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63,158贴子:11,945,178

三国风云——转载+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我在天涯论坛看到的帖子,作者叫迅发,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完了从三国到五代十国将近八百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写北宋,已经写到耶律洪基(1032-1101)即位了,但北宋还没出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所有的历史性书籍中,从来没有像他这样既严谨又翔实的作品。我曾经一路追着他的帖子,然后由于他的北宋史长期不更新,我就打算重新读一遍他的书,从三国开始。我从2014年追他的帖子(那个时候他才刚写到南北朝后期,隋朝尚未统一天下),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而这些年我对历史也了解的更深入了,所以之后我看他的帖子都是一遍看一边对他提及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有的时候我评论的内容甚至不比他写的原文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天涯论坛看他的帖子,甚至可以直接买他的书(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已经出版了),不过我觉得我写的评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好了,话不多说,无论有没有人看,我就一天转载两节《三国风云》的内容以及我的评论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


IP属地:福建1楼2020-04-21 12:05回复
    由于我们实际上记述的是东汉末期历史,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东汉的官制。
      最高官职:
      上公:太傅,一般在新皇帝即位时加封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为太傅,该人死后,就不再设了。
      三公:
      太尉,起初称大司马,掌军事。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47名。
      司徒,起初称大司徒,掌民事。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67名。
      司空,起初称大司空,掌建设。长史1名,一千石,属官71名。
      比公(三公待遇):
      特进,授予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称号。
      大将军,到东汉末年,大将军的地位超过了三公。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九卿)
      但大将军、骠骑将军等的位次因人而异,有时也位在三公之上。各位将军有司马、长史各1人,一千石;从事中郎2人,六百石;属官60人。如果领兵的话,大将军下辖五部,每一部有1名部校尉,比二千石;1名军司马,比一千石。不设校尉的部,仅设军司马。根据颜师古的《汉书注》称,秦汉时期官员工资以发给粮食计算,东汉时改为半粮半钱,两千石一级的官员又分为中二千石、二千石(又称为真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种,其中,中二千石是指实际上可以领到超过二千石的俸禄,最多可达二千一百六十石;二千石要打七二折,实际领到一千四百四十石;比二千石要打六折,实际领到一千二百石。北京博物馆内有东汉的司农铜权,是东汉政府标准的度量衡器,据实际测算,东汉1斤等于现代的0.5市斤;《汉书?律历志》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说苑》记载与之大体相同,也就是说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折合现在为六十市斤。《后汉书?百官志五》称:“百官受奉例: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奉,月百斛。千石奉,月八十斛。六百石奉,月七十斛。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三百石奉,月四十斛。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二百石奉,月三十斛。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一百石奉,月十六斛。斗食奉,月十一斛。佐史奉,月八斛。凡诸受奉,皆半钱半谷。”斛与石相同。也就是说,比二千石每月领取工资一百石,其中,发给五十石粮食,另外五十石粮食折合成钱发放。按照大米市价1市斤大约3.5元人民币计算,比二千石的工资大致相当于每月21000元。
      部下面还有曲一级单位,设1名军候,比六百石;曲下又有屯,设1名屯长,比二百石。另设有军司马、军候的副职,分别称为军假司马、假候。独立营的将领称为别部司马。
      度辽将军,二千石,又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各一人,均为比二千石。


