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怪圈吧 关注:21,393贴子:166,479

回复:删我的百万字贴谁干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存在一个数学悖论,要使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奇数就等于偶数了,也即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一个初等数论的代数问题,而是一个高等数论的,复变函数的解析数论问题。也即在实数域中:1+1=2不成立,这是哥德尔定理在起作用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必然存在内部矛盾,也即任何一个理论都存在着,一个不可证明为真的问题,不存在一个可完全证明为真的完备理论。那么为什么对于有限数的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总是成立?这是在于对于有限数而言,总是存在数确定的奇偶性,而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却是涉及到真无穷之,不可数的无穷大数,而在无穷大的数域内,所定义数的奇偶性就丧失了,所以只有在抛弃数的奇偶性时,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才能成立。而由于此时的哥德巴赫猜想,由于丧失了数的奇偶性,也就由此变得毫无意义。哥德尔定理,是建立在一阶谓语逻辑系统之上,也即X是Y,或X不是Y的判断表达句式,而对于此系统,必然存在一个X是Y和X不是Y,同时成立的内在矛盾。而事实上,存在一个四元逻辑的二阶谓语系统,在其中:X是Y和X不是Y同时成立,并不是绝对化的一个矛盾,而是一个如康德二律背反,哲学思辨下的真实存在状态,也即只有在四元逻辑之下,才可消除一阶二元逻辑造成的,那些不可解的数学悖论。关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中,之所以要使用模糊不清的,属于可数之潜无穷之“充分大”概念,就是在回避数的真无穷性质问题。也即如果放弃数的有限性,哥德巴赫猜想就会出现逻辑悖论,所以不存在一个纯代数形式的:1+1=2 的,具备普遍性成立的数学表达式。从这种意义上看,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证明为真的,否则将面临数进入无穷大数域,丧失数的奇偶性的问题,那样即使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也使得命题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由此可知,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范围,仅仅限于一个任意大,而不涉及到数的无穷性时才成立,所以你可以列举N多算式成立。由于数N趋于无穷大而又不等于无穷大,所以必定存在一个N与无穷大之间的一个无穷小量,而这个无穷小量,已经不是普通的代数量,故而我们也就无法写出,一个纯代数形式的:1+1=2公式了。
哥猜的内在逻辑——节选


IP属地:重庆39楼2021-10-29 23:50
回复
    人天生就有逻辑思维能力吗?
    天泽履——:鞋,走,脚步,履行,引伸为行为。
    天雷无妄——:妄想,没有依据的想法
    泽天夬——:怪念,不切实际的念头
    泽火革——:不守规矩,胡作非为
    结论:无逻辑规则约束,胡思乱想乱来。


    IP属地:重庆41楼2021-10-29 23:53
    回复
      如果空集合∅代表真空空间,那么符合物理上,物质内部亦存在真空空间的既定事实,也即代表物质的,所有非空集合之集A中,也存在作为子集合存在的空集合∅。那么按照集合的“补运算”,对A求补的同时,也对其子集合∅求补。即:(A+∅)’=A’+∅’=∅,也即(A)’=∅,(∅)’=A
      空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求补律:A∪A’=S;A∩A’=∅,也即:A∪∅=S;A∩∅=∅。
      德莫根律:
      (A∪B)’=(A)’∩ (B)’
      (A∩ B)’=(A)’∪(B)’
      将空集∅带入B(也是A’),有:
      (A∪∅)’=(A)’∩ (∅)’=∅∩A=∅
      (A∩ ∅)’=(A)’∪(∅)’=A∪∅=A+∅
      得出:(A+∅)’=A+∅,也即与:(A+∅)’=∅相互矛盾。
      如果令:(∅)’=∅,则:(A+∅)’=∅+∅=∅,
      (A+∅)’=∅+∅=∅,则与:(A)’=∅,(∅)’=A相互矛盾。
      因为:(A+∅)’=A+∅,也即与:(A+∅)’=∅存在形式上的相互矛盾,可将两式分别表示为:
      (A+∅1)’=A+∅1,其中∅1表示非空集合内,存在的空子集合。
      (A+∅1)’=∅2,其中∅2表述在S下,相对:(A+∅1)存在的真空集合。
      在全宇集合S下:S’=(A+∅1)’=A’+∅1’=∅1+A=A+∅1
      表示不存在全宇集合S之外的集合,也即不存在S集合下的补集合,所以对S求补S不变,即:S’=S。
      对于:(A+∅1)’=∅2,如果定义表示为相对非空集合的:(A+∅1)’存在的补∅2,那么就有:
      (A+∅1)’=(A)’+(∅1)’=∅1+A=A+∅1=∅2
      空集合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其中可以存在0元素,并且可作为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准确说空集合∅,是代数学中0的一个集论映射表示,两者存在运算转换,但两者不能简单等同。与此同时,空集合∅的补:∅’=A,是通过基于N×0理论的运算获得,也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其逆运算则为:A’=∅,也就是“将有化无”。深入的说,自然的物理量,都是占有空间的,也即非空集合具有测度。不占有空间单独的纯数学点0,除开有限封闭性算符作用,没有数学量的属性,也即0不能作为一个数。但0却可以作为集合包含的元素,也即当空集合只含有,有限个0元素时其测度为0。


