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会馆吧 关注:129贴子:549
  • 3回复贴,共1

荣昌武术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荣昌武术志》
阅数千年昌州史志,素有巴族勇武雄风的荣昌先民就以“习武健身,振武惠民”之风尚享誉巴山蜀水之间。早在昌元静南之前,每有外侮来犯,或欲子弟自强,先人多在耕读之余,勉励族人勤修拳械弓马之道。
  观三国武侯东征北伐,大唐韦皋西镇南守;宋朝郝仲连抗金虏,元初赵昴发战蒙军;明末从刘时俊平奢樊,清季应余栋臣反洋教;亦或二战期间几多英雄斗日顽,抗美援朝百千勇士战美帝;总有昌州儿女闻鸡起动、厉兵秣马的矫健身影。南北较场,旌旗飞扬;东西武校,剑影刀光。烈烈北风吹过,阵阵演武喊杀之声不绝。
  近百余年,革命维新,思想解放,幽闭洞开,武风因以日盛。荣隆培爵都督入同盟,唤起巴蜀才俊振武救国风尚;双河子庄先生擅国画,倡导粗犷武技文艺儒雅气质;万灵玉堂大师开堂会,聚义江湖豪杰践行螺旋缠闭;静南吉祥先贤拓商旅,推动文化交流广布残拳武学。
  新中国毛主席号召体育运动民族自强,荣昌武术在原县委县府领导下更是步入全新时代。1981年荣昌武术协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有效地组织下属四十余个分支机构常年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加之全区多所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十余所武术教学试点学校的广泛普及,武术成了区域内最盛行的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十余万人在武术活动中赢得健康,获得快乐,其中两千余人加入中国武术协会,一千三百余人考取武术段位。
  荣昌竞技武术近年在体育局领导下涌现出了大批实战型运动员,散打、摔跤、柔道、跆拳道等项目拥有多名国家级、国际级冠军运动员和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荣昌区队在历次国家及省区市组织的正规赛事中斩获众多奖杯证书,难以一一陈列。区体育局体育中心多次主办或承办、协办国家级、国际级竞技武术大赛,累累赢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嘉许好评。
  荣昌武术作为中华武术大家庭的一分子,有着丰富而完善的内容,它既经历了千百年市井白丁纯正古朴地参悟,也赢得了历代武学儒士的文化蕴养。在市、区文化委关怀下,荣昌的缠丝拳、小洪拳、苏家拳三个本土地方拳种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林中流传较广的荣昌武术文献有唐新知论著《缠打心得》,廖正伦撰写的《荣昌武林志》,蒋远武整理并收罗于《四川武术大全》的“缠丝术法”,邱延良专著《武当方圆拳、剑》,邹朝文等同志编纂的《荣昌小洪拳志》以及钱鼎文论著《道门缠丝》,都从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荣昌武术的思想内容和技术要领。
  目前,荣昌区积极响应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尚武精神”的号召,认真学习《中国武术发展2016-2020规划纲要》,制定了创建“全国武术之乡”的奋斗目标。为此,荣昌体育局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挖掘打造区域武术文化精品,全方位培训各级武术指导人员,不断完善各类武术教学比赛场馆设施,大力推动荣昌全民健身运动更上一层楼。


1楼2020-05-04 12:28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首层功夫——练步
      功家常说:“短打无路被人欺,缠丝无步被人跌”,足见练步功夫在峨眉缠闭门之重要。缠门练步功夫有內练和外练之分。
      峨眉通背缠闭门外练步下功夫有练步拳技法,招式朴实,身灵步活,形态优美,风格新颖。缠丝拳艺练步法分: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四个层次。定身定步 :练步初级阶段练定式,步法招法严格按规定练习;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随身随步 :熟练后渐入佳境,熟能生巧,能随身随势灵活变化;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轻身轻步 :沉劲入地意劲应潮为练法;至沉至重之法终将化为至轻至巧之道以期灵动致用。舍身舍步 :内家拳为道家“无中生有”法门,功臻化境,乃还于虚以生万法,方为大家。
      峨眉通背缠拳既为内家功夫,自然更加注重步法的内功修炼。要求弟子通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的内功行步诀时时勤修,养成平时行走时自觉练步的一种修炼方法,要求丹田抱满、劲势整齐、虎背熊腰、沉劲应潮,缓步凝劲趟泥而行。即保持长臂猿、大猩猩或直立狗熊走路含胸、拔背、肩撑、肘横、虚腋、圆裆、收臀的模样,即背后以命门为中心领起督脉等诸阳火龙经约向后顶起撑圆,并如“米”字形向四正四奇八个方向分张开(上方从命门起沿督脉向上经大椎、玉枕、百汇向天上领起冲出与星星彩云相连,是为“天应星”;下方从命门起沿督脉下段经尾闾向前勾起至会阴,分开汇合两腿诸经络下沉涌泉直至与地下深处相连,是为“地应潮”;从命门上下延伸通联整个背部督脉并向两侧带脉方向横劲撑开前裹蓄积整体劲力不懈,是为左右向;“米”字的斜向四点即指以整个背部力为大本营,劲力沿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斜向经四肢伸展撑开混元一体)。
      在保持上述混元整劲的情况下缓步向前行走,步履似轻柔亦似凝重。唯两手手指张开如各扣抓摁住一氢气球状,即诗中言空手却各抓拿了一把锄头之意;行走时开胯圆裆如骑在牛背上一般;双脚开立势如一座桥,领着整个人向前行走于齐胫(泥浆)、齐膝、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泥水池中,要有水不流动而整个人体桩架荡着泥水的阻力前行之效。内家拳明家曰:“行拳当如空气中游泳”,即此之意,会心人细细品玩之。 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练步有成,脚下灵活而有根劲,始可以练单操、组合招式以及套路。