    IP属地:福建2楼2020-04-21 12:06
    收起回复
       九卿:
        一是太常卿:1名,中二千石,掌祭祀;太常丞1名,比一千石。
        下设:
        1、太史令。六百石,掌天文。有太史丞、明堂丞、灵台丞各1名,二百石。掌占卜、历法等,有太史待诏37人,灵台待诏42人。
        2、博士祭酒。六百石,解疑释惑。博士14名,比六百石。
        3、太祝令。六百石,祭祀。太祝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4、太宰令。六百石,祭祀时安排器皿。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5、太乐令。六百石,祭祀时演奏。丞1名。属员二三百名。
        6、各个皇帝陵园各有1名令,六百石,负责护陵。属员数名,卫士一二十人。
        二是光禄勋:1名,中二千石,掌宫廷宿卫。丞1名,比一千石。
        下设:
        1、五官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又有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2、左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3、右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4、虎贲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1人(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三百石)。朝会中在殿上值班。
        5、羽林中郎将1人,比二千石。下属羽林郎,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弟充当。有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分别负责羽林左右骑兵。
        6、奉车都尉,比二千石。
        7、驸马都尉,比二千石。
        8、骑都尉,比二千石。
        9、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10、太中大夫,一千石。
        11、中散大夫,六百石。
        12、谏议大夫,六百石。
        13、议郎,六百石。
        14、谒者仆射1人,比一千石。皇帝出外时,在队列前面导引。下属常侍谒者5人,比六百石,负责殿上秩序;谒者30人;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三是卫尉卿:1人,中二千石。掌宫门卫士。
        下辖:
        1、公车司马令1人,掌皇宫南门,六百石。
        2、南宫卫士令1人,掌南宫宿卫,六百石。属官95名,卫士537人。
        3、北宫卫士令1人,掌北宫宿卫,六百石。属官72名,卫士471人。
        4、左右都候各1人,负责巡逻及其奉皇帝命令逮捕人犯。属官分别为28、22人,卫士分别为383、416人。
        5、皇宫各门各有1名司马,比一千石,卫士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
        四是太仆卿:1人,中二千石。掌车马。
        下辖:
        1、考工令1人,六百石,制造武器。
        2、车府令1人,六百石,负责车辆。
        3、未央厩令1人,六百石,负责御马。
        五是廷尉卿:1人,中二千石。掌司法。
        六是大鸿胪卿:1人,中二千石。掌接待。下辖大行令1人,六百石,有治礼郎47人。
        七是宗正卿:1人,中二千石。掌皇族事务。每位公主有公主家令1人,六百石。
        八是大司农卿:1人,中二千石。掌钱粮。
        下辖:
        1、太仓令1人,六百石。掌全国粮库。
        2、平准令1人,六百石。掌物价。
        3、导官令1人,六百石。掌舂米。
        九是少府卿:1人,中二千石。掌宫中衣物。
        下辖:
        1、太医令1人,六百石,宫中医药。
        2、太官令1人,六百石,皇帝饮食。
        3、守宫令1人,六百石,笔墨。
        4、上林苑令1人,六百石,管理上林苑。
        5、侍中,比二千石,皇帝侍从顾问。
        6、中常侍,一千石,皇帝贴身宦官,后增为比二千石。
        7、黄门侍郎,六百石,内外传达,皇帝侍从。
        8、小黄门,六百石,宦官,内外传达。
        9、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1人等四百石,宫中各处头领。
        10、中黄门冗从仆射1人,六百石,宦官,护从皇帝。
        11、中黄门,比一百石,宦官,后增为比三百石。
        12、掖庭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后宫事务。
        13、永巷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女。
        14、御府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缝制衣服等。
        15、祠祀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小型祭祀。
        16、钩盾令1人,六百石,宦官,负责宫中园林。
        17、中藏府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财物。
        18、内者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安置帐幔等物。
        19、尚方令1人,六百石,宦官,管理宫中御用刀剑等物。
        20、尚书令1人,一千石,负责文案事务,后权力逐渐膨胀,最终成为丞相。尚书仆射1人,六百石。
        下设尚书6人,六百石,六曹等于现代的六部。
        21、符节令1人,六百石,掌管虎符等。
        22、御史中丞1人,一千石,弹劾。
        23、兰台令史,六百石,掌图书。


