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史吧 关注:20贴子:999
  • 7回复贴,共1

平话兴汉英雄传(六十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36年3~4月。称汉王时30岁。称帝时35岁。长子肥生于前218年。次子盈生于前210年。三子如意生于前206年)
第六十九回
赵午壁人柏人县
皇帝再宿檀台宫
上回书说到,赵相赵午与韩王韩信、代王赵利等人密谋,派人马攻击了赵国的北部重镇东垣。又在东垣城外,刺杀了前往督战的周吕侯吕泽等人。
吕泽被刺的消息传出,诸侯皆惊。众多王侯将相都到东垣县吊丧,远在洛阳的皇帝也是亲身前往安抚。
周吕侯的灵柩停了二七十四天之后,众人装殓了周吕侯,建成侯吕释之率吕氏宗亲又扶棺前往周吕侯的食邑,其他众人便逐渐散去。
皇帝没走。
赵王自然也不能走。
参与平定韩王信余寇的涿侯郦商、阳夏侯陈烯等众将,也不能走。
有关汉八年围剿韩王信余寇的事迹,有多人的传记里简单的带过,总体上描述的零零散散,且相互矛盾,又与汉七年皇帝征韩的故事相混淆,疏漏太多。
汉七年冬,皇帝御驾亲征韩王信,最后到了平城,还有白登之围,这事,史书上讲的比较清楚。
汉八年冬,皇帝到平城没有?反正《史记高祖本纪》里没写,《汉书高帝纪》里也没有写。
本文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夏侯婴传》里写的明白: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阵,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
《郦商传》里有: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郦商传》里提到了绛侯周勃,但《周勃传》里竟然没记这事,但俘获丞相程纵的功劳记在了后来击陈烯的事上了。 亦或许此次征讨是以郦商为主帅,功劳自然应该记在郦商名下。
皇帝二次亲征韩王信,行军的路线与第一次不同,取道了燕国的上谷郡。
既然取道燕国,燕王卢绾似应该随皇帝一并征讨。只是燕王后事不周,前功难免不能入传了。
依照《夏侯婴传》,汉军先破句注北,再破平城南,俘获了代王赵利的丞相程纵和守相郭同,应是大胜。
幸运的是,此次征讨,没有遇上极寒的天气,或是大雪,最后的结局,便是汉军再次平定了代郡和雁门郡。
因为这次征韩,《功臣表》里,又增加了几位将军的大名。分别是:
八年二月十二,丁卯日,
封赵国将军许瘛,为宋子侯,食邑巨鹿郡赵县五百三十户。
八年三月十二,丙戍日,
封河东郡都尉陈速,为猗氏侯,食邑河东郡猗氏县二千四百户。
封泗水郡都尉秦同,为彭侯,食邑泗水郡彭城县一千户。
封齐郡都尉空中,为清侯,食邑齐郡聊城县一千户。
封邯郸郡都尉留胜,为强侯,食邑邯郸郡枣强县一千户。
八年三月十七,辛卯日,
封郎中骑都尉杨武,为吴房侯,食邑砀郡吴房县七百户。
打了胜仗,皇帝高兴,不仅封新侯,老侯爷们也加封。像太仆夏侯婴,又增加五百户的食邑。
如《汉书高帝纪》写,春三月,皇帝下旨说: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复终身勿事。听起来也兴奋。
皇帝是啥时候从平城回来的?
