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吧 关注:1,298贴子:1,973
  • 4回复贴,共1

请教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熊逸老师哪本书里有提过佛教咒语注音的问题吗,就是佛教咒语怎么念,我以前好像看他的书看到过,现在想不起来了,都不确定是不是他书里写的,有好心人说一下不


IP属地:上海1楼2020-09-23 09:30回复
    佛教中有很多“咒语”,我从你的问题中不能确定是哪个。
    在熊逸老师的“得到”课程《佛学50讲》中,第21讲《咒语的力量从何而来》提到——“咒语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发音,一旦转换成别的语言,咒语就会失去效力。所以佛经里凡是提到咒语,基本都用音译。”为什么呢?简洁的解释是“咒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原始环境里,人们很容易对语言产生敬畏感,尤其是有韵律的语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5 03:33
    回复
      “今天最著名的佛教咒语六字大明咒,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也叫六字真言,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很多种解释版本,终归没人能说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流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5 03:36
      回复
        熊逸老师的《王阳明:一切心法》一书中就提到过这句六字大明咒,一下是摘录,位于序章中:
        自信,从来都是积极人生以及通往成功之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而无论你自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信徒之所以总是比普通人更容易挨过各种生活难关,在大样本统计数据上的自杀率也明显比普通人低,归根结底就是这个道理。至于他们所信仰的神祇究竟是《旧约》中的上帝、《新约》中的耶稣、印度的佛陀、藏传佛教中的大日如来还是民间传说里的八仙,反而——至少在上述意义上讲——并不那么要紧。
        有一则心灵鸡汤性质的故事道出了问题的真谛:一位喇嘛途经一座偏僻的山村,远远地看到一间破败的茅屋,四周大放光明。喇嘛心中惊异,知道这里一定住着得道高人,于是改变了原有的行程,特地到茅屋拜访。茅屋的主人是一位独居的老婆婆,年轻时学诵六字大明咒,天天虔诚念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喇嘛了解到,这位老婆婆的全部修行只是持之以恒地念诵这一句六字大明咒,此外无他,只可惜她的文化程度不高,竟然将“唵嘛呢叭咪吽”的最后一个字认成了“牛”。喇嘛好心地纠正了老婆婆的发音,然后才放心地告辞了。
        数月之后,喇嘛故地重游,再看那茅屋的方向,先前的赫赫光明竟然消失不见了。喇嘛大惊失色,恍悟是自己的一句话使老婆婆三十余年的笃信生出了裂痕,当下急中生智,找到老婆婆,说:“我之前只是试探你的诚心,其实你原先的读音半点不差。”于是,当喇嘛再次告辞上路,回望那座茅屋的时候,先前的光明果然重现。
        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倘若在宗教体系之外加以解读,将茅屋的光明理解为人生的幸福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感与信心和确定性的程度是高度相关的,与信心和确定性的内容却关联不大。
        如果说有谁会对这样的结论大发雷霆,那么玄奘大师显然会是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物。经院哲学家不能容忍细小的翻译错误,于是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去佛教发源地求取真经。玄奘和那个老婆婆究竟孰是孰非,这竟然也可以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所发出的这番貌似有点愤世嫉俗的感慨,在今天看来竟然完全是对心理事实的客观而准确的陈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5 03:39
        回复
          佛学不研究其与科学不谋而合的精髓 却在乎咒语 歪了呀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1-09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