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吧 关注:10贴子:62
  • 9回复贴,共1

冯骥才笔下的“刻砖刘”后继有人——才女刘挽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内容转载自天津《北方网》在搜狐上刊登的文章。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需要保护一样。文化多样性也需要保护。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再加上个别媒体和资本的过度炒作和渲染,使得中国,以及世界其它一些欠发达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备受忽视。长期下去,一旦形成以少数发达国家文化为主的单一类型文化风格,将使得原本繁荣发达的中华文化失去多样性。后面的结果如我前面对生态保护做出的类比和论述一样,文化 失去复杂性也会丧失作为一个系统的高级性,抵抗力和适应性。因此,向刘挽云女士一样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人士是应该值得我们称赞的。因此特别转载此文,以让更多人了解天津传统手工艺,了解天津传统文化,进而激发更多人热爱传统文化,保护非遗的热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而不至于日趋单一,最终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以至枯萎消亡。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20-07-30 12:26回复
    并称津门“四绝”,如今鲜为人知......百年“刻砖刘”去哪了?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些年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尤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来可是如数家珍。比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天津民间工艺号称有“四绝”,除了前面说的这三家,还有一家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刻砖刘”。
    “刻砖刘”传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津卫可是赫赫有名的。而到了当代,“刻砖刘”仿佛销声匿迹,年轻人不了解,而老一辈又无处可寻,文保学者都认为“刻砖刘”断代了。那么这些年,“刻砖刘”去哪了?
    砖雕艺术 在岁月中风化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天津广东会馆来了一位年轻的参观者。她径直走到拜师堂东侧山墙外,仰头望向山墙顶端。她叫刘挽云,她望向的,是她的曾祖父刘凤鸣的砖雕作品,上为《缠枝牡丹》,下为《正龙戏珠》。这两幅作品采用了高浮雕手法,牡丹枝蔓缠绕,破土而出,祥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花纹繁复,造型雅正。
    它们的作者刘凤鸣,是“刻砖刘”世家最负盛名的艺人。

    刘凤鸣作品正龙戏珠(广东会馆)


    IP属地:澳大利亚2楼2020-07-30 12:31
    回复
      这组作品从1907年广东会馆建成时就在这,馆里同样造型的砖雕有四组,分别位于拜师堂和戏楼的东西两侧山墙外侧顶端。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霜雪雨,这些砖雕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而保存最好的就是拜师堂东侧的这一组了。可是恰巧这处山墙倾斜严重,目前靠支架在支撑着。
      刘挽云近来有一个计划,就是将“刻砖刘”祖辈的作品,用全息扫描的方式,把数据保存下来,再通过高科技复刻,这样可以将这些在岁月中风化的砖雕作品保存下来,可以一定程度的还原。
      广东会馆的这四组作品,是刘凤鸣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刘挽云早就想把这些作品扫描下来,但因为所处位置较高没能实现。而这次她到来,是因为听说了广东会馆即将迎来修缮,她找到熟识的文博馆员,当询问得知修缮马上就要启动时,她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广东会馆得到完善的保护,曾祖父的作品才能更好的留存。心急的是,肉眼可见已经风化的砖雕作品,不知道在修缮的过程中会不会有闪失。她想尽快联系文保部门,了解一下修缮方案,争取尽快把这些作品扫描下来。

