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乱幽藤吧 关注:10贴子:602
  • 10回复贴,共1

快点~~~不然下午就交不了差拉~我可是很辛苦才找到的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1楼2005-11-29 13:08回复
    遥远的两千多年前,一个学者用他自己的人格书写了一个传说。他被称为“孔门十哲” 之一,以文学而 而称。他叫言偃,子子游,人们习惯上叫他子游。 
    他是孔子的弟子,在鲁国的一个小县城做官,那个县邑叫武城。子游在这里度过他人生中最浪漫的年华,他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户户弦歌。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春秋末年,实在是难能可贵。要知道,在他的周围,充满了鲁国大夫及其家臣们的勾心斗角,在他的南边,吴越两国剑拔弩张,争执不下,在他的北边,齐国、晋国正各自酝酿着巨大的阴谋,管理者犹如被软禁在宫庭之内,遥远的秦国政治混乱,强大的楚国逐渐衰微,但跟鲁国相似规模的邻国们,像宋、卫、陈、蔡等国,纷纷在晋国、楚国与吴国的淫威下臣服。而鲁国本身,也深处在齐楚吴越的威胁之中。 
    是的,他的四周并不安宁,朝堂上喧嚣争吵,争名夺利,朝堂下作威作福,谋权延纂位,而不管是宫庭还是民间,如果有音乐,都是淫靡之音,特别像郑国这样,更是让人作呕,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后修正了音乐,孔子教给弟子们纯正的音乐和庄重的礼仪,孔子传递给他们以爱心,尊君主敬父母爱人民,子游当然学过这些了。于是他把他用到了他所治理的武城。 
    他的城邑载歌载舞,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的奇迹。以至于孔子在阅读他时,脸上也不胜惊讶。 
    “杀鸡哪里需要用牛刀啊?”孔子莞尔一笑,开玩笑似的说着。 
    不知这里孔子指的“牛刀”是“大学”小用还是“大才”小用。但是我的感觉是二者都有。子游学于孔子,孔学本身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为显学。于才,子游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子游马上反驳说:“以前我听老师讲‘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又何必在乎是一个小邑还是一个大国呢?” 
    看到子游这么认真,孔子马上对自己的失言道歉“你说的不错啊,我跟你开玩笑呢。” 

    二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至于他何时拜在孔子门下,也不可考。不过他向孔子求学及他自己的言论,却被《论语》记了下来。他向孔子问过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不仅是能够赡养老人,而且还要懂得得尊敬,如果没有尊敬之心,像狗和马一样,都算养,那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这本记录孔门弟子的言论集里面,他向孔子求学的只有这一句记载,不过却留下了几句子游的名言。 
    他主张治丧,只要悲哀就可以了。不过当时的传统是父母死,做儿子的要守孝三年,孔子一直都很坚持这一点。孔子认为儿女要很久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为养育儿女吃了那么多苦,我们做儿女的为他尽一点孝又算什么呢?不过这一点却遭到了很多弟子的不解。其中最调皮的宰予就跟孔子顶过嘴。宰予是孔子门下口才很好的学生,他对孔子说,这个三年之丧是不是过分了点啊,这三年中,不读诗,不奏乐听乐,不演练礼仪,时间久了,不是都会搞忘吗?结果被孔子训斥了一顿。宰予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令孔子不高兴了。宰予是孔子门下最调皮的一个了。他的口才很好,但孔子向来不喜欢这种利口辩舌又不听话的人。孔子曾说巧言佞舌的人很少有成为“仁”人的。他白天睡觉,不认真听讲,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后来又不守本份,在齐国的变乱中,身败名裂,孔子以他为耻。不过平心而论,对宰予的这一疑问我也一直存在着同情。其实除了孔门弟子和一些相对比较赤诚的人们外,月多少人能坚持呢?而这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既然生命是宝贵的,为什么要让这三年的时间白白的浪费掉呢?我想子游虽然没有公然像宰予一样的反对孔子,但心里是一定不以为然的。 

    “丧致乎哀而止。”他原话如此。而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人们一直坚持着守孝三年,即使国家危急,正在用人时也免不了,于是又总有夺情定夺之事发生。像明朝时候的张居正,清朝时候的曾国藩。都是的。而比较滑稽的是明朝时有个大学士张四维,正好坐上高位,父亲就死了,结果只好回去守孝三年,而等他守完孝准备回来上任时却又一病不起。这三年的时间如果让一个人发挥才智,国家不知会有多少变化呢。 
    


