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7贴子:110,974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一)
啰嗦少年
2020-07-21
编者按:
上世纪90年代,叶嘉莹先生检点旧作汇编了一组与杜甫相关的诗词,自云“《杜甫研究·创刊号》出刊在即,杜甫研究会来函邀稿,仓促间无以报命,因录旧日诗词中有关杜甫之作计六题十五首,聊表祝贺之意。” 并于1996年撰述后记一篇。文章因故并未发表,最近才整理收录在《迦陵杂文集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中。今刊发此一组诗词,后将陆续推送全文。
一、《鹧鸪天》一首 1943年作
叶已惊霜别故枝。垂杨老去尚余丝。
一江秋水苹开晚,几片寒云雁过迟。
愁意绪,酒禁持。万方多难我何之。
天高风急宜猿啸,九月文章老杜诗。
二、《归国纪游》绝句十二首(录二) 1977年作
其一
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
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
其二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三、《旅游成都及三峡》绝句九首(录五) 1979年作
其一
一世最耽工部句,今朝真到锦江滨。
两字少城才入耳,便思当日百花春。
其二
早岁爱诗如有癖,老游山水兴偏狂。
平生心愿今朝足,来向成都谒草堂。
其三
想像缘江当日路,只今宾馆是青郊。
欲知杜老经行处,结伴来寻万里桥。
其四
少陵曾与鸬鹚约,一日须来一百回。
若使诗人今尚在,此身愿化鸬鹚来。
其五
舟入夔门思杜老,独吟秋兴对江风。
巫山不改青青色,屹立诗魂万古雄。
四、《自温哥华乘机返国参加将在成都举行之杜甫学会机上口占绝句一首》 1980年春作
平生佳句总相亲,杜老诗篇动鬼神。
作别天涯花万树,归来为看草堂春。
五、《旅游有怀诗圣赋五律五章》 1982年春作
其一
过兖州
垂老归乡国,逢春作远游。
因耽工部句,来觅兖州楼。
平野真无际,白云自古浮。
千年诗兴在,瞻望意迟留。
其二
游曲阜
曾叹儒冠误,当年杜少陵。
致君空有愿,尧舜竟无凭。
毁誉从翻覆,诗书几废兴。
今朝过曲阜,百感自填膺。
其三
登泰山
髫年吟望岳,久仰岱宗高。
策杖攀千级,凌风上九霄。
众山供远目,万壑听松涛。
绝顶怀诗圣,登临未惮劳。
其四
游济南
历下名亭古,佳联世共传。
因兹怀杜老,到此诵诗篇。
海右多名士,人间重后贤。
词中辛李在,灵秀郁山川。
其五
在成都草堂参加杜甫学会第二次年会
锦里经年别,天涯忆念频。
重来心自喜,又见草堂春。
笼竹看弥翠,鹃花开正新。
盍簪溪畔宅,盛会仰诗人。
六、《赴河南巩县参加杜甫学术讨论会因谒杜甫故居口占》五律一首 1984年作
巩洛中州地,诗人故里存。
千年窑洞古,三架土峰尊。
东泗余流水,南瑶有旧村。
山川一何幸,孕此少陵魂。


编辑:闫晓铮
审校:张静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6-07 08:58回复
    叶嘉莹说杜甫诗
    《叶嘉莹说杜甫诗》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杜甫在唐朝诗歌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一千五百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现实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诗史"。作者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作了详细的解读,引领读者走进杜甫的诗人心境。
    基本信息
    书名:叶嘉莹说杜甫诗
    ISBN:9787101058703
    页数:282
    出版社:中华书局;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装: 282页
    开本: 16
    ASIN: B0014848E6
    内容简介
    《叶嘉莹说杜甫诗》分为四讲:第一讲概论,主要是介绍中国旧诗传统重视兴发感动的美学特质,此外在第一讲概论中,作者也曾将中国诗学中对于心与物之关系的看法,与西方诗论中对于心与物之关系的看法,做了一些基本的比较。至于以后三讲,则是以第一讲之概论为基础,对于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三家的一些诗例,所做的实践的评析。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五但吐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著作。
    《叶嘉莹说杜甫诗》目录
    导言
    早期生活及诗作
    房兵曹胡马
    望岳
    在长安求仕时期之生活及诗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官定后戏赠
    安史之乱将起时的一篇名作
    自京赴奉选县咏怀五百字
    身陷长安时的作品
    哀江头
    对雪
    悲陈陶
    脱身至行在后的作品
    喜达行在所
    述怀
    羌村三首
    长安收得利后官拾遗时的作品
    曲江二首
    春宿左省
    晚出左掖
    题省中院壁
    自左拾遗移官华州又离华州经秦州辗转至同谷时期的诗作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居蜀及离蜀后飘泊西南之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岳阳楼
    杜甫的一组名诗
    秋兴八首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06-07 18:44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一)
      (2020-03-01 19:48:46)
      落花微雨
      (一)集大成的天才
      文/叶嘉莹
      我们下面开始讲杜甫的诗。讲杜甫的诗以前,我忽然间想到前两天我的学生施淑告诉我说,一份报纸上刊载了杨振宁先生的一段演讲。我和杨振宁先生很熟,他新婚之后,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我也见到了他新婚的夫人,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子。杨先生虽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很喜欢诗歌,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常常给我背诗,也把他写的诗给我看,还要求我给他写诗。
      施淑跟我说,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年轻人不一定非要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你们应该追求的,是像爱因斯坦那样提出“相对论”,或者是像杜甫那样,成为有伟大创造的天才。要不然,以现实的国家、社会来说,需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你们可以像比尔●盖兹那样,赚一大笔钱。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所举的科学家的例子,像爱因斯坦呀,比尔●盖兹呀,大家容易理解,可是杜甫怎么会跟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了呢?我问施淑,报纸报道杨先生的讲演,有没有刊载杨先生为什么说杜甫是伟大的天才,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施淑说,没有,报纸上没有报道。我没有听到杨先生的演讲,但是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反省。我们现在就要讲杜甫了,杜甫如果像杨先生所说的,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那么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杜甫只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伟大之处只能从他所创作的诗歌中去寻找。杜甫的诗集有几种注解的本子,注解得最详细的是《杜诗详注》,作者是仇兆鳌。《杜诗详注》后面有附录,附录里边收录了唐朝的元稹所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并序》,元稹说出了杜甫为什么伟大,他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微之的本集里,这段话中的“上薄风雅”四个字作“上薄风骚”。用“骚”字是对的,“薄”是一个仄声字,所以“骚”的位置应该用平声字,“上薄风雅”是错误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到,我为什么念中国的古诗、古文的时候,常常要把入声字念出来,这就是我在讲中国诗歌的吟诵与兴发感动的传统中所提到的,声音永远是跟兴发感动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薄”字就是一个入声字。
      盖所谓上薄风骚”,元微之说杜子美的伟大,往上说接近《诗》、《骚》,因为《诗经》和《离骚》是中国最早的、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下该沈、宋”,向下说,杜甫把初唐时候的沈佺期、宋之问的诗中的好处,“该”是说都包括进来。“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杜甫的诗歌的语言,可以媲美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是五言古诗的始祖。“气吞曹、刘”,杜甫的诗歌中的精神、气势可以吞没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中刘桢的作品。“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杜甫的诗歌能够遮盖住颜延之、谢灵运作品中的孤高之气,同时还杂有徐陵、庾信作品中的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甫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而且他有集大成的才华,有集大成的能力。如果你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你没有做出集大成的成就,是你对不起这个时代;如果你有集大成的才能,但是你没有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那么是时代对不起你。杜甫是既生在一个可以集大成的时代,他又有集大成的才能,而且果然完成了集大成的作品,真的是了不起。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来说,杜甫承上启下,真是“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他的作品把古今的体式都搜罗进来了。说起来,真的是很可惜,陶渊明是“千载下,百篇存”(辛弃疾《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他留下来的作品不过一百首而已,而杜甫的作品将近一千篇,可是我们真的是没有时间,对这个伟大的作者作详细的介绍,我只能给大家简单地说一说杜甫的几首有名的诗。
      我在南开大学教学的时候,讲了一些杜甫诗,我问学生们那些诗是什么体裁,可是居然念了博士班的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我要说,这是杜甫的作品之所以妙,之所以了不起的地方。我不知道杨振宁先生把杜甫跟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是不是因为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有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殊的地位
      杜甫曾经写过《曲江三章章五句》。你看这个题目,非常妙,曲江三章者,因为长安城有曲江,杜甫在曲江的江边写了三首诗,每一首诗只有五句。我们中国的诗歌常见的都是双数的句子,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于是古诗,连篇幅很长的《长恨歌》都是双数的句子,可是“曲江三章”每一章只有五句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前三句押韵,第四句不押韵,第五句押韵。杜甫真的是创作的天才,《曲江三章章五句》是他将古今做了结合。《曲江三章章五句》,你要知道这种命题的方法由何而来?我们看一看《诗经》,《关雎》是几章章几句?《桃夭》是几章章几句?是三章章四句。你看,《诗经》中有这种办法,杜甫用《诗经》写作的办法写七言近体的句子,这是杜甫的创造、杜甫的变化,真的是“尽得古今之体势”。杜甫还写过《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每一句都押韵,写当时唐朝喜欢饮酒的八个有名的人物,有的两句写一个人,有的三句写一个人,有的四句写一个人,通篇押一个韵。这些都是杜甫在创作中的变化。我现在只是简单地举了两个题目,来说明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
