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22,163贴子:1,662,821
  • 1回复贴,共1

《周懿王孝王纪年考订兼考共懿孝夷四王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懿王孝王纪年考订兼考共懿孝夷四王关系》
作者:谭晓斌
《史记》没有记载共懿孝夷四王的在位年数,这是因为太史公未能获得与之相关的资料,共和元年之前的厉王三十七年,他也搞错了,这“三十七年”其实是夷厉二王的在位年数之和,夷王在位三十年,其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78年,大家可以去看拙文《周夷王厉王齐胡公纪年考订》。
晋武帝时,《竹书纪年》在汲郡出土,这是太史公无法看到的珍贵史料,后人可以据此纠正《史记》中的错误,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原书。但是,在其他文献中,有一些佚文,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帮助。
我们由《竹书纪年》可知: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开元占经》的作者为了避唐睿宗的名讳,在引用时,将“天再旦”改成了“天再启”。
“天再旦于郑”是当时的日食记录,经过天文学家的计算,在西元前899年4月21日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夏商周断代工程》据此得出懿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99年的结论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由于共和元年相当于西元前841年,因此从西元前899年到西元前842年共有五十八年。
《史记•周本纪》称共和元年之前的厉王已经在位三十七年,如此一来,“懿、孝、夷”三王的在位年数之和只剩下二十一年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定懿王在位八年、孝王在位六年、夷王在位八年,将厉王三十七年定在共和元年,为了给“懿、孝、夷”三王的在位年数之和多加一年,不惜犯下严重错误,因为如此一来,原本发生在西元前842年的“国人暴动”就变成发生在西元前841年了。
吴镇烽的《商周金文通鉴》中有《畯簋》的铭文,纪年是“十年”,又有“今朕丕显考龏(共)王”一语。我们知道,懿王的父亲就是共王。因此,有人据此认为懿王至少在位十年。当然,也有人认为《畯簋》是伪造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史记》“共懿孝夷”的王序是错误的,应为“共孝懿夷”,畯簋的出现夯实了这个结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中的“元”字乃是“十八”误合而成。
当然,这样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逨盘》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辅佐西周十二王的历史,从文王至宣王,其中提到:
雩朕皇高祖零白,粦明厥心,不惰□服,用辟龏(共)王懿王。
雩朕皇亚祖懿中,谏谏克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确是“共懿孝夷”的王序,出土文物和史书中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
《史记•周本纪》云:
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由此可知,懿王是共王之子,夷王是懿王之子,共懿夷三王是祖孙三代,而孝王是共王的弟弟、懿王的叔叔、夷王的叔祖。
太史公撰写《史记》时,参考过《世本》,但是该书未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其他文献中看到一些佚文。
孔颖达《礼记正义•郊特牲》云:
案《世本》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恭王生懿王。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大子燮立,是为夷王。懿王是康王之玄孙,夷王是懿王之子,故云玄孙之子也。
由此可知,在《世本》中,孝王是懿王的弟弟而非共王的弟弟,孝王和懿王都是共王之子,而共懿夷三王的关系与《史记》相一致。
现在的问题是,孝王究竟是谁的弟弟?
孔颖达《毛诗正义•民劳》云:
《世本》及《周本纪》皆云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恭王生懿王及孝王,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厉王。
由此可知,懿王和孝王都是共王之子,但是夷王变成了孝王之子,问题更复杂了。
需要说明的是,唐朝初年,孔颖达等一大批学者奉敕编写五经义疏,即《礼记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周易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合称《五经正义》。因此,《礼记正义》和《毛诗正义》所引《世本》内容不同,不外乎以下三种可能:一是不同的作者使用了不同的版本;二是不同的作者使用同一个版本,但是其中一位疏忽大意,写错了;三是同一个作者使用同一个版本,但是其中一处写错了。当然,我也不排除两处都写错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毛诗正义》中的“《世本》及《周本纪》皆云”一语,这表明《世本》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是一样的。
稍加分析,可知“孝王生夷王”是错误的,应该是“懿王生夷王”,因为只有在夷王是懿王之子的情况下,太史公才会在“孝王崩”之后,写上“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段话,如果夷王是孝王之子,那么他只需写“子夷王燮立”五个字。
《史记•三代世表》云:
孝王方,懿王弟;
夷王燮,懿王子。
由此可见,在《史记•周本纪》“懿王崩”之后,原本是没有“共王”二字的,这是在后世传抄中产生的衍文。
在唐朝初年,《世本》和《史记•周本纪》中的相关记载相同,都是正确的,只是《毛诗正义》的某位作者在此处作注解时,一不小心,写错了。
懿王元年是西元前899年,夷王元年是西元前878年,因此懿孝二王的在位年数之和是二十一年。
《广弘明集》引《陶公年纪》称“懿王治三年”。
“陶公”指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萧梁的陶弘景,因为他是著名的隐士,所以在《广弘明集》中,又称他为“陶隐居”或“隐居”。
陶弘景看过看过《竹书纪年》的原本,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多加引用,“懿王治三年”无疑是来自《竹书纪年》中的信息。
既然懿王在位三年,那么孝王在位自然是十八年了。
因为孝王也是共王之子,所以《畯簋》铭文中的“十年”指的是孝王十年,相当于西元前887年。
西元前899年,懿王元年;
西元前897年,懿王三年;
西元前896年,孝王元年;
西元前879年,孝王十八年。
(2021年3月5日)


IP属地:上海1楼2021-03-05 11:20回复
    我现在这些文章都发不上来,要么只有我能看到,要么被删掉


    IP属地:上海2楼2021-03-05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