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关学文化学者张亚林在陕西乾县草谷村发现一座元代墓碑,此碑主人是元代关学大家杨奂先生。杨奂墓碑距今700多年,其碑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发现将填补元代关学学人杨奂在史料上的空白。

张亚林在书画艺术工作之余,师从刘学智教授潜心关学的学习和研究,探寻关学学人之墓是他近年来所从事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昨日,他专程前往乾县草谷村寻访元代关学人物杨奂之墓,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杨奂墓已在解放后“农业学大寨”时被夷为平地,墓前原有的石碑、石人、石马均已遭到损坏,不知所踪,如今就连当地的村民也不知杨奂墓的具体所在了。
他听该村一位老人说,他们村口的一座石桥边有一块石碑,此碑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存在,但无人知晓它是谁的墓碑。

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张亚林在草谷村口一座小桥边找到了石碑。石碑平铺在石桥边,为杂草土石、建筑垃圾所遮掩。张亚林和随同人员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清理、冲洗之后,碑首露出“杨府奂墓碑铭”六个篆书字体,碑文中的部分字体已经漫漶,难易辨识。
张亚林在对碑文进行仔细辨认和研究之后,断定该墓铭系元代刊刻,墓碑主人正是他此次要探寻的元代关学学人杨奂先生。

杨奂(1186年—1255年),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学者称为紫阳先生。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卒于元宪宗五年(1255年),终年七十岁。早年丧母,悲痛不已,哀毁如成人。少年时即聪敏过人,学业出众。泰和五年(1205年)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
金朝末年,曾经作万言策,指陈时政之弊病,想要上书却没有结果。元朝初年,隐居起来教授学生,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建紫阳阁,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耶律楚材举荐他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切以简易为要。
杨奂为官十年,请求归乡,后去世谥号文宪。杨奂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据《元史》本传中则记载,杨奂所著有《还山集》60卷、《天兴近鉴》3卷、《正统书》60卷,但大多散佚。
《杨俯奂墓碑铭》详细介绍了杨奂的一生,对于研究杨奂个人及其生平,探究元代历史文化、元代关学、元代文学及艺术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据考证,杨奂与元代元好问是好友,他们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并有诗文唱和。这对于考证史事源流、辨章学术,可谓价值极高。
《杨俯奂墓碑铭》属于珍贵文物,建议乾县文化部门应尽快对该墓碑妥善保护,使其免于再遭重创。同时,也希望该碑铭能得到更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发挥其学术价值。

张亚林在书画艺术工作之余,师从刘学智教授潜心关学的学习和研究,探寻关学学人之墓是他近年来所从事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昨日,他专程前往乾县草谷村寻访元代关学人物杨奂之墓,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杨奂墓已在解放后“农业学大寨”时被夷为平地,墓前原有的石碑、石人、石马均已遭到损坏,不知所踪,如今就连当地的村民也不知杨奂墓的具体所在了。
他听该村一位老人说,他们村口的一座石桥边有一块石碑,此碑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存在,但无人知晓它是谁的墓碑。

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张亚林在草谷村口一座小桥边找到了石碑。石碑平铺在石桥边,为杂草土石、建筑垃圾所遮掩。张亚林和随同人员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清理、冲洗之后,碑首露出“杨府奂墓碑铭”六个篆书字体,碑文中的部分字体已经漫漶,难易辨识。
张亚林在对碑文进行仔细辨认和研究之后,断定该墓铭系元代刊刻,墓碑主人正是他此次要探寻的元代关学学人杨奂先生。

杨奂(1186年—1255年),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学者称为紫阳先生。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卒于元宪宗五年(1255年),终年七十岁。早年丧母,悲痛不已,哀毁如成人。少年时即聪敏过人,学业出众。泰和五年(1205年)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
金朝末年,曾经作万言策,指陈时政之弊病,想要上书却没有结果。元朝初年,隐居起来教授学生,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建紫阳阁,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耶律楚材举荐他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切以简易为要。
杨奂为官十年,请求归乡,后去世谥号文宪。杨奂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据《元史》本传中则记载,杨奂所著有《还山集》60卷、《天兴近鉴》3卷、《正统书》60卷,但大多散佚。

《杨俯奂墓碑铭》详细介绍了杨奂的一生,对于研究杨奂个人及其生平,探究元代历史文化、元代关学、元代文学及艺术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据考证,杨奂与元代元好问是好友,他们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并有诗文唱和。这对于考证史事源流、辨章学术,可谓价值极高。

《杨俯奂墓碑铭》属于珍贵文物,建议乾县文化部门应尽快对该墓碑妥善保护,使其免于再遭重创。同时,也希望该碑铭能得到更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发挥其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