      现在我还要对“古今”加以解说。杜甫是生在唐朝的,那个时候,诗的格律已经慢慢地成熟起来了,而且经过“五胡乱华”,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的统一,南北的文化结合了,所以说杜甫是生在一个诗歌的形式可以集大成的成熟的时代、生在一个文化上可以集大成的成熟的时代,而杜甫也果然是集大成的天才,他也有集大成的容量。有的人主张近体,就反对古体;有的人赞成古体,就反对近体。这些人的胸怀是狭窄的。杜甫则不然,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之五)。杜甫能够集大成,是因为他有宽广的胸怀,因为“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杜甫是可以集大成的天才,生在可以集大成的时代,有可以集大成的才能和容量,这当然是他的幸运,可是他也遭遇到了不幸,因为当时的唐朝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遭遇了“天宝之乱”,国家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可是,正是因为杜甫生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经历了“天宝之乱”的战乱的痛苦、流离,才成就了他的诗歌。
      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古今之在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很多都是经过挫折、苦难的,连韩退之不是也说过,“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吗?河中流动的水遇到河底的石块才能激起美丽的水波,它落下万丈的深渊,才有了奔流澎湃的瀑布。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忧愁、苦难。正是天宝年间的战乱流离,成就了杜甫这个天才。
      (宋文彬整理)
      (转载本文仅为深大附中学生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6-07 23:12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今天在这里讲杜甫诗,唤起了我很多三四十年前往事的回忆。30多年前我在台湾大学讲过杜甫诗。那时候我讲得很热情,同学的反映也很热烈。许多人对杜甫的诗和他这个人的深厚博大的忠爱之情都很感动。
        可是现在,还不是说只有在香港,也包括在台湾,在大陆,甚至在美国和加拿大,我发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杜甫实在是一个并不容易讲,也并不受欢迎的题目。我用西方的理论,用双重的性别,来讲《花间集》的美女与爱情的小词,大家觉得很新异,很感兴趣,但对杜甫则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很多同学认为杜甫完全是写实,完全是正统,而且他的思想观念完全是属于中国伦理的旧文化旧道德的,太传统太保守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能够引起什么新的感动和新的联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在很多年前出版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的前言中就曾说过,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在他多方面的伟大成就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继承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的一种健全与博大的创造精神。在那篇文章中,我曾经就杜甫在七言律诗的演进中所起的作用讨论了杜诗句法的突破传统和杜诗意象的超越现实。在那篇文章中我还曾说:如果中国的诗歌能从杜甫所开拓出的途径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必当早已有了另一种近于现代意象化的成就,然而自宋以来中国的旧诗却并未于此途径上更有所拓进,这是很可惜的。
        有一位台湾的小说家王文兴教授,他最近给我写了一封信,提出来要和我进行一次关于杜甫诗的座谈。他所选的题目是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为什么选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是白话的。胡适先生写过一本《白话文学史》,当然大家都知道,胡适先生是提倡白话文学的,在那本《白话文学史》里边他也非常赞美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这首诗。而与此同时,胡适先生还批评杜甫的《秋兴》诸诗,说它们是“难懂的诗谜”。而我呢?我这个人观念是比较开放的,我讲的是古典诗,但是我也欣赏白话诗,包括现代诗和朦胧诗,我还给台湾的一位写新诗的诗人周梦蝶先生写过序言。因为我以为,文学作品之美恶,价值之高低,原不在于其浅白或深晦,而在于其所欲表达之内容与其所用以表达之文字是否能配合得完美而适当。诗歌批评是不应该以“白”与“晦”做标准的。一味求“白”的结果固不免意尽于言略无余味,而一味求“晦”亦未免成为一种病态。
        杜甫这个人的在语言上的成就其实是多方面的。他可以用农夫的浅白的语言,他也可以用文人的典雅的语言。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那首诗中,他既然写一个老农夫,就完全用白话来描写那个老农夫的言语和动作,写得很生动。但是我们看他的《秋兴八首》,在那一组诗里,他不但用的是非常典雅的语言,而且在文法上有颠倒错综之处。他可以写出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那样的句子,这我们在讲诗歌吟诵传统的时候已经提到过。那是杜甫在七律语言上的发展和突破。可是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批评杜甫的《秋兴》,说这两句就是不通。因为你想,“啄”是用嘴去啄,香稻没有嘴,怎么可以啄呢?碧梧是树,它又不是一只鸟,怎么可以“栖”呢?应该倒过去,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文法才通。不过你要知道,这样一来文法虽然通了,但意思上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变成了完全的写实。而杜甫本意所要写的,却是香稻之多,多到不但人吃不了,连鹦鹉都吃不了;碧梧之美,不但引得凤凰来栖落,而且凤凰还要终老在这碧绿的梧桐树枝上再也不离开。
        由此可见,这两句本意不是要写鹦鹉和凤凰,而是要写香稻和碧梧——其实也不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而是要写开元天宝年间那太平的“盛世”。由此可知,杜甫在写实中所把握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对现实描写的“真实”。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但我先要声明一点:我现在所说的这个“象喻”,不是我在讲《诗经》的“赋比兴”时所举出来的西方在阐述形象与情意之关系时那八个名词中的symbol(象征)或allegory(寓托)。西方在概念的划分上是非常清楚的。像“十字架”代表基督,红色的枫叶代表加拿大,那是“象征”。而如果把一种理念寄托在某一事物中,如南宋王沂孙的咏物诗中往往寓有故国之思,那是“寓托”。而我现在所用的这个“象喻”,所指的不是西方词语的那个狭义的“symbol”和“allegory”。我所说的是我们中国诗歌里边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很微妙的。古人说心神相遇,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去体会万物,而不是用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官能。是所谓“以神行”,是你的精神在运行。所以我们中国的诗学家在讲到诗的时候有这样的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说,人内心的情意和外在的景物有在心、在物的分别——那我们上次讲赋比兴的时候也曾经说过了,说所谓“兴”是见物起兴,是由外物而引起你内心的感动;“比”是由心及物,是你先有内心的一种情意,然后才用外界的物象来做比喻。所以这“情”与“景”在观念上是可以分别为“在心”和“在物”的。但情景虽然有在心在物之分,可是当你真正写作的时候,是景生情,情生景,情与景相生。“哀乐之触”,是说你的悲哀和你的喜乐之被触动,它是因为什么而感发出来的?“荣悴之迎”,是说草木的繁荣和草木的枯萎凋零,那外物的荣悴是怎样来到你面前的?他说那是“互藏其宅”,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你在诗歌里边写到草木之荣悴的时候,你表面上写的是物,但是里边有你内心的情意;而当你在写你的情意的时候,你也把你的情意寄托在景物之上了。黄宗羲的《景州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诗人的感情,根本就是可以与外物的草木风雨打成一片的,不可能在感情与外物之间做截然的划分。杜甫写诗的一个特色,就是真正把他内心的情意投注进去。他以表现他内心的情意为主,而不是很死板地刻画描写外物。即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而言,“鹦鹉”与“香稻”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平仄”,“凤凰”与“碧梧”这两个词的声调都是“仄平”,颠倒过来完全可以,并没有平仄声调的错误。那么杜甫为什么放着通顺的语言不说,而一定要把它倒过去说?这就涉及王国维所说的那种“造境”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我们普通说造境,即那个景物不是一个现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像出来的景物。就像王国维所写的《蝶恋花》词说:“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他说东海上有一个神山似乎很近,年年都可以看见。有一次我就挂起船帆出海去追寻。可是当我历尽艰辛快到那个岛上的时候,忽然间我就发现它的景色完全变了,变得如此阴暗如此悲惨,不再像我从远方所看到的那么晴朗那么美好了。那海上的神山,当然是造境,王国维说他要挂帆到东海上去寻找神山那也是造境。这就是“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其实不只诗歌,小说也是如此。犹太籍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写一个人变成一只大甲虫,那当然也是造境。哪有一个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这种事情?这是荒诞,是不可能的。可是你看卡夫卡的故事虽然这么荒诞,但他写那个人早晨起来不能翻身的感觉,他写那个人躲在墙角上被他妹妹用一个苹果打中的感觉,这种种事情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这也是“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不过,我们现在所重点要讲的还不是“造境”。像王国维是喜欢写一些哲理之中的想像的境界,像卡夫卡是喜欢写他假想之中对人生的一种体验,所以他们都是喜欢“造境”的人,是“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6-08 06:51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
          但杜甫不是,杜甫是一个喜欢写现实的人,因此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其实乃是杜甫的“大诗人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也就是说,杜诗中所写的现实,其实都不是单纯的现实,其中都包含有他的理想。 人对于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是感知的层次,例如我看到春花开了,我看到秋叶落了,那完全是一种感官的感受。
          第二个是感动的层次,是可以触动你的感情。例如陆游有一首怀念他妻子的诗说:“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独吊遗踪一泫然。”这首诗我们读了会被它感动,但这只是为陆游本人的爱情悲剧而感动,它不能够引起我们更多更远的联想。
          第三个是感发的层次,是在感知、感动之后还能够引发一种联想,引起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我现在讲杜甫的一首诗来说明这第三个层次。
          杜甫写过很多首曲江的诗,其中有《曲江二首》写到曲江江边春天的景色。我们看《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里边写到在花丛中穿飞的蝴蝶,写到在水面上点水的蜻蜓。这不是景色的描写吗?