      IP属地:福建3楼2020-04-21 12:06
      回复
         以上为九卿,与九卿地位相当的还有:
          执金吾1人,中二千石,卫尉所属部队在宫内巡逻,执金吾部队在宫外巡逻。下辖武库令1人,掌管兵器,六百石。
          太子太傅1人,中二千石,辅导太子。
          大长秋1人,二千石,皇后宫中宦官头目。下辖中宫仆、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中宫署令、中宫药长等等。
          太子少傅1人,二千石。下辖太子率更令(安排庶子、舍人值班)、太子庶子、太子舍人、太子家令(谷物饮食)、太子仓令(仓库)、太子食官令(饮食)、太子仆(车马)、太子厩长(车马)、太子门大夫、太子中庶子(太子侍从)、太子洗马(太子侍卫)、太子中盾(太子外围宿卫)、太子卫率(门卫)等。
          将作大匠1人,二千石。辖左校令、右校令,负责建设。
          城门校尉1人,比二千石。负责洛阳12个城门。
          北军中候1人,六百石。下辖五校尉军营: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均为比二千石,领兵七百,唯独越骑校尉兵力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司隶校尉1人,比二千石,负责纠察百官。
          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各1人,管理洛阳、长安周边地区,中二千石。
          地方郡县:
          东汉全国12个州,每个州中央派出1个刺史,六百石,八月巡行各州,负责考核官员,不负责治理百姓。原本刺史地位比太守低,但逐渐成为太守的上级。
          每个州设1名太守,二千石,1名郡丞。百姓满一万户的大县设县令,一千石;中者设县长,四百石;小者亦为县长,三百石。乡设秩(由郡里任命的乡长,一百石;小乡乡长【称啬夫】,由县里任命)、三老(教化)、游徼(负责搜捕盗贼)。亭设亭长,负责搜捕盗贼。一百家为一里,设里魁一人;十家设什,五家设伍。


        IP属地:福建5楼2020-04-21 12:07
        收起回复
          讲真官制这里我也没仔细看,不过还是转过来的,有兴趣的可以慢慢研究。


          IP属地:福建6楼2020-04-21 12:07
          回复
            1、黄巾起义(1)-评论(我写的)
            从光武帝(前6-57)建国到黄巾起义这一百六十年时间里东汉帝国也发生了无数的事情。无论是前后持续差不多有一百年的羌乱还是外戚,宦官对皇权的影响,都是挺有意思,挺值得研究的。我现在才发现从汉和帝(79-105)到汉灵帝(157-189)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皇帝普遍短命不说,还经常绝嗣。并且这些皇帝除了汉灵帝之外就没有一个皇帝有能活到成年的儿子。虽然之后宋朝皇帝绝嗣的现象也很严重,但是跟东汉相比还差得远。不过皇帝无子意味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会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没有那些平日声望比较高的宗室被以“国赖长君”为由推举上位,而继承皇位的永远都是小孩呢,究竟是外戚权势过大呢还是幼主当国更符合东汉权力运作的格局呢。如果说前者仔细看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一任掌权的外戚全部都被皇帝轻而易举的干掉,无一例外,这说明外戚其实根本就不具备威胁皇权的能力。汉和帝是联合哥哥废太子刘庆(78-106)兄弟齐心除掉了窦宪,但是窦宪死的时候汉和帝只有十四岁,而刘庆也只有十五岁,这两个初中生年龄的人居然能够将权势滔天并且立下“燕然勒石”奇功的窦宪除掉,与其说是汉和帝英明神武,不如说窦宪的权势本来就有限。