《史记》没写。前文也说了,《汉书》写的是八年的十二月。
既然皇帝征韩到了平城,八年十二月回到栎阳或者洛阳的可能性,不太大。而且与后面要讲的事,对不上碴口。
三月正好。阳春三月,得胜回朝,这是皇帝最值得显摆的事。
至于具体的时间,于史无考。
本文就把三月丙戍,这个封了四位侯爵的那一天,算作皇帝从平城回来的日子。
又把三月辛卯封吴防房的这一天,算作是皇帝回到东垣的日子。
在东垣,皇帝再停歇两天,一来要与燕王卢绾话别,二者还要协调一下涿侯郦商及阳夏侯陈烯之间的关系。
三月甲午,是个好日子,诸事皆宜。皇帝一行离开了东垣。
头一天晚上,皇帝休息的地方,是离东垣百十里的、滹沱河边的古城元氏县。
第二天刚过晌午,皇帝一行便到了离元氏县百十里的、泜水河边的柏人县。
说元氏县是个古城,那柏人县,就更是个古城了。
柏人城南面泜水,东北西三面环岗。正是个依山傍水,接雨收风的地方。
相传,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古书上有:柏人城,尧封唐侯所都之地也。
夏商两朝的事说不清楚,就不说了。
周朝成王时,封周公的四子于邢。
春秋时卫灭邢,柏人城入卫。
后来晋伐卫取邢,柏人城又属晋邑。
再后来三家分晋,柏人城归赵国。
赵亡前夕曾移都柏人城。秦时置柏人县。
再后来,在唐朝天宝元年柏人城被淹,柏人县迁尧山邑,并改称尧山县。
从此以后,柏人城这几个字,也就淹没在史书之中了。
皇帝的行程,作为赵相的贯高和赵午,是知道的,或者说是参与安排的。
赵午等人密谋的计划,前边只是引子,到了这个时候,才算进入正题。
《张耳传》里写: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可惜的是,太史公或是自以为写非常出彩的 " 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 八个字,竟然真的被历代的学问家,讲解的五彩斑斓。
班氏谨慎,《汉书》照抄《史记》,没有改变或解释。
宋代大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改写为:壁人于厕中,欲以要上。
现代专家的解释,与司马光的改法大相径庭,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壁人:把人藏于夹壁墙中。
二、要:半途拦截。
三、厕:通“侧”。引申为隐蔽处。
说实在话,专家们能把 "壁人" 两字,解释成为 "把人藏于夹壁墙中" 的本事,就已经深得二先生"四十不惑"的真传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14 07:27回复
    专家们关于这八个字的解释,源于《史记三家注》。
    据考,《三家注》成书于宋代初期,有人说大儒欧阳修或参与其中。
    《资治通鉴》不是司马光一人写的,应该是当时大儒们集体智慧的产物。
    司马光等人,既便是没见过合本的《史记三家注》,三位史家各自的单行本,应该是读过的。
    将 " 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 八个字,改写成 " 壁人于厕中,欲以要上 ",虽然不是正面的解释,但也应该是多方争论、妥协后得出的结论。
    想像一代大儒司马光,为了"壁人于厕"的文字官司,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在一起吹胡子瞪眼的场景,挺有意思的。
    至于现代的一些专家,非要墙里藏人,那确实不好多说了。
    书归正传,贯高、赵午等人,算准了皇帝回程的路线,壁人柏人,要之置厕,单等皇帝一行来到柏人县住下。
    哪知道,任由赵午等人千算万算,依旧是算漏了一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21 16:24
    回复
      皇帝应该不是第一次路过柏人县。
      汉七年腊月里征韩王信时,来回两次路过柏人县,应该是在柏人县留宿的。
      赵午等人就是这么算计的。
      但这一次,皇帝的行程没有变,有一件事可是变了。啥事?
      这次皇帝到赵国来是吊丧的,走的急,没有带卤薄。
      卤薄排开的时候,走的慢,一个时辰下来也就能走个十来里路。
      从东垣县到元氏县,百十里路,正好是一天的行程。
      从元氏县到柏人县,百十里路,正好也是一天的行程。
      皇帝没带卤薄,行程就不一样了。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乙未这一天,刚过晌午,皇帝一行便到了柏人县。
      从柏人县到襄国,不到七十里路,正好是差不多三个时辰的行程。
      屎家们说古人不吃午饭。
      不管皇帝一行,是否在柏人县吃午饭,皇帝稍作歇息之后,便起程赶往襄国。
      皇帝没在柏人县留宿!
      《张耳传》里叙述了原因,写道:
      上过欲宿,心动。
      问曰: 县名为何?
      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以上这几句话,如果是在酉时说的,或是在申时说的,天色已晚,无论柏人县是否迫于人也,都不好不宿了!
      如果是在午时说的,或是未时说的,为了赶路,正好是不宿而去!
