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薇粉丝吧 关注:1,358贴子:79,977
  • 10回复贴,共1

【零碎】六月转机,时至运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西1楼2021-06-17 02:04回复
    暖哥说很多都会随着时间改变。然后她说,慎重。
    每个选择都有关一段人生,当我回头去看暖哥给我说的那句话时,恰逢月光燥热,黑夜沸腾。
    无时无刻不在被一些事蒙蔽双眼,自认为清明的时候,很可能被清明本身蒙蔽双眼。
    唯一平稳进行发展下去的,就是愈发的自私。如果按照普遍结论来算,这总归来说都是自我的一种完善,至少是基于现状的完善。
    我认为人总是在选择着对自己而言最恰当的选项。
    对一些事意气用事处理过,后来因为再不可相见所以做了更多的选择。但释然的情况少,我保留着永远的恨和永远的爱。后者曾令我沉迷不已,自恋于自己的幻影,不停地用记忆与梦境一遍一遍编织描绘动人的故事。
    然后呢。是否会想,如果只是停留在那一刻就好了呢。


    IP属地:山西2楼2021-06-17 04:46
    回复
      六月好!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6-17 09:46
      收起回复
        “十天后你愿去巴勒莫吗?”弗兰茨问。
        “我更喜欢日内瓦。”她回答。正站在画架前仔细审视一幅作品。
        “你一生怎么能不去看看巴勒莫?”弗兰茨轻轻地试探道,
        “我见过巴勒莫了。”她说。
        “见过?”他语气中露出嫉妒。
        “一个朋友曾经从那儿给我台来一张明信片,就贴在卫生间,你没注意?”
        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本世纪初,那里住了一位诗人,老得走不动了,只能让他的抄写员扶着散步。有一天,他的抄写员说:‘先生,看,天上有什么!那是飞过这座城市的第一架飞机。’可这位诗人连眼皮都没有抬,说:‘我对它自有想象!’好了,我对
        巴勒莫也自有想象。它和其它所有的城市一样,有同样的旅馆和汽车,而我的画室总是有新的,不同的种种图像。”


        IP属地:山西4楼2021-06-25 12:25
        回复
          所有的情人都是从一开始就无意识地建立起他们的各种约定,而且互不违反。她刚才盯着他的目光却是约定之外的东西,与平时做爱时的眼光神态毫无共通之处


          IP属地:山西5楼2021-06-25 12:33
          回复
            现在就剩萨宾娜自己了。她还是只穿着内衣,回到镜子前,把礼帽又戴上,久久地看着自己,对自己多年来只是为了追寻那失去了的一瞬间而感到惊讶,


            IP属地:山西6楼2021-06-25 14:03
            回复
              弗兰茨说,“欧洲人意识中的美总带有预先规定的尺度,我们总是有一种审美的目的和一个长远计划。就是这个东西,使西方人花了几十年去修建哥特式大教堂或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广场。纽约的美呢,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它没有目的,不需要人的设计,就象石笋状溶洞。它那些丑陋形式是偶然产生的,没有设计的。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外围环境中,它们突然闪耀出奇异的诗意。”


              IP属地:山西7楼2021-06-27 15:11
              回复
                起风了。 2021/6/27 15:11:48
                看到了这个
                起风了。 2021/6/27 15:11:50
                我小时候喜欢纽约
                起风了。 2021/6/27 15:11:57
                喜欢那种
                起风了。 2021/6/27 15:12:29
                时尚 激情 破碎 浮躁 混乱的繁华
                起风了。 2021/6/27 15:12:39
                到现在就更喜欢欧洲了=__=
                起风了。 2021/6/27 15:12:47
                至少是想象中大众认为的刻板印象的欧洲


