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吧 关注:3,410贴子:3,681
  • 6回复贴,共1

(转载自地图帝)明朝为什么在山西修建内外两道长城?作为古代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地图帝)明朝为什么在山西修建内外两道长城?
作为古代游牧与农耕的战场,山西北部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有着漫长的修筑长城史,其中尤以明代长城规模最为庞大。明长城与此前朝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布局,明朝在山西境内修了“外长城”与“内长城”两道工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来看明以前的山西长城,以战国秦长城和赵长城为例,它们都修建在阴山山脉一线,但到了明代的时候,这道长城收缩至山西、河北一带,而且在这道长城与京师之间多了一道“内长城”。造成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朱棣,更准确点说在于朱棣迁都北京。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1-12 07:01回复
    朱元璋时期,明军数次北伐蒙古,大明基本把国境线维持在河套以北地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长城极有可能与前代长城重合,然而来自帝国内部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三年之后攻陷南京并旋即称帝。由于燕王的统治中心位于北方,所以南京绝非久留之地,造成了后来大明帝国“两京制”的格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1-12 07:03
    回复
      在“两京制”的框架之下,南京尽管还是名义上的首都,但其职能大部被北京取代。而随着帝国的中心北移,如何确保京师的安全,也成为朝廷主要考虑的问题。朱棣一方面将全国的精锐集中在北京附近,以形成“天子守国门”的状态;另一方面则加紧削藩,以防止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同时促成兵权的高度集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12 07:03
      回复
        在这种举措之下,明初朱元璋在北方一线设置的九大藩王尽数遭到削减,本来分属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的军事职能,全部被朝廷三大营(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取代。这样一来,藩王们失去了起兵的本钱,但朝廷的军事压力却陡然猛增,久而久之阴山一带的防线就不得不内撤至山西河北一带,这就是明朝“外长城”收缩的原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1-12 07:04
        回复
          当然朱棣时代,明军在战略上仍旧是处于优势的,五次北征使得残存的蒙古人不敢正面迎击明军的兵锋,但朱棣死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明朝的对外政策逐渐趋于保守,边境重新成为蒙古铁蹄肆虐的疆场,这种情况在“土木堡之变”中达到高潮。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军生俘,此后蒙古人更是倾巢而出,试图恢复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1-12 07:04
          回复
            在兵部尚书于谦的统率下,大明艰难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同时也意识到仅凭“外长城”一道防线是很难抵挡蒙古骑兵冲锋的,于是在“外长城”与京师之间再修筑一条“内长城”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道备用防线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其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南部是恒山山脉、西部是吕梁山脉、东部是太行山脉,可谓“表里山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1-12 07:05
            回复
              有明一代,这种内外长城辅助、凭险而守的军事策略基本保证了大明276年的国祚。直到东北建州女真兴起,蒙古人也没有从山西方向突入中原,但行将就木的明朝到底还是在1644年走到了尽头,此后便是大清的时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1-12 0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