      刘挽云研究砖雕作品


      IP属地:澳大利亚3楼2020-07-30 12:33
      回复
        百年世家 从泥瓦匠到津门“四绝”
        刘凤鸣完成广东会馆的作品时,才19岁。
        刘凤鸣出生于1889年,11岁的时候母亲过世,他就被托养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叫马顺清,是天津有记载的第一批砖雕艺人。
        砖雕,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早在汉代就被应用于墓穴,宋元两代可见于庙宇,到了明清时期,不少地方讲究点儿的民居开始用砖雕来装饰。江南一带的砖雕在明末就已经相当发达,从清朝开始,天津的富商巨贾为了光耀门楣、炫富显贵,纷纷大修祠堂、宅第、馆舍,这些建筑既不能僭越官府宫室的规模,又不喜江南文人化园林的淡雅,便于细节处更趋繁丽、大气之美,砖雕便成了重要的装饰。到了清道光年间,砖雕从泥瓦工的细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手艺,当时称为“花活”。马顺清和儿子马少清以及门下的徒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花活”马家,石家大院和徐家大院都有他们的作品。
        刘凤鸣在马氏父子的熏陶下,自小就对砖雕有浓厚的兴趣。他15岁的时候正式拜师,随着外祖父和舅舅在工地做活儿。刘凤鸣的成名有一段趣话。一次,他们在北京郊区的工地上,一位小师傅把一块雕好的斗板摔碎了,马少清为了考验刘凤鸣的手艺,把他留下来再雕一块。令工头意外的是,刘凤鸣雕的这块斗板很是精美,往门上一放,让另外一侧的斗板相形见绌。而主人家稳居的时候,大家纷纷称赞这块斗板,打听是谁雕的,从此天津有个叫刘凤鸣的小孩“花活”做得好就传开了。
        天津广东会馆的建造,请来的是当时最好的木雕、石雕、砖雕匠人。砖雕请的就是刘凤鸣,刘凤鸣发挥了他从马氏父子处学到的“贴砖法”,又进一步形成“堆贴透雕法”,在多可至七层的堆叠贴砖上,采用高浮雕圆雕透雕手法,青砖在他手下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广东会馆的四组作品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刘凤鸣的手艺,从此越来越多的人修造大宅、会馆时慕名找到刘凤鸣。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他的代表作还有大悲禅院天王殿山门的一组《九狮图》,他创造性地打破传统九狮图的布局,将九只狮子雕刻于圆形拱门之上,几近圆雕的技法令每只狮子呼之欲出,山门顶端一颗绣球更是全镂空雕刻,技法之高超,创意之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美轮美奂的作品、开创性的技法,刘凤鸣“刻砖刘”的名声鹊起,成为天津民间工艺“四绝”之一。


        IP属地:澳大利亚4楼2020-07-30 12:33
        回复
          命运转折 从匠人到艺术家
          “刻砖刘”虽然成名了,但是在当时,砖雕仍然是个又脏又累的苦差事,砖雕匠人没有社会地位,他们装点有钱人家的门面,自己却在饥寒交迫地劳作。他们没有工作室工作台,就是在工地上找个板凳一坐,跟前摞着大青砖,猫着腰低着头一刀一刀地挣取微薄的收入。
          而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修造传统建筑的工程越来越少,刘凤鸣几近失业,靠着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子辈也没有再干这一行的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民间艺术和艺人,1957年,天津工艺美术厂前身天津市工艺美术品生产合作社聘请了刘凤鸣,并为“刻砖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多伦道上,二楼是“泥人张”,一楼是“刻砖刘”。
          当时刘凤鸣已是古稀老人,因为常年坐在小板凳上低头雕刻,他的双手、脖颈、双腿,都不同程度的劳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热情,他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
          这时候,刘凤鸣的创作已经不再是传统建筑的装饰,而是成为独立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的题材也不局限于传统题材,而融入了很多时代特色。他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民族文化宫等创作砖雕,这些作品如今都被天津博物馆收藏。
          刘凤鸣还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选为天津市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委员(其时天津属河北省管辖)。从饥寒交迫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到被社会认可和推崇的艺术家,刘凤鸣体会到手上这门艺术的价值。他把四子刘书儒带入门,将砖雕技法传授给他。
          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刻砖艺术》一书中回忆与刘凤鸣的交往时写道:“我认识他这年,他七十四岁,身体健朗,时而还做活,屋中全是灰砖和雕刻工具,他说:‘我要继续不断地刻,我这一代刻不尽,让我的儿子刻下去。’”
          1978年的初冬,刘凤鸣离开了他终生挚爱的砖雕艺术。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捐赠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他说:“我本来只是一个泥瓦匠,是天津的百姓看得起我,才有我的成就,把我的砖都献给政府,这样以后老百姓想我了,可以去博物馆看看我的砖。”


