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大建筑系是不是很偏理论,是不是很多reading和写不完的essay?
是的,多大建筑系很理论,非常注重理论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每节课都有很多的reading和essay,没有哪个学生可以从多大建筑系毕业,却逃过理论的毒打。
接下来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理论很重要。
就算是design studio,每个教授都会问你:“Why? Why have youdone it a certain way?”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正确答案,但如果你说只是因为建筑长得好看所以设计成某个样子这个答案是绝对不可以的。这就是因为当我们在创造和学习一个artifact的时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论的加成,很多人只是照猫画虎,而不知道自己和大师究竟有什么差别。建筑设计中的画图、做模型、render,这些外行看重的所谓“practical”的能力其实是建筑学中最好学的技能,而最难培养的是理论性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好学校的建筑系都是要读书的,能成为大师的建筑师们都是读书的。来到世界一流大学却还想不读书,我劝你趁早收拾东西走人。
多大想要培养的是大师,不是匠人。以上是我大三时候的理解。

今年经过大四和考研的毒打,我意识到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只能创造出我们见过的东西,从见过的东西里借鉴进行更改,形成所谓的“新”东西,而无法想象出本身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因此无法进行高层次的“创新”。
不学历史和理论的我们,既想不到什么是“新”,也做不到“创”。
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得以让建筑师们达到超验的可能,不仅是根据现在已有的情况,推导出未来几十年后会出现的情况,并为之进行准备。而且还包括在实际操作中想到有可能出现、但此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很多建筑师的智慧是来自于经年累月的经验中,他在实操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以后他就会学会在设计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实操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也有自己很大的漏洞,即一个问题只有我们遇到了才能避免。那么理论的超验就在于,有些问题你不需要经历便能提前预料到它行不通。
这就是为什么在文学作品和理论作品中的概念总是超脱现实世界至少四十年,也是为什么很多建筑师虽然自己理论水平不够高,却喜欢从文学、电影和学术论文中得到灵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让一个中世纪的人想象电子表的样子,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你,反而会觉得你是个疯子。因为在中世纪,连24小时60分钟60秒的基本时间概念都不完善的年代,他首先不知道时间是可以量化的,不知道时间是可以节约的,也不会想到要在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次他没有钟表形象的概念,更没有对电和自动化的概念,几层历史原因导致他根本不可能想象到一个电子表的样子。与此相反,如果你派一个现代人去中世纪指挥大家劳动,现代人会把对方的劳动时间和计划安排的明明白白。这边是时间的逆向思维。
When one thinks of the day as an abstract span of time, one does not go to bed with the chickens on a winter’s night: one invents wicks, chimneys, lamps, gaslights, electric lamps, so as to use all the hours belonging to the day. When one thinks of time, not as a sequence of experiences, but as a collection of hours, minutes, and seconds, the habits of adding time and saving time come into existence. Time took on the character of an enclosed space: it could be divided, it could be filled, it could even be expended by the invention of labor-saving instruments. (Mumford, Tectonics and Civilization, 1934)
我第一次读到关于时间概念的论述是大一的时候在Mumford的书里,当时便觉得醍醐灌顶。没想到只是一个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的时间而已,却有如此多的学问——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建筑学中是可以量化、分割和分配的。这本书每年我都会翻出来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段关于时间的论述我也总是在给学生讲课时拿出来引用,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很多新生加了我微信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学姐学姐,听说多大建筑系有很多reading和essay,我好害怕啊!”
这个真的太正常啦!回想起我们大一的时候,我也是很害怕reading和essay的,就是因为读不懂、听不懂和写不明白。我还记得我在多大的第一节课就是Hans教授的JAV151,第一节课我啥也没听懂,教授的语速明明一点都不快,说的词我都知道,可连起来我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仅仅大一的课,每节课前就都有四五十页的书要读,而且那么专业的文章,我一刚刚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根本就看不懂。
而关于的essay的焦虑大家往往也来自于,写essay就得读书啊,就得找资料啊,要引用啊,看不懂reading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啊,于是妥妥的又绕回了读书上面。
所以,理论说到底,其实就是读书啊。
我对理论的看法是在大二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改观的。
当时我在上Jesse LeCavalier的城市规划课,在做最后一个作业的时候我脑子很乱,同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每个作业没办法分配那么多时间来做。于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突然脑子像开光了一样,坐在宿舍的地上,我问自己:“教授想看到什么?通过这个作业,教授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锻炼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逆向地猜这个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对照着syllabus和此前每一个作业相对应的上课内容,我意识到教授留的作业要求每一项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这一学期以来,上课讲的所有重点知识的实际运用,每一个要求都有可以对应上的重点。我按照需要概括到的重点提前规划好了自己的几张图每张需要讲什么内容,针对那些重点提出自己的理解,甚至是不解和大胆的猜测。
而理论就是这一切的前提。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其实说到底这些brainwork都是理论和批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