    4楼2005-11-29 13:16
    回复
      2025-11-09 19:10: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周敬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困,但事亲极孝。每天,当父母吃饭的时候,子路就在一旁待候。他看到父母吃饭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暗自说著:
      「唉!家里这麼穷,供因母吃的食物,只能用野菜烹调。我子路枉有七尺之躯,让爹娘食用野菜充饥。眼看著爹娘日渐苍老,再这样过下去,一定会营养不良而弄坏了身体的,这样,我就太不孝了啊!我一定得想办法才行!」可是,家乡又不产米,怎样办呢?子路想了又想,为了能以白米奉养双亲,只有到百里外的市镇去工作换白米了。於是,子路经常翻山涉水背米回家,并且节省己用为双亲买些新鲜的鱼肉,来补充双亲的营养。
      父母亡故後,子路竭其所能葬祭以礼。此後,专心研究礼教诗书。由於子路的才学和孝行,受到朝廷的赏识,下诏请他出来做官,子路才得以光耀门楣,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如今虽然是丰衣足食,但每当吃饭时,他总是望著当年背米的袋子,流下泪。孩子见父亲流泪,便问道:「爹,您怎麼了?怎应不吃呢?」
      子路见儿子问起,就把当年贫困的家境及背米供亲的经过说了一遍。叹道:「唉!想当年家境贫困,不能尽孝奉养。如今有这麼丰盛的餐点,而爹娘已过世了,叫我怎麼能不感慨呢?」一旁的妻儿听子路一番真情言语,都不禁跟著流泪叹息。当孔子听说子路的孝行後,也敬佩地说道:「子路侍奉双亲,生时竭力奉养,死後念念不忘,真是孝子啊!」
      


      6楼2005-11-29 13:21
      回复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学生,在孔门弟子中德行第一。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小孔子30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由),字季路,亦称颜路,小孔子6岁。颜回应该是在16、7岁时,在孔子退而修五经的时候成为孔子弟子的,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做官,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死去。
          颜回家境清寒,但能安贫乐道,越显得他品德高尚,还有闻一知十的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出生入死忠贞不渝,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最佳人选。《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回的句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死时,孔子悲恸欲绝,说“天亡我”。
          颜回的故事较多,较著名的有“颜回偷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服之。
          
          子 张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姓颛(chua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时陈国人,小孔子48岁。子张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来形成以其为代表的“子张之儒”。
          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性格较孤僻,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关心政治。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等等。
          子张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子张要拜见鲁哀公,但等了七天,哀公还没有见到。于是就让随从去告诉哀公,说:“我听说国君爱好贤明人士,因此我不远千里,一路风尘,不敢休息来拜见。但是没想到等了七天没有结果。哀公所谓的好士,就象叶公(子高)之好龙。有一人叫叶公很喜欢龙,经常画龙、雕龙。天上的龙听到这事,就来看他,把头藏在门后,尾巴到了厅堂。叶公见之,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落荒而逃。所以说,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象龙但不是龙的东西。”   
          


        7楼2005-11-29 13:23
        回复
          孔子生平 

          1、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56-60岁的5年时间里,孔子先至卫,卫灵公前恭后倨,先以鲁之禄奉之,后听信谗言,公开派兵监控孔子,不得已,孔子去卫致陈;途中遭匡人围攻,有性命之忧,在此危急之时,孔子说了一段话,表达了他看透生死的人生观及他对自己学业的自信心:“自从文王死后,天下间的文化传统不都在我一个人手里吗?天若要让这种文化灭绝,后人将无法得到这种文化,天若不想让这种文化灭绝,匡人又能奈我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推论,既然天下间只我一人有着可以再造周时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既然老天又要让这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我一定会平安渡过这个难关。事实如他所愿,孔子又派从者到卫国搬救兵,解了匡人之围,但也因此又回到卫国,但因同灵公同行时,见灵公与夫人、宦官同车,此举大违礼仪,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再度出走。 

          在向宋国行进途中,又风闻宋司马恒?欲杀之,孔子处变不惊,说:“老天将德赐于我,恒(?)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又到了郑国,与弟子走失,在外城东门下等候时,有人笑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人,额头象尧,脖子象皋陶,肩象子产,腰以下又比禹短了三寸,但没精打采的样子却又象一头丧家之犬。”子贡俱实以告孔子,孔子笑曰“说外形不足道哉,但是说我像一头丧家之犬,那就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 

          后到了陈国,此时晋楚争霸,互相伐陈,其后吴又侵陈,无奈之下,孔子去陈至卫,在蒲地时,蒲人阻止孔子前行,弟子公良孺说“过去陪同夫子遇难于匡,今又再此造难,这不过是命罢了,但我宁愿战斗而死”。双方战况激烈,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如果不回到卫国,我们将放你们回去。”孔子答应了,但最终仍然奔向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不算吗?”孔子回答:“被要挟的盟约,神是不回听的。” 