                IP属地:山西8楼2021-06-27 15:13
                回复
                  在重新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比起少年时代来说,现在无疑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还是以爱情为明面上的主线,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兹,他们四个人的爱情都有着十足的象征意义,而且他们中的每一段都有政治隐喻,甚至可以与其一一对应。这就很有意思。
                  *
                  萨宾娜厌恶极端主义,她认为极端主义意味着某种边界,而在她的世界里边界是不存在的。她认为极端主义所诞生的激情是掩饰着对死亡的欲望,或者更直白一点,是找死的渴望,这听起来更难听,但萨宾娜喜欢这种不加掩饰的表述方式。
                  从大学开始就小心翼翼把控着自己的定位,努力避免自己碰到某个边界。那世界的边界是否存在,认为这归根到底取悦于自己的认知。拼命努力为了物质,但能够带来更多愉悦的依旧是精神。这样的认知之后,结果还是满意于这种态度,那么如笔下前文主角对自己二哥的对话一般,走下去看看。
                  到现在对未来的恐惧越来越少,也许直接原因是自己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少。我写中世纪的那些贵族成员们都做好了毫不犹豫为家族牺牲自己的准备,而也许现在很多人也做好了毫不犹豫舍弃一些东西的准备。意识到这点,是源于此前一次性爆发出来的对未来恐惧。方知原来如此。
                  知道更多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知晓。
                  *
                  萨宾娜迷恋一种没有目的的美和错误的美,这种美直接与萨宾娜所提出的‘媚俗’相对抗。她说这是美的历史上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崇高的,甚至伟大的。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又是令人沉迷和悲哀的。不过也总是在安慰自己和安慰他人,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没有特例。史书寥寥几笔,横亘了某个人整个人生。个人真的是太轻了啊,太轻了。那又有什么必要去印刻、留下什么呢?
                  *
                  弗兰茨说,“欧洲人意识中的美总带有预先规定的尺度,我们总是有一种审美的目的和一个长远计划。就是这个东西,使西方人花了几十年去修建哥特式大教堂或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广场。纽约的美呢,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它没有目的,不需要人的设计,就象石笋状溶洞。它那些丑陋形式是偶然产生的,没有设计的。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外围环境中,它们突然闪耀出奇异的诗意。”
                  小时候喜欢纽约,喜欢它的时尚与激情,喜欢它的繁华与破碎,喜欢它浮躁的繁华,混乱与灵感。到现在就更喜欢欧洲了,至少是想象中大众认为的刻板印象的欧洲。
                  fafa说:纽约, 看上去就是平平无奇现代风。因为他就是所有现代风的始祖。所谓的现代风,其实就是从他的城市风格而来。你看到的每一个能被称为现代的城市,都含着纽约的魂灵。
                  而纽约在混乱和丑陋中可能闪耀出奇异的诗意,一切对现代城市幻想都可以寄托在纽约上面。这样一想对纽约的兴趣又重新燃起。但那种兴趣,如同萨宾娜所讲的那个故事一样,我对巴勒莫自有想象。
                  和友人零散的谈起一些话题,摇头,叹息,诸多话语,但却言尽于此,也无法再说。毕竟身处其间,闭上双眼去看其他事也是挺好的。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好了,阅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另外就是收拾好心情,好好工作了。一切阻碍工作的都是借口。


                  IP属地:山西9楼2021-06-29 16:54
                  回复
                    去年B站刚推出罗翔的刑法悖论时我就买了,当时都是晚上看,而且是一边嗦螺蛳粉一边看。昨天打开B站准备将它看完,结果不一会儿就想吃螺蛳粉了,这条件反射……fafa说,这是巴普洛斯的螺蛳粉。笑死。
                    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现在完全不同,各有利弊,但是想综合一下后反省现在。相互学习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就好像《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的那句话,明天还未到来,但今天就像一件礼物。
                    昨天看的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能假设的同时又必须假设,而假设的理论来源就是经验主义。今天所看的是勒索的悖论,勒索是被害人之所欲又是被害人之所恨。勒索者是利用第三方力量而达成目标的,他/她是寄生在第三方力量上的寄生虫。然后又说起了现在的一种灰色职业。这种交谈很有趣。
                    最近对于生活最大的感悟就是,果然走极端的生活模式比较容易……哎。还是要加油一些,自律一些的。
                    *
                    前几天重新看了《加勒比海盗》,愈发觉得这真是部很棒的电影。第一次看《加勒比海盗》时才初中,太小了,觉得第一部好看,第二部不好看,第三部好看。如今重新再看,发觉第二部制作明显比第一部精良很多,看起来也非常享受,甚至比第一部更好。回忆初中时候的心境,当时感觉‘不好看’,估计是因为当时的理解能力不够,抓不到很多包袱,再加上第二部的主线并不像第一部那么明显,再加上‘没有结尾’,所以才会萌生不太好看的想法。
                    *
                    弗兰兹将萨宾娜当做一个女神那样膜拜着,这种膜拜情绪在萨宾娜离开他,并且带走了一切痕迹后愈发走向了巅峰。萨宾娜像一个神迹,像一个幻觉。她没有任何生活的沉重,她轻飘飘地在空中俯视着弗兰兹。这种轻飘飘不夹杂着对对方的任何感情,即使有感情那也来源于自己的自恋。弗兰兹厌恶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用死亡威胁他让他和她在一起,她的妻子喜欢做一些媚俗的事情,她妻子替他挑选他周边的一切,服饰,家具,一切。他厌恶这些,但我想他从未试图反抗过,只是安静的厌恶,安静的出轨。当然在这本小说里不能用一些普世的道德观去看待这些问题,但不同角度同样能解读出很多新意来。作者写得虚幻,但同时这里面的一切又无比的真实。托马斯从轻到重,弗兰兹从重到轻,相同的是两人共同奔赴了死亡。
                    萨宾娜会怀念弗兰兹,在某一瞬间,萨宾娜会怀念所有离开的人,这里面没有讲她的悲痛。但是她愿意为托马斯而走进一座墓地,并且同弗兰兹一样感受到了墓地的可怕,那一瞬她被‘重’捆绑了,她感到害怕,她怕棺材上沉重的石块,她害怕重量。
                    想看看萨宾娜的结局。


                    IP属地:山西10楼2021-06-29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