿(荼蘼)。所以“睡足酴醿梦也香”象征的正是宝钗面对丈夫出家时的内心安宁。这也同样说明了宝玉的出家为僧,正是基于宝钗的主动引导,而不可能是出于宝钗主观意志之外的事件。
        四是第8回《嘲通灵顽石》首联有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其中,“又向荒唐演大荒”指的也是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一事。按,该诗以“女娲炼石”起首,到颔联时却突然转向吟咏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脂砚斋注明:“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甲戌本第8回侧批)已知贾宝玉系顽石后身,则宝钗必定是女娲转世,整个诗联才具有前后贯通的完整意义,而不至于是虚图对偶工仗。由此反观首联,“又向荒唐演大荒”的确切含义就只能是指女娲炼石以后,又转世成为宝钗,向这块行事荒唐的顽石(贾宝玉)演说复返大荒山的真谛。因此,宝钗不仅担负了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重任,她还是顽石的创生者女娲,本来就负有拯救和度化顽石的责任。这也就是脂本中癞僧、跛道、警幻等仙界人物皆一边倒地支持金玉良姻,反对木石姻缘的缘故所在!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7-18 18:20
        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5
          在前八十回中贾宝玉痴迷的是林黛玉,跟薛宝钗的关系看似较为疏远,但为何到了后三十回佚稿中宝钗、宝玉婚后却能够夫妻恩爱、鹣鲽情浓?这是因为宝钗与宝玉在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思想意志层面上,原本就具有“较诸人皆近”的精神契合!对此,前八十回中亦有多处描写:
          一是第32回宝钗讥讽贾雨村的投机钻营:“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这已初步点明宝钗实具有跟宝玉一样愤世嫉俗、痛恨官场黑暗的思想立场。
          二是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不仅以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骂尽世上如贾雨村之类的赃官,更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两联表明了宝钗渴望用犀利手段横扫赃官、澄清吏治,还天下人一个太平清宁世界的正义追求和政治理想。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以横行螃蟹比喻权贵、赃官的传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一蟹之微,古今皆借以喻权贵,然亦一蟹不如一蟹矣。”宝钗《螃蟹咏》所继承的显然就是这种愤世思想。故,大观园群芳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宝玉读后,亦为之高呼:“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三是第42回宝钗私下里与黛玉谈心时,她更是一竿子扫倒当时所有读书做官的男人:“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在宝钗看来,当时读书做官的男子,竟没有一个是能够“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好官,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因此,在宝钗看来,男子若做不了好官,就不如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实际上也就解释了宝钗为何常劝宝玉读书仕进——宝钗的目的正是期望宝玉通过读书仕进,掌握权力,清除这些如“螃蟹”一般横行的赃官。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由此可见,前八十回中,宝钗与宝玉在读书仕进问题上的选择表面看似相反,深层的思想立场却恰恰契合相通!因此,真要等到贾府败落之后,宝玉再无平台实现其正义理想,宝钗不仅不会逼着宝玉科举做官,倒是必定会支持宝玉隐居不仕,以保全其不肯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的气节!故而拥林派臆想中的二宝婚后不合,甚至夫妻反目,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脂批所言宝钗、宝玉婚后“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乃至于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倒真的是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所确实存在的情形!