          但在卫国,孔子仍不被见用,叹曰:“苟有用我者,其月而已,三年可成。”便又出发了,晋国一地方官有请孔子,子路认为,其人不善,不宜行,孔子说:“我能是一个葫芦瓶吗?怎能系而不食,能而无用!”后又打算到赵国,走到黄河边,听说赵国两个大臣被诛,孔子说“多美的黄河水啊,但我却不能过去,这是命啊!接着解释说,赵国国君赵简子未得志时以此二人方可为政,今已得志便杀之而从政。我听说,杀害 幼小的动物麒麟便不在郊外出现,放干了水捕鱼蛟龙不合阴阳,为什么,君子不伤害同类也,鸟兽还知道不义之地不居,何况我孔丘呢。”便又回到了卫国,一次,灵公问其攻伐之事,孔子说:“种地的事我懂一点,但是如何打仗我却没学过。”于是灵公更厌倦孔子。孔子只好又到了陈地。 
          


          8楼2005-11-29 13:24
          回复

            这时,鲁国权臣将死,叹道:“过去这个国家几近兴旺,而我却获罪于孔子,所以就到了这个地步。”叮嘱他的儿子康子:“我死了,你一定是鲁国的相,你成了鲁相之后,一定要招孔子回国管理朝政。”不料康子为相之后,一大夫公子鱼说:“先君用孔子而不能从一而终,为诸候所诟笑,今若用之再不终,不是让诸候再次笑话吗”,康子便招用孔子之学生冉求,孔子说:“鲁人来求你回去,不会小用你,必将大用你。”自叹曰:“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学生们上进而简约,斐然成章,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再来教育他们了。”是啊,用学生却不用老师,虽然心中大道不能亲行,别人代劳定有不到之处,但又能怎么样呢? 

            当了解以上史实之后,我们就知道孔子所谓“六十而耳顺”确切含义。拥有一匡天下的才能,却处处不为所用。屡遭奸人所害,几丧其命,被人讥笑为“丧家之犬”,但虽然如此,他却仍然“明知不可而为之”,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天命所归,必有其大道可行的那一天,他在等待,虽然不可亲见,但他却要让他身上从周公那里继承的文明传播下去。所以他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间的人和事,不论适合于否,没有要否定的,总是用道义将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完全按照心中所想行事,却不会犯下任何错误,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孔子一生辛苦,虽然为能实现其人生大愿,但就如何做人上,实现了其人格的圆满。 
            为了能够清晰的看出孔子如何走向人生的这一高峰,我们还是结合其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细加演读。 

            首先,孔子遇到诸多隐者,孔子与他们的对答与反思,表现了此时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其次,孔子最终在人生大限来临时的言行,展示了他思想境界的崇高。 

            在孔子62岁时,楚大夫叶公问政,孔子对曰:“为政在于其能使远方的人归附,近处的人服顺。叶公子路孔子其人,子路不答,孔子闻之说:“你为什么不说他学道不知疲倦,教学时从不厌烦,发愤做事不知吃饭,高兴快乐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的生命已经到了。(其为人也,学而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蔡地时,为了过河而打探渡口时遇到了一个隐者桀溺,桀溺听说来询问的人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时说“天下乱哄哄的都是这个样子,谁又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一个躲避坏人的人,倒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世界的人在一起好呢?(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孔子听了子路的转告后,怅然的说:“我们又怎么能够同鸟兽同群呢?我们不同人类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来做这些事呢?”可见孔子虽然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些困难,但既生而为人,就必然的要生存在人与人的世界之中,并且要为天下太平做出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就在孔子居于蔡地之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并让追随他的弟子们第一次产生了信仰的动摇。起因是吴伐陈,楚救陈,大军到时,听闻孔子身在陈蔡之间,便派使者求聘孔子。陈蔡大夫听说后谋曰“孔子大贤,所言皆能中诸候之要害。而在我们这里时,我们未能用他,而今若为大国楚国所用,我们就危险了。”于是互相征发兵士围困孔子一行于郊外,无法前行,粮食也吃完了。许多弟子又生病不起,这时孔子便讲道弹琴以激斗志。 

            子路看见后,生气的说:“君子也会走投无路吗?”孔子说:“君子再穷困也能一如往昔,坚持操守,而小人一到穷困之时就不能坚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时子贡也是脸色阴沉,不能自已,孔子问他:“你认为我是多学而后才知道如何做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子贡说:“对,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遇到问题时总能用一来贯通它。(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我总是坚持着我的本性,用他来贯通我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才产生了种种知识。 
            


            9楼2005-11-29 13:24
            回复

              孔子看到弟子们杂念已起,就开始做起思想工作,对子路说:“我的道路并不偏邪,为什么会走到这般地步?”子路说:“可能是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还不相信我们;可能是我们还不够“知”吧,人们不让我们通行。”孔子说:“能这样说吗?子路!如果人做到了仁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活活饿死的事呢,如果知道了就一定可以通行无阻,又怎么会发生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 

              又召子贡过来问:“我们的大道不邪,为什么会走到这般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最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包容夫子。夫子的思想能小点吗?这样就可以为大众所理解了!”孔子失望的说:“好的农夫可以做好种田的本分但却不能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可以技艺高明却未必能让每个人都欣赏。君子可以做到直道而行,按礼法治国,统筹规划而管理,却不能一定为当世所容。现在你不是修你的立身之道,而去追求被容纳。子贡,你的志向太小了!” 