            IP属地:福建8楼2020-04-21 12:10
            回复
              1、黄巾起义(1)-评论(2)
              并且说到废Tai ZI,东汉的废TAI ZI也是挺神奇的存在。如果说东汉第一任废TAI ZI刘疆(25-58)是在汉明帝(27-75)的猜忌提防下微小谨慎,勉强“善终”的话。那么之后的废TAI ZI刘庆(78-106)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刘庆当过太子,却深受汉和帝(79-105)的信任,在铲除窦宪的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关键是那时候刘庆也只有十五岁,而汉安帝(94-125)就是刘庆的儿子,而汉安帝当上皇帝的时候刘庆还活着,如果刘庆没有早死的话不知道他在汉安帝时期会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了。而汉顺帝(115-144)作为汉安帝的独子却被汉安帝废黜,而汉顺帝被废之后阎氏外戚也没法把汉顺帝怎么样,最后甚至还让汉顺帝成功翻盘了。汉顺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十岁,他本人肯定是没这个能力的,虽然拥立汉顺帝的这次政变是宦官主导的,但我感觉围绕在汉顺帝身边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宦官这么简单,只是汉顺帝其它的支持着或是不屑或是不敢(不敢也不仅是因为怕阎氏外戚,跟阎氏外戚相比他们更怕的是政变成功之后因为拥立之功进入了权力中心,这本身就是超级危险的事),所以只能让宦官来当这个出头鸟。从合理的推断来看,汉顺帝身后的支持者应该就是士大夫群体,甚至刘庆这个十五岁少年能够主导解决窦宪的事情背后也是士大夫群体在推波助澜。而士大夫群体看不惯外戚凌驾于他们之上,但是既不敢在对抗外戚势力的时候当出头鸟,也不敢在铲除外戚势力之后进入权力核心那个”不胜寒“的高处,所以这大概也是宦官集团能够进入权力核心的原因吧。在汉安帝,汉顺帝时期士大夫和宦官还能保持这种心照不宣的合作,但是到了汉桓帝(132-167)时期一切就都变了啊。


              IP属地:福建9楼2020-04-21 12:12
              回复
                1 黄巾起义(1)-评论(3)
                梁冀毒死汉质帝(138-146)绝不是因为梁冀的权力有多大,恰恰相反梁冀的权力非常的脆弱,这一点梁冀也心知肚明,也正是因为如此汉质帝的一句抱怨就让梁冀决心铤而走险了。从历史结局上看东汉的每一任外戚势力最后都被皇帝铲除,无一幸免,我在想面对这个死局外戚有没有破局的方法呢。如果外戚在小皇帝死后以 “国赖长君”为由让成年宗室即位,是否可以因此平稳退出呢。现在想想也很难,因为皇帝扶植外戚势力就是为了巩固自己权力的,因此外戚这个角色本来就是遭人痛恨的,而如果把利刃交出来也许会死的更快。当然也许外戚家族结局能够体面一些,甚至能够少死一些人,但可以肯定是是外戚的掌门人(不是指太后,指的是窦宪,阎显这些外戚家族的“族长”)肯定是要死的,而这些“族长”也肯定不甘心这样。因此梁冀的方法就是摆出一幅狰狞可怕的样子来展示一种“自己很强大”的假象。但自己的实力梁冀非常清楚,当汉桓帝(132-167)下令解除梁冀大将军职务的时候梁冀不做反抗,直接自杀。