          IP属地:澳大利亚5楼2020-07-30 12:34
          回复
            无砖可雕 “刻砖刘”断代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刘凤鸣已卧床不起,但他还是难以割舍一把把用了七十几年的老刻刀。刘凤鸣要家人把他的砖雕放在床旁边,他虽然起不来,但是睁开眼就能看到,看着他的砖,抚摸着他的刀,他就会感觉好些。
            刘凤鸣离世后,这套刻砖刀就传到了四子刘书儒手中。刘书儒出生于1938年,他随父亲受聘进入天津市工艺美术厂工作,雕刻了一批更具时代特色的砖雕作品,修建鼓楼街区时,刘书儒将自行车、少先队员等时代元素雕刻于青砖之上,古为今用,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其标志性作品《风尘三侠》,继承了刘凤鸣的多层透雕工艺。
            然而时代改变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里,没有古建筑修造需求,砖雕也就没有了市场,甚至连砖雕用的青砖都无处可寻。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后期,刘书儒已无砖可雕,只能做一些传达室收发的工作。
            一生系于砖雕艺术的刘书儒无用武之地,虽然失落,但他无法割舍对砖雕的热爱,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退休后在家用手头能找到的砖坚持雕刻。刘书儒的境遇,子辈们看在眼里,再无人学习砖雕技艺。
            “刻砖刘”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IP属地:澳大利亚6楼2020-07-30 12:34
            回复

              刘挽云和刘书儒
              接续家传 小姑娘踏上寻砖之路
              然而,这门艺术的生命力还在延续着,不仅有文保学者不断地打探“刻砖刘”的下落,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仍在家族晚辈的血脉中留存着。刘挽云是刘凤鸣大儿子刘书林的孙女。刘书林是古建筑修复专家,刘挽云自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古琴和国画,喜爱古典文学。她出生成长的年代,“刻砖刘”已经式微,但四爷爷家中的砖雕作品还是留给她深刻的印象。年幼的她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要学习的打算。

              刘挽云演奏古琴
              刘挽云真正对砖雕产生兴趣,还是在大学时期,她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后又攻读了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对古典文学的系统学习,使她加深了对传统砖雕艺术的理解与喜爱,她就向四爷爷提出学习砖雕,然而刘书儒却一口回绝了她。刘书儒劝说刘挽云,学砖雕没有用,不如花时间去学一点能挣钱的技艺。
              “他不是想放弃了,而是因为太爱了。他毕生只会做砖雕,但是砖雕被社会淘汰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痛苦。”刘挽云理解四爷爷的苦衷。而同样的热爱让她执意要学,几次软磨硬泡下来,老人松口了,他告诉刘挽云:“你去找来砖雕用的青砖,我就教给你。”
              当时天津没有烧造青砖的砖窑,刘挽云就踏上了寻砖之路。还在上大学的她单枪匹马地找到了山西的一个砖雕厂,提出要买砖。工人见她一个小姑娘来买砖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当她把太爷刘凤鸣作品的照片拿出来后,大家都惊叹不已,就送了刘挽云两块砖。
              刘挽云把这两块大青砖背回天津,她试着雕刻才发现砖质比较酥,并不适用于“刻砖刘”的高透雕技法。她又打听到江南有烧制金砖的窑厂,她又跑到苏州、黄山一带砖雕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去寻找。
              这次她有了经验了,直接带着刀去试刻,终于在苏州找到了软硬适中的青砖。找到了趁手的青砖,刘挽云拿给四爷爷看,刘书儒大出所料,没想到这个侄孙女如此坚定要学砖雕,本已心灰意冷的刘书儒看到了希望,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刘挽云在工作室


              IP属地:澳大利亚7楼2020-07-30 12:37
              回复
                来晚了总比不来强
                从此,还在北京读大学的刘挽云开始了京津两地穿梭,每到周末,她就背着砖去四爷爷家跟老人学砖雕。从本科到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又到读研究生的三年,刘挽云往返奔波乐此不疲。在这期间,刘挽云继续钻研她喜爱的古典文学,并因此在艺术品拍卖行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从事古籍善本、书画的艺术品交易,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艺术家。她完全可以沿着那条路走下去,而仅仅把砖雕作为一项爱好。但是她却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天津,一门心思扑在了砖雕上。