              子贡出,颜回进见,孔子问:“我的道路并不偏邪,但为什么会走到这般地步呢?”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不能包容。虽然如此,夫子你仍然推行它,要实现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被容纳才可以看得到一个真正的君子!天下之道,我们不去修护她,是我们的羞辱,但现在道已大修仍不见用,是那些拥有国家的人的羞辱!不容于当世有什么好担心的,不容才能看见真正的君子!” 

              孔子欣慰的笑了起来,“颜家的子孙啊,你真是太好了!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就要去做你的管家。”随后派子贡出使楚国,楚王兴师出迎孔子,解决了陈蔡之围。在楚昭王对孔子的使用上,可见孔子师徒在当时列国中的影响。昭王想将人口众多的地方近七百余里的土地分封给孔子,相国子西说:“大王的使者有比子贡更强的吗?”昭王说:“没有。”“大王的辅相有比颜回更强的吗?”“没有”,“大王的将军有比子路更强的吗?”“没有”,“大王的百官中有比宰予更强的吗?”“没有”,“那么孔丘如果用三皇五帝之法管理国家,兴起周公、召公所建立的功业,大王如果要用他,楚国安能世世代代拥有着数千里的土地吗?况且文武二王都是以百里之地一统天下,如果让孔丘拥有封地,又有可为大贤的弟了辅佐他,这不是楚国的福气啊!”昭王便将分封一事做罢,没过多久,昭王就死了。 

              这时,楚国的一个狂人接舆经过孔子时唱道:“凤啊,凤啊,现在的德行何其衰败啊!过去的不可以再说,将来的还可以去追求!结束啦!结束啦!现在去做什么政事就太危险了!”孔子赶快下车想同他请教,追着过去,却还是不能跟上。所以孔子就双回到了卫国,这时孔子已经63岁了。这样又在卫国待了几年,终因不以媚俗于当世终不见用,在他68岁时,因其弟子冉有为鲁国将军,战而胜齐,鲁相季康子问其师从何出,冉有说从孔子中学来,季康子便孔子回。此时,卫孔文子欲挑起内战,问计于孔子,孔子推说不知,退而行,说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归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对曰:“举荐正直的人放在邪枉的人之上,那么枉邪的人也将会变得正直。(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说:“如果你没有私欲,那么既使有赏人们也不会偷窃。”然而鲁国终不用孔子,孔子也不求而为用。 

              此后,孔子悉心求学,教学,为能使其自见于后世,就作《春秋》一书,所思所记,所褒所贬,俱有孔子思想融注其间,后世王者推而行之,“则天下乱臣贼子惧”。 

              孔子七十三岁时,知其命不久远,谓子贡曰:“天下无道已经太久,不能尊崇我的信仰。(天下无道也久,莫能宗予)”意为如果大家都能够尊崇我的话,天下就以太平了。他此前还有一句感叹:“出门有户,何莫由斯道哉!”意思是说,大家出行时都知道从门口出入,那么立身行世又为什么不能走我的这条大道呢! 
              孔子卒后,弟子皆以父礼守丧三年,三年心丧完毕后,决别而去。司马迁说:“‘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者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0楼2005-11-29 13:24
              回复
                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他身高9尺,长着黄色的眉须,宽大的前额,充满智慧的双眸;当时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王室要臣,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赞誉老子是一个具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洛邑会见老子。鲁国君王很赞同孔子会见老子,以为能够增进鲁楚两国的关系,特地为孔子准备了车马和侍卫。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

                  后来,每当孔子向学生讲到这次会见时,都表露出对老子的深深敬佩。他说:“我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曾经见到过了不起的老子,并得到他博学的教诲。因此,我的学问是和老子分不开的。”几千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老子只被看做是个道家,虽然地位悬殊,但圣人求教于老子的这种虚心好学精神,却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所效仿的治学典范。


                13楼2005-11-29 13:29
                回复
                  2025-11-09 19:04: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真有空```````


                  15楼2005-12-04 18:44
                  回复
                    呵呵~```


                    16楼2006-04-06 11:26
                    回复
                      ``````````````````


                      17楼2007-01-22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