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后,许世友离开了华野,及至后来的一系列的战役都没有参加。
现在一般意义上对于许世友离开华野的原因有两种看法,一是许世友身体不好,需要修养;二是许世友在豫东战役中目光短浅,致华野主力于全军覆没的险境,战后被清算,济南战役又打乱了粟裕的部署,进而被彻底踢走。
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的层次都很浅。说实话四个野战军的军事首官,没有几个身体好的,如林彪,徐向前,粟裕,身体都不好,但是也没有像许世友这般一次撸到赋闲去了,就跟58年后的粟裕一样,实在不正常。
再者现在的史料并没有记载许世友患什么病,反而记载了他是少林弟子,爱喝酒之类的,就这样的身体,正值壮年,就垮了?垮一会能理解,垮几年就不能理解了。
第二种看法是违反军令,认真研究过豫东战役的人,说一声许世友目光短浅,是完全没问题的。
苏北的国军会支援豫东,是粟裕早就知会山东兵团的,在兖州,邹县,藤县,徐州一线作战也是早就划好的作战区域,然而黄百韬兵团都距离邹,藤就剩20公里了,距离兖州都是一步之遥,侦查部队都交上火了,然后黄百韬在山东兵团眼皮子底下坐火车绕道徐州去了三百里开外的龙王店,致华野主力于险境,就这种行为而言,枪毙都不过分。
然而即便如此,在济南战役部署完毕后,军委还是电令许世友回来指挥攻城,估摸着军委看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忙活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要收割山东最后的据点了,不忍心让他留下遗憾而已。
个人认为,正是军委的这次决定将许世友送上了不归路。
攻打济南的计划,在兖州战役结束后就有意向,然而雨季来临就被搁置了,经过雨季休整,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外线六个纵队也返回了山东。
此刻不光华东野战军完成了会师,东北战场也在筹备大规模战役,著名的辽沈战役9月12日开打。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爆发大规模战役,军委从全国战局出发都会要求其他战区作出配合,著名的七月分兵,就是为了策应刘邓大军,从华野分兵的位置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摆成了一条线用来给刘邓大军保驾护航,战略配合的目的不言而喻。
还有就是豫东战役发起前,为了策应粟裕过黄河,刘邓大军发起了宛东战役,这些都是各战区战略上的配合。
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就当时国军在全国的几个机动兵团,徐州,平津是距离东北战场最近的,战役发生后,大概率会支援东北。
对于平津地区的支援只要锁住锦州,就可以挡住平津部队机械化兵团,至于其他几条路不太好走,适当守备就可以了,此外华北野战军对于平津国军后方也有极大威胁,平津国军不敢全力支援东北。所以支援东北的最大变数就是徐蚌国军了。
所以,结合济徐战役的筹备时间分析,济徐战役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东北战场,拖住徐州的机动兵团,这点从粟裕的阻援兵团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来,正好卡在徐州至连云港的铁路线的中段,一是阻援支援济南的国军,二就是用于防备徐州国军海运东北。
然而一切就坏在许世友的攻城集团上,八天打下济南,看似兵贵神速,其实是置东北战场的东北解放军于危险之中,简直又是一次豫东战役三阶段。
还好这次的最好指挥是粟裕,不是许世友,如果换做许世友当总指挥,估计徐州国军又会在眼皮子底下海运到东北给东野背后来一下。
济南战役9月16日开打,9月24号就结束,而东北战场正如火如荼,粟裕眼看要坏事,不等济南战役结束,急忙向军委提出了小淮海战役,准备攻打两淮,彻底断掉徐州国军的海路,军委没多想,立马就同意了。
整个十月,粟裕的阻援兵团就盯着陇海线,哪里都没去,粟裕到底是高看了国军,蒋并没有调徐州国军支援东北,也可能是被济南战役吓破了胆,也可能是认为南京的北大门更重要,谁也说不清。
总之,许世友的这种毫无战略眼光的行为彻彻底底的被军委看在了眼里,简直没法解释,如果豫东战役是迫于时间,没有提前准备,那么在济南战役中的行为就是愚蠢,毫无大局观,是山头主义最大的罪证。
