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吧 关注:1,019贴子:5,065
  • 7回复贴,共1

蔷薇水的古代多种功用:熏香、调(合)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爱熏香
“蔷薇水”在古代用来熏香、调香,所以,就不得不提古代使用香的历史了。
古人对香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juān)洁。”可见,上古时期,人们焚香主要是为供奉神明,其次才是为辟秽清洁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熏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插戴香草、佩带香囊、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
关于熏焚草木以祛辟各种“虫”物。《周礼·秋官》有:
“(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蠹:dù,蛀虫。莽草:卫矛科植物雷公藤。蛊:gǔ,腹中致病的虫物。)
“(庶氏)掌除毒蛊,以功说禬之,嘉草攻之。”(功说:一种祈求方法。禬:guì,消灾除病之祭。嘉草:姜科植物蘘(ráng)荷。攻:攻治,盖指熏焚。)
“(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则死。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蛙:青蛙之类。黾:měng,蟾蜍之类。牡菊:无籽之菊。)
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也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
1997年,在陕西凤翔雍城遗址曾出土过一只战国时期的凤鸟衔环铜香炉,而且同一时期熏炉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发现。
熏炉
两汉时,“熏香”开始在贵族中流行开来。所谓“熏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烧香料的炉子上熏烤,使香气散发出来,沾到衣物上。这种专用炉子叫作“熏炉”或“香炉”。
为了防止衣服被烧到,外面会罩上一个罩子,这个罩子古人称之为“熏笼”。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中,除了香囊外,还出土了熏炉、熏笼。当然,熏香并非只熏衣服,还熏被子、熏房间。
汉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没有过的,用香甚至成为一种宫廷礼制。
熏炉是汉朝贵族家庭必备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为“博山香熏”的熏炉最出名: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模拟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并由此而得名。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便曾出土过一只精美的“错金博山熏炉”。
图 西汉错金博山炉,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IP属地:河北1楼2020-09-05 10:28回复
    宫廷的香熏生活
    隋唐两宋时期,皇亲贵戚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仍是用香的主要阶层,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人对香的爱好,还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宫廷中用焚香来显示庄严和礼遇,并写进制度,而文人则将焚香视作优雅生活的标志,将其发展成清玩之事。
    如《新唐书·仪卫志》中提到“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这种制度在唐诗中也得到了反映,贾至《早朝大明宫》:“衣冠身惹御炉香”,杜甫和诗“朝罢香烟携满袖”等等,可见当时确有朝会熏香之制。
    至宋代,“焚香”已发展成文人四般闲事(焚香、斗茶、插花、挂画)之一,成为高雅情趣的象征。文人们热衷于制作和收集香方,不少香方缘此而以其名、字、号来命名,如杨吉老龙涎香、丁晋公清真香、苏内翰贫衙香、徐铉伴月香等。宋代不少文人都撰有《香谱》,从沈立、洪刍到陈敬,两宋出现的《香谱》类著作计有十数家;另有丁谓《天香传》、叶廷珪《南蕃香录》、颜博文《香史》等香学作品。香学专著的数量之众,足见文人熏香风气之盛。


    IP属地:河北2楼2020-09-05 10:30
    回复
      薰球——香囊球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来熏被窝的超小型圆状香炉,叫“熏球”,因为放在被中始终不会翻倒,人称“卧褥香炉”,亦叫“被中香炉”。据《西京杂记》,“熏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风的人发明的,可惜“其法后绝”,后到西汉时由工匠丁缓复制成功。
      《西京杂记》:‘长安巧手丁缓作卧斋香炉,一名被中香炉,为机环转,其运四周。’即此。”可知这种内设巧机关的熏香具,不仅可以手持、悬挂,也可放在闺房卧室的被中。
      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据《宋史》卷66“礼十六 嘉礼四·宴飨 游观 赐酺”云:“凡大宴,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番进贡、九龙五凤之状,司天鸡唱楼于其侧。殿上陈锦绣帷帟,垂香球,设银香兽前槛内,藉以文茵,设御茶床、酒器于殿东北楹,群臣盏斝于殿下幕屋。”
      图 唐代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香囊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从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香囊都装有银吊链来看,宴殿“垂香球”之制唐时已有。试想香囊悬垂在宫殿梁下,袭袭的香氲从镂空的雕花球体中弥漫飘出,好一派堂皇的仙气。
      又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香球”条:“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棙,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覆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真闺房之雅器也。
      此条内容除了说“香球”极其精巧,还说到了“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恰好又证明了之前的文章“香球”的结构产生的“万向支架”、陀螺仪和中国浑天仪一样。(见文《中国人的千里镜——“望远镜”:第三部分》)