          杜诗有很多注本,其中有一本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杜诗详注》里边就引了宋人叶梦得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的批评,说这两句虽然描写很细致,但“读之浑然”,“不碍气格超胜”,说倘若“使晚唐人为之,便涉‘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矣”。
          同样是景物的描写,晚唐人的那两句为什么就不好?杜甫的这两句为什么就好?因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不仅仅是感官的感知,它结合有杜甫精神上心灵中很多很多的东西在里边。而这些东西,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杜甫之所以难讲,是因为讲杜甫有很多东西必须从头说起。我当年在台大讲杜甫,那是一年的课,可以写一本杜甫的专书。我从杜甫的家世、杜甫的生平一直说下来,大家就对杜甫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也就对杜甫的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在用这么短的时间来说杜甫,真是从何说起,应该讲的太多了。清人的诗话里就说过,说读杜甫诗“十首以下难入”——你至少要读十首,否则根本不能够读进去。而读李白的诗,是“百首以上易厌”——读得太多了就发现李白的诗怎么老是这个样子啊?所以,你要懂得杜甫诗的好处,没有别的办法,你一定要多读而且要结合他的生平来读。
          杜甫的家世,他自己说从他的远祖杜预以来一直是“奉儒守官”。也就是说他们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一直是为朝廷服务的。他的远祖,晋朝时代的杜预,曾经以功业被封为当阳侯,而且杜预著有《左传集解》,既有事功又有著作。杜甫的曾祖杜依艺、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奉儒守官之人。而杜甫也在诗中写过他自己的志意,他说: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陵在长安附近,那里是杜甫的祖先住过的地方。杜甫在唐玄宗开元23年参加过一次考试,没有考上,因此他自称布衣。他的祖上奉儒守官,可是他却没有朝廷的功名,是个布衣的一介平民,所以说“老大意转拙”。——古代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在概念上已经不同了。现在的知识分子可以学文也可以学理,还可以学工,学电脑,学种种不同的专业,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职业可供选择。可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做什么的?孔子说,“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古代的士人读了书只有参加科考出仕做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所以从小就只有这样的志向。但杜甫说,“许身一何愚”。什么是“许身”?韦庄写过一首小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这是说一个女子出去游春,看到游春路上的许多年轻人,她说,这些年轻人中有哪一个是真正风流多才的?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我愿意许身嫁给他,一生一世就永远跟随他了。在古代,一个女子如果不结婚就等于没有完成她自己,女子是一定要许身的。许身者,就是“将身嫁与一生休”,把一生一世都交托给一个男子。而杜甫也要“许身”,他许身许给谁了?是“窃比稷与契”。窃是私下,杜甫说我私心自比的是要做稷和契。“稷”是后稷,后稷在舜的时候教人民稼穑,使得天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契”也是舜的大臣,是掌管民治的,他使天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
          杜甫在另外一首诗里还说过,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要使我的国君能够成为尧舜那样贤圣的国君;我要使现在这种败坏的世风转变,恢复当初的淳良和美好。可是,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上。到他40岁的时候,他就非常焦虑。因为《论语》上说过:“后生可畏。”又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是前途无限的,可是如果你已经活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点点成就,那就难以有成了。所以,杜甫在他40岁那一年过年的除夕夜就写了两句诗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这杜甫诗真是写得好!人应该三十而立啊,到四十岁就应该有所完成了。杜甫说我“四十明朝过”,就算我再有飞腾的才华,再有飞腾的理想,也是暮景西斜了。杜甫到40岁连一个进士还没有考上,他的致君尧舜的、窃比稷契的那一份理想,怎么样才能够实现?怎么样才能够完成? 所以杜甫就怎么样?
          说到这里我先说说孔子,因为杜甫是儒家的嘛!我们上一次讲诗歌吟诵,说是在中国古代周朝的时候,列国之间在聘问和朝会时都是要吟诗的。我吟一首诗,你吟一首诗,都是以诗歌相问答。孔子的学生跟孔子谈话有的时候也非常妙,虽然不吟诗,但都是用的比喻,用得非常好,也有一种诗的韵味。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就去问孔子了,说:“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如果有一块美玉在这里,你是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面藏起来呢?还是等到一个好价钱就把它卖出去?这子贡他要问孔子什么?他要问的其实是:老师你要不要出去做官啊?如果有人找你出去做官你做不做呢?你想,这些话都不好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就用这种诗的语言。孔子这个老师也很妙,他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就是说:要卖掉啊!要卖掉啊!我就是等人出个好价钱去卖掉的嘛!那么,怎么去卖呢?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出名,不是就要包装自己吗?也就是台湾所说的,先打出一个知名度来。杜甫当然也有杜甫的办法。在天宝十载的时候,唐玄宗举行了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南郊的三次典礼。杜甫就上了《三大礼赋》,其目的当然是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我们知道,“赋”这个题材是最适于歌功颂德的。杜甫在那三篇赋中对国家歌功颂德一番,皇帝一看当然高兴,于是就让杜甫去“待制集贤院”,并且“命宰相试文章”。这件事,杜甫始终记在心上。后来杜甫一生漂泊流离,老死在路途之中,当他老年流落贫困的时候,还曾经有几句诗写到当年的际遇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莫相疑行》)他说那时候皇帝亲自给我杜甫一次特别的考试,在中书堂有那么多集贤院的学士都包围在我的周围看我写文章。想当年我的文章辞采是曾经感动了天子的,可是今天我却不能为世所用,而且饥寒交迫。——杜甫的一生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像他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到成都的时候,曾经在冬天的冰雪寒风中到山上去挖黄独的根来充饥:
          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同谷七歌》)
          满山大雪,穿着连小腿都盖不上的破旧百结的短衣,在山上挖了一天什么食物都没挖到,拿着长鑱回到家里,对妻子无话可说,只能静静地听孩子们饥饿的呻吟声。杜甫是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他的一生都记录在他的诗里,要了解杜诗只读一两首远远不够。我现在只能对杜甫做简单的介绍,大家回去还是要多看杜甫的诗。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1-06-08 09:16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1】
            我曾说过,作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外界的景物情事使你感动了所以才要写诗。外界景物当然时时不同,而人的内心就更是不同了。杜甫的感动就是杜甫的感动,杜甫所写的诗就是杜甫的诗,和其他人的感动、其他人所写的诗自然不同。你看杜甫,他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一心想要窃比稷契。他献了好几篇赋,后来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就发生了天宝的变乱。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长安城就沦陷了。杜甫想要到灵武去追随当时在灵武即位的玄宗的儿子肃宗,半路上被安史叛军捉住,把他押回到长安。后来他冒险逃出长安投奔到肃宗所在的凤翔,途中真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那情景和心情,他自己在《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中说,“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在《述怀》诗中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在当时一定也感动了肃宗,于是就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杜甫原先做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只是管理朝廷卫队兵器仪仗的一个卑微的小官。而“左拾遗”是谏官,“拾遗”的意思就是:朝廷有了过失,有了忽略的地方,有了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你要把那些缺失都拾起来,以便朝廷弥补。也就是说,谏官的职责就在于给皇帝提意见,指出他的疏漏。而在那国家多事之秋和刚刚收复长安之际,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朝廷存在着多少严重的问题和多少需要提起注意的事情!那么,杜甫现在做了谏官,他就想要尽他的责任。杜甫有很多首诗记载了他回到长安任左拾遗这一段时间的情形,有一首诗的题目是《晚出左掖》。“左掖”就是“左省”,即“门下省”。唐朝的中央政务机构分“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左拾遗属门下省。杜甫说他每天下班很晚,是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谏草”就是谏疏的草稿。写完了谏疏之后关起门来把草稿烧掉,不让别人知道,这是表示我指出你的错误是希望你能改正,而不是要宣扬你的错误。这个与发表不切实际的议论以哗众取宠是完全不同的。每天人家都下班了他不下班,人家都走了他还写谏疏,写好以后把草稿烧掉,等到他骑着马下班回家时已经是“欲鸡栖”,都到了鸡上窝的时候了,就是说天都黑了。而且他不但晚上干到这么晚,有的时候还在办公房值夜班。他在一首题为《春宿左省》的诗中说:“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金钥”是开大门的钥匙,“玉珂”是马上的饰物。他值夜的时候总是不能安心睡觉,总是不断地听一听大门有没有开门的声音,听一听外面有没有朝官上朝的车马声。为什么如此?就因为明天早晨他又要给皇帝递一封谏疏。“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他只盼着天亮上朝赶快把谏疏递上去。所以这一夜都睡不安稳,一遍又一遍地问那些值班管铜壶滴漏的人:“现在是什么时辰了?是不是要开宫门了?是不是该上朝了?”