                IP属地:福建10楼2020-04-21 12:13
                回复
                  1 黄巾起义(1)-评论(4)
                  总而言之我的个人看法就是外戚和宦官势力都是皇帝和世家大族争夺权力的产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双方也逐渐忘了外戚和宦官势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东汉帝国也在这种斗争中维持着一种脆弱的稳定,虽然那一百年里皇帝最多只能活到三十五岁,并且都没有成年皇子,虽然那一百年里皇后普遍都没法生出皇子来,每一任太后和皇帝都没有血缘关系,而外戚家族全部都要遭到清洗无一幸免,但在那一百年里国家机器还在平稳运作,天下百姓也能够享受和平没有流离失所,甚至人口还能够达到5600万这样的峰职。并且东汉帝国5600万人口的时候世家大族以及豪强的势力依然很大,实际人口可能比这还多不少。不过这也不好说,也许在汉桓帝(132-167)的治理下对豪门大族的打击真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许多人也会将这个问题归结于刘秀(前6-57)对于豪门大族的放任,但实际上只能说结合时代背景豪门大族只能制衡,压制,而消灭豪门大族的条件是不存在的。在东汉初年的环境下强行打压豪门大族,就算经历了重重艰难终获成功,恐怕也是给一批野心家做嫁衣罢了。并且刘秀在对于豪门世家这方面肯定也做了许多事情,否则汉明帝(27-75)怎么有条件推行“严酷”的政策呢。刘秀打了基础,汉明帝才能推行他的改革。从结果上看东汉帝国在前三代五六十年的时间里都很平稳,朝廷维持着平衡,百姓也安居乐业,甚至在第四代人的时候其实总体上也算是平稳。汉和帝(79-105)幼年即位对于权力格局的影响也不算太大。个人认为世家大族和皇权的矛盾,摩擦开始增多主要的责任应该还是要归结于邓绥(81-121)。虽然邓绥执政期间能够严格约束家人,并且汉安帝(94-125)初年的各种各样的天灾在邓绥执政时期能够逐渐得到解决,并且邓绥的历史评价还不错。但是邓绥的权力欲望非常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汉和帝死后邓绥否决了立十岁的刘胜的提议,而拥立只是婴儿的汉殇帝。而在汉殇帝死后邓绥在汉和帝尚未绝嗣的前提下拥立原先废太子刘庆(78-106)的儿子汉安帝,这些肯定都是为她能够长久掌权打基础。毕竟刘胜是汉和帝的儿子,等他长大之后就会觉得自己行驶皇帝权力是天经地义,而汉安帝作为废太子的儿子,如果当上皇帝肯定会对她感恩,而汉安帝成年之后确实继续在当邓绥的傀儡。不过邓绥这种行为肯定会引起不少宗室和大臣的不满(在先帝有子嗣的情况下拥立废太子的儿子,以及皇帝成年之后还不归政),而为了应对这一点邓绥的做法就是将世家大族作为自己的外援,让世家大族站到自己这一边。在拉拢世家大族这方面邓绥做的非常成功,不过这也就意味着皇权被削弱了。因此可以说世家大族的势力开始威胁皇权应该就是邓绥执政时期开始的。另一方面在如何对待汉安帝的问题上邓绥的做法也很糟糕,其实如果邓绥方法得当汉安帝也会对邓绥感恩并且安心当傀儡的,但很明显邓绥的某些做法让汉安帝对邓家产生了怨恨(汉安帝二十七岁尚且未能亲政,但是即便如此汉安帝至少能够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只要邓绥能够让汉安帝感到当皇帝比当王爷好那么汉安帝多半会感恩的,可惜邓绥没能做到,之后还考虑过废帝结果自己先病危了),然后等邓绥一死汉安帝亲征然后对邓家进行清算,这么一来外戚的安全感也就彻底丧失了,这个死循环也就从此无法避免了。不过这个时候距离东汉开国已经将近一百年了,刘秀也已经死去快七十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七十年之后的事情刘秀管不了。虽然东汉皇帝的处境真的非常糟糕,但是这种结果也未必是最坏的结果,并且东汉皇帝距离傀儡依然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IP属地:福建11楼2020-04-21 12:14
                  回复
                    1 黄巾起义(1)-评论(5)
                    由于邓绥(81-121)执政期间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了很多,所以汉安帝(94-125)亲征之后在清算了邓家之后就靠着加强外戚的方式来制衡士大夫的势力。但是邓家的结局让外戚彻底失去了安全感,并且因为邓绥平日对于亲属约束很严因此邓家的结局也会给外戚一种“就算微小谨慎也无法善终”的信号,因此外戚集团一方面就不再试图隐忍克制,开始肆意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则竭尽全力排斥异己,对于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势力都要予以打压。但是由于东汉时期外戚的实力过于有限许多事情都无法做彻底,虽然阎氏外戚通过一系列运作让汉安帝Fei掉自己唯一的儿子刘保(115-144),但是刘保的人身安全却有充分的保证。即便在刘懿顺利即位之后阎氏外戚依然动不了十岁的刘保。而外戚的这些操作也让他们和士大夫的矛盾与隔阂更深了,对于外戚来说士大夫敌视他们于是他们只能依靠依附于皇权取得的地位和权力和他们对抗,另一方面因为外戚害怕失去权力,因此和皇权也早晚会产生矛盾,而在东汉的政治格局下皇帝想铲除外戚非常简单容易。


