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73,107贴子:16,452,462
  • 15回复贴,共1

写一篇基础论著——逻辑的探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导论:对于逻辑的讨论,同样适用于关于真理的讨论
当我们考察语言概念的时候,如果说直觉不是主题,那么逻辑毫无疑问地应当列为首要考察,因为它占据着哲学方法论最基础的地位。从广义上讲,逻辑表征规则、规律等全部的有序,尤其可以表征真理,古希腊称之为“逻各斯”,中世纪的教父哲学甚至以之为“上帝的道”;从狭义上讲,它表征获得真理的途径,思维的有效推理如何实现。两者密切地相互关联,正因为逻辑是真理所以才成为有效推理的规则,也正因为逻辑是推理的有效规则所以才可以作为真理。但是,我们经过考察会发现它们完全不同。我们的探讨当然集中于狭义逻辑,一个绝对形式化的符号规则系统。在现代社会,逻辑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实体化为生活世界的中心,在实质上替代了人的主体地位。德里达批判逻辑信仰,却停留在价值诉求上,没有上升到逻辑的本体,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的批判最高价值在于启发我们反思逻辑的本质:逻辑是“自然的铁律”还是“人工的产品”?它的必然性是先验的、客观的吗?对于逻辑的讨论,同样适用于关于真理的讨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18 20:21回复
    第一部分:哲学史对逻辑的主要阐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18 20:22
    回复
      思维普遍有逻辑,但逻辑在思维中却并非普遍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时代的思维、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文化的思维,就是说,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逻辑。不过,逻辑的历史告诉我们,人们意识到逻辑并自觉地使用都相对较晚,逻辑的科学研究更是发生在哲学成熟之后。成熟的哲学需要通过推理来论证观点的有效,那么就首先需要确证其推理的有效,当然也就需要证明其推理规则的有效即逻辑上的合法性。系统化、理论化的传统逻辑目前已知的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古印度的因明学、古中国的名辩学、古希腊的逻辑学,其中古希腊逻辑思想经西方哲学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主流的逻辑思想。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18 20:24
      回复
        第一章:印度哲学的因明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18 20:25
        回复
          在古印度,逻辑称为因明(Hetuvidyā),研究因明的独立的学问就是因明学。“因”,根据、理由、原因;“明”,显明、知识、学问;“因明”,研究根据的学问,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合称“五明”(五门学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18 20:25
          回复
            因明学萌芽于婆罗门教解释吠陀圣典的辩论,后来被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广泛用于教义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当中。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前5世纪的《奥义书》就已提到了因明,佛教经典也记载释迦牟尼幼时曾学习五明。不过,直到公元2世纪,正理派确立了五支十六谛以后,因明学才形成真正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正理派音译尼夜耶派或尼耶也派,婆罗门教六大宗派之一,名称源于创始人足目所撰因明学专著——《正理经》。所谓“正理”就相当于“因明”,《正理经》又名《因明大疏》。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4-18 20:27
            回复
              逻辑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不懂逻辑性的生物已经被淘汰了。


              IP属地:海南7楼2021-04-19 13:19
              回复
                这样的逻辑好像也没啥特别的吧


                IP属地:新疆8楼2021-04-19 13:20
                收起回复
                  因明导源于辩论术。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也是非常注重逻辑的,我们的【国学大理论家】最早是研究“因明正理”的,他说:“论辩始于风尚,论理萌固其所宜;是量可实,是兴可宗”。
                  所谓思择明是也,思择之义亦为辩,明者谓学,思择明即辩学;或称为说明(说者讨论,说明者即讨论之学。由此,我们可以说,【工具思想】并不是可弃的东西,而是【辨识引导的理性作用之本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4-19 13:58
                  回复
                    学瑜伽应该知道这个“梵”。古印度的“梵”作为统一性正理,它有着“因缘起性”的作用。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因缘”,“因缘”在佛学里也有“因明正理”的作用;也就是说,凡“缘起”者必有“体理之因”,“体理”当然是“体验之理”啦,它得有个【唯识现量】(这里应该是亲知经验的意思)的作用。佛理探讨的“论辩”就是对“现量的正理”,实际上“现量”也是“宗”,按一种当代逻辑学的理解,“宗”就是“单称判断的真前提”,但是这“命题”(宗)我们得给予“它”复合的作用,也就是说,凡言说“宗”,我们起码得有一个析取、合取、“比量”(比划度量)的实质作用去推导(推理)这个“宗”,也就是说要注重合理的方法、正确的方式去说明和传授并体验“梵”。因明强调体验和自悟,代表古印度因明学最高成就的正理派和胜论派就是以感知为首要认知方式,“正理——胜论派诸见主要运用的认知方法是感知、推理和推断。”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4-19 14:18
                    回复
                      《正理经》以五支十六谛为因明的基本纲要,五支对应着逻辑论证的五个要素:
                      ❶宗:命题;
                      ❷因:根据;
                      ❸喻:例证;
                      ❹合:应用;
                      ❺结:结论。
                      十六谛,指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的方式:
                      (1)量:认识,有现量(知觉)、比量(推理)、声量(类比)、譬喻量(证言)四种;
                      (2)所量:认识的对象,有我、身、根、境、觉、意、作业、烦恼、彼有、果、苦、解脱十二种;
                      (3)疑:疑惑,认识之前揭示事物性质时的心理状态;
                      (4)用:对疑惑的消解;
                      (5)喻:实例;
                      (6)悉檀:宗派、学派或个人的思想主张;
                      (7)支分:五支作法,由宗(论题)、因(理由)、喻(例证)、合(应用)、结(结论)五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推理形式;
                      (8)思择:归谬法推理,通过揭示与论点相反的论题的悖谬,从相反方向证明论点正确的推理方法;
                      (9)决:判断;
                      (10)论议:依据逻辑规则展开的论证;
                      (11)纷义:诡辩;
                      (12)坏义:非建设性的辩论,驳而不立的辩论;
                      (13)似因:似是而非的理由,包括不定、相违、问题相似、所立相似、过时等五种;
                      (14)难难:故意曲解对方的言论;
                      (15)诤论:用错误的理由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反对论辩的对手;
                      (16)堕负:导致辩论失败的诸般情况。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4-19 14:47
                      回复
                        逻辑可谓贯彻到底不会错乱的意识分别活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4-19 16:10
                        回复
                          真理不会违背逻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4-19 16:11
                          回复
                            传统,空无被格式化为经纬罗的空间。罗是从心开始的高度。罗所代表的心是天心地心万物之心及人心,从心开始而运动则为逻,经过的轨迹过程叫辑。后来又增加了由于,由是根本,源头之意,于也是经过,由为宙表示空间上的变化,于为宇表示过程为时间。再后来又增加了道字,道为首之行,首有在先性,及人的脑的意思。走之旁为过程。道为首的自已的运动变化,与之相关的字有过(过程上的节点),达(至大的终点)等。还有衜字,表示规范的道。对于上述进行形语言文字文本的规范的形式化,就太多了。如语言方面就有:道,说,曰,言,语,讲,述等形式。文本形式更多:论,令,证,诗词歌赋经典等等。这些形式上的要求算不算形式的逻辑呢?更不要说如闻道曰损的抽象归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一分为二,一分为多的分析。比较的同归类,异区别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名,名实之辩,正名等等,传统逻辑更多的表现为辩证演绎的综合性的逻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6-03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