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李氏族谱吧 关注:15贴子:45
  • 1回复贴,共1

俗语“李氏祠堂吴家坟”在四会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吴家坟”以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语“李氏祠堂吴家坟”在四会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吴家坟”以吴义狗缘得风水名师,为其点葬了“雷劈坟”而速发巨富著名;“李家祠堂”则以地师略施妙用而即发官贵闻名。为了记载以上传说及剖析其发迹根源,笔者曾带领中国易经协会驻四会专家团到现场考察,寻访有关知情人士,收集传奇故事,并从风水角度剖析其兴衰根源。此文得以完稿,有赖于年过九旬的谢剑影及八十五岁高龄的罗庆荣老人家为笔者提供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谢老缘得族谱
资料提供者之一,谢剑影老人的祖藉是肇庆鼎湖区莲花镇人。他自1940年来到四会担任四会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宣传队队长,时至今天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些岁月里,谢老曾担任《四会文史》原主编及四会图书馆馆长。由于工作之缘,谢老对四会民史了解甚多。
1940至1942年,谢老与四会马田岗咀李氏后人李宝栋在宣传队里相遇,并且成为了好朋友。1946年,谢老临时调派到广州任《广州建国时报》编辑。有一天,李宝栋到江西寻找同宗的宋朝名宦李积中的后人,返程时经过广州。路上李氏染上了疾病,且身上的盘川用尽,李氏只好拖着病弱的身躯到报社寻找谢老帮忙。谢老不但借钱给李氏治病,而且还把李氏留在自己的宿舍里养病,数天后李氏康复,离开时,谢老再借盘川给李氏回家,从此,李宝栋认定谢老是他的救命恩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谢老因为研究四会姓氏来源,需要搜集本县各姓氏的族谱与史料。为了研究岗咀李氏的历史渊源,谢老到原清塘镇东方红大队寻找李宝栋。李宝栋为了报答谢老昔日之恩,便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了谢老,还把岗咀李唯一的《李氏族谱》借给了谢老查阅。
岗咀李氏有皇裔之说
传说岗咀李氏(下称:岗咀李)的四会开基始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十六个儿子,曾有“李世民三十六府君”之称。公元690年,武则天登上皇位后,为排除异己,杀子屠兄,弑君酖母。李氏开基祖三十六府君为了逃避武则天的谋害,从长安(现西安)南迁到四会马田开基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家族逐渐壮大,特别在凤山东面岗咀建造了“李氏宗祠”及在槎山南面安葬了开基祖后,获风水的无形福荫而人才辈出,曾孕育了李积中四代在朝为官及“一巷七进士”的千年佳话。
“三十六府君”之称源于古代的皇庭制度。传说在唐朝,凡是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及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所生的皇子都封有王位,但等级不高的如九婕妤、九美人、九才女、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及二十七采女等宫娥所生的却不封王。为此,岗咀李开基祖没受封王,但有“三十六府君”之称,也许是李世民与宫娥所生的第三十六个儿子。岗咀李与李世民第三十六代孙李什八(广东怀集冷坑李氏开基祖,现有后人四万多)同一皇裔血统(详见《温石华案例论文-甲集》。(图1)
三十六府君安葬于四会槎山向南伸延至家惠床具厂与原屠场之间的山岗上。墓场宽大庄严,山上有一条石板路直通坟前;坟前有石牌坊,牌坊上刻着“李世民三十六府君墓”;牌坊下摆有石人和石马。抗日时期的1940至1945年间,谢老曾考察此墓。(图2)