            我讲了这么多杜甫的经历,其实都是为了回来再讲刚才说到的《曲江二首》中的那一首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他一直想致君尧舜,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做谏官的机会,就天天给皇帝上奏疏上忠告。可是哪个皇帝愿意天天听人家指责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更何况朝廷中充满了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矛盾斗争。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王朝就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落,这是难以挽回的。杜甫本以为在朝廷中有了一个位置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样,那种失望可想而知。所以他才一个人跑到曲江边上去喝酒,才对曲江的春色有感于心而写了《曲江二首》。
            杜甫的诗之所以好,不是你空空的一看就说他好,是要你真的了解他才能够体会他的好。“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你注意这些词的结合。一般人是在闲暇的时候或者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才饮酒,而杜甫他是“朝回”,刚刚下了朝就去饮酒。要喝酒但是又没钱买酒,就把冬天穿的厚衣服都典当出去,而且是“日日”如此,每一天下了朝都要来到曲江江边喝到尽醉方休。这“朝回”跟“尽醉”是很强烈的对比。以杜甫那“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以杜甫那“许身”的执着,如果他不是非常失望,如果他不是无可奈何,他为什么要天天这样做?“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说,后来连衣服都没得当了就只好赊帐,“寻常”是很短的距离,走上几步就会遇到债主,说明曲江边上的酒铺子都被他赊遍了。
            人生苦短,我杜甫“四十明朝过”,已经是“飞腾暮景斜”了,还能够有多少年去完成我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很多人只是欣赏它对仗的工整和叠字的自然,但这两句的好处实在不仅仅在于它的技巧和形式,那里边有杜甫在失意的悲哀中对春天的无限爱惜,有他自己的不快乐与不和谐的情绪对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的生命的反应。
            杜甫对春天生命的感动是非常强烈的,现在他其实还不算老,可是直到后来在他晚年经受了更多挫折之后,他还曾写诗说,“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他之所以怕看见春天,正因为他对春天有那么敏锐的感觉,对春天爱得那么强烈,他怕他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命和春天共同度过了。所以现在他说,你看那在花中飞舞的蝴蝶和点水的蜻蜓,好像是知道我的悲哀而特意用它们美好的姿态来安慰我。但是我还可以和它们共处多久?所以他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我就希望传一个话给那春天的风光,请它不要急于离开我。但春天的风光能够永远留下吗?他说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请再陪伴我一会儿吧,不要这么快就抛弃我而去,是“暂时相赏莫相违”。这里边,有杜甫多少深厚的感情还不说,还有他多少不肯放弃的志意!在他写了这些诗之后不久,在乾元元年的五六月间,他和房琯、严武等就先后被贬出长安了。
            刚才我说过,人对于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感知的层次,第二个是感动的层次,第三个是感发的层次。感发,就是让你感动之后内心之中有一种兴起和发扬。所谓诗的感发其实就是人心之动,是诗让你的心活起来。这时候你所感受的就不只是这首诗本身所写的那一点点感情内容的感动,而是让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所珍惜,对你的精神有所提升。有的人所描写的景物就只是他的一种感知,这与杜甫是完全不同的。我刚才也说过,《杜诗详注》里在讲“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时引了两句晚唐人的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来做对比。这两句是说,一条白鱼从水面跳出来,就好象在白色的绸子上抛起一条白玉的尺;一只黄莺鸟在柳条间飞来飞去,就好像一条黄金的梭子在丝线之中编织。这个是什么?这只是感知,只是你一个摄像的镜头,没有人,没有心灵,没有精神,没有感情的活动在里边。纵然你写得再美,它是没有生命的。而杜甫的诗,那里边实在是有生命的。
            那天郑教授来访谈,问我在这么多古代的诗人里边你喜欢哪一个诗人呢?我是教诗的,从汉魏到唐宋,这么多诗人的作品我都教过,但我这个人比较开放,我认为他们各有各的好处嘛!我们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所以“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但是在“形诸舞咏”的时候每个人的性情禀赋并不一样,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就算跟你最亲近的、最关怀你的父亲和兄长,都改变不了你天生来所禀赋的气质。
            我们现在举个例子,比如说写山吧,大自然中的山是大家都看到过的,很多人都写过山。杜甫也有一首写山的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中国有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即东岳的泰山,西岳的华山,南岳的衡山,北岳的恒山和中岳的嵩山。这里是写东岳的泰山。“宗”是宗主,就是领袖。为什么称泰山为“岱宗”?因为它在五岳中最有名。而泰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孔子称赞过它。《孟子》的《尽心篇》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06-08 09:22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2】
              杜甫生在河南,以前未见过泰山,但他从小就读《论语》、《孟子》,早就听说过泰山。“岱宗夫如何”的“夫”是一个语助词,表现一种说话的口气。“夫如何”,泰山还没有出现,作者那种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他说我一直在想像泰山是什么样子,今天真的来到泰山脚下了。它果然了不起,那一大片青苍的山脉绵延在齐鲁之间,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是“齐鲁青未了”。这开头两句,写出了未见到泰山之前的向往和既见到泰山之后的惊喜。为什么天地之间竟有这么美丽这么雄伟的泰山呢?“造化”,就是那创造天地宇宙的神灵;“钟”是凝聚,就是都放在一个地方了。他说这造化真是情有独钟,把天地间最美的灵秀之气都给了泰山了,是“造化钟神秀”。但这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下边他还要具体地描写泰山之高大,说它是“阴阳隔昏晓”。阴是背对太阳的,阳是面向太阳的。如果这山不那么高也不那么大,太阳一下子就都照到了。可是泰山如此高大如此广远,太阳如果在这边的话,那边就是背光,就是阴;这边是向光,就是阳。这边天已经亮了,那边天还黑着呢。“”,是说泰山的高峰简直能够分隔出大自然的阴阳昏晓。“荡胸生层云”是写登山。登到山上我就发现天上的白云已经一阵一阵地飘荡到我的胸前。“决眦入归鸟”是写望远。站在泰山上视野是那么广阔,那鸟儿哪怕是飞到了天的尽头你都能看得到。“”,是眼角;“决眦”就是睁大你的眼睛,好像把眼角都要裂开。这两句是对仗的,而且里边也有一种很灵活的句法的颠倒:是先有了“层云”,然后才飘荡到我的胸前;是为了看见那么远的“归鸟”,才拼命睁大眼睛。然而他先说“荡胸”和“决眦”,然后才说“生层云”和“入归鸟”。这也是律诗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错综凝练的句法。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是将然之辞,他说等一下我一定要爬到泰山的最高峰,那个时候我向下一看,所有的众山就都匍匐在我的脚下了。这结尾两句,当然是受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影响。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并不是他最好的诗,可是你看他的那种气概,那种向上的精神,都蕴涵在里边了。——这就是杜甫所写的山。
              我们再看王维所写的山。王维有一首《终南山》,其中也有对山的描写: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太乙”,是终南山。王维说终南山这么高,都快接近上天的所在了;终南山这么广远,连绵不断一直到海角。
              他说我在登山的时候回头一看,白云已经遮住了我走过的路。前边远远的地方有一片青色的烟霭,可是我走到近前的时候,那青霭却不见了。我们知道,王维是个画家,他是用画家的眼睛去看山的。王维还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诗中描写山中雨后的景色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里下了一夜大雨,第二天早晨一看,许多积水从树杪高处流下来,好像一层层的泉水一样。你看王维所写的,都是画家眼中的形象,他不像杜甫那么激动,他的好处是能够把山水写出一种“神致”来。
              杜甫则不同,杜甫写的是一种精神和气概。而且,杜甫从这种精神气概里边所表现的,是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意和理想。这两个人写诗的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大家可以初步了解什么是我所说的“象喻”。它不是西方所说的狭义的“象征”或“寓托”,它是有中国特色的,是把你的精神、感情、志意都结合在里边的一种写作的方法。刚才我说过,从我们对外物认识的层次来说,有感知、感动和感发这三个层次。那么,从我们所写的内容来说呢,也有三个层次,那就是感觉、感情和志意这三个层次。像王维所写的山,那是用画家的眼睛写他的感觉。像杜甫所写的山,那是把他的志意都写在里边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还可以再举一个李商隐。李商隐又不同,他写的是他自己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李商隐有一首《西溪》诗说: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
              “西溪”,是四川的一条水名。他说西溪水你每一天都这样潺湲地呜咽着流过去,你为什么要如此?这真是李商隐!他的《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人家五弦和七弦的琴、十三弦的筝、四弦的琵琶,弹出来音乐不是也很好吗?你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那同样是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接下来他说“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我的悲哀还不是因为西溪两岸春天的花草都凋零了,而是因为那西下的夕阳已再也无可挽回。李商隐所悲哀的,是人世间那种无法挽回的消逝,这是他常写的感情。李商隐还有一首《昨夜》说: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鶗鴂”,是杜鹃鸟。杜鹃鸟一叫春天就过去了,百花都零落了。李商隐说我知道春天要过去,百花要零落,我知道人世间这种无常是无可避免的。我所惋惜的是,为什么蜡烛还在燃烧的时候就被尘土遮蔽了?花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如果在它开放的短暂时间内风和日丽,那也算对得起它。可是为什么它那么短暂的生命还要遭受风吹雨打不被人认知不被人了解?他说,昨天晚上我站在西池凄凉的池水边,到处都是寒秋的凉露,那时候是“桂花吹断月中香”。大家都说月亮里边有桂树,桂树上的桂花是有香气的,可是在昨天那个寒冷的晚上,连月中桂花的香气都消逝了。“吹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毁了,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这是感情,是李商隐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感情。
              王维的诗写得很好,李商隐的诗写得也很好。然而,王维的诗很难说它有什么象喻性;李商隐的诗虽然有象喻性,但他所象喻的是个人的感情。而且,如果我们把“象喻”这个词的定义定得再狭隘一点的话,也就是说,不是只要一个物象能够表现一种感情就是象喻,而是你一定要在这个物象之中还表现了一种理念,那个才是象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按照西方对“象征”(symbol)和“寓托”(allegory)的解释,那里边是应该有一种理念性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在“象喻”中寻求“理念”的因素,则李商隐所写的只是形象化的一种感情,他没有一个理念;而杜甫的诗常常是有一个理念在里边的,这个理念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诗歌内容的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的“志意”。而且,杜甫的理念还跟南宋词人所写的那种赋化之词中的“寄托”不一样。南宋词人的“寄托”,是一种有心的寓托,是运用了人工思想安排的寓托。