      皇帝没有在柏人县留宿。贯高、赵午等人半年的期许,瞬间化为了泡影。
      再回头解释去壁人两字,是否是在墙里面藏人,也就不重要了。
      万般的无奈之下,贯高、赵午等人,也只好默不作声,随着皇帝,一同回到襄国的赵王宫中。
      不论古人吃不吃午饭,晚饭肯定是吃的!
      因为当天的行程变化,王宫里的晚饭,准备的也是仓促。
      仓促间,贯高和赵午又谋划了一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26 18:54
      回复
        贯、赵二人,若是再想壁人于厕,肯定是来不及了。
        这一次,贯高、赵午等人一起谋划的,是个美人计。
        而且这一次,赵王肯定是参与了。《张耳传》上讲,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
        这位美人姓赵。与赵午同姓。
        蹊跷的是,赵王献的这个美人,竟然是赵王张敖自己宫里的美人。
        汉初时,皇帝的后宫,是一后三夫人,其余的都称为美人。诸侯王的后宫,应该也是差不多的体制。
        以此而论,赵王送给皇帝的这位美人,并不一定是像某屎家所说的那样,是赵王张敖的小老婆,赵美人或许仅仅是个不入流后美人,亦或许是个宫女的班头。
        既然贯高、赵午等人能壁人柏人,那么随之而后赵王献美人的动机,不可能有多么单纯。
        所以,赵王献给皇帝的这位赵美人,当晚除了陪伴皇帝之外,赵相赵午另外又有一些特别的嘱咐。
        赵王宫就是檀台宫,皇帝在汉七年二月时曾经住过。
        那一次来的时候,皇帝心情不太好,当着众王诸侯的面,对着赵王箕踞詈骂,尔后又醉宿赵王的后宫。
        这次到襄国,皇帝仍住在檀台宫。
        这一次,皇帝的心情好了一些,是不是仍然又是箕踞詈骂?
        赵王有没有被骂?不知道!
        但这一次陪着皇帝的人少些,既便赵王被骂了,也很少有外人知道。
        不管如何,赵王和王后,一定是要陪皇帝一起吃晚饭的。
        赵王后的大女儿应该六七岁了,儿子张偃也应该三四岁了,带过来与皇帝见面肯定是要的,只是称呼上有些尴尬。
        赵王的三位夫人,就不应该出现了,至于一众的美人们,更是上不了场面。
        替皇上端水倒酒的美人,还是要有的。
        贯高和赵午等人挑选,并经赵王张敖点头同意的赵美人,这个时候就该出场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皇帝刚喝顺口的时候,赵王后识趣,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地退场了。
        赵王张敖的酒量,能陪好皇帝喝酒吗?
        《史记》书上,基本上找不到张敖本人的事迹,更无有张敖喝酒的事!
        喝好喝不好,赵美人都要出场的。
        先是端水、倒酒,接下来是陪着喝酒,陪完酒之后,皇帝拉着他就不松手了。
        赵美人越礼了。
        皇帝也越礼了。
        在平常日子里,连赵王都难得一见的赵美人,此时此刻能与皇帝一起,便使出了自己浑身的解数,把赵午先前的嘱咐,忘的一干二净了。
        赵王看见了,摇着头起身回宫了。
        郎中令周碟愣愣地站在一旁,看见也是装作没看见。
        贯高与赵午两人,也没走远,望着皇帝与赵美人相拥着走进寝宫,一个自己抱着膀子来回踱步,一个跺着脚直搓手。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他们几个人,都没生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1-26 18:57
        回复
          此时的这位赵美人,或许在情急之中,是真的把赵午先前的嘱咐忘了。
          亦或许,是与皇帝的互动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亦或许,是见到皇帝英武可人之后,便自觉打消了念头。
          亦或许,是他得到消息后,从头至尾,都有要借机会转换身份的愿望!