岗咀《李氏族谱》上有一幅李世民的剌绣画像,画像下绣有“始祖李世民”的文字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岗咀李每年都在宗祠内举行一次秋祭始祖李世民的仪式,仪式进行时把族谱里那幅李世民画像摆放于宗祠的神主位前,然后摆上三牲供品,焚香礼拜。(图3)
岗咀李祠堂笑传
岗咀李氏不但有优良的皇族血统,而且受到祖上的福荫,因而迁到四会马田立业不久,人口逐渐增多,至唐末宋初的二百五十年间,岗咀李在四会已繁衍了十一代,人口数百。此时,李氏为了感恩祖先,决定建造一座宗祠供奉先祖,以尽子孙孝道。
古时在建造宗祠、安葬先人、起造房屋或开村立寨等事时,都雇请风水先生作风水策划,以求风水福荫而获丁财贵寿。李氏也不例外地请来了一位资深的风水师,为其主理选址与择吉建造宗祠等事。
李氏雇请的地师也许有高深的风水学问,因而他性情高傲、怪僻、心胸狭窄。他最爱吃三牲的内脏,在堪察与选址期间,李氏投其所好,在每顿饭里都为他做了这道菜肴,地师因此倍感高兴。经过地师的精心堪察,地址选在四会古城东郊,名叫“凤山”的东南角那个“岗咀”上(本地方言,为山岗最边缘处)。(图4)
宗祠奠基那天,李氏宰了很多鸡、鹅、鸭招待参加仪式的宗亲。在当天就餐时,地师别说象往日那样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那道菜肴,就是翻遍了整桌的肉盆子,也看不到一块内脏。此时,性情怪僻的地师心里盘算:李氏明明知道我爱吃内脏的,之前每顿饭都给我做一盆,而今天奠基宰了那么多三鸟,怎么在菜盆子里看不到一块内脏,难道他们故意扔掉,不让我吃到不成?
由于地师的错误猜想,导致了他的不当行为。他认为李氏不给他做这道菜,就是不尊重他,既然如此,就不应为李氏多造福,于是就想出了形局破坏风水的念头。
李氏宗祠的背靠山因为形状犹如“螃蟹”形,所以为蟹形结局。活螃蟹最忌红色,因为只有不活的蟹才会是红色的。为此,地师就想出了在建造宗祠时,用红色的花岗岩石作基础,以红色为大吉大利之喻,欺骗李氏,而李氏同意了他的建议。
经过三年时间的施工,三进建筑的李氏宗祠终于落成并入火。在施工期间,地师从来没有回过家里,此时宗祠峻工入火,李氏便是感激与欢送地师回家的时候。送别时,李氏送给了地师一大包在奠基时屠宰了的三鸟“腊扎”(腊干了的内脏),地师接过腊味后,才明白了当天没有吃到内脏之缘由,更知道自己错怪了李氏。
此时,地师不可以告诉李氏,他之前建议在基础里放进红色石头的错误做法,他只可以想办法作补救。后来地师想出了在宗祠门前打一口井,以水井之水来救活“螃蟹”之神。李氏就按地师划定的位置上打了一口水井,这是形势风水中的相生相克之道。(图5)
宗祠风水剖析
李氏宗祠虽然有“红蟹”之嫌,但门前的水井里的水却救活了这只“蟹神”,使之逢凶化吉。如果当初不产生误会或地师心胸豁达一点,不使用部分的红石头作基础,以李氏宗祠的优秀来龙与堂局,所孕育官贵的数量也许会更多,职位更高——
宗祠少祖龙发于南岭山脉中的大瑶山,少祖行至连州境内于连江过峡,转以罗壳山起太宗山后,龙脉继续向南前行,行龙途中有北江和绥江相随;近龙到达我市威井一带后,有一支龙脉改为向东南延伸,在罗源、地豆、迳口三地的交界处起了“黄帝岭”。起了黄帝岭后,又有一支行龙向大南山方向延伸至大南山起少宗,并龙结于四会城东一带。大南山还诞出了一个个小山岗星辰,于四会大道牌坊附近与飞鹅岭紧锁着四会的新城门(图6)。
从黄帝岭分出的另一支龙脉沿着龙江河的东岸,以平地起山岗,山岗入平地的行龙模式,向南潜行经过地豆大东、龙湾、白石塘及河东等地,到达城郊的甫狗岭(亚婆髻)起父母山,最后于凤山塘处过峡,结穴于凤山南面山岗的“岗咀”上。由于李氏宗祠建设在凤山的岗咀上,所以“岗咀李”就由此而来。(图7)
宗祠背靠的凤山敦厚,左边有鹜岗绕作青龙,右方有槎山南伸至原财政与原清塘镇政府之间的部分山体为白虎,此青龙与白虎左右扶持宗祠,有子孙易得贵人扶持之寓。
有趣的是在目前东城车站侧的雅风花园位置上,原有一个圆形的小山岗,此山岗形如官印;还有现在的现代城位置上,也有一个椭圆形的山岗,此山岗星辰形似墨砚;这些山岗于峦头风水,有利于读书考试而得官贵(图4)。再者,宗祠远处有塔岗上的文昌塔与飞鹅岭的秀峰作案,使之更利于读书登科,步入官阶。(图8)
宗祠坐亥向巳。昔日的李氏宗祠是没有防洪堤与高楼遮挡的,站在宗祠门前可以看到南面的绥江与龙江之水,此水活龙界气,先天吉水潮堂,乃旺人丁也。在左边的凤山与鹜岗之间,有一条山间迳路通往旧四清公路,而这条山路向西分流的雨水,即为宗祠带来东北方的后天吉水,此方来主旺财富。(图9)
李氏辉煌
