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风云吧 关注:1,501贴子:40,698
  • 3回复贴,共1

诗词三国·武赤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在山在川在水之湄   作者:谢明湄 

<兼浅述从史书到民间,周瑜的形象变更>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堪称最简明扼要的中国文学史,尤以唐诗宋词的成就辉煌,使中华古国又为诗词之国。
  尤如唐诗中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分庭抗礼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宋词则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
  宋人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中载:“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以女郎红牙板与大汉铁绰板相拟,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两派的代表作。词虽称各为一派代表,可苏轼在文坛的影响力远非柳永可比,尤以这阙《念奴娇·赤壁怀古》集烽火佳人、名将词家于一体,周郎赤壁、东坡赤壁并称文武赤壁,成就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佳话。

  ☆☆☆☆☆

  武赤壁

  赤壁大战的故事最早见于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而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中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耻的,可后来又专程写信给孙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周瑜战功卓著,并不是后世人渐渐夸大,而是在当时就有各方评价。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孙盛曰:“…………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江东豪杰中,张昭、鲁肃都是周瑜兴荐,江东一时人材云集。而曹操渡江时,挟战胜之威,气势凛人,却被周瑜大败于赤壁。虽是敌方所述,也不能不承认赤壁之败。

  被誉为骈体文成就最高,南北朝时的 庚信也曾赋诗此战。
  ……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周瑜之子获罪被贬时,诸葛瑾、步骘联名上书,“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在东吴众臣心中,周瑜俨然孙吴帐下第一人,最卓越的战功当属赤壁大胜。

  但是,在做为史书的《三国志》中,虽有多处记载周瑜的功绩、威名与奇材,却也有反对的评价。
  《三国志·江表传》论及张昭功过时提及,“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



1楼2005-12-08 17:12回复
    非常好的文章,建议大家看完

    另外推荐http://post.baidu.com/f?kz=70508076


    4楼2005-12-08 17:16
    回复
      2025-11-27 23:32: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顶个好周郎!!!


      IP属地:广东5楼2005-12-08 19:29
      回复


        6楼2007-04-19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