          侍候了皇帝这一夜之后,这位赵美人,就有可能,从赵王宫不受待见的赵美人,变成大汉皇帝的赵美人。
          如果身份变了,待遇自然也就变了。
          第二天,汉八年三月廿二,丙申日,皇帝离开了赵王宫,离开了襄国城。
          可惜的是,皇帝走的时候,并没有带走这位赵美人。
          有的书上开始酸了。
          说皇帝薄幸无情的, 有之。
          说皇帝故意羞辱赵王的,有之。
          如果说二千年前的事,说不清也就箅了。
          到了近代,国内国外仍有些地区,存在有女眷陪客人过夜的风俗。
          这些女眷,是肯定不会被客人带走的。
          皇帝离开檀台宫的时候,走的很洒脱,没有想到要把赵王的赵美人,变成自己的美人。
          赵王张敖、贯高和赵午等人,似乎也没有要把这位赵美人变成皇帝美人的意思。
          侍候过皇帝的人,自然要被赵王君臣高看一眼喽!
          可是令赵王张敖、贯高和赵午等人万万也想不到的是,一个月之后,这位赵美人自己说,已经怀上了皇帝的孩子!
          这个赵美人,可是真的把自己变成了皇帝的美人。
          尴尬了!用偷鸡不成折把米这话,来形容赵王君臣的心情,怕是还要差些味道!
          这一来,可是难为赵王了。
          无可奈何之下,赵王君臣,只好在王宫外边找个院落,把这位怀了孕的、皇帝的赵美人,好好养起来!
          至于这事如何让皇帝知道?骑驴看书、走着瞧吧!
          再说皇帝一行离了赵地,一路无话,四五天的时间,便过了函谷关,径直回到了皇后住的长乐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05 16:00
          回复
            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皇帝回来时,长乐宫门前,变样了!
            在长乐宫大夏殿门前的东西两侧,分别新立了六个金人。
            皇帝知道,这十二个金人可不是新的,是始皇帝平定六国后,用回收的废旧刀矛剑戟铸成的。
            此前,这些金人立在咸阳宫前。
            咸阳宫如今废了。这十二金人,被萧何从咸阳宫前移了过来的。
            有看官要问了:这十二金人可重了,古人是怎么运过去的?
            这话要慢慢的说!
            这十二金人,有多重?
            《始皇本纪》讲,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三辅旧事》上讲,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
            这十二金人,又有多高?
            有的书上说有三丈高,有的书里讲有五丈高,反正猜测的可能性大些。
            本文以为,始皇帝收天下兵器,能收百十万件算是多的了,这些破玩艺,也不可能都送到咸阳,也不是都用来铸金人。
            秦时的一斤,约合现在的250克。
            三十四万斤的金人,肯定是太重了。
            一千石的金人,十二万斤,约合公制的三十吨,也是重的不得了。
            不知古人是如何计算出的三十四万斤这个数字的,不过,将三十四万斤这个数字作为十二金人的总重量,倒是比较合适。
            这样计算一下,十二铜人,各重约二万八千斤。
            粗算一下,十二铜人各重约七千公斤。大约耗用了一个立方米的原料。
            一个立方的材料,做成实心的金人,大约可以做到四米高左右,合秦制大约二丈多一点。
            一个立方的材料,如若是要做成空心的金人,做三丈或五丈高,都是可以做的。
            搬迁七八吨重的金人,对古人来讲应该不算太困难了,正好又是在冬季。
            古代的能工巧匠,发明了冬季在冻土上拖运重物的方法,似乎特别好用。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搬迁四万六千公斤的永乐大钟时,用了三十年。清朝雍正年间,同样是搬迁这口永乐大钟,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闲话少说。皇帝回宫的第二天,丞相萧何带着少府阳城延等人来了。
            君臣见面,丞相肯定是要先说一说搬运金人的浩大场景,顺嘴夸一夸自己推荐的少府有本事。
            接着就该说说重修章台宫的事了。
            章台宫的名字,不能再叫了,得改。
            秦朝的兴乐宫改称长乐宫,不知道是谁给改的,但改的很好!
            章台宫又是谁给改成未央宫的?
            当年的史官没记下来。
            未央是啥意思?