                    IP属地:福建12楼2020-04-21 12:18
                    回复
                      1-黄巾起义(1)-评论(6)
                      刘懿在位时间虽短,好歹也有大半年时间,历史上在位时间比他短的皇帝也有不少。何况刘懿在位期间既没有严重过错,也没有被废,之所以不被承认肯定还是因为东汉官方将汉顺帝(115-144)认定为汉安帝(94-125)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刘懿自然是冒牌货了。士大夫固然看外戚不爽,之所以不敢摊牌一方面是怕枪打出头鸟,虽然外戚肯定无法和整个士大夫集团作对但是先动手的还是有很严重危险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这种事情上先出手如果成功的话那就是不赏之功,立下这种功劳的一方面要被新皇帝提防猜忌,另一方面又要被同僚(其它世家大族)厌恶甚至痛恨,这样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集团抢先出手拥立了汉顺帝,因为汉顺帝有整个士族集团来站台,所以宦官们这次ZHENG BIAN的合法性很快得到了追认,这也是宦官群体第一次以一个权力集团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再加上皇帝年幼,这群宦官一时间甚至成为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这种事情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所以不在士大夫的预料范围之内,而在宦官以权力集团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士大夫和宦官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不过汉顺帝没过几年就长大了,之后汉顺帝还是用以往的套路扶植外戚集团来制衡士大夫,而汉顺帝时期士大夫和宦官也都有自知之明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但很明显,外戚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东汉帝国的权力格局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稳定。。。