      IP属地:重庆42楼2021-11-03 11:29
      回复
        《“N×0=dx”演算的秘密》
        0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算符,0=1/∞,∞也同样是个算符,而数N是一个任意大的有限实数,它可以去接近∞,也即0和∞不属于实数系统,当0和∞作用于实数系统N时,N/0等于无穷均分N,所以N/0=∞,0XN=(1/∞)X(N)=N/∞=0,由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0和∞的实体,也即不存在绝对的无穷大∞和无穷小的0,所以关于0和∞属于绝对理念的运动,对于介于现实相对性和头脑绝对性的数学,微积分通常以d算符来进行运算,比如dx就是让x趋于0(1/N),如果使用绝对理念,dx=0(1/∞),也即点x的邻域dx=0,不存在点x的邻域。如果dx≠0,存在点x之邻域,任何无穷阶可导的函数f(x)都可以展为泰勒级数,也即函数f(x)存在高次方变量,d[f(x)]/dt≠0,而其中有dx/dt=0(x为实数),dx/dt≠0,当dx/dt=1时,x为实变量;当dx/dt=c时(c任意常数),x为复变量,其中出现了三种类别:x为实常数(dx/dt=0);x为实变量(dx/dt=1);x为复变量(dx/dt=c)。所以由此可以看出,dx=0是一个常量下的静止系统,而dx≠0则是一个变量下的运动系统。运动是绝对的的,而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理念下的无穷大与无穷小,是一个“存在之不存在”和“不存在之存在”。故而从逻辑上讲,存在与不存在属于,绝对化理念下的僵化逻辑,它只是客观事物对人所展现的,一种属于认知层面的表象,而真实的客观世界却是处于捉摸不定的,不断进行运动的变化状态。对于dx=0是否存在于客观实在,这属于龟兔赛跑的“芝诺悖论”,事实上dx=0是可以达到的,这是因为那个距离是一个有限的常数。而至于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存在性,完全取决于人之世界观,绝对理念理念所描述的是一个静止的世界,从运动绝对性的观念看,那只是运动的一个时间切片。也即绝对理念下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所看到的是一个静止的世界,而虽然绝对的静止并不存在,而人之思维需要这个定格的观察,否则我们便不能认识这个世界。
        0在几何上代表没有大小的数学点,只有没有大小的数学点,才可以充滿整个数轴,0在数量上可以视为绝对的实无限小,而n则是绝对的实无穷大。n(x-x)=n×0,是对一个0点所在空集合的充填,当达到绝对无穷大n时,这个代表0点的空集变成一个非空集,也即这个0的空集具有了n个0元素,于是这个数学点变成一个长度的微元:lim(x-x0)=dx,从而完成一个从0之无到dx之有的过程。用测度的术语描述,就是构造一个集函数,它能赋予实数集簇N中的每一个0集合,有一个非负扩充实数N×0,我们将此集函数的并称为N的测度。
        一个似是而非的运算:
        ×^2-x^2=x^2-x^2
        (x+x)(x-x)=x(x-x)
        ×+x=x
        2×=x
        2=1
        一般化为:
        a×0=0
        b×0=0
        0=0
        a=b
        对于:0=0,以及a×0和b×0,只有在a和b趋于“绝对无穷大”,N×0形式才有意义。也即任何有限数乘上0,都是一个0测度的空集合。既然:a×0和b×0都是空集合,那么就不存在:a×0和b×0消去0而得到:a=b成立。
        进一步:0+0+0+……+0=?
        如果有n个0,也即n×0,n为“相对无穷大”,0+0+0+……+0=0,也即:n×0=0。所谓“相对无穷大”n就是,不能够穷尽的“潜在无穷”,如果n——“绝对无穷大”N,0+0+0+……+0=dx,也即:N×0=dx。这个:N×0=dx就是相对于:n×0=0的“无穷大”。而对于这个:dx的积分:∫N×0=∫dx=x,也即由:n×0=0之“空集合”到N×0=dx之“微元集合”,再到:∫dx=x,就是所谓线段上的“连续统”,由此完成一个从空无到实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集合”的绝对无限充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数学上之点,线,面纯属虚构。因为所谓的点,就是超高维空间线的时空映射,在物理上就是通常所称的“以太”,“以太”虽然无形无质,但却构成对电磁波的惯性阻力。“以太”可以以点之形态,作为我们所在宏观世界的“时空基底”,但却不容许线的线之形态存在,更不容许面之形态存在,否则不同维度的空间就不存在阻隔了。所谓的“时空基底”,就是宇宙诞生后不断持续的“点集充填”,所以宇宙仍然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如果我们定义n为相对无穷大,N为绝对无穷大,那么不断持续的“点集充填”,就是由n不断趋于N的过程。也即被称为“连续统”的“势”之无穷大,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虽然从理论上,我们可以构造出由“空无”之数学0点,到线和面的抽象存在。但是作为一个能量有限的空间而言,这个数学点的现实对应,并不完全是一个为0的存在。也就是说事实上,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完全符合严格的理论要求。因为那些数学抽象的现实存在,被对应为“时空基底”的“以太”,并不能完全满足数学为0的定义。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作为我们所在世界,空间的“时空基底”,存在着不同能级的“以太”,也即存在不同大小的“数学0点”。而真正大小为0的数学点也混同其中。这样一来从理论上讲,也就同时存在:N×0=dx,n×0=0,以及由:非0=dx之:N×dx,和:n×dx。这是由我们所在空间的能量级别所限定的,因为空间无穷无尽,我们所在的空间,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所谓的“绝对无穷大”N,就是已经穷尽的“实际无穷”。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相对无穷大”之“潜在无穷”,是一个变成“绝对无穷大”之“实际无穷”的过程,而“绝对无穷大”之“实际无穷”则是一个完成的结果。也就是说,所谓的“相对无穷大”,比较于“绝对无穷大”,仍然是一个“可数的”有限量,而“绝对无穷大”已经变成“不可数”量。而“可数量”与“不可数量”,与时间的存在性质有关。如果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无穷大量”,由于不可穷尽,那么是“不可数”的,反之则是“可数”的。如果时间是无限的,对于“无穷大量”则是“可数”的,此时的“无穷大量”,统统变为“可数”的有限量。也就是说,“无穷大量”的存在,与时间的“有限”与“无限”相互关联。
        阿基米德说:“时间的概念应该从物理学中剔除“。而爱因斯坦将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时间已经变成一个另类的空间。而在热力学中,熵变方向被定义为“时间之箭”。然而根据最新的物理观念,在电磁空间时间可以反转和停滞。也即人们在宏观三维空间之中,由经验所获得的“时间流逝”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者的幻象”。既然传统之古典时间概念,是一个虚假的幻象,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时间观念?这就要归结到物理学的本质所在。真正的物理学就是基于拓扑的“几何物理学”,在其中已经没有传统时间的古典定义,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弦的震荡”。也即所谓的“时间”和快慢变化,取决于“弦的震荡”频率高低,我们所能够感知的“时间”,不过是物质震荡所产生的一个表象。此时的“时间”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单向匀速流逝的固定物理量,而是已经变成一个“可顺可逆”,“可快可慢”甚至“停滞”的变化物理量。而这一切之变化则与物质存在,所在的空间维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空间维度,具有相对比较下的“不同时间”以及变化性质。