          四是第22回《山门·寄生草》亦展示了宝钗、宝玉在佛道等出世哲学方面的相通。《山门·寄生草》写的是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从悲凉愤懑到出世解脱的心路转变历程。故从“漫揾英雄泪”起始,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收结。此曲原是宝钗的最爱,被宝钗评价为“填的极妙”。在宝钗生日宴上,由宝钗亲口推荐给宝玉。宝玉当场就“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稍后宝玉平生第一次“悟禅机”,即由宝钗所推荐的这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实际上,这也是宝钗日后引导丈夫悟道出家的最初一次预演。
          五是第50回宝钗、宝玉、黛玉三人的灯谜诗也展示了他们各自在思想意志层面上的亲疏远近关系。宝钗《镂檀锲梓谜》感叹的是世人不能领会佛法禅宗的“梵铃声”,宝玉《天上人间迷》关注的是来自天界的“鸾音鹤信”,黛玉《騄駬谜》热衷的却是为“主人”效犬马之劳,以获取世俗意义上的“独立名”。宝钗心向于佛、宝玉心向于道、黛玉心向于儒,这已是书中不争的事实。而《红楼梦》中总是一僧一道联袂,却从无大儒与之携手。足见,在思想意志的最深层,宝钗与宝玉之间远比黛玉更为亲近。这也就照应了脂砚斋所说的:“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而既然在偏向于佛、道之愤世出世的精神层面上,宝钗与宝玉原本就有着“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实质,那么,宝钗与宝玉成婚之后,夫妻恩爱、患难与共,自然也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1-07-18 18:20
          回复
            简论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6
            佛教将天下之爱分为“欲爱”与“法爱”。追求利益和占有之爱属于“欲爱”,追求真理和奉献之爱则属于“法爱”。在脂评本中宝钗、黛玉对宝玉的爱,就分别属于“法爱”与“欲爱”。
            黛玉追求的是婚姻名位,是期望通过嫁给宝玉,获得“宝二奶奶”的身份,才能名正言顺地拥有在贾府的一切。因此,黛玉对宝玉的爱,一方面体现为辖制、吃醋,不断地将宝钗、湘云视为假想敌来加以攻击。另一方面体现为“滚香芋”、伪装宝玉同类,以获取宝玉的信任和偏爱。比如,黛玉明明最为在乎的就是“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之类的世俗荣耀,却表现得好像从不劝宝玉立身扬名的样子,让宝玉误以为黛玉跟自己立场一致。可真要等到黛玉自觉婚姻大事已定,黛玉对宝玉的劝告就比谁都多、比谁都急了。比如,第79回黛玉即着力劝说宝玉结交孙绍祖之类的官场中人:“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在前八十回行将结束之际,作者已让二玉的思想冲突已开始浮出水面。
            宝钗追求的却是社会正义,欣赏的是宝玉的愤世思想,期望宝玉通过读书仕进,掌握权力,清除如贾雨村一般的赃官。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宝钗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宝玉,却完全不着意于她自己与宝玉的婚姻。因此,一方面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在探伤时一不留神就会说出大有深意的话来,以至于弄得自己“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而另一方面,宝钗却会对元春的赐礼感到“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住,并不理会此事为“幸”!也同样是因为宝钗只考虑引导宝玉去实现正义理想,而不考虑自己的婚嫁所得。所以,一方面宝钗宁可顶着宝玉的误会与排斥,再三劝说宝玉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对于宝玉鄙视官场黑暗的种种表现,宝钗又常予以默默支持,甚至流露出比宝玉更为强烈的反官场情结。比如,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到第42回,宝钗更是一竿子扫倒当时所有读书做官的男人,认为他们当中竟没有听说有一个好官,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因此“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由此可见,黛玉对宝玉的爱,实质上是将宝玉当作了获取婚姻名位的“长期饭票”。而宝钗对宝玉的爱,则更近似于将宝玉视为同一理想宗旨之下的亲密“道友”。对黛玉来说,乃是“功成必定归我”。对宝钗来说,却是“功成不必归我”。黛玉是有心追求婚姻,而宝钗则无意争婚夺爱。因此,就前八十回的范围来说,必定是黛玉争婚成功,宝钗黯然出局。事实上,第66回兴儿就已透露贾母选择的便是黛玉,到第79回连王夫人都默许了黛玉的准儿媳地位。而宝钗则在第78回就已经搬离了贾府,被王夫人批评为“为没要紧的小事反疏远了亲戚”,眼看着跟宝玉联姻已变得毫无希望。但就脂评本全书的范围来说,决定宝玉婚姻的却不是贾母等家长所体现的“人意”,而是癞僧、跛道等仙界人物所代表的“天意”。不管此前“人意”作了怎样的决定,“天意”总能够借助形势的变幻,迫使其改变初衷。而对于癞头和尚来说,正因为黛玉追求的是婚姻名位,只会让宝玉在尘网中越陷越深,所以二玉姻缘是必须要坚决反对的。按癞僧最初提出的方面,黛玉必须终生隔离,自始至终都不见宝玉,方能保得健康平安。反过来,也正因为宝钗追求的愤世出世理想,不在乎婚姻名位,到了婚后也能够出于对宝玉的至爱而放弃自己的婚姻,所以金玉良姻才是将宝玉拔离尘网的最佳选择。正所谓“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正由于黛玉试图将所有的“好”都抓在手上,所以天界只能提前给她一个“了”结。也正由于宝钗能够主动“了”断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以天界才将爱情婚姻的幸福(真正意义上“好”)赐予了宝钗。这就是《红楼梦》之“大色空”题旨照观下木石姻缘与金玉良姻的辩证关系。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07-18 18:21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1-07-18 18:28
              收起回复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这怎么可能是说宝钗的啊,红楼开篇不久宝钗就及笄了,按古代她就不能说是少小了,虽然她没有马上行及笄礼,而且真说少小,宝玉连吃豆腐都不敢,还同室榻,人家连手都没拉过


                IP属地:吉林9楼2021-07-19 19:06
                回复
                  宝钞原本是要进宫选妃的么?小说里是有这么个剧情吗?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7-20 23:22
                  收起回复
                    宝钗从未参加任何形式的选妃嫔、选秀女,原文说的很清楚,她参选的是公主郡主入学陪侍


                    IP属地:四川11楼2021-07-21 08:30
                    收起回复
                      笑死了!坏鸟蒋萌菠@一指一导 又抄袭剽窃一通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文句来胡扯一气,每次转世复活跑来挑衅,都被我们郑无极钗学瞬间秒杀,送进火葬场!