                刘挽云雕刻
                “艺术是永恒的,一张画,一块砖,只要保存好了,它永远在那。”正是艺术品拍卖的那段经历,让刘挽云更加明白艺术的价值,当她回头看自己祖辈的作品时,心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愈发强烈。“每次去博物馆看太爷的作品时,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刀笔,他的用力有多么难,我就会体会他的构思。”
                刘挽云放弃了更好的前景和更高的收入,但她并不后悔。“原来做拍卖的快乐,是帮助艺术品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是现在,当我的作品有人认可,也是一种快乐,我觉得继承家学要比金钱都来得更重要。”
                刘挽云在自家的阁楼上开辟了一间工作室,沉浸在砖雕的方寸之间,一刻就是一天。砖雕是个力气活儿,长期伏案雕刻,刘挽云曾经抚琴的手变得粗糙,年纪轻轻颈椎也有了损伤。她笑称自己的手像老太太的手一样,也不戴什么戒指首饰,而手划破更是家常便饭,灰头土脸就更别说了。


                刘挽云雕刻


                IP属地:澳大利亚8楼2020-07-30 12:39
                回复
                  在潜心钻研砖雕技艺的同时,刘挽云还致力于让“刻砖刘”重新为世人所知。她系统整理了“刻砖刘”世家四代匠人的作品,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天津文保界知道“刻砖刘”家还在。
                  当刘挽云申报非遗的时候,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先生欣喜过望。“你是‘刻砖刘’,你就是那个‘刻砖刘’?”李治邦鼓励刘挽云,“晚来总比不来强,你要努力,你要加油。”
                  当她把非遗的证书拿给刘书儒的时候,老人非常高兴。他将刘凤鸣传给他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刻砖工具,他毕生的仅有的在自己手中的作品,包括之前他收藏的资料传给了刘挽云。
                  今年三月份,82岁的刘书儒过世了,在经历了“刻砖刘”的辉煌和低谷之后,他在刘挽云身上看到了希望。
                  “我背负着太爷和四爷爷的毕生的愿望,我一定要把‘刻砖刘’做好,我一定要把家学复兴起来。”刘挽云成了“刻砖刘”家唯一一个传人。

                  刘挽云砖雕作品


                  IP属地:澳大利亚9楼2020-07-30 12:40
                  回复
                    复兴家学 让砖雕回到人们生活
                    刘挽云接过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砖刀,成为“刻砖刘”世家第五代传人。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她思考的不仅是将祖辈的技艺继承下来,还在探索着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砖雕艺术存在的价值,让砖雕在发展中重新焕发生机。
                    因为是半路出家,而传统的手工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刘挽云想到去天津美院雕塑系学习。她直接推开了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陈钢的办公室,介绍自己是“刻砖刘”,然后给老师看她的作品,说很想进修一下西方的雕塑的技法。
                    陈钢在她身上看到了追求艺术的执着,同意她随着雕塑系进修。刘挽云在学习雕塑过程中,领悟到传统砖雕技法是做减法,只有结果没有原因,而西方雕塑是做加法,先有原因才有结果。她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摸索着将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二者并不矛盾,取长补短就会融会贯通在雕刻技法之中。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一年多中,刘挽云接触了很多老师、学生,他们对“刻砖刘”非常感兴趣。去年,天津美院艺术设计学院请刘挽云做了一场讲座,她将自己研究天津乃至全国砖雕艺术的心得和师生们分享,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让她倍感欣喜,觉得今后要多多争取让传统艺术走进校园的机会。

                    刘挽云砖雕作品
                    “95后”“00后”的喜爱,让她受到鼓舞。她思考着如何让已经远离生活的砖雕,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里。她用青砖雕刻出了笔架、茶承、砚台等作品,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虽然我们不能在房梁上再看到那么精美的砖雕的作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置于案头。”
                    因为当年寻找青砖的经历,让刘挽云和山西、江苏、安徽等地的砖雕厂保持着联系,越来越多的砖雕界艺人知道天津“刻砖刘”有个女传人,掌握高浮雕透雕这些机器雕刻和翻模无法企及的砖雕技艺。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联系刘挽云,这样刘挽云就断断续续接到一些订单。她雕刻每个作品动辄就是两三个月,收入并不足以支撑生活,她就把以前收藏的书画去卖,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国各地的砖雕。
                    “与其说是我刻砖,不如说是砖在刻我。”刘挽云说道,“我毕生的志向都融入了砖雕,我毕生所愿是做一个砖雕博物馆,把我收藏的、雕刻的、复制来的这些砖雕作品,呈现给大家,让‘刻砖刘’、更是砖雕艺术重新走进大家的视野。”


                    IP属地:澳大利亚10楼2020-07-30 1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