古代入朝为官,多从科举考试开始。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院试在当地进行,考试合格者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后进入县、府、州学习,备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考取第一名为解元,其余录取者为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只有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才有资格应考,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贡生),考取了第一名称为会元。
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是由皇帝或大臣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三百名贡士亲自策问,并录取三甲。一甲的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凡考中进士称为及弟或登科,朝庭赐予披上宫袍回家。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取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为此,考取了进士就等于得到官职。
从前的岗咀李主要居住于鹜岗、高观东路东段附近及清莲围西段两侧的东方红一带。岗咀李人口虽然不算很多,但孕育官贵的人却不少。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岗咀李氏李积中考取进士,历任县令、御史、翰林直学士。后来从第二代的儿子到第四代的曾孙都入朝为官,分别为儿子李良弼任卫尉丞,孙李安国任户部侍郎,大曾孙李大性任兵部尚书和二曾孙李大东任兵部侍郎。李积中一族均成为世人称许的名臣。
在清塘邮政所门前那段高观东路,至沙尾老桥东桥头那一段清莲围基路,原为居住于高观东路及周边岗咀李居民,通往龙江河挑水回家的巷道,由于此巷是通往龙江河的挑水码头,因而此路被称为“担水巷”(“挑水”于四会方言为“担水”)。(图10)
居住在不足三百米那担水巷的岗咀李氏,曾先后孕育了七位进士,使之以“一巷七进士”而著名。它与李积中四代在朝为官及民国第一个民选县长李尉卿一起,共同创造了四会历史上在一条巷或村里,孕育了最多与最高官阶的辉煌,也因此而流传着“李氏祠堂吴家坟”的百年佳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09 08:44回复
    (四会)李氏族谱。(清)李善元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一册 粤图
    该谱为明代初修,内存明学士宋濂序云:“李之姓原于帝高阳氏,宗陇西,后裔临淮公者,瑯琊王之子,名修珍,贬斥南海,数世不能归,子孙遂居端州之四会,四会有李氏,盖出自临淮公9传十余世,至宋殿中侍御史积中(元丰进士,官翰林直学士),由直谏谪南昌,故今为南昌人。殿中公九世孙宗颐以家谱相示,始于殿中高祖三八府君,三八之上则略而不备。”该谱曾经历次纂修,计有宋元丰李积中(五世孙)初烤、明正统三年(1438)十三世孙续修、明万历辛亥(1611)十九世孙续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世孙续修以及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世孙续修等。李氏居四会七百余年,历世三十余代,名士众多,如李积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四会)李氏族谱。(清)李德宽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四册 粤图
    (四会岗咀)李氏族谱一卷。(民国)李焯楠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
    一册 四会方志办、四会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3-12 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