                      脂砚斋批语原文:
                      【庚辰(戚序)夹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坏鸟蒋萌菠的精神病胡扯:
                      按:【后文成其“夫”“妇”】即后文湘云“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JÙ]‘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一语,【“夫”】指林姐[JÙ]“夫”。所【谈】之【旧】指“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史湘云虽在文本中此回是第一次出场,但此前林湘已见过面,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口中语“前‘年正月’里接了老娘来了”有补叙。
                      《康熙字典》姐:“《集韵》:将豫切,音怚[Jù]。《说文》:骄也。《嵆康·幽愤诗》:恃爱肆姐,不训不师。”《毛(毛苌)传》云:“鵻鸠,夫不[fū fǒu]也,一宿之鸟。”《郑(郑玄)笺》云:“一宿者,一意于所宿之木。”又云:“鸟之谨悫者,人皆爱之。则此是谨悫孝顺之鸟也。”显而易见,湘云口中所说的“林姐[Jù]‘夫’”指的是与“爱”字相关联的夫不[fū fǒu]。双关指林“姐夫”。
                      李渔《怜香伴·僦居》:“妇安鸠拙终无损,又何须笔如簧,舌如埙。”《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巧妇鸟》:“时珍曰∶按∶《尔雅》云∶桃虫,鹪。其雌曰。扬雄《方言》云∶桑飞自关而东谓之巧雀,或谓之女匠。自关而西谓之袜雀,或谓之巧女。燕人谓之巧妇。江东谓之桃雀,亦曰布母。鸠性拙,鹪性巧,故得诸名。”鸠性拙、鹪性巧;林姐[JÙ]“夫”是性拙之鸠(夫不[fū fǒu]),与之相对的林姐[JÙ]自然是性巧之鹪——巧妇鸟了。
                      郑无极钗学秒杀坏鸟蒋萌菠:
                      脂批的“成其夫妇”,当然是指后三十回佚稿中宝钗、宝玉成婚的内容。坏鸟蒋萌菠试图把“夫”字歪曲成史湘云所说的“林姐夫”,属于小学语文不及格的表现。因为“成其夫妇”的主语是“宝玉”、“宝卿”:
                      “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而史湘云所说的“林姐夫”,整个有一句话的主语是林黛玉:
                      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红楼梦》原文写的很清楚,“成其夫妇”是指宝玉与宝钗成为夫妻,“林姐夫”是指林黛玉将来的丈夫。不管坏鸟蒋萌菠抄袭多少篇它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文句,试图把“夫”歪曲成“性拙之鸠”,把“妇”歪曲成“性巧之鹪”,都没办法把这两句话的主语不同给抹去。因此,脂批所言“成其夫妇”绝对不可能是指史湘云所说的“林姐夫”。坏鸟蒋萌菠无视这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强行混为一谈,属于小学语文不及格的表现!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3-03-05 22:08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3-08 08:14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23-03-08 08:18
                          回复


                            IP属地:河北19楼2023-04-12 15:37
                            回复


                              IP属地:四川20楼2023-04-12 1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