              可是在杜甫诗中,他的物象之中所表现的理念是自然的感发,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是“有诸中然后形于外”的。好,下面我们就讲杜甫的几首诗来做一个证实。
              第一首我们讲杜甫的五言律诗《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是一个姓房的军官,他常常到西域去打仗,而西域是出产良马的,所以他就带回一匹好马来。房兵曹确有其人,房兵曹的胡马确有其马,这都是写实。“胡马大宛名”的“大宛”是一个西域国家,这个国家出产的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宛马。《杜诗详注》在这首诗的后边引了张綖的一句话。张綖是明朝的一个给杜诗做过注解的人,他说:“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因为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八句共四十个字,他说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杜甫把这匹马的出身、形象、才能、品德都写出来了。你看,这“胡马大宛名”就是“其种”,“锋棱瘦骨成”就是“其相”。我今年曾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去看古画的展览,看到唐朝韩干画的马。唐朝人是喜欢胖的,画美人是胖美人,画马也都是很肥的马。但杜甫喜欢瘦马,所以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批评韩干说:“韩干画马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韩干画的马都那么胖胖的没有骨头,所以也就没有精神。杜甫说,他怎么就忍心让那些骅骝名马在他的笔下如此垂头丧气?杜甫喜欢的是房兵曹胡马这种瘦马,它的肩胛啊,腿腕啊,都露出骨架来,所以是“锋棱瘦骨成”。什么叫“竹批双耳峻”呢?如果我们把一个竹筒斜着批开,那样子就像马的耳朵立起来。竹子是挺拔的,“”是像山峰一样直立,这写得很有神气。“风入四蹄轻”,马跑起来的时候如此之轻快,就像是四个马蹄都踏着风一样一下子就飞过去了。人家常说拿破仑的字典里边没有“难”字,而房兵曹的这匹胡马则是“所向无空阔”。在它的眼中没有遥远,什么地方都是一下子就能跑到。因此,这才是一匹“真堪托死生”的良马。谁要是有一匹这样的马,就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都托付给它!所以他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骁腾”,是骏马在奔腾的样子。有了这么一匹好马,就是千里万里之远,都可以任意纵横驰骋了。你看,这几句就是张綖所说的“其才”、“其德”了。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1-06-08 20:16
              收起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4】
                那么杜甫和他有什么不同呢?好,我们现在就看杜甫这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尧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高标”,是一个地方的很高的一个标识,你老远就看见它了。像世贸大楼本来在纽约是一个标识,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了。杜甫说,这慈恩寺塔高得一直插到天上去,而在这高塔之上,永远在刮着猛烈的大风,没有一个时辰是停止的。这个开头就跟别人不一样。像岑参的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空”就只是写塔的高,而杜甫的“烈风无时休”有一种不平静的感觉。因此才引出下边的“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我不是那种对尘世漠不关心的怀有出世襟怀的高士,所以我登到这高塔上,感觉那大风的强烈,就引起了我心中很多的忧虑。“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的“象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宗教常常是以形象来吸引和感动人的,像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十字架、圣像,像佛教的佛像和壁画,所以他称象教。塔是佛教的塔,杜甫说我现在看到这个塔才知道佛教的力量,它竟可以一直插入上天,直通冥冥之中的那些不可知的东西——也就是说通向天地鬼神等超乎现实的事物。“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龙蛇窟”是指这个塔的里面,因为在塔里面一层层向上爬,总是要盘旋地像龙蛇似地旋转。“枝撑”,指塔的下边几层那些交错支撑的柱子,他说我向上爬了好久才爬过没有窗子的黑暗的底层,可以从塔的窗子里面探出头来看一看。看见了什么?看见“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北斗七星就在窗外,好像都听见天上的银河流动的声音了。——这也是写塔的高。“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羲和”是给太阳赶车的神,他用鞭子赶着太阳的车走得那么快,马上就要到日暮了。“少昊”是秋天的神,现在他已经在行使行他秋天的节令。这是说什么?“羲和鞭白日”是太阳的下沉,“少昊行清秋”是一年的将尽,这都是从他的“登兹翻百忧”引出来的。那么他忧的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已近日暮?是什么东西已到了秋天?这他都没有说。他说他看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这本来也是登塔下望的写实。秦地多山,你在平地上看都是整体的大山,可是你在高塔上面向下看,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许多山头,所以是“秦山忽破碎”。“泾渭”是泾水和渭水,这两条水清浊分明。可是你登在高塔上看,这清水和浊水就分不出来了。在玄宗天宝的时代,战乱已经快要起来了。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危险,都还沉醉于盛世游乐的时候,杜甫以他诗人的敏感已经预见到了乱离之将至。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任用李林甫,朝廷里边连善恶贤愚都不能够分辨了,而朝廷外边的战乱也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这“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写的都是现实景物,但现实景物里面已经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政局。“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仍是从塔上下望。他说我低头看一看,整个大地一片烟雾茫茫,什么地方是长安城的所在已经分辨不出来了。这很像《长恨歌》上所说的,“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于是下面他说,“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虞舜”,指的是唐太宗。舜是受了尧的禅让,而唐太宗是受了他父亲李渊的禅让,所以以“虞舜”喻之。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之一。然而“苍梧”是舜所葬的地方,在这里是暗指唐太宗的昭陵。其实,这也是写登塔远望所见。他说在高塔上遥望昭陵的方向,只能看见一片一片的惨淡的白云。但这景物的描写令人联想到:唐太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美好的往事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用了周穆王在西王母的瑶池饮宴的典故,而他所要反映的,其实是玄宗的求神仙和宠爱杨贵妃。“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是说,高飞的黄鹄都飞走了,它们哀鸣着飞到那里去?这也是塔上所见,可是要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不接受高飞远举的黄鹄鸟,现在的世界接受的是什么?是“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你看一看眼下一般的这些个人,他们就像追随太阳的鸿雁,哪里温暖就到哪里去,哪里有粮食就到哪里去。所有的人都是短视的,都是追求现实功利的,哪一个人有黄鹄那样高远的追求?“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大家都只谋求自家的温饱,可是我们的国家怎么办呢?我们的理想怎么办呢?这就是杜甫的诗跟一般人的诗之不同。他的志意和他的理念都融入了他所写的景物之中,所以虽然是写实,但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象喻性。
                前边讲的几首都是杜甫比较早期的作品,下面还有一点儿时间,我们要讲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中的前两首,这是杜甫晚年到夔州以后的作品。杜甫到夔州以后所写的格律诗有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横放杰出完全打破了格律的作品;一种是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前者可以《白帝城最高楼》为代表,后者则以《秋兴八首》为代表。这两种作品的风格虽然看起来迥然相异,实际上都是杜甫晚年对格律之运用已经达到完全从心所欲之地步的表现。
                《白帝城最高楼》是一首拗体的七律。我们知道,格律诗萌芽于齐梁,成熟于唐代。其中七言律诗直到杜甫才能算真正成熟。而早期的七言律诗如庾信的《鸟夜啼》等作品,其音律往往有拗折的地方。“拗”,就是声音不顺口。格律诗对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这些要求就是“拗”。所以,声律的拗折本来是格律诗的一种不成熟的现象。但杜甫去蜀入夔之后,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夐【xiòng】然有独往之致,形成了一种横放杰出于格律之外的所谓“拗律”。他【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写的是登白帝城楼远望: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在瞿塘峡口,依山而建,下临大江,地势极为险要。杜甫在夔州写过好几首登白帝城楼的诗,这是其中一首。在这首诗中,“径仄旌旆”、“独立缥缈”、“扶桑西枝”、“弱水东影”及“对断石”、“随长流”等皆平仄不谐调。而像“独立缥缈之飞楼”、“杖藜叹世者谁子”这样的句子,用的都是散文句法;“龙虎卧”、“鼋鼍游”则以极为险怪的词语来描写在城楼上下瞰长江所见的真实景物。但这首诗历来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因为,杜甫晚年已经经历了人世间那么多的挫折痛苦,他个人的理想不能够实现,而国家仍处在战乱之中前途未卜,他是把他胸中那些与世多忤的郁闷之情和诗歌拗折的声调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了。那拗折的声调正好配合了他的感情。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拗律虽然表面上跳出了声律之外,却实在是深入于声律的三昧之中。后来像韩愈有意学杜诗的奇险,江西诗派有意学杜诗的拗折,未免流于形式技巧的追求,而在感情和志意的投入方面有所缺欠,因而也就不能像杜甫那样在写实之中给读者以那么多的感发。 至于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则除了《诸将》、《咏怀古迹》等之外,尤其以《秋兴八首》的成绩最值得注意。
                这八首诗,无论从内容来说还是从技巧来说,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纯的艺术境界。
                从内容上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杜甫55岁来到夔州,那是在他死前的4年。他已经阅尽了世间一切的盛衰和人间一切的艰苦,而那种种的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涵融酝酿。在这些诗中,他所表现的已不再是从前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呼号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暴露,而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后的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意。这种情意,已不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拘限了。如果我们把拘于一事一物的感情称之为“现实的感情”的话,则这种经过综合酝酿后的感情可以称之为“意象化之感情”。
