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核桃文玩社吧 关注:90贴子:1,152
  • 6回复贴,共1

草稿~~~~~0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核正式走入民间并普及化的时间其实是很晚的。
按中国民间的说法:核字谐音为“和”,“合”二字,象征着平安幸福,和睦康泰。桃辟邪。核桃历来被称为吉祥之物。
1.虎头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成为刚勇威猛、驱凶避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关虎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传说更成为中华民族沟通人神、联系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为长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
2.狮子头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有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的寓意,象征地位、尊严、平安。
3.公子帽
公子帽的讲究暂时只能追溯带清朝时期,在民俗文化中常见的意思为喜结连理,双燕齐飞,同心永结的寓意。

也有人会说公子帽名字的原型是从戏服头饰的外形所得来的。

这点的说法我个人并不会反对,但是我个人还是有些异议的。
古时的戏子是个下九流的职业,不太容易被上流人士所认可或捧拖。
【公子帽】是帽子款式的一种名称,不是说只有公子(大小子)才能允许佩戴带公子帽。
这里再说一点,文核从“公子帽”’寓意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词,叫【搭对】。
搭对的意思从字面上就能很容易理解,“搭配成对”。
有些朋友玩了几年核桃了,还一直喊着核桃的“打对”,“打对”,“打对”。
好吧,让他们继续喊吧,不是我自愿主动看不上他们的。
4.官帽(冠帽)
它的直接寓意就是升官发财,提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
也就是上九流的职业中的地位攀升。
这里说明一下,本意是升官发财,不是当官发财的意思。
先说幞头。
幞头起初由一块,汉人民间的包头布最后形成巾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首服之一。
秦汉时期华夏贵族,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身份稍低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中一带称为络头,南楚荆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幧头,说或称之为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 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头。

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 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晚唐时期的帽子是这样的。
这时这样的帽子已经有冠了。但还是称之为“幞头”。

再说一下乌纱帽,它是民间一种跟常见的便帽,后期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有冠的帽子。
官员佩戴乌纱帽最初起源于东晋。
正式作为整体官服必须穿戴时,那是隋朝时期的事了。
唐朝时期达到兴盛,那时的帽子有冠了,是由幞头演变而来的。
到宋朝时便入长了两侧的“双耳”,实名好像叫“帽翅”,“双翅”。(个人观点,任何物品加上翅膀后,隐藏意思就是飞升。)
宋代正式文献中对这种“冠帽”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了做官为宦的代名词,明朝官员常用冠帽,俗称冠帽(官帽)。
到清朝时期,“官帽”的外形制式就变了,不沿用前朝的风格。

~~~~~~~~~~~~~~~~~~~~~~~~~~~~~~~~~~~~~~~~~~~~~~~~~~~~~~~~~~~~~
这里我先备注一下古代人物的社会地位排序的情况吧。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
《汉书·艺文志》记载
上九流:帝王,圣贤,举子,文人,农,工,商,武士,书生。
中九流:童仙,相命,郎中,丹青,隐士,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衙差、梆、时妖、打狗、脚夫、高台、吹、马戏、娼妓。
人物的社会地位排序也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上九流: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流医生二流金(算卦卖卜),三流飘行(卖写书联)四流推(测字),五流琴棋(挟琴卖艺和摆棋赢钱)六书画(卖书画),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
下九流,又等而下之:一流王八(妓院老鸨)二流龟(纵妻不贞骗人渔利者),三流戏子四流吹(吹鼓手),五流大财(跑马卖解耍大把戏者)六小财,七生(剃头匠)八盗九吹灰(贩卖烟土和开鸦片烟馆)。


IP属地:河北1楼2020-10-09 00:09回复
    这是真爱啊,品种的名字都这么用心研究。必须顶啊


    IP属地:广东2楼2020-10-10 17:12
    收起回复
      学习了,必须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0-13 14: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