        IP属地:重庆43楼2021-11-03 12:25
        回复
          研究的东西完全可以质疑的,但你得去推导是否存在形式错误。如果没有形式错误,说明其具有逻辑合理性。至于为什么合理,这里面学问就深了,因为已经不局限于数学本身了。而是需要探求数学理论,所凭借的现实物理对象。质疑是需要能力的,没能力强迫教学,是一种霸道行为。自己不去研究,不懂又哭又闹,硬要别人教他,这算个什么事?所谓学习需要自己去努力,如果啥都要人家讲明白,天底下没有这个道理的。既然是研究,就必然存在问题,抛出一些题目的目的,是启发大家进行思考,不是说要人来相信,不相信尽管可以不信,没人强迫让你信,你有见解自我保留即可。至于答疑解惑,那是教学的任务,研究题目没义务给予解答。一句话,不要把研究群当教学群,如果那样就不合群了。如果人类科学乃至数学,就止步于目前的书本,那所有科学家就该歇业了,那还研究个什么呢?尽信书莫如无书,刻舟求剑可也。做人别做巨婴,啥都要人喂食,自己长个脑袋何用?我看目前很多人三观不正哈。天天想吃免费午餐,无异于知识乞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处白嫖洋洋得意,如果这样也能成功,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个人觉得想学基础知识,去教学群混混最好。研究与教学不在同一层面,因为所谓研究就是挑战,已经存在的原有知识,提出问题并且试图解决。如果你以已有固化的知识,来探讨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的证伪,不存在什么不可挑战的东西。如果人类目前已有的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冒犯的金科玉律,那么就是等于掌握了绝对真理,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


