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食吧 关注:13,684贴子:180,465
  • 0回复贴,共1

《阿毗达磨概要精解》消失的文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是学习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论藏)的一本好书。这中文译本由寻法比库,译自 Bhikku Bodhi(菩提长老)编辑的 A Comprehensive Manualof Abhidhamma(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书中的助读说明是由美国 Bhikkhu Bodhi与缅甸 U Rewata Dhamma 两位长老所写。书中第九章第 29 节谈的是「心清净」,英译本有一段不算短的助读说明。然而,汉译本中却没有它的翻译。据我的了解,似乎是译者不认同这段助读说明,所以索性将它整段删除,并未采用正常的「译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助读说明指出,纯观乘行者透过内观修行,证得「剎那定」也是得到了「心清净」。该中译本出版十年了,现在把这段助读说明翻译如下,希望给学习者参考。-------------------------------------------------------------------------------------------------------------------------------------------------第九章:业处之概要(Kamma.t.thaanasangahavibhaaga)节廿九:心清净Upacàrasamàdhi, appanàsamàdhi cà ti duvidho pi samàdhi cittavisuddhi nàma.心清净包含了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节廿九之助读说明巴利佛教传统认可两种不同的培育观智的方法。一种禅法称为「止乘」(samathayāna),包括先修习止禅到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的基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称为「止乘行者」(samathayānika meditator),他先修到近行定,或色界禅那,或无色界禅那,然后再转修观,经由确定发生在禅那中的身心现象为「名色」,并探求名色的因缘,然后再观察它们的三相。对这种禅修者而言,先前获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被视为他们的心清净。另一种称为「纯观乘」(suddha-vipassanāyāna)的方法,并未以修止作为修观的基础,而是在令戒清净之后,直接以正念观察自己所经验的身心变化过程。当观照有力量且精准时,心变得自然而然地,以相当于近行定的定力,专注于恒常变化经验之流。这种一剎那接着一剎那地将心固定在当下的名色过程,称为「剎那定」(khaṇika-samādhi)。因为它包含相当于近行定的安定性,这剎那定被认为是「观乘行者」(vipassanāyānika meditator)的心清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也被称为干观行者(sukkhavipassaka meditator),因为他修观时没有禅那的「滋润」。
译作者:sativadin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5-27 14: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