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02贴子:2,974,095

《老子》中的“我”与“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
是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帛甲作“義”。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
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
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衆人熙熙,若饗於太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衆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惚呵其若海,恍呵若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
【吾】
故強梁者不得死,吾將以爲學父。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使民恆且畏死,而爲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吾何以知衆父之然也?以此。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0 09:52回复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在《古汉语语法纲要》(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我”比“吾”似乎更富有强调对比的意味,这似乎跟法语中的分离形式 moi 和 me(或 je)的对比关系是平行的。
    (蒲立本,孙景涛译,古汉语语法纲要,语文出版社,9.1, p86)
    下面为同一章节吾、我同用的,可以说明这种规律,如
    我泊焉未兆、我独遗、我愚人之心、我独若昏、我独闵闵、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
    吾言宜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而百姓谓我自然
    吾欲独异于人,义为“我想要……”,独异于人,总结的是“我……”之类。通行本作“我独异于人”,显然将古本的“我想要”变成“我自己”,和上边的“我……”之类成了并列关系。
    吾言甚易知,就是平常叙述。是以不我知,“我”字汉简、严遵、傅奕作“吾”。知我者希,则我贵矣,这个“我”字显然是强调,表示“我自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0 10:55
    回复
      反正都是自称,区别不大,有必要区别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0 11:00
      收起回复
        这是个不错的问题。我用于宾格,吾用于主格。
        帛甲: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这才是正文。
        简本错改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文意完全南辕北辙,简本根本错得没边了。
        有人说: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这就更是被简本桎梏,错的更没谱了:强良者不死?长生不老?


        IP属地:北京6楼2020-09-21 09:16
        收起回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吾”就是“无”,“我”就是“有”。这就是“吾、我”,佛家有“无、我”。“吾”与“无”同音。“意、声之相和也”。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0-09-21 10:54
          回复
            《道德经》在讲一切的“道”与“德”,“字”也来自于“道德”。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8楼2020-09-21 10:56
            回复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我的”。什么是“我的”?“我的”之中包含的太多了,这就是“母体”。而“吾”只是一个“个体”,这就是“始”。我们“人”一生都在“长”,先是长个子,同时也在长肉,后来长知识,成家立业,不断的拥有,一直在“长”、在“大”。“道”就是“大”。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9楼2020-09-21 11:02
              回复
                妇女怀孕也是肚子在“大”,这就是“母体”。所以“我”就是不断在长“大”的“吾”,“我”之内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有”。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20-09-21 11:05
                回复
                  我们现在讲“我的”,古人只说“我”。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吾”,只剩下“我”了。我们现在的“我”比五六十年代的“我”拥有了更多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0-09-21 11:08
                  收起回复
                    “吾”是“口”上一个“五”,所以“吾”属于“五”,“五”就是“五行”之初,明白了“五行”再弄明白什么是“口”、就明白“吾”是怎么来的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20-09-21 12:45
                    回复
                      “我”是左右各一个“戈”,什么是“戈”?用来防护的武器,也就是“战”的“右”。“我”是左右都在“戈”,这就是最直接的“有”,“有”多了才需要“戈”。这就是说文解字。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0-09-21 12:48
                      回复
                        能听进去的自己琢磨琢磨,听不进去的就算了,也别理我😆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20-09-21 12:53
                        回复
                          “我”、“吾”二字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时间的早晚,和圣人、老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后人没有将“我”字废弃不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9-21 13: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