          IP属地:重庆44楼2021-11-03 15:37
          回复
            好家伙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21-11-05 14:55
            回复
              算术基本定理正确性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E%97%E6%9C%AF%E5%9F%BA%E6%9C%AC%E5%AE%9A%E7%90%86/10920095?fr=aladdin
              算术基本定理:任何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可以分解成一些素数的乘积;并且在不计次序的情况下,这种分解方式是唯一的。算术基本定理起源很早,但将其提炼、明确表述成一条定理,使其在初等数论中获得基础性的地位,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
              泽风大过——:存在大错
              泽水困——:证明困难
              风泽中孚——:定理信条
              风天小畜——:等级低下
              好像重来没人怀疑或敢怀疑,算术基本定理是否正确?
              这个定理过于完美,直感就不真实
              当年看到这个定理,第一感觉是:怎么可能?
              易经除开看不懂的,其判断从未出错,这是基于四元逻辑的判断。
              易经的四元逻辑,就是从正和反,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关于四元逻辑,我已经多次论述过
              形式逻辑是二元对错逻辑,不是对就是错,而没有对错兼备的中间态
              算术基本定理正确性
              泽风大过——:存在大错
              泽水困——:证明困难
              风泽中孚——:定理信条
              风天小畜——:等级低下
              1,2是说错的一面,3,4是说对但低级,也即高级形式不成立。


              IP属地:重庆46楼2021-11-06 13:23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47楼2021-11-06 13:51
                回复
                  2x= x
                  2=1
                  一种解释:x=0,0不能做除数,违反规则了
                  ~~~~~~~~~~~~~~~~~~~~~~
                  恐怕没这么简单,0不是一个数,也即现实中不存在0的对应物,也即,0不能作为除数,只是一个表象,因为这个规则是由人定义的。人为规定的:0不能作为除数。是为了逻辑自洽,所想出来的办法。
                  (f+g)'=f'+g'.即和的导数等于导数的和。
                  (f-g)'=f'-g'. 即差的导数等于导数的差。
                  据我所知,在物理学里某种范畴,从3到4式的运算,是被加以禁止的。也即数学之微积分中,对和的求导运算,并不具有普遍性
                  虽然数学被称为,最为严格精确的科学,但实际上陷入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科学泥潭。
                  所谓形而上学,通俗的说就是:想当然。或者是:认为是这样,认为是那样。对于相互矛盾的问题,只是不去深入了解分析,仅仅通过有限的知识,使用简单的逻辑,所得到能够自圆其说,却是极大误判的错误结论。
                  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数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的另类哲学,也即现代之形而上学。因为古代的哲学,就被称为“物理学”,二者基本是不加区分的,但其讨论之概念更接近于玄虚。
                  类似:2=1悖论,最基本的结症在于,对数学概念0的定义。0对应哲学上的“空无“,物理上的”不存在“,以及数学上”点“。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那个虚无缥缈,什么都不存在的 ”0“。实际上也是在描述整个宇宙诞生的过程。
                  人类科学属于,0级文明的产物。