                      IP属地:福建13楼2020-04-21 12:19
                      回复
                        2、黄巾起义(2)
                          张角生年不详,我们只知道他在公元184年之前已传播太平道十余年了。
                          张角的太平道尊奉黄帝、老子,他自称大贤良师,用符咒给百姓治病,令病人跪拜,自述曾经犯过的过错,有的病人竟然真的痊愈了。张角这一招非常高明:如果病人没有痊愈,人们就会认为那人没有诚心;如果病人痊愈了,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因此,众人将其奉若神明,非常相信。其后,张角又向全国各地派出八名弟子,传播太平道,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国信奉太平道的信徒人数多达数十万之众,遍及青州(治所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冀州(治所原在高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后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幽州(治所在蓟,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徐州(治所郯(tan)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荆州(治所在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后刘表迁至今湖北省襄阳市)、兗州(治所原在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曹操将治所迁至鄄,今山东省鄄城县)、扬州(治所原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后迁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豫州(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等八个州。
                          后汉州刺史原来并无固定的治所,直到后汉末年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治所。后汉共有十三个州、一百零五个郡(国):
                          一是司隶校尉直辖区。治所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包括:河南尹(治所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河内郡(治所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弘农郡(治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北)、京兆尹(治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左冯翊(治所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右扶风(治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七个郡(地区级)一级的单位。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中南部、山西省西南部。
                          二是豫州。治所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包括:颍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汝南郡(治所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梁国(治所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沛国(治所相,今安徽省淮北市西北)、陈国(治所陈,今河南省淮阳县)、鲁国(治所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六个郡。辖区包括今河南省中东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
                          三是冀州。治所高邑,在今今河北省柏乡县,包括:魏郡(治所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巨鹿郡(治所廮陶,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常山国(治所元氏,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中山国(治所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安平国(治所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河间国(治所乐成,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清河国(治所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市东)、赵国(治所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渤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北)九个郡国。辖区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
                          四是兗州。治所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包括陈留郡(治所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东郡(治所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平国(治所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任城国(治所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泰山郡(治所奉高,今山东省泰安市东)、济北国(治所卢县,今山东省长清县南)、山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济阴郡(治所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八个郡国。辖区大致在今山东省中西部、河南省东北部。
                          五是徐州。治所郯(tan)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包括东海郡(治所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琅邪国(治所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北)、彭城国(治所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广陵郡(治所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下邳国(治所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南)五个郡国。辖区在今山东省南部、江苏省中北部。
                          六是青州。治所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包括济南国(治所东平陵,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乐安国(治所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北海国(治所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东莱郡(治所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齐国(治所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六个郡国。辖区在今山东省中东部。
                          七是荆州。治所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包括:南阳郡(治所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江夏郡(治所西陵,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西)、零陵郡(治所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桂阳郡(治所郴,今湖南省郴州市)、武陵郡(治所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长沙郡(治所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等七个郡。辖区在今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大部、湖南省全部。
                        八是扬州。治所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包括:九江郡(治所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丹阳郡(治所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庐江郡(治所舒,今安徽省庐江县西)、会稽郡(治所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吴郡(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豫章郡(治所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六个郡。辖区江西省一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中南部、浙江省。
                          九是益州。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包括:汉中郡(治所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巴郡(治所江州,今重庆市)、广汉郡(治所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北)、蜀郡(治所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犍(qian)为郡(治所武阳,今四川省宜宾市)、牂(zang)牁郡(治所故且兰,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南)、越嶲(gui)郡(治所邛【qiong】都,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益州郡(治所滇池,今云南省晋宁县东北)、永昌郡(治所不韦,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广汉属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治所阴平道,今甘肃省文县)、蜀郡属国(治所汉嘉,今四川省雅安市北)、犍为属国(治所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十二个郡级单位。辖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
                          十是凉州。治所陇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九十里的陇城镇,一说在冀,今甘肃省甘谷县。包括: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汉阳郡(治所冀,今甘肃省甘谷县)、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肃省成县西)、金城郡(治所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北地郡(治所富平,今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南)、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张掖郡(治所觻【lu】得,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北)、酒泉郡(治所禄福,今甘肃省酒泉市)、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治所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十二个郡级单位。辖区涵盖今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自治区。
                          十一是并州。治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包括:上党郡(治所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太原郡(治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西河郡(治所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五原郡(治所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云中郡(治所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定襄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雁门郡(治所阴馆,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朔方郡(治所临戎,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北)九个郡。辖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陕西省北部。
                          十二是幽州。治所蓟县,北京市大兴县南。包括:涿郡(治所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广阳郡(治所蓟县,北京市大兴县南)、代郡(治所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渔阳郡(治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南)、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省丰润县东)、辽西郡(治所阳乐,今河北省抚宁县西)、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玄菟郡(治所高句骊,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南)、乐浪郡(治所朝鲜,今朝鲜国平壤市)、辽东属国(治所昌黎,今辽宁省义县)十一个郡国,范围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一部、辽宁省大部、朝鲜国大部。
                          十三是交州。治所龙编,今越南国北宁市。包括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苍梧郡(治所广信,今广西自治区梧州市)、郁林郡(治所布山,今广西自治区桂平市西南)、合浦郡(治所合浦,今广西自治区合浦县东北)、交趾郡(治所龙编,今越南国北部北宁市)、九真郡(治所胥浦,今越南国北部清化市西北)、日南郡(治所西捲,今越南国中部广治市西北)七个郡。辖区包括今广东省、广西自治区、越南国中北部地区。


