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笔谈吧 关注:18贴子:1,936
  • 1回复贴,共1

牛逼的作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滞物所失,但求心有得
楚王遗弓,各人看法有殊。而于我看来,三者并无高下,皆是依其身份与观念所言。三种言论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不凝滞于己失外物,只求得心中淡然安定。
楚王乃一国之君,心中首念应是臣民,他不计较自己一张弓的得失,以“楚人得之”自安,这是身为明君的豁达与关怀;孔子为儒家圣哲,贯彻人为本的仁爱观,一句“人得之”体现的是儒者的博爱;老子则是道家旗手,秉持天地为一的齐物观,“失弓得之”是道家的包容与恬淡。综此三者皆不拘于“弓”本物,而是聚焦于自身观念与原则。
如今的我们也应如此。不必去争论其中高下,而是秉持我们的身份——新时代青年,看淡万物所失,而让心中的观念得以坚持与收获。
外物的得失本就不在你我指掌之间,汲汲然追求甚至一厢情愿地欲将其留下,必然凝滞其中。苏子感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纪伯伦亦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人之于世都是孤独的,除己身外别无他物。因此,我们更应把握的,是自身在得失过程中心灵的收获与成长。
朱光潜告诉过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实用与科学终是就古松而引申出的各种价值利益关系,究其根本是对外物的过于执着;而唯有美感的是由我们心中而生的情愫与态度,它不倚仗外物而存,却是涤荡心灵,陶冶心智。美感的态度才应是我们在得失外物中最为坚固而根本的原则。
然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不凝滞于物不代表对外物的全盘摒弃与否决。穆罕默德是教导我们在有两块面包时拿取一块换一朵水仙花,但前提是你要有两块面包。朱老先生在强调美感的态度时,同时也告诫了实用的基础作用。我们不是不需要外物,我们只是不过于追求外物;我们仰赖供以生存的所需的外物,但可以用面包,换取一朵滋润心灵的水仙。
揆清现实,人们在愈加纷繁的外物中享受着更为便捷而绚烂的生活,这本无可訾议。但当金玉其外渐渐造就了满腹草莽,当害怕失去外物修饰胜于内心枯涸,以至胸中再无豁达恬淡,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第欧根尼唯一想要的那缕阳光。
博尔赫斯曾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已获得了全部,只是多数人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能做他口中知道这个真相的少数人,也许更容易脱身外物之滞,而求一心之安吧。
华堕实结,岸亏谷盈
茨威格说:“在得到之前不轻言珍贵,在失去之前不轻言轻贱。”有得必有失,有失复有得。面对一把弓箭的得失,楚王、孔子、老子各自从国家、天下众生、天地自然的三层高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境界不同而实质相近——他们都是以一种淡然的心境、豁达的胸怀看待得失。窃以为,豁达看待得失恰为处世上策。
揆诸此次新冠疫情,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在中国最无助的时候,日本、巴基斯坦等友邦纷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如今,中国疫情稳定,反是国外疫情更见肆虐,于是乎,我中华举国上下以最恳切的姿态给它们送去爱心。纵观疫情脉络,为他国捐赠看似为“失”,然转换视角,又何尝不是“得”之甚厚呢?
《癸辛杂识》有言:“华不堕而实不结,岸不亏而谷不盈。”美丽的花朵凋谢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河岸不低沉就无法拥有丰盈的河谷。若是渴望远方,就注定一路肩负沉重的包裹;若是心系社会,就注定无法实现所有的个人利益……得与失,从来就是相伴而生,互为转化。豁达看待得失,过多的私欲就会萎缩,多余的烦恼便会消散,生活就会变得顺心,终而成就一种更幸福、更自在的生活。但若过度看重得失,就会“放大焦虑,矮化梦想”。正因如此,得也好,失也罢,我们的心境决定了其所带影响的大小。君子,理应培养一种豁达看待得失的心境。
在《浮士德》一书中,主人公浮士德面临着全社会共同纠结的问题,即个人利益与社会幸福的矛盾冲突。最终,浮士德选择了成全全人类的幸福,被上帝接到天国。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浮士德难题”,有太多人苦于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因此误入歧途。其实,小至处理个人的得与失,大至权衡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得与失,如若我们能转变思维、放下执念去看待,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乃如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把“贬谪”看作“南游”的苏轼为我们端正心态、拓宽胸怀看得失指明了方向。
“得之,遂纳之;失之,遂任之。”对于某些得失,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执着。


IP属地:吉林1楼2020-04-24 18:22回复
    最喜欢第一篇文章,写的太棒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25 1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