                  IP属地:重庆48楼2021-11-07 13:19
                  回复
                    按照算术基本定理,可以推得:n+pj=N,其中:n为正整数(集合),pj为任意素数(集合),N为任意大偶数(集合)。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大偶数,可以表为:一个素数与一个正整数集合之和。也即虽然对于正正整数n之集合,可以包含所有素数集合pi,构成一个:pi+pj=2m。但这个2m远远小于大偶数N,所以由素数对:pi,pj,无法表达N。而想完全表达大偶数N,其中一部分是由非素数奇数qi与pj集合之和构成。所以哥德巴赫猜想之:pi+pj=N不成立,也即只是无论你怎么,具体的例举出再多的验算,得到的仅仅是:pi+pj=2m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是公式:n+pj=N所包含集合的部分之集合。
                    ~~~~~~~~~~~~~~~~~~~~~~~~
                    比较陈氏定理的两种结果(1)和(2):
                    (1)p1+p2=N(实际上是前述的2m)
                    (2)p1+q2×q3=N(前述之N)
                    (1)和(2)可单独不同时成立或部分同时成立。其中:q2×q3之q2,q3为奇数,因为素数p被包含在奇数集合q中,所有也可以表为是两个素数:p2×p3。在集合论中,代数之乘积“×”可映射表为,两个集合的交“∩”。也即:q2×q3对应:q2∩q3,亦有:p2×p3对应:p2∩p3。其结果为一奇数:n=q2×q3——>一奇数:qi,或n=p2×p3——>一素数:pi。完全符合由“算术基本定理”导出的集合公式:n+pj=N及其所包含的:qi+pj=N,以及:pi+pj=2m,并由二者构成一个完全正确的,广义“哥德巴赫猜想”命题。
                    ~~~~~~~~~~~~~~~~~~~~~~~~
                    哥猜长久无法获得证明,就是没找到广义形式公式:n+pj=N,而一直被狭义形式公式:pi+pj=2m的,局限性错误认知所和迷惑。虽然具体验证这个狭义之哥猜公式,总能得到2m的正确结果,但这个由素数对:pi,pj所呈现2m,只是一个以局部2m替代全部N的假象。因为可证明2m只是一个,有限数域的大偶数(由陈氏公式(1)所示),而N则是一个真正的,无穷数域的大偶数(由陈氏公式(2)所示)。因为在集合上:pi+pj=2m被:n+pj=N所包含,所以使用部分公式:pi+pj=2m,无法从逻辑上完成,由哥猜给出的:pi+pj=N的命题证明。
                    ~~~~~~~~~~~~~~~~~~~~~~~~
                    由算术基本定理,所推得的:n+pj=N公式中的n之集合,可以是已经揭示出,n包含偶数、奇数以及素数集合。除开讨论无穷数域的奇偶不确定性外,n所包含的可奇可素集合,可由两个相应或相异集合的逻辑交所确定。如果两个集合为全等集合,那么两个集合的交等于集合自身,其代数映射为一非素奇数:n=q2×q3=Q(q)或:n=p2×p3=Q(p),也即无法将之表为哥猜之:pi+pj中的:pi。如果为两个不同集合的,交之映射代数:q2×q3或:p2×p3,那么就表示这两个集合的交,仅仅是两个不同集合,相同之部分元素的:qi或pi。然而仅仅从逻辑上讲,两个奇数之和等于一个偶数之定义,已经规定了对于任意大之偶数N,为两个奇数集合之并。因为素数被包含在奇数集合之中,并且与非素奇数构成为,一个完整的奇数集合。那么想以奇数集合之部分之素数对:pi,pj,来完整表达任意之大偶数N,在逻辑概念上明显是不成立的。故而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从一提出来开始,就是一个逻辑概念上的伪命题。而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一个任意大偶数N的完全且完整表示,是由逻辑集合包含关系决定的:奇+奇——>奇+素和素+素,两个互补公式所构成。