    6楼2022-02-21 09:26
    回复
      大宋理学与元明清内家武术的衍生
      多年的系统调研表明,受唐末宋初潼南崇龛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老祖中期“三教合一”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至北宋盛世,经濂溪先生倡导引领,中华传统理学迅速兴起。濂溪先生周敦颐博古通今,集儒释道精髓于一生,是我国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从、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思想的开创者。濂溪先生盛年时曾经担任川东合州通判,其太极、阴阳、五行哲学对随后修建的合州铜梁台二仙观有着极大的理论指导。
        后濂溪先生弟子伊川先生程正叔谪居涪陵北岸,隐修期间深研易理,并将濂溪先生所传结合自身研修心得对易经各卦爻系辞详细标点注释,形成新的经典论著《伊川易传》流传于世,并在巴渝大地招收弟子传人广泛推广富含动静、虚实、主从哲理的易经思想,为后世火龙正人等峨眉到长演绎内家功夫奠定了基础。现存涪陵江北点易洞及道观群被尊为中国理学发源圣地。
        明初,龙门导人张三丰游历甚广,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台、安徽齐云山、西川大邑鹤鸣山、辽东的懿州等俱有其踪迹。三丰曾慕名专访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并于其近左周敦颐布道圣地铜梁洞二仙观潜修多年,师从濂溪再传弟子火龙曾人学习了富含太极阴阳至理的通背拳、火龙拳等技艺,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后人为缅怀濂溪先生传理、伊川先生点易、火龙针人布道及张三丰演绎内家拳之德,在合州铜梁台修建二仙台道观群。其主建筑二仙观兴建于明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贞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观道士多达数百人。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毁于兵火,现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清朝各个时期大批“反清复明”志士隐匿川东,大多顶礼以火龙争人、张三丰、癞稻人、黄益川、盘山倒长、陈晓东、徐矮师为代表的道门武技,为规避官方侦查追缉,常以“峨眉山”为总部及各联络据点的暗语,并非是指乐山峨眉山市辖区内的那座风景名山。前些年跟师或走江湖访友期间,川东一些老拳师讲述的前辈传奇故事里还能听到:“峨眉山”总舵因形式所迫虽顺势转移泸州纳溪、华蓥山、涪陵、宜昌、大足龙水、达州、万县、遵义、汉中等地,但很多时候都在以合州钓鱼城为中心的相对远离清廷州府屯兵要塞的地方。
        因以道家为主导的巴渝反清组织暗称源于壬癸北方的满清王朝为“水患”,故暗中成立了许多“火龙”社团,以拥戴大明遗孤建立的南方朝廷,社团内部修炼的搏杀功夫古称巴子拳后隐称通背拳、火龙拳或缠拳等。兼之钓鱼城自蒙古大汗蒙哥之后一直是汉人心中之民族英雄圣地,合州老街巴子城边铜梁洞二仙台(亦名二仙观)曾经是张三丰及其师火龙诊人修行传道洞府,尽管因清朝官府不满张三丰反对异族统治而使二仙台毁损荒废二百余年,可这一带却一直是川东“反清复明”人士的精神家园。合川老城区古称巴子城,是巴子拳(火龙拳)的祖庭,后为了规避朝廷追杀,巴子拳(火龙拳)先后化名八极拳、八卦拳(掌)、武当太极拳、通背缠拳等传于民间,所以这里也是多门内家武学的祖庭。合川老城区一些资深茶客茶馆闲聊时还会偶尔冒出“峨眉山钓鱼城”之习惯性切口。


      IP属地:重庆7楼2022-06-06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