                        IP属地:福建15楼2020-04-21 12:21
                        收起回复
                          2 黄巾起义(2)-评论
                          张角的巫术确实有高明的一面,被治好的人会感念张角的恩德,而被治死的人多半本来就算没遇到张角也得死,并且张角还可以用他的理论体系让患者认为是自己心不诚才死的。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因为人遇到不幸的事情出于本能都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医闹这种事情新闻上经常报道一点都不奇怪,如果有人认为”喝了你的符水,病就必须得好。要是病不好就是你谋财害命“,虽然张角及其信徒宣称是因为他心不诚病才不好的,但是医闹从来都会认为一切都是医生的错啊。医闹这种东西绝对不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不信东汉时期就没有医闹。要是哪个医闹脑子一热把张角砍了,恐怕也没什么奇怪的。我相信那个时候用巫术给人治病的医生肯定也不止张角一个,也许在张角声名显赫的同时已经有数不清的巫医被医闹所杀。有的时候也确实是一物降一物啊。当然了当张角的信徒逐渐扩散开来之后医闹也就不再敢继续闹下去了,就算有人敢接着闹也很难闹到张角本人头上,更难撼动张角的势力了。张角传播太平道的时间长达十几年,而汉灵帝(157-189)也是在十几年前登上了皇帝宝座,可以说太平道和汉灵帝时期可以算是同时发展的。
                          话说东汉实施郡国并行制度,郡和国在管理制度上有什么区别吗?作为国肯定会有封王,从这个表上看东汉的”国“还真不少。司隶校尉的辖区都是郡没有国,然而豫州六个郡国里有四个国,冀州九个郡国里有六个国,徐州五个郡国里有三个国,青州六个郡国里面有四个国,豫,冀,徐,青四州里面国都比郡多,这说明在东汉的核心区域诸侯王还有不少啊。不过郡和国的管理制度区别大吗,东汉的”国“的最高长官是世袭的藩王还是中央任命的官员呢,那些国王在自己的封国里能行驶实际权力吗?
                            还有发哥说东汉一开始州刺史并没有治所,既然如此那么州刺史在哪办公呢,难道是在州里面巡回办公吗,还是州刺史自己决定在哪办公,抑或大部分时间是留在洛阳的只是偶尔去地方上任职(刺史似乎是中央的官职)?
                           话说陈留应该就是曹操(155-220)起兵的地方吧,不过后面曹魏政权的建立并没有让陈留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中心。话说战国魏的首都大梁和陈留是一个地方吗,五代时期的大梁城跟战国时期的是在一个地方嘛。
                            其实这一节的信息量有不少,至少可以发现从东汉到三国,冀州,荆州以及徐州的治所都变了啊。话说南阳应该也归荆州管辖吧,而荆州不把治所放在靠近中原的地方,反而放到了汉寿这个偏远的地方,是不是因为东汉朝廷想用政治中心南移的方式来解决五溪蛮的问题呢,并且东汉时交州也爆发了好几次叛乱,把治所放在汉寿也确实有利于对交州用兵。
                            目前才发现原来东汉的徐州和现在的徐州不是同一个地方啊,现在的徐州是彭城,彭城原先是项羽(前232-前202)的首都,而之后到了两晋南北朝彭城也是一个战略要地,就不知为什么汉末三国的时候彭城似乎没有这么大作用了,也不知道徐州的政治中心是什么时候迁回彭城的。
                            冀州那边魏郡(邺城)各个朝代都是河北的政治,经济中心,而高邑感觉存在感非常弱,除了七百多年之后梁晋争霸时的柏乡之战让那个地方有了一点名气之外,那个地方其它时代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啊。
                            东汉朝廷这么规定治所不知道究竟是朝廷有意为之,还是东汉时期的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这些问题仔细想想真的挺有意思的。


                          IP属地:福建16楼2020-04-21 12:23
                          回复
                            2 黄巾起义(2)-评论(2)
                            扬州的辖区囊括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然而治所却在长江北岸的历阳。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东汉时期长江以南的政治经济地位跟北方没得比。但是,为什么荆州把治所设置在了南边,而扬州却把治所设在了北边呢?想到这里越来越期待发哥的东汉史了。
                             还有三国时期曹魏地图那里并州那一块画成了白色,那是什么原因呢,我知道匈奴人占领了并州一带,但是匈奴明明已经向曹操(155-220)归降了啊,那块地方也应该归属于曹魏啊。难道并州在三国时期是匈奴自治区吗?


                            IP属地:福建17楼2020-04-21 12:33
                            回复
                              这个系列我每天就更新两节,绝不会多更,不过我惊奇的发现明天的三四节我在天涯的评论全部抽掉了,我现在在想明天要不要重新评论还是算了


                              IP属地:福建18楼2020-04-21 12:34
                              回复