                从技巧上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一个是句法的突破传统,一个是意象的超越现实。关于句法的突破传统,我在前边已经举过“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做过说明,那是《秋兴八首》中第八首的颔联。至于意象的超越现实,则如第七首颔联的“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长安昆明池确实有织女与鲸鱼的石雕,这是写实。但那不是“鱼跃练川抛玉尺”那种拘狭的写实,而且也不仅仅包含有作者对长安景物的怀念。因为织女机丝之“虚”,令人联想到在兵火摧残中民生的凋敝;石鲸鳞甲之“动”,令人联想到在遍地叛乱中时局的动荡。他什么也没有说,但在那秋月下凄凉不安的景色中,隐含有无限的伤时念乱的感慨,因此那织女和鲸鱼的石刻也就不再是昆明池现实的景物,而化为一种感情的意象了。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1-06-08 22:29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5】
                  《秋兴八首》是一组诗。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在成都住过几年,离开成都后准备乘舟东下回到中原,途中在夔州住了一年多,这一组诗就是在夔州度过第二个秋天时有感而作。杜甫从夔州秋日的景物兴起感发,引起了对长安的思念,这八首诗首尾相连,记载了他越来越强烈的感发的线索,所以它们是一个整体,每首诗的前后次序是不可以颠倒的。但我们现在时间有限,只能讲他的前两首。
                  下面我们看《秋兴八首》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它不像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完全是寒冷的色调,倒有点儿像冯延巳的“和泪试严妆”,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这就像拍电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他说那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我在七十年代末回国讲学的时候曾经从西安经秦岭到成都,然后到重庆,从重庆坐船经三峡东下,走的就是杜甫曾经走过的路。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那真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三峡的船上,向前看是滔滔的江水无尽头,向后看也是滔滔的江水无尽头,满江汹涌的波浪好像一直打到天边,所以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说:
                  接天初睹大江流,何幸余年有壮游。
                  此去为贪三峡美,不辞终日立船头。
                  整天站在船头,当然是要看三峡的景色,可是船过巫山巫峡时,两岸山上都是阴云笼罩,看不清楚。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里经常就是这个样子,很难得遇到晴天。所以我想,杜甫当年看到的一定也是这样一种天气的景色。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离开长安之后的这些年里,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藩镇的势力有增无减,大小战乱接连不断。长安城曾被吐蕃攻陷,皇帝曾又一次逃亡。就连蜀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的叛乱。天地间到处都是一片动荡的、不安定的景象。而且杜甫本身也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自己的命运也是和时代的灾难结合在一起的。王嗣奭《杜臆》评论这几句说:“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 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但是我不同意王嗣奭“便影时事”的说法。因为“影”是影射,影射就像猜谜,是一种有心的安排。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那种对时世的关怀并不是有心安排的,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有的人学杜诗,也写些家国的感慨,却总是离不开造作,而杜甫的感慨是自然的。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兴》,是由秋天的景色所引出来的兴发感动。那么他写完了这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那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什么是“两开”?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安史叛军根据地河北一带的时候曾写诗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在年已垂老时决定离开蜀中,经三峡乘船东下到湖南湖北一带,然后回故乡洛阳,然后再转去长安。他是在大历元年春天到的夔州,而在大历三年正月离开夔州出峡。现在应该是大历二年的秋天。“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去年此时他漂泊在他乡,今年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这只是暂时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可是他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在杜甫的诗中,常常都是有脉络连通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夔州的白帝城是一个山城。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令人想起清朝诗人黄仲则的两句诗,“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下面我们看《秋兴八首》的第二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的结构非常严密,八首诗中有作者一个感发的线索贯穿其中。而如果仅就前三首而言,则其中还有一个时间进行的线索。
                  第一首诗是作者白天站在城楼上观望巫山巫峡的景色而引起故乡之思,一直望到傍晚黄昏一片捣衣声响起的时候。所以结尾一句是“白帝城高急暮砧”。
                  于是第二首诗的开头就从日暮说起,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夔府是个孤城,因为它四面没有其他城市。一个漂泊的旅人独自站在一个高山的孤城上,从白天望到日暮,从日暮望到天空星星出现,那种孤独飘零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北斗”是北斗七星,其中前四星是斗魁,后四星是斗柄,斗柄的位置随着天空星斗的运行随时都在变化,而斗魁的前两个星星却永远都指着北极。杜甫远在夔州望不见长安,可是他说,我的心灵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我日思夜想的长安。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这句,对我而言有更深切的感受。我从1948年离开了大陆,一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回来探亲。在这之前,我在台湾在北美都讲过杜诗,每当讲到“每依北斗望京华”我都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这辈子是否还能回到我的老家北京。所以第一次回来旅游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在唐代诗人里边,我比较偏爱的也许是李商隐,但在海外能够引起我国家和民族感情的是杜甫说到这里我们返回去看他感发的线索:
                  第一首中,前四句虽然含有象喻性但都是写景,直到第五句“丛菊两开他日泪”才点出对故国的思念;
                  第二首在开头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就开始写对故国的思念。
                  【本篇未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1-06-12 23:13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诗
                    【续6】
                    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故国之思是一发而不可遏止,一首比一首急切;他的感发也是一首比一首强烈。 “听猿实下三声泪”用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典故。《水经注》在江水的巫峡部分引了一首民歌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交通不便,山上非常荒凉,旅客乘船过三峡,一路上听到的都是两岸山上的猿鸣声,那声音就像人的啼哭,感觉非常之凄凉。
                    唐人诗如李白的《长干行》中也说过,“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那是写船经滟滪堆的,滟滪堆也是三峡著名的险滩。而杜甫这一句写得好还在于那个“实下”,他说那三峡猿声之哀过去都是我听说的或在书上看到的,现在我真的到了三峡,真的听到了猿声,而且猿鸣三声之后我也真的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这里边,写出了一种亲身经历之后的真切的感觉。“奉使虚随八月槎”连用了张骞奉使和八月浮槎的典故。《史记》和《汉书》上都记载有西汉张骞奉使西域以穷河源的事迹。张华《博物志》则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住在海边,每年八月都看到一只浮槎漂来,从来不失期。这个人很好奇,有一次他就上了浮槎随之而去,结果就进入银河,见到了牛郎和织女。后来有的书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说乘槎入银河的就是张骞,他还得到了织女所赠的支机石。
                    杜甫在成都曾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严武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是朝廷派出的地方军政长官,可称“奉使”;节度使任满后要按期还朝,可比那“八月槎”的来去不失期。严武早晚要回到长安,杜甫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跟随严武回到长安。可是他怎么能够想到,严武死了,自己回长安的愿望也落空了。现在的时间也是秋天的八月,现在他也是在水上漂泊,可是他仍然滞留在蜀中。所以这个“虚随”,有一种计划落空的悲哀。 “画省香炉违伏枕”的“画省”,在汉代指中央办公机构的尚书省。但唐代中央办公机构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则杜甫当初在长安供职的门下省似亦可循汉代尚书省之例美称为画省。汉代尚书省的墙上都画有古代名人的画图,办公室有专人负责香炉薰香,唐代的中央办公机构亦当如此。这是杜甫回忆当初在长安任左拾遗时的经历。但他现在已经离开那里很久了,所以是“”。“伏枕”是说他现在的衰老多病,杜甫还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舟中伏枕》【此处好像漏掉一些字词如《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或误置了字词如《秋兴八首》】。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甫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也有人认为,“伏枕”是指他当初在左省值宿,所以那仍然是回忆他在长安的生活,这样讲也不是不可以。“山楼粉堞隐悲笳”是现在眼前所闻。城上齿形的女墙叫“”,刷上白色就叫粉堞。“隐”通“殷”,是形容一种声音响起来的样子。《诗经》的《国风》里边有一篇《殷其雷》,就是形容雷声的震动。这里是说在高城城楼的女墙之后,听到有吹笳的声音。吹笳的是什么人?在这里应该是那些远离家乡在山城戍守的兵士。唐朝有吐蕃为患,而四川与吐蕃邻近,所以是有军队戍守的。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说,刚才照在山石藤萝上的月光现在已经移动到江边沙洲前的一片芦荻上,一夜已经快要过去了。所以我说,杜甫这八首诗的章法确实是非常严密:他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日暮写到天黑,从月光的移动写出时间的消逝,然后第三首“千家山郭静朝晖”就开始写第二天早晨了。这是时间的结构。另外他还有一个空间的结构:他第一首几乎全是写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园心”三个字遥遥呼唤了长安;到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是长安,“画省香炉违伏枕”也是长安,对长安的怀念开始一点点地增加;第三首说到“五陵衣马自轻肥”,已经到了长安的五陵了,所以第四首开头就是“闻道长安似弈棋”;然后从第五首到第八首就开始了对记忆中之长安的每一个地方的怀念,把感发的重点从夔州完全转到了长安。很多人都赞美《秋兴八首》的章法,这章法的严谨当然是一种理性的安排。但需要指出的是,杜甫不是只用理性来安排他的结构,他是随着他感情的感发来写他对长安之思念的。从现实夔州的秋天一直写到心中往昔长安的春日,杜甫的描写既反映了现实又超脱出现实。他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拘限,就好像蜂之酿蜜,那蜜虽然采自百花,却已不属于百花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像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作品,乃是以一些事物的“意象”表现一种感情的“境界”,完全不可拘执字面做落实的解说。这在中国诗的意境中,尤其在七言律诗的意境中,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开创。