      IP属地:河北3楼2020-09-05 10:30
      回复
        熏笼、熏衣
        古人又常常以焚香来熏衣。
        《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
        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
        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图 古代熏香图,香笼下有一只香炉(明陈洪绶绘《斜倚熏笼图》局部)。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古人熏衣的方法很多,现介绍其中的一种。
        “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火炉中烧香饼子一枚,以灰盖,或用薄银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北宋洪刍《香谱》)
        衣服在沸水蒸汽下变得微潮,更易吸附香气。


        IP属地:河北4楼2020-09-05 10:31
        回复
          香品、香药
          作为佩戴和熏烧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态的。在古人所消费的固体香品中,后期更多是“香药”。这是一种人工合成香品,又称“合香”,多依“香方”制成。
          古代用香,讲究各种香的配合,以形成种种不同的香气。古典诗词中经常提到的百合香,就是用好几种香料混合而成的。如古诗中的“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合与都梁”即指此。
          唐宋时,香品的品种越发丰富,如香粉、香丸、香饼、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间使用,有的专门用来香体,有的专门用于香口(去除口臭),有的专门用于改善空气质量。与此同时,香品的消费方式也变得简单,如有一种“印香”,使用起来相当方便,与现代的蚊香使用方式很相似,不必用专业的熏炉来焚烧,放入香盘中点燃后可顺序燃尽。
          唐宋人焚香,常常将香料末用金属印格印成起讫一贯的文字,这叫做香印。打过香印的香料烧尽后,灰烬上的字迹仍可清晰辨认。这种印香的金属印具在街市上就有出售。吴处厚《青箱杂记》云:“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故今世卖香印者不敢叱呼,鸣锣而已。”
          有时,人们还将香末制成形似篆文的模样,称为“香篆”。其法在《香谱》上有记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苏轼诗《宿临安净土寺》“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僧挥《诉衷情》“钟声已过,香篆才点”,都是指这种特制的香。


          IP属地:河北5楼2020-09-05 10:31
          回复
            医、道用香
            道家认为香可以辅助修道,东晋《太丹隐书洞真玄经》曰“烧青木香及熏陆安息胶于寝处头首之间者,以开通五浊之臭,止地上魔邪之气,直上冲天四十里”;北魏道士寇谦之为每种斋仪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凡求愿、治病、超度亡灵等都须先起香火、拈香诉愿。
            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载炼丹、斋醮时须焚香:“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
            此时香药在医疗上的用法也日趋丰富,包括内服、佩带、焚烧等各种方法。《抱朴子内篇》中有不少涉及香的内容,如论述香药珍贵“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见“辨问”);另有入山辟蛇法,“以麝香丸著足爪中,皆有效也”(见“登涉”)等。
            又《肘后备急方·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惛鄙丑方》载有“六味熏衣香方”,方用沉香、麝香、苏合香、白胶香、丁香、藿香,为医籍收录香方的较早记载。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收录了苏合香、龙脑香、熏陆香等外来香药,在为多种香药作注时,有提及“道家用以合香”之语;其《登真隐诀。卷下。章符》曰“因病入静,需四面烧香,安四香炉”。
            此外,《隋书。经籍志》中著录有《香方》(宋明帝撰)、《龙树菩萨和香法》、《杂香方》、以及《杂香膏方》等,虽然书籍已佚,但已经能够反映出当时香方的丰富繁荣状况了。此时由于江浙一带青瓷的兴盛,一时各种青瓷熏炉十分普及,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苏州市博物馆的各类青瓷香熏炉。