                    IP属地:重庆57楼2021-11-08 11:12
                    回复


                      IP属地:重庆58楼2021-11-08 12:59
                      回复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所谓1就是素数p1,2也即公式:p1+p2×p3=N中的:p2×p3,也成为“殆素数”,其定义为:"殆素数"就是素数因子(包括相同的与不同的)的个数不超过某一固定常数的正整数。虽然如果将代数形式的:p2×p3,可视为其两个素数集合交的映射,其交:p2×p3可写作:p2∩p3必定为一素数。但作为代数形式运算:p2×p3所得到的结果,并非为一个素数,而是一个奇数(也即表现为素数积的殆素数)。满足由算术基本定理导出的:n集合之包含奇,素兼有的奇数形态。按照对算术基本定理的集合论推导:N=素数积+一个奇数,或者:奇数积+一个素数。也即无论如何变换,也无法将其化简为,可以表示所有N之两个素数之和:pi+pj=N。而类似哥猜的弱命题:pi+pj=2m,是无法将2m变化到N的,其原因在于未加严格定义的“充分大”,于真正无穷数域的N咫尺天涯,至始至终将被一个奇数的存在所阻隔。


                        IP属地:重庆59楼2021-11-08 15:18
                        回复
                          虽然从表面上看,可以从:奇+素和素+素,这两个互补公式之相等,似乎可以由此导出:p1+p2=一个偶数,但是它的数学表达式即为:pi+pj=2m,而不是:p1+p2=N。也即你可以不断罗列出:3+9=5+7等等……具体算例,但却无法将2m变化成N。所以将哥猜之弱形式命题:pi+pj=2m,视为哥猜之强形式命题:p1+p2=N,就是忽视了有限之“充分大”,与真正无限大N之间的天壤之别。这一点从正整数的定义的性质就可看出,偶数与奇数无论多大,都各占正整数的一半,而素数包含于奇数中,其占比在“充分大”之有限数域,素数个数<奇数和偶数,而按照定义两个奇数集合之并等于偶数集合,而两个素数集合之和,必然小于偶数集合。也即无法实现两个素数之和,等于全部偶数的契合配对,由此可知2m必然小于N。而对于无穷数域之真正“充分大”,偶数,奇数以及素数个数完全相等。此时三个不同性质之数集合完全相等,不存在相互包含之集合关系。既然两个奇数之和为一偶数,又有两个素数之和为一偶数,那么对于偶数集合而言,就会因为集合的不包含分立,形成数的代数形式溢出,也即此时不再存在由哥猜命题定义之,两个素数和为一任意大偶数,而只能存在一奇一素之和为一大偶数,并借此保持集合之和的平衡性质。


                          IP属地:重庆61楼2021-11-08 16:19
                          回复
                            pi+pj=2m,与 p1+p2=N 有什么区别?
                            ~~~~~~~~~~~~~~~~~~~~~~~~
                            前者存在但有限,后者无限但不存在。因为在真无穷数域,偶数,奇数,素数集合相等,并且相不包含。对于数m而言虽然定义为无穷大,但实际上推理的结果只是趋于无穷大,也即并不成为真正的,无穷大的康托集合,趋近无穷所略去的无穷小量就是,真假无穷数域的鸿沟所在。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是以一个集合的元素对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而奇数和素数则是,由两个集合对一个偶数集合,就只能形成:奇数q+素数p=N,否则集合元素在数量上无法对应匹配。陈氏定理的两个形式类型:p1+p2=2m属于趋于无穷大的有限大数域,即为素数集合对偶数集合。p1+p2p3=N(相当于:p+q=N)属于达到无穷数域的真无穷大。在数学上“充分大”定义是模糊不清的,趋于无穷大并不等于无穷大,也即无法根本穷尽的“充分大”,就是用有限的数量增长方法去逼近无穷,也即无限趋近并不能真正达到,也即近似等于与等于之差别。因为:p1+p2=N不存在,而只有:p1+p2=2m存在,所有不能以此证明哥猜完全成立。


                            IP属地:重庆63楼2021-11-09 12:07
                            回复

                              未完……


                              IP属地:重庆67楼2021-11-11 12: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