                    【本篇 终】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1-06-12 23:46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一)
                      落花微雨的博客
                      (2020-03-01 19:48:46)
                      【见 本系列贴 第3楼
                      叶嘉莹将杜甫(二)
                      (2020-03-01 19:52:43)
                      标签: 教育
                      (二)诗的声音
                      文/叶嘉莹
                      上次我们讲到杜甫诗是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集大成。而近体诗是非常讲究声音格律的。我想在正式开始讲杜甫的具体作品之前,先讲讲我对中国诗歌的“声音”的看法。
                      我在讲中国诗歌吟诵与兴发感动之间的关系时曾经说过,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连西方教诗的人都说“要把你的声音给这首诗”。你要用自己的口,把诗读诵出来,而中国古代还讲究吟唱,《周礼·春官·宗伯》中就有“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话,就是说,要背,要吟诵。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所以从《诗经》、《离骚》开始,中国所有的古典诗歌都是可以吟诵的。这些古典诗歌虽然可以吟诵,但最早的时候没有“四声”的讲究。“四声”就是平、上、去、入,而且还要分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可以有八种声音。广东朋友跟我说,他们可以分出九种声音来,我不会说广东话,不能够分辨。“四声”是怎么发现的呢?那是在中国魏晋的时候,佛教流行,人们要翻译佛经,佛经中有很多梵文,我的别号叫“迦陵”,“迦陵”的梵文是什么?是“迦陵频伽”,我怎么取了一个梵文的名字呢,这里面有一段因缘,今天没有时间讲了。因为佛经也是讲唱诵的,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注意读音。
                      我曾经到一座庙里讲过陶渊明的《饮酒》诗。那座庙里的客房是靠西边的,僧人们每天在东边的大殿里唱诵。他们都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开始唱诵。我很好奇,也很早就起来听他们唱诵。大殿里面晨光熹微,非常美丽。我写了一首诗:
                      陶潜诗借酒为名,
                      绝世无亲慨六经。
                      却听梵音思礼乐,
                      人天悲愿入苍冥。
                      因为我在庙里讲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其实,陶渊明的《饮酒》诗只是借“饮酒”做诗的题目,他不是真的想饮酒,诗里面写的都是他对人生的思索和考量。所以我说“陶潜诗借酒为名”。《饮酒》诗的最后一首中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陶渊明说,绝世之下,对于中国的六经没有一个人再去诵读了,所以“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说的是孔子,“弥缝”,就是把破碎的礼乐整合起来,再使它归于古代的纯正。这就是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绝世无亲慨六经”,绝世之下没有人再亲近六经,“慨六经”,我为这六经而慨叹。“却听梵音思礼乐”,我听着僧人们梵唱的声音,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说到做人,孔子的理想是,你先要读诗,养成一种敏锐的、善感的、关怀的,不但关怀人类,而且关怀草木鸟兽的这一份关怀的爱心。“兴于诗”,是诗歌使你的心灵没有僵硬,没有死去;“立于礼”,你想要保持住你的一颗善良的心,就要守住礼法。可是你如果把礼法当作囚笼,当作一种限制,那你虽然守住了礼法,但是你不快乐。所以要“成于乐”,是音乐使你的希望真的完成了,你在遵守礼法之中能有一种快乐、一种和谐。这就是礼乐之为乐。古人在聚会时,“金声而玉振之”(《孟子·万章下》),先敲钟后击磬,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然后再开会,所以在会议上不至于争吵。
                      我住的那座庙里,僧人在讲佛经以前,先要唱诵,也要击鼓敲磬。我从西边的客房向东边的大殿走,一路上都可以听到梵唱的声音。我听了梵唱的声音,就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礼乐”的教化。“人天悲愿入苍冥”,“人天悲愿”,孔子所说的永远是在现实之中的事情。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篇》)?孔子是要让人们认清现实,把现实之中的事情做好了以后再说其他的。孔子也没有否定超现实的世界,他只是说那不可知的归于不可知,你先把现在你应该做的做好。可是,佛家讲有一种超越于现实的东西,孔子的“汲汲鲁中叟”的愿望,释迦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的愿望,都是出于一种悲心,悲天悯人,他们看到了众生的愚昧、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罪恶,所以我说“悲愿”,是由于悲天悯人而生出来的一种愿望,这种从悲悯之中生出来的愿望“入苍冥”,都随着梵唱的声音飘到天上去了。
                      我听着梵唱的声音,走进了佛堂。僧人们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么?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一部很长的经书。你打开《华严经》的第一篇,看一看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拼音!告诉你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念。所以你要知道,当佛教梵文的翻译传入中国以后,由于中国人要找到那种梵文的声音,所以中国人才开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来注出它的读音,也才注意到“四声”。注意到“四声”之后,诗人们就发现,如果一句诗中的字都是一个声调就不好听,比如说:“溪西鸡齐啼”,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看懂,早晨,水那边的鸡都叫了,可是这一句你念起来,不好听。所以诗人们就有一种反省,诗要怎么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声的间隔,这样在声调上才好听。于是到了南朝,沈约有《四声论》,定了平仄的四声。如果用现在我们国语的读音来说,第一声是阴平,第二声是阳平,第三声是上声,第四声是去声。可是中国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和现在的国语的四声不同。总而言之,中国人是从佛经的翻译注意到了四声。
                      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有作诗的冲动,但是没有受过作诗的训练。”这真的是很可惜。你们愿意学作诗,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我要劝大家,如果想要学作旧诗,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节奏、声调、押韵。你们可能觉得很困难,我告诉你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过,你如果想要学作诗,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诗,要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开笔作诗。不然的话,你真的是掌握不了旧诗的声韵。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教小孩子学习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他还不理解的时候先让他学会。”比如说让小孩子背“九九表”,你就只管让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划,告诉他这是两个,两个和两个加在一起就是四个,不用这样,你就让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会了。成年人学习时,就像《圣经》上所说的,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诗,不是直接地去体会,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实,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诗的格律。我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格式,很容易记住。我用一条横线(—)代表平声,用一条竖线()代表仄声。五言诗的A式:— — —,——。B式:— —,— ——。大家只要记住这两个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绝句,你就把A式和B式连接起来:—— —,——。— —,— ——。这就是一首五言绝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个字是平声。如果把B式和A式连接起来:——,— ——。— — —,——。因为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所以这是“仄起”的五言绝句的格律。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要提问了,如果作七言诗怎么办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两个字吗?这两个字加在哪里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简单。七言诗的A式就是:—— —,— —— —。B式:— —— —,— ——。七言诗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诗的格律是什么样子呢?就是ABAB,把绝句再重复一次就是律诗了。这就是近体诗的格律。
                      (宋文彬整理)
                      (转载本文仅为深大附中学生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1-06-13 20:25
                      回复
                        叶嘉莹将杜甫(三)
                        (2020-03-01 19:54:26)
                        (三)老杜爱瘦马
                        /叶嘉莹

                        我给大家的材料中选了很多首杜甫的诗,我是从他早期的、比较简单的诗选起的,大家可以一步一步深入地去了解杜甫,可以看到一个天才诗人成长的历程,看到他对于人生的体悟。我选的第一首杜诗是《房兵曹胡马》。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壮游》,写他壮年的远游,追忆他的生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他说,当我七岁的时候,我的天才就已经成熟了。“开口咏凤凰”,杜甫的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这是很了不起的。“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九岁时,写大字就写得很好了,他说一口袋一口袋装着他习作的大字。他长大以后,曾经到过京师,“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由于时间很有限,我们真的是来不及讲杜甫的生平了,现在我们来看他的《房兵曹胡马》。这首诗是说一个姓房的军官有一匹胡马,那是西北方产的良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胡马大宛名”,第一句就把握住了主题,“胡马”,是哪里产的胡马?是大宛产的名马。“锋棱瘦骨成”,这匹马站在那里,很矫健,筋骨都能露出来。杜甫喜欢瘦马,不喜欢胖马。唐朝的时候有一个画马很有名的人叫韩幹,杜甫曾经写了一首诗说:“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把马画得那么胖,显得马垂头丧气,没有精神。瘦马才跑得快,胖马怎么跑得动?我们从这两句就可以看出杜甫的功力。我们说,你想学作诗,如果学陶渊明,真的是很难。因为陶渊明不是有心去作诗,他从不雕章琢句,也没有写出诗来跟别人争强斗胜之心,他怎么想就怎么写,写的是他自己的真正的感情。陈后山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话》),就是说,陶渊明不是有心去作一首诗,而是“写其胸中之妙”。可是杜甫则不然,他是有心为诗,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所以你如果想学作诗要从学杜诗入手,陶渊明的那种妙想玄思真的是写得很好,但是我们学作诗不能从陶渊明入手。因为你不是像陶渊明那样的天才,你没有陶渊明那样的修养,没有陶渊明那样锐敏的感受,也没有他的那种妙想。苏东坡说他学陶渊明的诗,“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可是苏东坡和的诗一点也不像陶诗,何况一般人还没有苏东坡的才华,所以不能轻易地学陶渊明的诗。