            IP属地:河北6楼2020-09-05 10:31
            回复
              蔷薇水作熏香
              在宋代蔷薇水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之用,爱熏香的宋人也把蔷薇水当作熏香使用,在以熏焚香丸、香饼为主流的宋代,于香炉中熏蔷薇水是比较时髦的用香方式,类似今天精油熏香。
              宋人诗词对此常用有描写,刘克庄《答留通判元崇》:“忆玉树枝劳远梦,熏蔷薇水读来诗”;虞俦所作《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
              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
              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
              虞俦诗中说熏蔷薇水的味道如沉香一般清润,通过“风流不带海岚昏”之句,可知诗人所用的蔷薇水非舶来之品,而是本土仿制的蔷薇水。
              图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盛装蔷薇水的玻璃瓶

              蔷薇水大约曾经有过香满五羊的一时之盛,北宋郭祥正因有诗云“番禺二月尾,落花已无春。唯有蔷薇水,衣襟四时薰”(《颖叔招饮吴圃》),颖叔,即蒋之奇;徐积闻蒋颖叔得广帅,曰“广为雄蕃”,“初至,蛮酋必以琉璃瓶注蔷薇水挥洒于太守”(《节孝集》卷三十一),可见时风。
              宋人还以香气清灵的素馨花、茉莉花蒸取花露代替蔷薇水。
              宋人陈景沂《全芳备祖》“茉莉花”条载:“今多采茉莉蒸取其液,以代蔷薇”;宋代蔡绦著《铁围山丛谈》记载:
              “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当时的广州(五羊)商人效仿蔷薇水,因为没有蔷薇花,便用同样香气浓郁的茉莉花替代。制作出的香水“亦足袭人鼻观”。
              除了素馨花、茉莉花制作的花露,宋人向子諲诗词作品中还提到过桂花制作的花露——“芗林秋露”,向子諲《如梦令》词前小序说:
              “余以岩桂为炉薰,杂以龙麝,或谓未尽其妙。有一道人授取桂华真水之法,乃神仙术也。其香着人不灭,名曰‘芗林秋露’。”
              道人传授给向子諲的取桂花真水法,就是蒸花取水制作花露,在挚爱桂花的向子諲心中,桂花水远超于海外进口的名贵蔷薇水,其 《如梦令·水之法》词言:
              “欲问芗林秋露。来自广寒深处。海上说蔷薇,何似桂华风度。高古。高古。不著世间尘污。”


