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吧 关注:718贴子:3,887

《莺莺传》 阅读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莺莺传》原文
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稍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襄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干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14,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笑语,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始终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诗曰: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珮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
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36。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于时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传》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IP属地:广东1楼2021-01-16 15:03回复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何?
    这段张生用金钱收买了红娘。红娘问张生为何不求娶,张生的回答则有点无耻,随后两人开始谋划如何引诱崔莺莺。


    IP属地:广东2楼2021-01-16 15:04
    回复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郑氏已经知道两人的私情,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等张生开口提亲,就会成全他们。


      IP属地:广东3楼2021-01-16 15:04
      回复
        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干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张生已经知道郑氏的意思,但几个月过去,一直没有提亲的意思。临去也没有任何承诺给莺莺,崔莺莺已经大概知道结果了。所以发出了灵魂拷问:“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但仍心存一丝侥幸,希望张生能有始有终。“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


        IP属地:广东4楼2021-01-16 15:05
        回复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笑语,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始终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援琴之挑: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典故,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府中,见卓文君偷看自己,弹一曲《凤求凰》挑之,文君遂与其私奔。
          投梭之拒:晋代的谢鲲邻女貌美,谢鲲有次调戏她,美女一梭子甩过来,打断他两颗牙齿。
          张生赶考不中,滞留京师。写了一封信给崔莺莺,还寄了一点化妆品。崔莺莺本已心如枯井,如今又死水微澜。立刻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有感谢,有思念,有懊悔,有幽怨,可谓五味杂陈。又附带几个小礼物。玉环一枚,仍期望张生回心转意,有始有终,其它几件礼物也应该都有深意。


          IP属地:广东5楼2021-01-16 15:07
          回复
            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
            书信内容事关崔氏的名节,而张生广而周知,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事实上也对崔氏造成了伤害。由此看出张生是非常自我的人,现实社会中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


            IP属地:广东6楼2021-01-16 15:08
            回复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不为旁人羞不起 这句就比较唏嘘了,说明莺莺已经因为张生的行为,受到了舆论的伤害。
              第一次拒绝还算客气一点,留了点情面。几天后张生又去求见,同样还是谢绝了,但这一次语气明显不同。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都已经被你抛弃了,现在还想说什么呢?当时是你自己要来亲近我。还是把你这份旧日的情意,给到你的眼前人(妻子)吧。


              IP属地:广东7楼2021-01-16 15:12
              收起回复
                尤物论抛出之后,如果文章到此为此,元稹自寓说还不是那么离谱。但接下来各自成婚后,张生又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想再会莺莺。对莺莺始乱终弃,还想去看看莺莺是否还想着自己,张生一以贯之的自我,惨遭莺莺接连打脸。读书于此,心中一快。张生的形象愈发猥琐,而莺莺最后的反抗则相当出彩,这才是《莺莺传》的初衷。李绅卓然称异也是因为此,所以才写了《莺莺歌》。


                IP属地:广东8楼2021-01-16 15:13
                回复
                  《莺莺传》是一个悲剧,讲述了一个伪君子收买婢女,联合起来诱骗富家小姐,始乱而终弃的故事。《西厢记》将悲剧改为大团圆结局,我觉得反而不美。悲剧更加社会且发人深省,因而更有力量。


                  IP属地:广东9楼2021-01-16 15:16
                  回复
                    莺莺的诗和书,都极有文采,这不应该出自一名17岁少女之手。我们知道元稹妻子韦丛出身书香门第,爷爷韦迢,父亲韦夏卿都是诗人。韦丛有才艺(箜篌,筝),但字都写不好(高低阔狭粗成行),更不要说写诗写文章了。所以这些诗书都是元稹所写。元稹会这么自黑,把自己***血淋头?退一万步讲,真发生这种事情,别人不好说,他的亲戚会不知道?元稹还会写《诲侄等书》教育子侄?
                    所以在我看来,元稹自寓说是非常荒谬的,然而很多人依然乐此不疲。其它如白居易逼死关盼盼,李绅一顿饭要杀三百只鸡,只吃鸡舌。杜甫生前默默无名,是李白的迷弟了,等等等等,都非常让人无语。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1-16 15:18
                    收起回复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元稹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掺杂任何主观情绪。只有最后这一句是主观评价。这句话意思非常明白。
                      因为当时人被尤物论所惑,大多称赞张生,所以他常常在朋会中说起,就是要表达和主流意见相左的意思,让大家不为张生所惑。
                      我敢说那些乱哄哄叫渣渣的人根本就没有读过原文。道听途说,就大事宣扬,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1-18 09:56
                      回复
                        赠别杨员外巨源
                        元稹 〔唐代〕
                        忆昔西河县下时,青山憔悴宦名卑。
                        揄扬陶令缘求酒, 结托萧娘只在诗。
                        朱紫衣裳浮世重,苍黄岁序长年悲。
                        白头后会知何日,一盏烦君不用辞。
                        这是几十年后元稹写给杨巨源的诗。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莺莺传是写于元稹当校书郎之前。西河县下不知是什么地方。
                        揄扬陶令缘求酒, 结托萧娘只在诗。
                        陶令指陶渊明,这里借代请客的主人。萧娘就是指崔莺莺。当时元稹四处蹭酒喝,鼓捣出这么个故事只是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学,结交一些朋友,如此而已。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1-21 21:12
                        回复
                          忆昔西河县下时,青山憔悴宦名卑。
                          这里的西河县下用了典故。吴起曾担任过西河郡守,后面更是名扬天下。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庾信《伤心赋》:“悲哉秋风,摇落变衰。魂兮远矣,何去何依? 望思无望,归来不归。未达东门之意,空惧西河之讥。”
                          这里的东门之意,西河之讥就来自于此典故。
                          吴起早年也是不得意的。奔走求官,弄得家财散尽,乡人都讥笑他。元稹以未发迹时的吴起自比,更说明当时他尚未担任校书郎一职,更尚未娶妻。校书郎虽然只是个九品上的芝麻官,但已入体制,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自然不复有西河之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03-24 13:29
                          回复
                            元稹明经及第后,一直没有得官,所谓21岁初仕河中府,实为构陷无疑。
                            在这段时间,元稹曾经在开元观读书。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如李、庾、辛。
                            后来先后考上功名。“穿杨二三子,弓矢次第弯”。《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
                            元稹性格外向,少年老成,在此期间元稹也有参与朋会,虽说是求酒,但难说是不是有求官的意思在里头。
                            与杨巨源以诗结缘,彼此多有唱和。
                            贞元19年,元稹中乙科授校书郎。有据可查的,这是他第一次出仕。
                            此后元稹春风得意,身边的朋友换成了白居易等8名校书郎同事,与杨巨源基本很少联系。
                            证据之一,就是白居易当时不认识杨巨源,元稹去通州后,白居易与杨巨源才有认识。
                            “相识虽新有故情”是因为杨巨源与元稹关系匪浅,所以神交已久。
                            赠杨秘书巨源
                            白居易
                            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
                            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
                            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


                            IP属地:广东16楼2021-04-19 13:38
                            收起回复
                              太有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05-03 2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