                        现在我们回到《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中来,“胡马大宛名”,首句点题。“锋棱瘦骨成”,是写马整体的形状。写完了整体,再写局部。“竹批双耳峻”,“竹批”是指批竹筒的方法,如果我们把一个竹筒斜着批开,那样子就像马的耳朵立起来。竹子是挺拔的,“峻”是像山峰一样直立,这写得很有神气。“风入四蹄轻”,这匹马跑起来像带着风一样,这是写马的能力。“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真是写得好!这是写马的德性。就好像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一样,杜甫说,在这匹胡马的眼中,没有空阔之说,只要是这匹马所面向的地方,它都可以跑到。“真堪托死生”,这样的马,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德性,我可以把我的性命交托在马的身上。“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两句中包含着儒家的德性。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篇》)。说得真是好!任用一个人不是取你的才能,而是取你的品德和修养。孔子还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餘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篇》)。就算你有周公的才华,如果你骄傲、没有品德,“其餘不足观也已”。所以说,人的品格是第一重要的。评价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也不是看它能不能跑千里,而是“称其德也”,“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宋文彬整理)
                        (转载本文仅为深大附中学生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1-06-13 20:38
                        回复
                          叶嘉莹讲杜甫(四)
                          (2020-03-01 19:55:55)
                          标签: 教育
                          文/叶嘉莹

                          杜甫生在先天元年,接下来就是“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有二十几年,所以养成了杜甫那种奋发、高远、雄伟的理想。可是从天宝以后,国势日衰,李林甫和杨国忠争权。天宝十三载,霖雨不止,发生了涝灾,很多庄稼都烂死在了田地里。当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玄宗信赖李林甫和杨国忠,可是这两个人不和。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房琯,他上书给天子,报告灾情。杨国忠就派人弹劾房琯,说没有发生涝灾,杨国忠还派人到一些没有雨涝之灾的地方,找来一些长得好的庄稼给皇帝看,说房琯报灾不实。杜甫在这一段时间写了《秋雨叹》三首,反映当时的时代,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困苦。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首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雨中百草秋烂死”,这是杜甫的风格。陶渊明不写这样的句子,虽然他生在东晋战乱的时代,可是他的诗歌里没有一个血腥的字眼,都是如此之平淡、如此之柔和的,他的力量、他的气势,所有的精神都是含敛的,都是有深思的,都是有反省的,都是向内的。杜甫则不然,他的观察都是向外的,这两个大诗人真的是不同。
                          雨中百草秋烂死”,杜甫敢于面对现实,可以把血淋淋的现实写出来。
                          阶下决明颜色鲜”,就在我的台阶下,有一株决明。决明是一种植物,开黄白色的花,花朵是如此之鲜明的。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黄金钱”,杜甫连用了三个平声字,写得真是有力量,“著叶满枝”,叶子长得如此之茂盛,如此之美丽,“翠羽盖”,像翡翠的羽毛的伞盖。
                          开花无数黄金钱”,开出的花朵是如此之鲜明的,是如此之美丽的。
                          ”字押的是平声韵,写得那么向上,那么响亮,那么鲜明,忽然间一转,“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说得好!
                          这么美丽的一株决明,“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可是你在到处都是风雨的环境之中,你站立得住吗?
                          凉风萧萧吹汝急”,难道风雨把百草都摧伤而不摧残你这株决明吗?
                          恐汝后时难独立”,杜甫说,我很担心,恐怕这株决明再过些时候也站立不住了。草木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在当时唐朝战乱的时代,你站得住还是站不住呢?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杜甫在前后两句中用了两个“汝”字。
                          尔汝之间,你的亲戚,你的朋友,和你很亲近的人,才说你怎么样,我怎么样,可杜甫说的是决明,我真的是担心,“恐汝后时难独立”。
                          这还不说,杜甫的神来之笔在后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杜甫说,我不能挽救你这株决明,也不能挽救那“雨中秋烂死”的百草。屈原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我种的花草死了不算什么,我不为此而悲哀,我所悲哀的是,为什么大家所种的花草,没有一株能够活下来,“堂上书生空白头”,我杜甫没有丝毫的力量挽救雨中的百草,我杜甫没有丝毫的力量挽救走向危亡的国家。
                          临风三嗅馨香泣”,那株决明还在那里,一阵风吹过来,我闻到了决明的馨香,我为你这么芳香的,这么美丽的花朵也面临着烂死的下场,而流下眼泪来。三嗅”出自《论语》,孔子带着学生到各地游学,有一天走到野地里听到野鸡在叫,孔子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论语·乡党篇》)孔子说,这鸟叫得真好听,春天真是美好。子路以为孔子听到山雉的叫声想吃掉它,就把它捉住,烧熟了给孔子吃,孔子“三嗅”,闻了几闻就站了起来,没有吃。这是学生误会了老师的意思。所谓“三嗅”者,就是闻了它几次,古人所说的“三”跟“九”都是虚数。“临风三嗅馨香泣”,我为你这株能散发出如此馨香气味的决明将要烂死而落泪。
                          (宋文彬整理)
                          (转载本文仅为深大附中学生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1-06-18 21:32
                          回复
                            人民日报评论:《掬水月在手》: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2020年10月30日
                            发稿时间:2020-11-01 13:55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喜爱古诗词的人,可能都听过这个名字——叶嘉莹。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百年情缘。最近,一部关于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过银幕光影,我们得以更近距离地走进这位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去感受其跌宕起伏却写满诗意、历尽劫波而冰心犹存的一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先生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叶先生诗心早慧,但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渡她走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国败之哀;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锥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面对并不美满的婚姻,她引王安石诗句“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与自己和解、也宽容丈夫……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当然,对叶嘉莹先生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是慰籍,更是理想、是信仰。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屡次说如果不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所以她在晚年奉献自己一切的心血,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告诉初学诗歌的小男孩,“‘诗’就是心在走路”;她坚守讲台70载,“阐说精妙,启发无穷”,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让叶嘉莹先生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是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 当你通过诗歌,与千百年前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就能给予我们抵御琐碎庸常的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闻一多先生曾指出,“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当我们看到流水线上的工人“劳者歌其事”、写下动人的诗篇,当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进行囊,当看到农民大姐以诗词为精神良药,走过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我们就更能体味叶先生“用诗词感发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诗词之于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在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让更多人从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中汲取文化养分、人生智慧、美好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更多人生命的指路明灯,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这正是: 踏遍坎坷尝苦辛,未应磨染是诗心。大家晚安。
                              (文|周南)
                            https://finance.sina.cn/2020-10-30/detail-iiznezxr9039258.d.html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1-06-20 17:00
                            回复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介绍及颁奖词
                              发布时间:2021-02-18 18:05
                              作者:未审核的爱情
                              【导语】: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介绍
                                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

                                上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桃李天下,传承一家,致敬大师!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颁奖词
                                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21-06-20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