              IP属地:河北7楼2020-09-05 10:33
              回复
                蔷薇水调(合)香
                鹅梨帐中香
                古人床帐中熏焚的香也都带有花、果的香气。南唐李后主的帐中香,以鹅梨汁或蔷薇水与沉香调制而成。
                李商隐《促漏》:“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夕熏”就是帏帐中使用的帐中香。
                南唐宫中常以蔷薇水(玫瑰香水)、鹅梨与沉香制作的帐中香,五代十国《宫词》:
                照夜珠悬直宿深,风帘不卷海棠阴。
                法香方子新搜得,试取鹅梨注水沉。
                “试取鹅梨注水沉”,描写的就是用鹅梨汁与沉香,制作果香型的帐中香,《陈氏香谱》载“帐中香”:
                “沉香一两(剉如炷大)、鹅梨一个(切碎取汁),右用银器盛蒸三次,梨汁干即可爇。”
                被鹅梨汁浸蒸过的沉香,清润可喜,直接焚烧不会有焦气,可不用隔火,非常适合在鸭炉中熏焚。
                历代香典中皆有记载『江南李主帐中香』:“沉香一两(剉细如炷大)、苏合香(以不津瓷器盛),以香投油,封浸百日,蒸之。入蔷薇水更佳。”
                此方最后说“入蔷薇水更佳”,可知上品的帐中香是用蔷薇水来调合的。李煜为了制作极品帐中香,甚至自创了瓷盒蒸馏法来提取“花露”。
                实际上,蔷薇露是宋代合香业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珍贵的原料之一,在制造高档香品的时候,往往将蔷薇露作为调和剂,由此形成复合的、层次丰厚的香氛。
                因此,调香也是蔷薇水的功用之一。
                心字龙涎香
                李渔《闲情寄偶》中提到的炉内龙涎香,也带有花香之气。制作时常用蔷薇水,李彭老《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诗曰:“捣麝成尘,薰薇注露,风酣百和花气”。
                芳香沁人的蔷薇水用石蜡密封在琉璃瓶中,经过千山万水,由大食商人带到中国,南宋珍宝谱录《百宝总珍集》“蔷薇水”条中有诗曰:
                泉窖贩到蔷薇露,琉璃瓶贮喷鼻香。
                贵人多作刷头水,修合龙涎分外馨。
                此诗除了说到贵人洗头发后把蔷薇水多用来梳头发,还提到了龙涎香。
                南宋词人张元干在一首《青玉案》中,就提到当时流行的一种“心字龙涎”香,就散发着素馨花的香味。“月华冷沁花梢露。芳意恋、香肌住。心字龙涎饶济楚。素馨风味,碎琼流品,别有天然处。”
                据南宋末年黄震所著《黄氏日钞》:“番禺人吴兴作心字香、琼香,用素馨、末利”,可知当时番禺有一位叫吴兴的制香名手专擅此道。
                关于其制法,焦周《焦氏说楛》卷7转引“范石湖《骖鸾录》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末利半开者著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
                这种心字龙涎香是将沉香劈成薄片,层层间隔铺叠新鲜的素馨花、茉莉花,再密封于干净的容器中熏制。一日一换花,即使次日香气仍浓,也要更换,以便素馨、茉莉的幽香附着在沉香薄片上。每日重复操作,直至花期过去,心字香乃成。
                宋人陈敬在《陈氏香谱》中记一“古龙涎香”方:“沉香半两,檀香、丁香、金颜香、素馨花各半两(广南有,最清奇),木香、黑笃实、麝香各一分,颜脑二钱,苏合油一字许。右各为细末,以皂子白浓煎成膏,和匀,任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环之类。”
                又见元大德年间残本、陈大震所著《南海志》“素馨花”条:“古龙涎香饼及串珠之类,治以此花,则韵味逾远。贩女或以蕉丝为穗,鬻于市。”制龙涎香必用素馨花,在不产此花的地区,以茉莉花代之。
                据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载:“制龙涎者,无素馨花,多以茉莉代之。郑德素侍其父漕广中,能言广中事,云素馨唯蕃巷种者尤香,恐亦别有法耳。龙涎以得蕃巷花为正耳。”而只有使用香气最浓的广中蕃巷所产的素馨花为原料,才可制出正宗的龙涎香饼。
                琉璃瓶中蔷薇水
                图 出土琉璃瓶和壁画中的瓶子

                周必大淳熙元年致刘焞书中提到以“海南蓬莱香十两、蔷薇水一瓶”为赠(《文忠集》卷一九○),董嗣杲《蔷薇花》诗云“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
                而虞俦《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二首则描写最清楚,其一云:
                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
                其二:
                美人晓镜玉粧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侨卿持赠虞俦的蔷薇露,当来自大食,故“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铁围山丛谈》卷五所谓“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刘克庄《宫词》因有旖旎凄楚的拟喻之辞:“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
                由虞诗中的第一首,又可知调香也是蔷薇水的功用之一。
                在明代的《群芳谱》上,又记载道:“蔷薇露,出大食、占城、爪哇、回回国。今人多取其花浸水以代露, 或采茉莉为之。试法以琉璃瓶盛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看起来既雅致也文艺。


                IP属地:河北8楼2020-09-05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