            有书上讲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有书上讲是没有灾殃的意思。
            未央,最早出自《诗经.鸿雁之什》: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
            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未央大多包含有吉祥之义。如长生未央、长乐未央。
            东有长乐宫,西边再配上个未央宫,不管是谁改的,正贴合了皇帝自己对大汉江山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期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05 16:00
            回复
              萧丞相见皇帝面带笑容,知道未央宫的名字合了皇帝的心思,便趁着高兴劲对皇帝说道:皇帝,这未央宫已经封顶,上个月底已经上过瓦了,气势已经出来了,今天天气好,你去看看不?
              皇帝听萧何说到这里,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没了。问道:正好,老萧,我正想找你说这事呢!我昨天回来的时候,远远地看着你们重修未央宫的那个大殿,觉得比原来的章台宫要高些吧?
              萧何回道:皇帝圣明,原来的章台宫的大殿,是一百四十年前秦惠公时建的,大殿用的是诸侯礼制,只有两层斗檐,咱们这次新建的未央宫大殿,用的是天子礼制,三层斗檐,比以前的章台宫,自然要高了一点,大概二三丈吧!
              皇帝听了这话,面带不悦,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丞相仍面带笑容,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皇帝听萧何如此解释,苦笑道:这是什么XX道理。
              萧何也笑道:皇帝,咱们大汉得天独厚,自然是千秋万代的基业,这未央宫既成,正当是千年大计,如此大的宫殿,怎么着也要用上个二三百年,场面大一些,也好让子孙后代们少些麻烦。
              皇帝听了这话,脸上笑意重现。说道:萧丞相不愧是文椽天下第一,烂泥都能讲成一朵花。
              众人皆笑。
              萧何见皇帝高兴,说道:皇帝,今天到大殿前去看看吧!
              皇帝想了想,说道:大殿那边就不去了,十几里地呢!你们几个,跟我到鸿台上去看,在那里看,整个未央宫周边十几里地都能看的清楚!
              既然皇帝要上鸿台,萧何等人,更是想去观赏一下站在鸿台上看到的景色。
              君臣十几个人离开长乐宫,顺着石路拾级而上,顾不及沿途的春花烂漫,不多会便到了四十丈高的鸿台。
              这鸿台,不愧是渭南绝佳处,神仙住的地方。
              站在鸿台上,正是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众人缓过劲来,转身再看西边的未央宫,那种感觉,比起在平地上看未央宫,另有一番感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2-21 22:32
              回复
                皇帝看了看萧何,白了一眼,说道:萧丞相,你明知道我念的书少,还让我去起名字,想咋的?
                萧何笑道:皇帝,我的意思,是要皇帝亲身到章台宫去,到了那里,依皇帝的颖资,给宫殿起名字,不费心思!
                皇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说道:丞相,这样吧!明年是大上皇的六十大寿,就在这未央宫前殿里办,时间定在明年十月朔日。
                萧何忙道:皇帝,给太上皇办寿,可是大事,诸王都要来的!
                皇帝又接着说道:所以嘛,丞相,你想着拟个旨,让诸王侯们尽早备了礼,让太上皇高兴。
                萧何问道:皇帝,为太上皇办寿,是天下人的事,但未央宫再大,也装不下多少人,祝寿的事,总要定个人数才好!
                皇帝想了想,说道:太上皇六十大寿,办六十台宴席,咋样?
                萧何道:好的,六百人入席,这样吧,祝寿的人,限列侯、伦侯及二千石以上爵位,加上皇亲国戚,这样人数应该差不多了!
                皇帝点点头,又接着说道:丞相,你不是让我给各殿起名字吗?这样,九月,就九月吧,让诸王都先过来,一起看看未央宫,相与着起名字,岂不更好!
                萧何长揖一礼,说道:皇帝圣明。
                皇帝笑道:行了老萧,咱好赖也念过几天书。众人笑了。
                皇帝见未央宫的事说完了,便招呼众人回程。一转身,又指着一片房屋问道:丞相,这里是做什么的?
                萧何一看,是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的两处房屋,便回道:皇帝,这北边院落是武库,太尉衙门。南边院落前面是丞相府,后面是太仓。
                皇帝笑道:我还在想呢,丞相在哪里办公?好!这个地方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2-21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