所以济南战役一结束,立马就被踢走了。
现在一般意义上对于许世友离开华野的原因有两种看法,一是许世友身体不好,需要修养;二是许世友在豫东战役中目光短浅,致华野主力于全军覆没的险境,战后被清算,济南战役又打乱了粟裕的部署,进而被彻底踢走。
个人认为,这两种看法的层次都很浅。说实话四个野战军的军事首官,没有几个身体好的,如林彪,徐向前,粟裕,身体都不好,但是也没有像许世友这般一次撸到赋闲去了,就跟58年后的粟裕一样,实在不正常。
再者现在的史料并没有记载许世友患什么病,反而记载了他是少林弟子,爱喝酒之类的,就这样的身体,正值壮年,就垮了?垮一会能理解,垮几年就不能理解了。
第二种看法是违反军令,认真研究过豫东战役的人,说一声许世友目光短浅,是完全没问题的。
苏北的国军会支援豫东,是粟裕早就知会山东兵团的,在兖州,邹县,藤县,徐州一线作战也是早就划好的作战区域,然而黄百韬兵团都距离邹,藤就剩20公里了,距离兖州都是一步之遥,侦查部队都交上火了,然后黄百韬在山东兵团眼皮子底下坐火车绕道徐州去了三百里开外的龙王店,致华野主力于险境,就这种行为而言,枪毙都不过分。
然而即便如此,在济南战役部署完毕后,军委还是电令许世友回来指挥攻城,估摸着军委看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忙活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要收割山东最后的据点了,不忍心让他留下遗憾而已。
个人认为,正是军委的这次决定将许世友送上了不归路。
攻打济南的计划,在兖州战役结束后就有意向,然而雨季来临就被搁置了,经过雨季休整,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外线六个纵队也返回了山东。
此刻不光华东野战军完成了会师,东北战场也在筹备大规模战役,著名的辽沈战役9月12日开打。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爆发大规模战役,军委从全国战局出发都会要求其他战区作出配合,著名的七月分兵,就是为了策应刘邓大军,从华野分兵的位置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摆成了一条线用来给刘邓大军保驾护航,战略配合的目的不言而喻。
还有就是豫东战役发起前,为了策应粟裕过黄河,刘邓大军发起了宛东战役,这些都是各战区战略上的配合。
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就当时国军在全国的几个机动兵团,徐州,平津是距离东北战场最近的,战役发生后,大概率会支援东北。
对于平津地区的支援只要锁住锦州,就可以挡住平津部队机械化兵团,至于其他几条路不太好走,适当守备就可以了,此外华北野战军对于平津国军后方也有极大威胁,平津国军不敢全力支援东北。所以支援东北的最大变数就是徐蚌国军了。
所以,结合济徐战役的筹备时间分析,济徐战役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东北战场,拖住徐州的机动兵团,这点从粟裕的阻援兵团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来,正好卡在徐州至连云港的铁路线的中段,一是阻援支援济南的国军,二就是用于防备徐州国军海运东北。
然而一切就坏在许世友的攻城集团上,八天打下济南,看似兵贵神速,其实是置东北战场的东北解放军于危险之中,简直又是一次豫东战役三阶段。
还好这次的最好指挥是粟裕,不是许世友,如果换做许世友当总指挥,估计徐州国军又会在眼皮子底下海运到东北给东野背后来一下。
济南战役9月16日开打,9月24号就结束,而东北战场正如火如荼,粟裕眼看要坏事,不等济南战役结束,急忙向军委提出了小淮海战役,准备攻打两淮,彻底断掉徐州国军的海路,军委没多想,立马就同意了。
整个十月,粟裕的阻援兵团就盯着陇海线,哪里都没去,粟裕到底是高看了国军,蒋并没有调徐州国军支援东北,也可能是被济南战役吓破了胆,也可能是认为南京的北大门更重要,谁也说不清。
总之,许世友的这种毫无战略眼光的行为彻彻底底的被军委看在了眼里,简直没法解释,如果豫东战役是迫于时间,没有提前准备,那么在济南战役中的行为就是愚蠢,毫无大局观,是山头主义最大的罪证。
所以济南战役一结束,立马就被踢走了。
鄙人才疏学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